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大使有什么权利:青帮迁台兴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5:47
                                                                 青帮迁台兴衰


  不论是协助孙中山搞革命,还是蒋介石身属青帮弟子,青帮与国民党政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帮随国民党政府撤守台湾后,受到严厉压制,如同敝屣,日渐式微。

  穆万森,一个典型北方青年。在人命轻贱如蝼蚁的战争岁月,他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但是,天晓得穆万森祖上前辈子招谁惹谁了,原本默默无闻,人在异地身是客的他,在1956年到1957年,竟然接连两年成为台湾报纸社会新闻热点人物。

  1956年12月12日,《联合报》社会新闻版头题新闻写道,台湾桃园县八德乡发生一宗全家五口被杀的灭门血案。警方检验受害者尸体时发现,死者之一的谢如姬,双手指甲缝里残留有带血的皮肉,应该是死者遭受凶手攻击的瞬间,奋力抵抗凶手造成的结果。只可惜,当年警察尚未具备DNA检测能力,不然,死者谢如姬指甲缝里留下的皮肉,必定是警方破案的最有力证物。

  1950年代,台湾民风十分纯朴保守,居然爆发一家五口被杀惨案,坊间臆测这宗血案,必定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政治黑幕,而非单纯的刑事凶杀案。灭门血案唯一的活口叶震,早先在大陆是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手下的会计主任,案发当天,他刚好不在家,故而逃过劫难。满天飞舞的谣言传说,叶震一家五口被杀,疑遭军统家法制裁,军统特务疑心叶震侵吞戴笠财产,故而下此毒手,以示报复。但这宗连杀五命的灭门血案,惊动岛内,台湾警方承受巨大破案压力,哪敢稍有疏忽。于是,穆万森这个倒霉的北方汉子,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推上悲剧舞台。

  当蒋介石大陆政权行将覆灭前夕,30岁的穆万森,仓皇跟随国民党当局逃往台湾。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青帮成员”。穆万森的人事档案上,他的学历记录是华北大学文学院毕业。但是,1957年9月19日,台湾报纸显然受制于警方讯息的严重扭曲,把穆万森形容成一个作恶多端的凶神恶煞,说他“聪明多智,能言善辩,……可惜他一步走错误入歧途,日与江湖流氓为伍,参加帮会为非作歹。”台湾报纸指称穆万森,“在他的那一个圈子中人,真是一颗智多星,人人尊他为‘大哥’。”还有些坊间小报甚至传说穆某会技击点穴画符念咒,被媒体塑造成江湖术士。极尽抹黑之能事的词句,在早年台湾警方的刑讯口供中,屡见不鲜。

  ■ 打压青帮

  国民党政府撤退台湾不久,当局惊魂甫定,在岛内撒下天罗地网大肆搜捕地下党。“青帮”固非国民党军特宪警单位的头号敌人,但也因为被视为是上不了台面的一批人,遇有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总是优先被治安单位驱赶到社会阴暗角落,难见天日,甚或被列为打压对象。穆万森的“青帮分子”身份,尽管只在报端轻描淡写,未曾引起社会过多关注,但明眼人似乎已看出某些端倪,警方希望给穆万森扣上“青帮分子”大帽子,借机大作文章,抹黑其档案纪录,向社会强烈暗示穆万森的犯罪潜在威胁。日后,媒体才作出公正报道,穆万森是严刑讯问之下,屈打成招。当局才被迫承认,这桩五口灭门血案真正凶犯早已逍遥法外,逃之夭夭。

  穆万森的犯罪分子形象,并未获得澄清。先前警方向社会公布的穆万森背景档案,已经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档案称穆万森是“青帮重要分子,彼为青帮首帮江淮泗帮悟字辈行廿三洪帮打义字旗。”媒体亦步亦趋警方粗率办案的逻辑,一口咬定穆万森:“平日行为不端早被治安人员注意,而且犯有前科,曾经被冶安人员查缉归案,所以这次血案一发生之后,治安人员便想到他的身上,认为他是嫌疑人犯之一。”

  在消息相对闭塞,社会结构相对保守的年代,穆万森堪称国民党撤守台湾之后,头一个遭受传媒舆论无情挞伐的青帮成员。

  几乎就在穆万森轰动台湾江湖的同时,另外一位青帮“学”字辈的陈惠文,也一度跃上台湾报纸社会版面,成为江湖上名号响当当的人物。1957年10月26日,台湾媒体发布的一份消息声称:“……陈惠文,现为红楼剧场及本市戏剧公会与理发公会的负责人,据治安机关调查,他系青帮‘学’字辈,卅八年只身来台,因经营红楼剧场,一帆风顺以迄于今,现正布署竞选本市下届议员。陈在去年春,曾与王广六及绰号‘金老五’,‘小狗子’,‘阿福’,‘滑子’,‘小林’,‘张老四’,‘大头阿毛’,‘老高’等结为换帖弟兄,号称新‘西门十大金刚’,他们之中除陈与‘老高’已当老板外,其余弟兄不是流氓即为赌徒或干舞女大班,生活景况都不大好,他们之间遂轮流‘扛尖边’来‘扣枣木’(即邀人赌钱抽头之意),而小马则假借‘老虎’与‘金刚’之威,或软或硬的要这群赌徒每日给他三十、五十、一百元不等,如果不照数给与,他便邀同弟兄去赌场捣蛋。……”

  这则社会新闻揭露了1950年代活跃在台湾社会底层的青帮人物,如何被警方或者媒体曲解丑化成鱼肉乡民,仗势欺人的角色。这种“恶人”形象的青帮帮众,究竟与实际情况差距有多大?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青帮成员无论是在大陆故土,或者渡海台湾之后,依旧未改其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秉性。以其固有生存习性,加之警察单位“白道”人士的刻意窄化青帮徒众的形象,这也导致了岛内社会大众自始即对青帮产生无以名之的神秘印象。

  一本刊印于民国初年的青帮帮内书籍《道义千秋》,在卷首扉页即声明“仅限安青者阅,莫与道外人观”,《道义千秋》一书的序言,对青帮徒众之本质,作了青帮官方版本的自我要求:“……惟愿道中人对于开山收门徒之时须要森严限制,以免鱼目混珠,而杜社会不良之论调。道中人讲究三纲五常,五伦八德,不偏不倚,正大光明,最低亦应循规蹈矩,求平安清吉也。虽然有争强好胜之俗事,亦在义字范围之内。……”

  《道义千秋》形容青帮成员应该是“讲究三纲五常,五伦八德,不偏不倚,正大光明”。如此正义形象,如此道德挂帅,但是,在早年台湾警察的嘴里,在传媒记者的笔下,却又成了“弟兄不是流氓即为赌徒或干舞女大班”、“日与江湖流氓为伍,参加帮会为非作歹”。两者说法上如此天差地别,这也难怪一般社会大众,对青帮组织在认知上莫衷一是,混淆不清了。

  

  ■ 千丝万缕

  随着台湾解除戒严,岛内社会朝多元发展的势头,从1980年代晚期起,媒体与社会大众对青帮徒众的看法与解读,固然仍残存秘密会社甚或是邪门歪道的刻板印象,但已有朝稍微中性方向发展的倾向。主要因素,应与若干青帮首脑前辈,兼具“白道”角色身份的关系。例如一位龙姓青帮前人,就是一位非常低调的青帮大老。这位出身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科的青帮前人,在1939年 “进家”青帮,他是1980年代硕果仅存辈分最高的“通”字辈人物。龙老爷子告诉传媒记者,1939年,时值抗战最艰苦之阶段,他当时在战时陪都重庆,任职国民党当局军政部一科科长。当他被问到既是黄埔门生,缘由要加入青帮?龙老爷子说,他感怀异族侵略中华,遂有加入青帮,运用帮会力量保家卫国的想法。

  龙老爷子已是国民党军军官,之所以有加入青帮的念头,其实也并不稀罕,早在他进入青帮之前,蒋介石即已是青帮秘密成员。连蒋介石都是青帮分子,蜇伏在国民党党政军组织之中的青帮帮众,自然更不认为自己加入青帮,是什么大不了的罪过了。

  杜月笙长孙杜顺安接受笔者访问时,透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杜顺安从父祖辈得知,蒋介石早年尚未发迹时,曾在上海由友人引荐会晤杜月笙,并且向杜月笙递上“红帖子”(所谓“红帖子”,即在红纸上以毛笔书写投入门生的姓名,父母亲的名字,和本人生辰八字,帖子上并以正楷工笔书写:”弟子某某某拜某某人为师”。)在杜月笙门下,成为门生。杜顺安表示,外界一度误认蒋介石拜在黄金荣门下,这是外人的误解。夤缘黄金荣身份特殊,抗战前到日本侵占上海租界区这段时期,黄金荣长期任职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华人探长。身为探长,格于职份,黄金荣自不便开堂收徒,当然更不好当众接受蒋介石“红帖子”。假使黄金荣胆敢私下开香堂收徒弟,万一消息外泄,被法国租界执事者知悉,他的巡捕房华人探长职位必定不保。

  杜顺安指出,蒋介石曾经拜谒黄金荣,但并未向黄金荣递“红帖子”拜为门生。根据父祖辈回忆,蒋介石的“红帖子”由杜月笙收下后,存放杜家。杜顺安说,据他父亲印象所及,蒋介石递给杜月笙的“红帖子”上,署名“蒋志清”三字,蒋志清正是蒋介石读私塾启蒙后取的名字。

  抗战白热化阶段,杜月笙把蒋介石这纸“红帖子”,锁在自家存放钱财和贵重物品的保险箱里,杜月笙离沪前夕,将保险箱内财物及各门徒“红帖子”,当面交代一位账房先生负责保管。抗战胜利,杜月笙回到上海家中,打开保险箱清点财物,钱财珍宝一样不差,惟独那份蒋介石“红帖子”不翼而飞,整个保险箱翻遍了,也不见蒋介石“红帖子”踪迹。找来账房先生索问,也答称从未挪动箱内财物,“红帖子”自此不知所终。杜月笙怀疑必是蒋先生派人“取”走了“红帖子”,否则一张红纸焉能自己长脚逃走?

  “红帖子”不翼而飞,杜月笙心中闷闷不乐,与亲人私下交谈时颇有抱怨。抗战胜利,中国忝为世界四强之一,蒋先生声望如日中天,杜月笙原本有意在适当时机,趁私下会见蒋介石时,将蒋氏年少轻狂时代递给他的“红帖子”,完璧归赵,归还给蒋介石,杜月笙万万没有料到,有人趁抗战战火漫天之际,“拿”走了这张蒋介石拜入青帮门下的“红帖子”,难道蒋介石想一笔抹去寒微时期,曾经名列青帮的“不光采”纪录,以免玷污了领袖的清誉?

  早年蒋介石递过“红帖子”的故事,在青帮帮众之间口耳相传,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国民党败退台湾,从大陆渡海来台的青帮成员,或苟活性命于乱世,星散岛内社会底层,或得意于国民党官宦体系之中,平步青云。既有蒋介石的先例,这些人绝对不会把加入青帮看成是什么大逆不道之事。日后在台湾成长的一代,不少人在青年时期加入青帮,继而进入国民党党政军系统任职,这些人也不会认为青帮成员与任职党政军,有什么冲突矛盾的地方。此辈徒众多半抱持一种看法,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在海外为了躲避满清政府追捕杀害,要不是靠着青帮和各种会党势力的保护,恐怕早已客死异邦。帮众认定,孙先生革命能够成功,如果不是仰仗华侨会党势力出钱出力,不是靠着会党徒众抛头颅洒热血,哪有民国的肇建,哪能铲除帝制?

  

  ■ 四散零落

  台湾时期,许多具备青帮身份的军官,多抱持加入青帮是一种“荣誉”的心态。军中当局即便知晓有人是青帮成员,也未必拿出极端手段,惩治具有青帮身份的军官。真正对青帮身份的军人,使出略微强力的禁制手段,也只有两次。且主要导因于作家江南命案,和海军上校尹清枫命案爆发后,台湾当局被迫拿出铁腕,极力吓阻军人加入青帮的风气。

  官方第一波清除青帮分子的行动,是在1984年。华裔作家江南在美国遇刺身亡,事后证实江南之死,与情报部门运用帮派份子有关,导致蒋经国当局遭遇执政以来最严峻的政治危机。一则为了缓解来自美国的强大压力,一则蒋经国当局惊觉军中及特务机构有帮派人士侵入,无疑是统治机制一大警讯,因而展开了第一波雷厉风行的扫黑行动。在这波扫黑行动中,蒋经国严令公务人员,特别是是情治人员,绝对禁止与帮派分子交往,尔后一旦查出,一律严加惩处。

  到了1993年、1994年之交,因为海军尹清枫上校离奇遇害死亡,当局又开始大力整顿军中纪律。1994年4月23日,台湾媒体报道,海军上校尹清枫命案可能与帮派分子有关。一项官方资料揭示,台军参加帮派的官兵共有145人,海军军官有41名青帮,其中16人在约谈和自白后承认身份。1994年12月12号,台湾“国防部部长”孙震在“立法院”宣称,有6名将领自承加入帮派,由于军中不容许其它组织活动,已要求这些将领写自白书,且宣布退出帮派组织。然而,孙震坦承,军中并无明文规定军人加入帮派要接受处分,只能就有无违法情事,依法处理。

  长期以来,包括青帮在内的帮会,成员多属社会底层人物。当蒋介石政权在大陆土崩鱼烂之际,蒋氏带领党政军人员,大规模渡海迁台。散布社会各个层面的青帮帮会人物,能够千里迢迢,追随蒋介石到台湾,这究竟是一种“忠诚”的表现,或者印证了青帮与统治者之间,始终存在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关系呢?从大陆时期,直到撤守台湾,青帮和台湾当局之间,向来处于一种既联合又斗争的矛盾局面。杜月笙晚年与亲友谈话时,曾经讲了一段经典名言:“我们是夜壶,蒋介石把我们用完了,眼看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往旁边一甩,再也用不着你们这些夜壶了。” 统治当局过河拆桥,视青帮如敝屣,用后即丢,青帮对待这个官方体制可是不离不弃,这究竟是青帮(帮派)的宿命,抑或是统治者和帮派势力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错乱依存生态?

  揆诸中国秘密会社,青帮毕竟根柢深厚,源远流长。1949年大迁徙,青帮徒众凡远离老家远走台湾者,多能凭借帮会的人脉渊源,在这片南方岛屿谋得栖身之所。如今时代演进,社会变迁,岛内青帮似有走入历史渐趋式微之势。吾人回眸整个民族流离迁徙的斑斑史册,青帮颇为类似随风飘荡的风信子,风雨摧残,花果飘零,不知所终。它的飘零,无声无息,不着痕迹。在台湾这座南方热带岛屿上,它打开了一扇奇特而神秘的景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