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宗幻影9什么配置安图: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中国语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56:24

    马克思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已逾百年,它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对马克思政治思想的哲学归纳,进而形成的政治哲学理论景观,从未离开当代政治哲学的理论视阈。中国学界近年来从多重角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进行当代阐释,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在与西方政治哲学的比较中明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关键话语、致思理路与价值诉求。延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理传统,中国学界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论述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可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学术范式逐渐清晰,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中国语境渐趋生成。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秉持的学术姿态。既注重梳理马克思政治思想在中国传播进程中形成的相关思路,也认真考察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脉络与趋势,使学理阐述与现实探究得到双向纵深推进。既不挟洋自重,也不墨守前思,而力图会通中西、连通既往,借鉴诸家所长,谋求综合创新。为此,学界注重理论研究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立足世情和国情,从反思与解析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时代精神。

 

    提升致思水平,对话国际学界,当然是学术研究的文化诉求,但马克思主义哲学致思的目的指向实践,倡导学用结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在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作出严谨的理论分析的同时,不乏学者界定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现实维度,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致力于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实践境界。可以说,应用马克思政治哲学来分析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丰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社会功能,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中国语境的重要表征。

 

    沉淀科玄之争,接续启蒙以来的进步观念,促进思辨哲学与实证哲学的对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开启的理论视阈。形上思辨与实证分析的争鸣不仅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路标,也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界的理论热点,近年来也有学者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从思辨与分析的角度审视共同的学术问题,既有益于深化对学术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综合不同研究理路的优势。

 

    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重视对生活事实的实证研究,确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旨趣,但马克思对现实问题的哲学审视同样具有思辨特征,这种思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国外学界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辨阐述与实证分析均有值得借鉴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哲学求索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学术经验对当代中国学人仍有深远影响,中国学界在深入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观念与当代启示的同时,审慎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想旨趣与现实维度,辩证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宏观历史视阈与微观实证研究,用中国语言作喜闻乐见的哲学表述,体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中国语境的思想风貌。

 

    解读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文本,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使文本解读与当代审视内在融通,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运用的致思方法。中国学界近年来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蕴涵的政治哲学话语,并展开相关的考据研究,译介了很多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的文献史料。文本解读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进而展开的学术阐述务必表达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实践旨趣与思想语法,同时对现实问题作总体性的辩证考察。

 

    无论以何种方式解读经典文本,都理应旨在使经典文本的思想内涵力透纸背,从而使先贤的哲思与时俱进。毛泽东政治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典范,他每篇哲学文本都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问题,每次遇到具体的现实问题,他都力图通过哲学来分析,这种研究思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以之审视社会发展的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提出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马克思政治哲学理想境界的现实策略,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中国语境的现实立场。

 

    可以说,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内涵在中国语境中得到彻底表述,在借鉴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同时,使之具有中国形式和中国特色,解答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既不攀附国外研究之骥尾,亦不重复陈言闭目塞听,而着力通达理论建树于实践探索,融贯学术思辨于实证考据,发文本解读之新见于中国问题之解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思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中国语境为阐发马克思哲学的时代精神提供了学术实践场域,既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又有助于审视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臧峰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