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核函数 映射函数:艾灸对高脂血症温阳化瘀调脂治“未病”立论与临床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3:17:48

艾灸对高脂血症温阳化瘀调脂治“未病”立论与临床研究

全网发布:2011-09-17 10:00 发表者:吴中朝 (访问人次:2212)

 

主题词:高脂血症:艾灸;调脂,治未病 血瘀  血液净化

摘要:高脂血症多无明显症状,属于“未病”范畴。中老年患病机理多与阳虚血瘀有关。艾灸对于中老年人的血脂调节以“治未病”具有良好疗应。其作用机理与温阳通络,活血化瘀有关。

一、高脂血症与中医“未病”理论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届至老年,其病更趋高发和加重。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老年人生理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呈现的衰老性的改变,其血液成份和血液学性质逐渐发生的生理病理性的异常变化,这是衰老和老年病产生的重要因素。在血液成份异常方面,如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等增加,使心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等。本病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老年性痴呆等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而该病的研究和正确治疗对于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及延年益寿、抗衰防老之“未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根据高脂血症所具有的症状,提出了本病隶属于眩晕、头痛、痰证、麻木等病的范畴。当本病发展,有中风等疾病症状时,又针对各具体病证进行治疗。古代医家在论及本病所涉各别症状或病症时,多有精辟见解。对于导致动脉硬化出现肢体麻木,有“邪在络,则肌肤不仁”之说。中老年人的血脂升高或高脂血症之防治,属于中医“治未病”范畴。

中医学十分重视“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孙思邀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要求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这些都突出了治在病先的主题。此符合高脂血症的发病与转归情况及防治需求。

我们从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发现,高脂血症,特别是老年人的高脂血症,其病机主要是瘀滞为患,并以此作为指导艾灸对高脂血症调脂临床治疗的原则,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艾灸对于高脂血症调脂以“治未病”,充分地体现了中医学“防患于未然”、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防重于治,它对于防止后续疾病的发生、发展且有积极意义。

二、高脂血症从瘀而论的“未病”病机认识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和健康,离不开气血。气血通畅、运行正常是保证机体健康和长寿的重要条件。《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后世朱丹溪亦强调:“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常春”。足见古代医家对气血与长寿关系的认识之深刻。若阴阳不和、气血逆乱,滞而不行,流窜经络,壅塞气机,则多种疾病变化而生。正如《丹溪心法》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高脂血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中老年人气虚及阳,肾阳亏虚,推动激活作用减弱,影响到机体的功能,而出现衰老,并使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弱,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肾阳虚则全身阳气皆虚,以致心阳不振,无力温运、推动血行,使血液运行不利,瘀滞内阻;少数病例在瘀滞的基础上还可累及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见到受累脏腑功能受损而出现的一些病理产物,如脾运障碍聚湿成痰等,后者又此可进一步影响到血液运行,形成痰瘀。但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血瘀内阻所致。因此,高血脂症在肾阳亏虚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的是标实症候,即瘀血阻络之象,还可出现一系列本虚标实的衰老征象。

目前高脂血症之研究,亦重视脾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高脂血症的成因中,确实与脾有一定的关系。脾肾关系极为密切,脾气得健,肾气亦旺;肾阳充足,亦能暖土。肾阳亏虚,则火不暖土。肾为先天之本,不断需要脾这一后天之本的补充,故清·张隐庵说:“肾脏之主藏精水也, ……受后天水谷之精也”。脾虚失运,亦可使痰浊内生。另一方面,气滞血瘀,有碍脾湿的正常运化而聚湿生痰。这就也难怪今人一般要考虑到在高脂血症治疗中脾湿痰阻的常规思维。

痰、瘀关系方面,痰与气血在生理和病理上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正常的功能状态下,人体气血阴阳是相对平衡的。一旦气血逆乱,瘀血内阻,经脉失畅,阻塞不通,则诸如病丛生。瘀血可导致脏腑受损,使湿聚成痰。而痰浊内阻又可加重瘀滞。故两者都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性的致病因素,彼此可相互影响,故在病理、病机上不可截然分开。但是在进入中年,特别是老年阶段,绝大多数是高脂血症者所表现的症状是阳虚血瘀,故其高脂的基本病理是“瘀”,治“瘀”乃是高脂血症治标的关键。

三、高脂血症之“未病”从瘀而论的实验依据

3.1 高脂血症之“未病”的瘀滞特征

中老年人血脂增高,并渐至成为高脂血症。此时由于血流中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使血液粘滞性增加[1-10];有人研究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血液流变性改变在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微循环流量、流态、流速,微血管形态有明显改变,而这些变化与血清中胆固醇浓度,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性及红细胞变形有着明显相关性。血液流变性变化构成此模型微循环障碍的基础[ 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血液流变性改变在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  钱冠清,等.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0 (5)164]。可见高脂血症的血液成份和血液流变学性质的改变是具有瘀血证的特征。因为这与现今研究的老年人有瘀血证或有阳虚血瘀证者的血液学的有关改变是一致的。西安刘氏等报告,阳虚证在血液流变学方面与正常人相比,有着显著差异,均表现为血液粘度的增高、红细胞泳动变慢、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率增高[7];而瘀血时血液的粘滞性增高[8];有人对107名老人的血液检测发现其血细胞性状与青年人相比有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细胞数量减少,血沉增高,产生红细胞聚集造成血液粘度增高[9];马永兴等对408例老年人的纤维蛋白元、血浆素元、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等多项检查结果,认为老年人有高凝状态、慢性隐性DIC病理过程[10],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11] 、老年人的微循环管袢清晰度下降,畸形管袢增加,动静脉比例异常,个别人有袢周点状出血;检测甲皱微循环微血管袢周围状况、微血管袢形态、数目、动静脉比例的改变和微血管内血液流态学三方面,发现老年组血液流变性较中年组变化显著,显示微循环障碍[13],血液流变性可以作为衰老的指标之一[14],也同样可作为高脂血症者的病理变化、病性情轻重、疗效及其预后判断的主要依据之一。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高脂血症老年人体内存在着瘀血内阻的病理生理学方面的因素。

3.2 高脂血症之“未病”痰瘀关系

基于现有研究认为高脂血症主要是由于“痰”为其因之现状,有必要探讨一下高脂血症的“痰”与“瘀”的关系。

《圣济总录》认为“脉道闭塞、津液不通”是形成痰饮的主要原因。巢元方则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因此,痰证与血液循环及其瘀血有密切的关系。中医学认为,生理上津血同源,病理上津聚成痰、血凝成瘀,故又有痰瘀同源之说。虽然痰和瘀的症状特征和病理过程是有区别的,但对老年高脂血症而言,其“痰”更多的症状表现和体征是与瘀基本上是相近的,即实际是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就其痰证的实质,宗氏推测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方氏等研究认为痰证的血液循环基础是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液浓稠性、粘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痰证的本质之一,是脑血流量降低及动脉硬化。由于血管硬化管腔狭窄,加上血液流变性异常,血流缓慢,造成组织器官(特别是大脑)供血不足而缺血,代谢产物堆积,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这可能就是痰证的病理机制。特别有意义的是研究显示痰证与血脂之间并无直接联系[痰证的血液循环特征初探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510405 方永奇,等.湖北中医杂志 1992,(6):33.]。这就说明了重要的两点,一是高脂血症的“痰”在血液学方面的变化主要是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及代谢废物的堆积,造成与瘀血证的血液学性状改变相同的病理变化;二是痰证与血脂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表明高脂血症的血脂增高不一定是痰证,用痰证来辨治高脂血证不一定吻合病机。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上述的研究说明,高脂血症的病机及其病理变化在血液流变学等方面主要是瘀血阻滞表现,因而支持高脂血症从瘀论治的论点。 

四、高脂血症之“未病”从瘀论治的临床依据

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但至老年阶段,其高脂血症等疾病和老年人的机体状况的基本特征乃是其本虚标实兼备,本虚是以肾阳亏虚为主,脾气或脾阳亏虚为次。老年人到了七十岁以上,在临床基本上较少见到脾虚之症。其标实以瘀血阻滞为主,偶可见之或兼有痰浊内阻,即标实主要是瘀滞为患。总之,老年人高脂血症的病机是肾(脾)阳虚为本、瘀滞内停为标。这也符合老年人衰老本质[1] 的一般规律。其实,高脂血症本身也是在衰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疾病,其高于正常的血脂也是在衰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但就高脂血症疾病而言,该病又与老年人人一般衰老过程或其衰老状况又有所区别,并有其疾病自身的特点,即本病的病象更多的是以标实为主要表现的。

老年高脂血症者一般见到的是瘀血症状,具有老年人血瘀证的共性特征。高脂血症者出现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紫、舌下静脉怒张、紫黯、脉涩、结、代等常见证候,这是一派较为典型的血液瘀滞的征象。人到老年,愈发衰老,且产生各种疾病,其中瘀血为因而致病、致衰者尤多,高脂血症即是其一。而过高的血脂只是瘀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高脂血症者而言,更易高发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其实这些疾病都与瘀血有关。如高脂血症者的颈椎病、腰椎增生、关节炎性增生等骨关节或骨骼的增生症,皆为人体整体衰老反映于骨质方面的表现之一,是骨质衰老、退化的症状,且明显伴有固定不移的疼痛、剌痛;高脂血症者的老年性神经系统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肢体麻木及心血管疾病,如中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更趋高发和严重;老年性皮肤病,如皮肤色素沉着、粗糙、脂肪瘤、瘙痒症、老年斑、脱发;眼科的老年性白内障、视网膜动脉硬化、老年环等,其发病率都高于同年龄的老年人。高脂血症者的这些疾病无论是用中医四诊之诊断,还是应用现代医学的外周微循环观察、血液流变性测定、血液凝固性检测等都说明其无不与瘀血有关,而且有临床活血祛瘀疗效的验证。所以瘀血是导致高脂血症的主要因素,也是高脂血症患者最终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脂血症的老年人的涩脉、结代脉,特别是舌象和舌底静脉,更能反映出瘀血的征象。我们观察发现,老年人群中约60%的左右人舌质紫黯、或紫气、或有瘀斑、瘀点;70%左右的老年人舌下静脉紫黯、怒张、延长,并有树枝状瘀血细丝向两侧分叉、延展,甚至交叉成网,形成舌下片状紫黯色的瘀滞。而高脂血症者的上述指征的比率大于同年龄的老年人。特别是高脂血症有紫舌者的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都与瘀血证的老年人无差异,甚至比其更严重。施氏报告,全血还原粘度、血液表观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紫舌程度与年龄增大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随着衰老的到来,血液表观粘度、红细胞间聚集性增大的潜在因素在发展,这意味着在血液循环上产生了某种障碍,因此紫舌可认为是循环障碍的后果。这些变化会累及血管病理学方面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易患心脏血管病、血栓性疾病的原因之一[16]。有人检测了35例青紫舌与甲皱微循环,结果青紫舌组的血管张力、管袢流态、袢顶血流异常率均显著高于淡红舌组[17]。何氏亦支持微循环障碍而瘀滞的论点[18]。

五、高脂血症之“未病”从瘀立论艾灸调脂尝试

“治未病”理论指导下,近十多年来,我们从瘀立论对高脂血症之“未病”选取神阙、足三里穴施灸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脐,即为神阙,又名脐中,为任脉经穴。神阙为生命之根蒂,为元阴元阳系结的部位,为中医丹田所在部位之一,尉氏将《难经》之“脐下”理解为脐的下部,即脐的深部,认为丹田应在神阙穴的深部[20]。神阙与元气,主要是肾阳至关密切。高脂血症的瘀滞因阳虚而致。温补肾阳可化瘀去滞。张景岳在《大宝论》中云: “不观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为命门也”。他把脐、丹田、命门从生理上联成一体,意义言脐之重要,并强调:“先天之命门者,由此而受; 后天之命门者,由此而栽也,……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言之气,实指阳气,主要是肾阳。且神阙与藏先天之精的两肾命门有联系,而衰老由肾衰为始,高脂血症之过高的血脂皆因衰老使然,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代谢产物堆积而为瘀。故艾灸神阙,培益肾阳,以化高脂血症之瘀滞,此治较为得法。如此标本同治、先后天并调,故能收功。从而体现了灸法对机体调整作用的优势,以“调”达治,调动自身调整机能,使脂代谢诸指标之间起到良性双向调整效应。如此则使瘀血去、经脉通,高脂除,病症愈。

艾灸对中老年人的血脂增高及高脂血症调脂研究结果表明,艾灸对中老年人高脂血症者血脂降低有明显的作用。其艾灸以后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占全部受检人次的百分率下降,前后对比有非常显著意义,且其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的含量都得到有效改善。鉴于高脂血症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及危险度呈正关联,如胆固水平为5.2 mmol/L(200 mg/dl)相对危险1.0,胆固醇值在3.9 mmol/L(150 mg/l)时相对危险约为0.7,胆固醇值在6.5mol/L(250 mg/dl)时危险加倍,胆固醇水在7.8 mmol/L(300 mg/dl)时冠心病的发危险再加倍。有资料表明,当血清胆固醇在.8~4.7 mmol/L(147~181 mg/dl)时,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发病仍呈正关联。因此预防和治疗中老年人血脂升高及高脂血症,在防治老年病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延缓衰老方面很有价值。艾灸前后对中老年人高脂血症者血脂研究表明,艾灸能明显降低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且其艾灸以后其发病所占全部受检人次的百分率下降,前后对比有非常显著意义,且其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的含量都得到有效改善,显示其艾灸调脂的良好作用,展示了艾灸调脂以治未病而防衰延寿的广阔研究与应用前景。

国内外现有研究证实,载脂(Apo)蛋白与脂质代谢有关。ApoA与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及功能密切有关。ApoA参与胆固醇的代谢,使血液胆固醇浓度不致过高,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以保护心脑血管免受胆固醇等血脂的损伤。血清ApoB 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调节血清胆固醇的代谢,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而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内膜下的沉积则与ApoB同动脉内膜下的细胞受体的结合有关。因此,ApoB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使用艾灸方法,对老年人进行临床研究,通过对血清载脂蛋白的检测,我们结果发现,艾灸后血清载脂蛋白有明显的变化,其中ApoAⅠ含量较艾灸前升高有非常显著意义。根据有关临床测定资料统计,ApoA/ApoB的比例大好。若比例过小,就预示着疾病的存在,比例越小,提示疾病的严重度。研究显示,艾灸以后,二者的比值较艾灸前明显上升,从而揭示艾灸以后老年人的血脂数值、血管状态、内在环境  都在向良性方向变化,这对调整中老年人的脂质代谢,防止老年性血脂升高和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

研究艾灸法通过调脂之治未病方法对老年人血脂等血液异常成份进行研究,也正是基于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尤其是血脂增高和冠心病等高发的状况而设。由于载脂的APO蛋白在反映、诊断冠心病等疾病中的价值、作用及其与血脂的关系,所以老年人艾灸前后的APO蛋白变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艾灸以后ApoAⅠ明显升高,说明艾灸在调整脂代谢,减缓血脂的异常升高、预防冠心病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这与中老年人艾灸以后血脂的变化结果是趋于一致的[6]。上述两个方面证明艾灸降脂、调脂疗效这一治未病作用是有效的、可靠的。

从瘀论治施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与临床实验研究指标变化是趋于一致的。如血液流变学指标、微循环指标和临床瘀血症状等,都在血脂得到降低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到改善,这对防止高脂血症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这也进一步证明高脂血证从瘀论治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根据中医理论的推论、古代文献的载述,结合临床观察之所见,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进展,都能说明高脂血症治疗要从血液瘀滞论治。

六、艾灸对高脂血症调脂治疗的目的在于邪去正安、未病先防

艾灸治未病之预防保健方法又称“保健灸”。在古代文献中正常机体的未病先防则多用灸法。

唐代 ,孙思邈是艾灸治未病的积极倡导者。王焘《外台秘要》提及 30 岁以上的灸足三里有降逆明目的保健作用。而《黄帝明堂灸经》则介绍了艾灸足三里、绝骨可预防中风的发生。宋代张杲《医说》中言“若要安 ,三里莫要干”的原因是“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 ,常欲宣即无风疾”,因此 ,灸足三里可预防中风。

元、明、清时期的医家大都推崇艾灸治未病的保健灸法;《针灸真髓》还将足三里灸称为“长寿灸”。

用艾灸方法,在针对阳血瘀的主要机理,对于患病个体艾灸治疗,以邪去正安,恢复健康为目的,这也是艾灸防治高脂血症无可取代的优势。业已证明,与降脂西药及其他一些降脂方法与作用比较,虽然在疗效上各有侧重,作用机制和途径也各有不同,但艾灸有药源广泛、毒副作用小、降脂作用肯定等优点。与人们崇尚自然,期望用天然药物以摆脱化学合成药对人体的危害的强烈愿望相互和拍。因此,中医药调脂,前景可观。

艾灸调脂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医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有效地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黄帝内经》的“治未病”经典之说,对高脂血症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极有指导意义。

无病之时重调养和欲病之时治其先。“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以病治未病之意也”(《丹溪心法·不治以病治未病》)。这种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对有多项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个体改善尤为重要。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患者等。

既病安脏防传变和防其病后留遗复。这是降脂治疗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凡有中老年血脂异常者,从预防冠心病及其动脉粥样硬化的观点看,都需要调脂。临床于西药的调脂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诸如使转氨酶、尿酸升高,皮疹,皮肤发红,肌炎,急性横纹肌溶解症,等令人生畏,加之停药后的反弹也使治疗达不到最佳防治效果。应用艾灸调治高脂血症,即能弥补西医的缺陷,又简便、灵验、快捷。

 

 

张卫云; 孙朝晖; 张飞勇. 高脂血症对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影响的探讨 血液流变化杂志 2006-02-052

[1] 陈丽珠,丘小青. 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探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07) .
[2] 黄美群,周德轩,梁雪冰. 不同年龄组血液流变学结果的变化及分析[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6,(02) .
[3] 向甄,杨继庆,刘永英. 健康成人血液流变学与血脂相关性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6,(04) .
[4] 曾华玲,徐怀逵. 高脂血症及其对血液流变学方面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04) .
[5] 刘久波,陈林,何晓阔,李艳. 血脂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及其对高血压的影响[J]. 微循环学杂志, 2006,(03) .
[6] 李俊杰,张静,牛春雨. 血液流变性异常综合症及其研究进展[J]. 微循环学杂志, 2005,(04) .
[7] 黄萍,李德奎,冯景,曹峰. 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6,(02) .
[8] 余红岚,曾文. 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分析[J]. 广西预防医学, 2004,(03) .
[9] 丁晓娟. 关于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J]. 工企医刊, 2006,(03) .
[10] 白守民,王一男,苏庆军. 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06,(12) .

发表于:2008-11-06 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