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打滚是哪里的特产:世界一体化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40:06
作者:郑酋午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8-26
本站发布时间:2011-8-26 21:25:06
阅读量:403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抽屉TwitterFacebook

现在的世界是国家林立,全球有二百多个国家,最强大的是美国,人口最多的是中国,国与国之间竞争激烈,过去是争资源和土地,通过战争解决问题,现在是争市场和人才,通过发展科技和贸易解决问题 。未来,民族国家和区域国家要消亡,当然,民族国家和区域国家要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后才会消亡,紧接而来的是世界一统体制的确立。人类历史上有过建立世界政府的梦想,在古罗马人那里有,在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那里也有,在我们中国人这里也有;但最典型的是古罗马人和现代德国人 。最初,罗马只是中意大利台伯河畔的一个小邦,通过几百年的扩张,膨胀为古代史上罕见的大帝国,版图最盛时东抵亚美尼亚、两河流域,西到大西洋沿岸以及不列颠,南起波斯湾、整个北非,北至莱茵河、多瑙河流域,古罗马扩张主要是在共和时期(前509—前30)。国王小塔克文暴虐无道,王政被推翻,改制共和,设两名权力相等的执政官,元老院实际主持国政。共和早期外部史是不断的对外扩张,以第二次布匿战争最为激烈。至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罗马已控制巴尔干半岛和小亚大部。长期对外扩张的成功,引起罗马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奴隶制蓬勃发展,形成广泛利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出现奴隶制的繁荣。古罗马史同古希腊一样,构成西方史的最初篇章。现代德国曾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两次战败,竟然又能两次崛起。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后来,意大利加进来,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因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一战”爆发。交战双方是,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俄,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主要战场在欧洲,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及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一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1918年11月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国民议会在小城魏玛召开,组成了以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为首的共和国政府。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史称“魏玛宪法”。这一时期的德国被称为“魏玛共和国”。德国利用战胜国之间在赔款问题上的矛盾,迅速恢复了经济,又在洛迦诺会议上提高了政治地位,从而重新崛起。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特别严重,魏玛政府显得软弱无能。人民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政府,希特勒和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形势,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取了日益广泛的支持,实力大增。1932年夏,德国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1934年,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了起来。1933年,德国为了放手扩军备战,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践踏了凡尔赛和约。1938年春,德国吞并奥地利,接着,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英法意炮制慕尼黑协定,使德国侵占苏台德区,随后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了“德意议定书”,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后来,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1939年8月,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样,德国就为发动战争时免于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突然袭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被打败。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
古罗马人和现代德国人的勃勃野心昭然若揭,这些国家都想以武力征服来实现建立世界政府的梦想,但结果都落空了,在还不具备建立世界政权的条件下,就要征服世界,怎么有可能呢!历史充分证明,一两个民族企图用武力征服世界然后建立世界政府的想法都只能是妄想;而世界政权的建立只有在科学技术充分发展之后在全球化的浪潮不断冲击之下才有可能。
(一) 全球化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张,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随着第三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许多高科技领域,如信息技术、生命工程、新能源技术正在取得不断的突破,并应用于生产,更是加速全球化的进程。现在全球化浪潮已席卷世界,到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后,这种全球化的浪潮就不是任何人任何国家所能阻挡的。全球化是现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更为日益凸现的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目前的全球化主要处在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方面的阶段但又不局限于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指的是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存和融合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及其发展,是各种推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生产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等构成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但首要的最根本的还是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和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的操作方式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作为世界性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跨国公司有相当大的能力左右一些产品在全球的生产和销售,促进资本流通,并能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新技术和新观念同步应用,实现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全球化的最基本的动因则在于跨国公司对于成本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跨国公司目前控制着全世界1/3的生产、70%的对外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跨国公司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质短缺的国家进行销售,其优势在于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行高度科学的经营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我们能看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和面积在世界上不占优势,但是它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在世界经济中一半以上的贸易在它们之间进行。它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由于拥有的技术和资金不如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它们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可以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整个世界都在目睹和感受中国的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实体,中国企业打造全球化运营体系、向世界级企业迈进的时代开始了。从宏观视野考察,2000年以来的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以及90年代的韩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企业开始由劳动力和资源密集的低端制造向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转型,为了生存和创造更大的获利空间以及获取海外市场要素,它们希望通过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实现跨越式成长。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讲,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和劳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它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技术条件,打开了广阔的前景,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它同时增大了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运行风险。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应对资本的跨国流动时,要加强有效监管和合理规范,并制定和实施适应市场迅速变化的新的经济技术国际规则,而要这样做只有建立世界政权才能够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与融合。总的来看,现在的全球化已是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方面的涉及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多元化的全球化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等十个方面的内容。为迎接全球化浪潮的挑战,很多国家已联合起来,有的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比如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等。1967年8月初,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实际上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组织。有的建立区域性国家联盟,比如,欧洲国家联盟等。欧洲联盟,前身为欧共体,是由原欧洲国家共同体成员国家根据《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力量的国际组织,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个国家,目前它的最高法律是2003年通过、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入盟条约》(Treaty of Accession 2003)。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2002年 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10国正式签署入盟协议。2004年5月1日,这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欧盟的诞生使欧洲的商品、劳务、资金自由流通,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欧盟可以称得上是个“经济巨人”。2006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13.6万亿美元,人均GDP约28000美元。更为甚者有众多的国家已经联合起来建立了世界性的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前者如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世贸组织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实施各项贸易协定;为个成员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所,并为多边谈判结果提供框架;解决成员间发生的贸易争端;对个成员的贸易政策与法规进行定期审议;协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关系。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机构有部长级会议、总理事会、各专门委员会、秘书处与总干事。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后者如联合国,联合国是一个世界性组织,现有192个会员国。成立日期是1945年10月24日,总部在美国纽约州纽约、瑞士日内瓦、奥地利维也纳、肯尼亚内罗毕等地。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进国际合作,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的国际组织,其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近年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创建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后又有波兰补签。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伦敦举行。51个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联合国组织系统正式开始运作。联合国设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等7个主要机构。截止到2006年6月,联合国共有会员国192个。其中亚洲39个,非洲53个,东欧及独联体国家28个,西欧23个,拉丁美洲33个,北美、大洋洲16个。另外,有2个常驻联合国观察员国:梵蒂冈和巴勒斯坦(地位高于梵蒂冈)。几十年来,联合国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在曲折的道路上成长壮大,为人类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世界上的大大小小的区域性和世界性国际组织有上百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科技、工业、农业、航空等方面,这就意味着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种联系更会强化。这实际上是在为建立世界政权提供条件,这也就是世界政权建立的前奏。当然,世界政权建立的条件要完全具备还要等到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之后。对于经济全球化,反对者意见也不少,西方国家反对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国内失业增加,工资下降,收入不平等,加剧了世界环境的破坏。发展中国家反对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陷阱",是跨国资本积累的现代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机制的运作形式,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收益最大的仍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并不会从中得到应得的利益。全球化一定会有阻力,这种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民族主义,另一是国家主义。在历史上这两种主义都起过进步作用,前者主要强调民族独立和民族荣誉,后者主要强调国家主权。
(二)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经济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即民族至上的观念。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民族主义有如下三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一)是民族主义的政治内容。强调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这是民族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类,实际上也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政治民族主义追求着具体的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所以很自然地带有分裂和暴力的倾向。(二)民族主义的经济内容。一般认为,民族主义的经济方面是指发展中国家倡导的以经济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三)民族主义的文化内容。民族主义的文化内容是指民族主义中那些强调要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因素,它主张以同质性的文化传统为纽带,力图建立民族认同的文化空间单位。
民族主义是发展起步阶段所产生的一种主要的社会现象,它所追求的民族国家实体的建立,往往带来剧烈的震荡。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各个民族为了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而引发了一次次激烈的冲突。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化浪潮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向全球扩张的背景下到来的,它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是巨大的,它使国际关系的框架和内容得到调整,其“双刃剑”效应导致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不断扩大,对国际及国内事务的影响力增强;区域一体化建设规模扩大、步伐加快;双边、多边经贸合作超越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历史积怨等非经济因素,在更广的范围和领域展开;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动交融,一国经济的发展及政策的制定不再是孤立的、简单的国内现象,既受到外界国际环境的多层面影响,又向外产生多方位的影响;全球范围的贫富分化日显严重,导致世界经济体系呈现南北两极结构。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结构也产生重要的辐射作用,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显著增强,传统主权观念、国家安全理念、国家利益的内涵受到强烈影响和撞击,谋求多边、全方位的互利与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大国伙伴关系对国际格局的建构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世界全球化的时候,世界也发生了大规模民族主义浪潮。新民族主义浪潮席卷范围之广、发展势头之猛烈超乎人们的预料。如果说全球化浪潮对世界的冲击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的话,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则更多地反映在政治层面上。形态各异的民族主义汇聚成潮,对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对地区及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构成重大威胁。
全球化进程以西方国家为主导,体现西方价值观,而民族主义往往与西方价值理念相背离。今天的全球化伴随着混合经济生产方式的扩张,以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为动力,以主动扩展的态势向前运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理念不可避免地要与外来政治、经济、文化与价值理念发生碰撞,其结果是一方面在碰撞中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另一方面则顽强地体现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因此,与全球化以西方为主导的本质特征不同,民族主义往往具有非西方倾向,偏离西方主导下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运行轨道,甚至本能地带有抵制“西化”的功能。全球化强调利益的共同性和融合性,而民族主义凸显利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全球化强调共同利益和超国家利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传统主权观念受到冲击,为了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国际合作或更高层次的利益共享,主权国家有时需要以主权的某种让渡为代价,这已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客观现实。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或主动或被动地都在寻求相互间的共同利益,发展合作关系,体现一种共存意识、全球意识。而民族主义体现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强调民族意识、民族特征和民族利益。在现实社会中不同民族生长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道路各异,面临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差别,各自的利益需求有很大不同。因此,如果说全球化寻求的是利益的共同性和融合性,那么,民族主义呈现的则是差异性和多样性。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具有兼容性、渗透性和吸纳性,它使国际社会更加开放、联系更加广泛,从理论上讲全球化的发展将趋向世界的一体化;而民族主义则表现较强的排他性、分离性,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狭隘性。此外,民族主义,亦具有固守文化传统和对外来文明排斥的孤立性和分离性等特征。民族主义的排他性、孤立性往往和分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产生民族分离主义。
全球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的利弊得失是不均等的。发达国家借助其主导地位的优势,积极推广体现其利益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规则,最大程度地获取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弱势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走向繁荣的时候却处于被动地位,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这一现实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加严重,特别是信息技术时代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水平上存在极大差距,这必然致使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世界的贫富两极分化对民族主义起了刺激增长的作用。弱势民族国家为抵制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往往采取自我保护性经济政策,甚至有可能采取非理性、破坏性的暴力行为。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全球化加剧了市场竞争,而市场的激烈竞争唤起了民族主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不仅其民族经济的发展遇到压力和挑战,经济自主权受到削弱,而且在民族、宗教与领土等敏感问题上也遇到外来势力的插手。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多种领域。对经济不发达的弱国、小国而言,其传统民族意识、民族特性受到无法阻遏的冲击,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中,弱势民族国家的时代反映具有很强的民族主义色彩。全球化引起了各民族和地域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与碰撞,融合与冲突,并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一方面带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相互依存度的加深,以及国际合作机制的加强;另一方面导致民族冲突和战争,地区持续动荡,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趁机活跃。前者谋求有序、和平、互利及合作,后者迈向无序、战争、对峙和分裂;前者需要国际社会的积极推动,后者需要国际社会携手解决和治理。时代的复杂性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各领域的激烈竞争,但不是一种平等的竞争;提供了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但不是享有均等的机会;促使各国谋求观念、体制和制度的创新以适应发展,但相应的衡量标准和必须遵循的规则并非能够体现公平。不平等关系的存在虽然从根本上讲不是全球化本身造成的,但却导致同全球化本质相悖事物的发生,造成包括民族问题在内的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对经济发展落后的民族国家而言,如果说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不同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走向融合的过程,不如说更是一个各民族国家在优胜劣汰的社会环境中改造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里必然充满冲突、痛苦和抉择。对经济发达国家而言,迄今为止全球化并没有带来西方主导下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一元格局,相反,由于贫富分化的加剧,世界经济体系呈现南北二元格局。全球政治在这一经济结构的影响下不安全因素上升,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因这一结构受到一定阻碍。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当具有这样的观念和意识:全球化是谋求某种经济政治发展模式上的统一,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向共存共荣方向发展是矛盾的;这说明民族主义在不同条件下将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效能,90年代以来极端民族主义大多发端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之后迅速向全球辐射和扩展;因此,消除民族主义负面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立世界政权,通过世界政权创造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改造以不合理的世界生产体系、世界贸易体系、世界金融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世界经济旧秩序,缩小全球的贫富差距,这样就能维护世界秩序和世界安全。
(三) 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是近代兴起的关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问题的一种政治学说。国家主义认为国家的正义性毋庸置疑,并以国家利益为神圣的本位,倡导所有国民在国家至上的信念导引下,抑制和放弃私我,共同为国家的独立、主权、繁荣和强盛而努力。在全球化的时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基于对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保护,尤其是对现行国际秩序不平等、不公正性的抵制与反对,表现出强烈认同国家主义的倾向,因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主义的影响。事实上,国家主义是针对两个参照系而言的。其一,以个人为参照系,指的是在主权国家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要以国家为中轴;其二,以全球为参照系,强调的是在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与人类共同体的关系要以国家为中心。以个人为参照系的国家主义也可称为国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推崇国家理性,认为国家有独自的利益,为了追求和维护国家的利益,国家(或国家的代表)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形式。国家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它拥有全面的、最高的权力。这种国家主义观点最早见诸马基雅维里、布丹、霍布斯等人的论著中,正是这些思想家奠定了近代主权国家观念的理论基础。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主义国家观以更理论化的言语表达了对国家的崇拜。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建立一个有主权权威的新兴国家以取代封建王朝,始终是最基本也是最具号召力的目标。正是这种建立新兴资产阶级国家的需要,使得国家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国家政权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于是在对抗和取代封建政权中起过重大历史作用的国家主义,开始受到自由主义的挑战。人类的远大目标是建立世界政府。自古以来,人们都以国家的名义建立武装,使用武力,对外发动战争,表明忠君报国的气节。然而,这一切在现代已失去根据。应当放弃为防备其它地方主权国家的攻击而建立的常备军,同时要放弃伤害别的国家的行为。人类的信念是废除一切军备,建立一个三无世界(无阶级、无军队、无战争)的最高境界。在一个世界政府领导下各地方国家将不再彼此动武,以便有一个永久和平的世界秩序。
(四) 世界主义
我们中国人有对建立世界政府的追求,中国近现代史上优秀思想家大都主张放弃国家主义发扬世界主义观念。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说过,世界主义在中国古已有之,即二千年前的“天下主义”。世界主义在欧洲是近世才发表出来的,我们要保守这种精神,扩充这种精神。(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大大见识了一下世界主义。梁启超先生说:我们须知“世界大同”,因而不能将“国际联盟”看得“无足轻重”,而且要促进其发展。他主张丢掉国家主义建立“世界主义国家”。青年毛泽东说过:“以我的接洽和观察,我们多数的会友(指“新民学会”会友)都倾向于世界主义。这种世界主义,就是四海同胞主义,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也就是所谓社会主义。凡是社会主义,都是国际的,都是不应该带有爱国的色彩的。”李大钊先生提倡“人类一体的生活,世界一家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同世界主义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对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提出过挑战。1848年《共产党宣言》批评了民族主义。马克思曾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了世界的一体化,使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史。个人超越地域和民族限制,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工人无祖国”。工业革命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消灭了以往自然经济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从而把一切民族和国家联成一体。列宁也预言,将来“不会有国家”。列宁说:“世界联邦(而不是欧洲联邦)是一种在我们看来同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各民族联合和自由的国家形式,直到共产主义的完全胜利使一切国家包括民主国家完全消失为止。”
在西方,自从柏拉图以来,人们就通过教育批评国家主义培养“世界公民”的观念。世界主义首倡者斯多葛派提倡人类乃一整体,主张建立一个以世界理性为基础的世界国家。古希腊萌发了世界主义的幼芽,到近代才开花结果。在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后,资本主义商业兴起,世界市场形成。世界主义思潮更一发不可收。肖伯纳主张从人类中清除家国主义者,否则,和平世界不会降临。近代世界主义主张淡化国家民族界限,组织世界政府,统一各地的货币、经济与文化,康德是批评国家主义宣扬世界主义的思想大家。康德曾在《世界公民观念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设想一个包括地球上所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的国家,即世界所有民族合为一个全人类的国家或“世界共和国”。他认为,放弃国家主义建立世界政府是“永久和平”的保证。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兴起的全球市民社会运动(Global.Civil.Society),方兴未艾。西方国际法学家凯尔森(HansKelsen,1881-1973)主张国际法高于国内法。他否认国家主权概念,认为国际法的进步会导致一个“世界国家”的概念。现代西方哲学家马里坦也否认国家主权观念,提倡建立“世界政府”。一战以后,爱因斯坦认为,超国家的组织是废除战争的先决条件。1922年,爱因斯坦发表《科学的国际主义》一文,提倡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无国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今天必须剥夺地方国家的主权,一切都要服从于全球的世界政府的主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重视联合国的原因。(〔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13、217页。)
面对人类的困境与挑战,宗教界也从伦理角度做出了世界主义的回应。1893年第一次世界宗教议会大会后一百年,世界宗教人士于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了第二次世界宗教议会大会。大会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深刻反映了世界主义的影响。宣言概括了人类面临的困境,认为摆脱这种困境需要一种全球秩序,而全球秩序的建立又有赖于全球伦理。" 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德〕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为起草《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做出贡献的英国教授威德勒在谈及宣言的原则时强调,宣言" 应该是人类中心的,而且还必须是人类秩序中心的"(《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第144页)。当代一些政治家们也对世界主义表示认同。前联邦德国总理、社会党国际主席勃兰特在其所主持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关系研究的报告中指出:国际社会已出现了一种新的认识的苗头,即认为人类正在成为一个统一的社会,因此,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实现一个全球社会。(参见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争取世界的生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7-10页)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也于1992年撰文表示:"使用几个世纪的绝对的排他式的主权学说已不再成立。"(布特罗斯·加利:《加强联合国》,美国《外交》季刊1992年第1期)
(五) 两种可行的方式
现时代,我们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化过程中,以往的经验都具有启发性。全球化的经验可以分成四大类:道义问题;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任何国家内部的市场化都是随着法治环境的逐渐成熟而成熟的。国际的市场化却不是在法治环境下进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谓国际市场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立法、司法和执法都归于一家,只有傻瓜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从不公平中获利的国家才去奢谈国际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没有全球性的法治政府,所谓“全球治理”(global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体现国际公义的治理。抽象谈论在全球化中获益或受损的条件非常困难,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可能获益,也都可能吃亏。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就需要世界性政府来统筹按排。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特别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所以这就需要成立世界政权来维护世界秩序。由此可见,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之后,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就将永远过时,它们必将被抛去,如要保留就会阻碍世界化进程。世界政权将通过何种方式建立值得关注。现在国家林立,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后的一段时期内也将是如此。怎样做才能使民族国家和区域性国家消亡呢?有两种可行的方式:一是通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用武力解除世界各国武装强制性实行世界一体化,或者通过安理会主持全人类投票由多数票决定世界一体化;另一种方式是先由相同的人种组成人种国家,经过一定时期之后,再通过公民投票实行世界一体化。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0票

0票
您对本文是何看法?
21

3

0

3

0

1

0

0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抽屉网

Twitter

Facebook

搜狐微博

人人网

更多
• 十字路口的国家路径选择:美国梦?欧洲梦?还是中国梦?
• plamone:对中国外交的几点建议
• 警惕日本之外的“九一八”
• 树立中国外交的权利政治主张
• 迷失方向的世界
更多>>

评论 (3)
电邮推荐
打印
加入收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1.
高人:姜昆也未能免俗
2.
压垮苏联体制的“一捆稻草”
3.
温家宝国庆逛菜市场
4.
中国特权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5.
从“天宫一号”的高度解读“中国模式”
6.
储建国:让悠久的中国走向新的人民共和
7.
从民生透视中国
8.
解放思想首先要解放言论
9.
制止编造谣言在网络传播
10.
初阳:重庆模式是可持续的
1.
(30)郑永年:中国模式不能过于政治化
2.
(21)庆祝建国62周年 胡锦涛献花 温家宝讲话
3.
(20)从“天宫一号”的高度解读“中国模式”
4.
(17)解放思想首先要解放言论
5.
(16)陈红太:从重庆的个案看中国崛起的内在奥秘
6.
(14)“共军”迎“国军”忠魂
7.
(13)文化体制改革怎么改?
8.
(13)高人:姜昆也未能免俗
9.
(12)制止编造谣言在网络传播
10.
(11)从民生透视中国




六中全会10月15日召开:经济改革之后要深化文化改革

草色烟光祭林彪

“洛阳性奴”大案引发震撼和思考

梁稳根“入仕”释放的政治信号

高人:央媒当自重

我记忆中的毛泽东

蒙古学者披露林彪飞机坠毁细节

有多少劣迹可以成为“机密”!

李光:他妈的,国家机密!

彭劲秀:关于陈丕显的复出




静之:媒体的担当与无奈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时代的、民族的“担当”和目前的客观现状

中国崩溃论或为一个伪问题

好制度、好法律的十一个特征

漫谈人民的自主选择权与参与度

促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特区”

维护国家统一何不换种思维?

“陈学”漫论

揣着明白装糊涂

中国式民主,就是要“为人民代表大会服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