高档酒店包厢的桌布:马瑞香:哲学研究的新维度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22:35
三、体验哲学与认知语义学

  意义(meaning)的研究一直被哲学家、语言学家们所关注。传统的意义唯实论认为,表达形式的意义在客观世界中,语言的意义是句法结构对世界的映射。语言哲学家弗雷格(F.L.G.Freg)指出语言符号与其所指物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由“观念”去指称客观世界之存在,“观念”连通了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弗雷格的“观念论”摆脱了传统意义的镜像、唯实的束缚,揭示了意义的成因,奠定了现代语义学的基础。但是,他的观念论带有唯客观指称的倾向,没能对意义表达和理解中人的主观性问题作出解释,语言哲学家塔斯基(A.Tarski)提出了关于意义的真值条件论,认为意义来自符号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对应关系,词语意义是种潜在的意义,是独立于使用者而被理解的。真值论是以客观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所指”为中心的意义外在论,它的最大问题是在对意义分析时排斥了起关键作用的意义成因机理中的人的主观因素。

  语义成因离不开客观世界的事物,但更离不开语义表达和理解中的人这一主观因素;人的主观因素表现为在意义成因中的认知作用,居于“语言符号”和“客观世界”之间,人的认知在意义成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语义学家发展了认知语义理论,确切地说,语言的意义是语言表达形式对认知体的映射,同早期语义理论不同的是,认知语义学强调语言的意义不是独立的系统,而是与其他认知有关,特别同感知有关。

  莱考夫和他的同事提出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体现了人类语言使用者具体的经验本性,阐释了认知具有从生物本性中获得知识的具体特点。人的细腻的体验是构成语义功能的理由,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人的感知机理直接地或间接地相连接,这说明意义是体验的,这是种认知约束。体验哲学思想推动了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被视为意义的基本承载者,语言学家们开始关注意象图式的空间和视觉意义。嘎登佛斯(Gardenfors)通过对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动态体验及情态动词的分析指出:许多词的意义取决于功能、性质,功能、性质与行为有关,认知语义学的感知支配应该通过对行为、力的解释来完善,在许多情况下,“力”的形式存在于意念体验中,植根于身体的体验。他还分析了语言表达中“力关系”的社会性,把意象作为一个轴点去探索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体验形式,提出了认知语义的“力”概念,指出图式与感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植根于体验的意义理解是丰富多彩的。[7]

  莱蒙斯(M.Lemmens)通过对导致动词概念表征句法和语义特征体验构建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在对不同动词进行选择时,认知体验是基础。这些都说明体验是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基础,语义学的范式是概念性的或认知的。[8]

  四、体验哲学的广角视野

  近20年来,在体验哲学的带动下,认知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出现了体验认知理念代表的智能研究的发展趋势。哲学家、科学家、语言学家们都在用体验哲学的目光重新审视“系统”、“意象”、“形式”、“意义”、“质料”等哲学概念,展现了体验哲学的广角视野。

  1.系统。

  体验哲学研究发现:体验概念是联系科学与人类原则的途径,是目的论的起源。人是思维的实体,人不仅仅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拥有世界,目的论是从体验中新创出来的理论,具体的概念表明的是自然与人类文化系统目标顺序之间的联系。今天的体验概念否定了西方哲学界的“自然观”,索尼森(G.A.Sonesson)提出的“体验三层次论”较深入地阐明了人类认知的系统关系。[9]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文化人类学、神经语言学、象征主义及比较生物观渗透着他把身体视为感情和认知理解的首选关系系统源泉的理由,反映了对哲学系统观新的认识。

  2.象征主义。

  当代建构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关的问题:新事物怎样成了新事物?人们怎样把意义变成了意义?卡西尔的人类文化象征世界创新于与感知(sense)互动的论断已经得到了经验主义的认可,现代认知科学和其他领域对体验性的重新挖掘是哲学人类学密切关注的问题。克罗斯(J.M.Krois)对卡西尔哲学人类学的社会学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在体验哲学的视角下,社会人类学理论融合了对不同文化发展中的感情象征表达及情感角色的新关注,给象征主义研究带去一股新风。

  3.形式。

  体验哲学引导着哲学界的学者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分析“形式”这一争论不休的传统概念。

  形式和内容、思维和感情已被体验捆绑在一起,

  在关注“自然生活”时要关注人的心灵感情、形式、内容、思维,要弄清楚感情是怎么存在于人的体验心智中的,这已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界关注的课题。

  里德曼(Liedman)的研究从古希腊哲学追踪到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突破了“形式”是可见的、有形的具体理念,指出形式与质料得以配合协同的重要连接因素在于“体验”。[10]

  4.意象。

  我们还可以把意象作为一个轴点去探讨体验的不同形式。意象图式带有一定程度的体验力,它与感知有密切的联系。不能低估认知语义学中“力”的作用,如果我们增加意象图式“力”的维度,就获得了分析动态、功能性质的工具,对植根于体验的词语意义会得到更丰富的理解。卡勒·格洛斯伯格(Karl Glausberg)对不同角度的意象和意象体验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在意象、视角的讨论中不应忽略艺术和哲学背景。从视角感知意象体验去看一张图画时,该图画是视觉体验中的某种体态的意象,图画中人物的身体映射、身体意象都具有组合性。

  上述这些研究维度反映了体验哲学所引发的哲学、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及体验认知范式研究的新趋向。我们在研究西方体验哲学的同时,应该加强对我国自己的体验哲学思想的挖掘和梳理,我国《易经》中的“近取诸物,远取诸身”,公孙龙《名实论》中的“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人心有感于物,发为诗文”,都反映了体验哲学思想在我国早就有之,我们要加强中、西体验哲学的比较研究,加强体验认知范式研究,推动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注释:

  [1][7][8] J.M.Krois,M.Rosengren,D.Westerkarnp,Embodiment in Cognition and Cultur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p.XIV p.280,pp.69-70,p.58.

  [2][5] M.Ponty,Th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Trans.C.Smith,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2,p.296.

  [3]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1页。

  [4]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5页。

  [6] G.M.Lakoff,& M.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of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9] G.A.Sonesson,The Extensions of Man Revisited,From Primary to Tertiary Embodiment,In J.M.Krois,M.Rosengren,A.Steidele,D.Westerkamp,(eds.),Embodiment in Cognition and Culture.Amsterdam:John Benji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pp.28-50.

  [10]S.E.A.Liedman,Is Content Embodied Form In J.M.Krois,M.Rosengren,D.Westerkamp,(eds.),Embodiment in Cognition and Culture,Amsterdam:John Benji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pp.127-140.

  (马瑞香: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