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连衣裙批发:马瑞香:哲学研究的新维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44:10

马瑞香:哲学研究的新维度

作者:马瑞香  时间:2011-10-09   浏览次数:4 次

.TRS_Editor TABLE{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x;} .TRS_Editor{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x;} .TRS_Editor P{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x;margin-top:0em;margin-bottom:2em;line-height:2;} .TRS_Editor H1,.TRS_Editor H2,.TRS_Editor H3,.TRS_Editor H4,.TRS_Editor H5,.TRS_Editor H6,.TRS_Editor HR,.TRS_Editor BLOCKQUOTE,.TRS_Editor DL,.TRS_Editor DD,.TRS_Editor DT,.TRS_Editor OL,.TRS_Editor UL,.TRS_Editor LI,.TRS_Editor PRE,.TRS_Editor CODE,.TRS_Editor TEXTAREA,.TRS_Editor SELECT,.TRS_Editor CITE,.TRS_Editor PRE,.TRS_Editor CENTER,.TRS_Editor TABLE,.TRS_Editor DIV{margin-top:0em;margin-bottom:2em;line-height:2;} .TRS_Editor FORM,.TRS_Editor FIELDSET,.TRS_Editor LEGEND,.TRS_Editor SELECT,.TRS_Editor TR,.TRS_Editor TD,.TRS_Editor TH{margin-top:0em;margin-bottom:2em;line-height:2;} .TRS_Editor BUTTON,.TRS_Editor OPTION,.TRS_Editor ADDRESS,.TRS_Editor DFN,.TRS_Editor EM,.TRS_Editor VAR,.TRS_Editor KBD,.TRS_Editor INPUT,.TRS_Editor SMALL,.TRS_Editor SAMP,.TRS_Editor SUB,.TRS_Editor SUP,.TRS_Editor SPAN,.TRS_Editor A,.TRS_Editor B,.TRS_Editor I,.TRS_Editor U,.TRS_Editor S,.TRS_Editor STRONG,.TRS_Editor LABEL,.TRS_Editor IMG,.TRS_Editor BR,.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ext-indent:0;}

  一、引言

  体验哲学(embodiment philosophy)是西方哲学的一个老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形式(form)和质料(matter)构成的,“体验”是一个个体化(individuation)的问题,一定的质料只能同一定的真实质料相结合的认识论反映了他的唯实观,他的体验个体化论始终困扰着哲学家。后来,哲学家曾对具体形式(essential form)这一概念进行了拓展,提出了“独特的形式服务于具体的独特”论。但形式是世界中普遍的存在,个体形式的理念是怎样形成的疑问并没有解决。

  16—17世纪,法国先验论之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思维主体论、天赋论、二元论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的唯理主义者莱布尼茨则认为,独特的个体物质之间没有互动,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无窗”(windowless)[1]。

  20世纪,哲学家梅洛-庞蒂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用“身体”(body)形式对个体哲学意念(notion)作出解释,并从现象学描写的视角去解释“身体”[2],重塑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理念。1969年,梅洛-庞蒂在他的后期作品中采用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努力克服与胡塞尔现象学有关的唯心论,他对“体验”的认识较之以前的哲学家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但他的理论强调人而不是社会、科学,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1980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哲学家约翰逊(Mark 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91年他们又出版了《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对西方思想的挑战》等一系列专著及大量论文,阐述了他们的体验哲学思想,批判了西方哲学界盛行的以分析哲学、纯经验主义、形式主义、二元论为代表的客观主义理论,提出了心智体验性、思维隐喻性、认知无意识性[3],指出范畴、概念、心智、意义都来源于人的身体体验。体验哲学的系统提出成了西方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

  1985年以来,继莱考夫体验哲学之后,以美国科学家、认知语言学家福柯尼耶(Gilles Fauconnier)为代表的概念整合论学派(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异军突起,他们的意义生成心智观、逻辑观、现实世界观揭示了意义同客观世界的认知关系,他们关于客观事物与其相关物之间的概念选择、属性映射机制、推理及概念化是在一定时间过程中在线生长的产物的论述,融入了概念源于体验的思想,把困绕哲学及语言学形式和意义的问题机理化。[4]

  二、体验哲学与二元论

  笛卡尔的“心智与身体无关”、“感知与概念分离”的二元论,“认识来于理性自身”、“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思维,论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个体物质论”,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到了20世纪,德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用“身体”形式去解释个体哲学观念,并从现象学的视角去看“身体”,他宣称发现了“新的我思故我在”,努力摆脱与胡塞尔现象学有关的唯心主义,重塑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理念。[5]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第一代认知科学主张的心智—体验分离论、感知—概念分离论、语言意识内在论都程度不同地继承了笛卡尔二元论、先验论的观点,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语言学论基础及笛卡尔二元论的哲学思想。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哲学家们今天用与科学研究视角有关的现象去研究主观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形式与质料的关系,突破了二元论的束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科学方面。体验哲学用体验认知科学概念去处理感知和认知的古老哲学问题,关注意识与无意识、生命与社会、生物与社会的关系,摆脱了古老的心智与物质、心智与灵魂二元论的纠缠。体验认知论将心理学与人工智能联系在一起,使“体验”成了感知与意义的纽带,批判了心智与身体、

  “体验”将二元融为一体,

  感知与概念的二元分离论,引发了学界对心灵感情、形式、内容、思维之间体验关系的关注。

  (2)认知语言学方面。现实语言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在人类心智的作用下产生的;人的心智是人对客观世界体验感知的产物。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概念生成离不开人的身体大脑及人对世界的体验,彻底地批判了笛卡尔和乔姆斯基“心智与身体分离”的二元论,对哲学、语言认知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6]形式与质料、意识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分离的二元论及认知怎样得以实现的问题,均被体验认知所化解,体验论因此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动力,认知科学在体验哲学的推动下走向深入。

  (3)哲学人类学方面。体验哲学理论促进了哲学家们对哲学人类学的研究。哲学人类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作为客观世界的存在物怎样地拥有了世界?德国哲学人类学代表人物厄内斯特·卡西尔(Ernest Cassirer)系统地、努力地克服了笛卡尔主义的影响,抛弃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信条,不是从单一的“我思”主体而是从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视角出发去论证人类体验,主张人称视角是动态事实的基础,人称所指是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存在体,不同主语同世界之间的互动是不一样的。哲学人类学追求的是理论框架中人类经验和方法的融合,这个理论框架的基础是体验的,而不是笛卡尔二元论的。

  哲学人类学把身体视为感情与认知理解关系的首选,认为身体是体验的源泉,主张关注非语言表达意义、命题语言及广义的象征意义的研究。现在,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加强了合作,哲学人类学在跨越学科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在人类认知科学的发展中,二元论正在悄然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