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突击队电影:地方偿债高峰将至 高层担忧违约风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20:04:14

地方偿债高峰将至 高层担忧违约风险

www.stockstar.com 2011-9-18 7:24:01 证券之星TCL王牌荣耀 30而礼“基金一哥”王亚伟带领7基金杀入1股![字体:大 中 小] 收藏 订阅 RSS 分享 打印 [网友评论1条] [ 手机也能看]   【证券之星网站编者按】地方债一直是最近几个月的热点话题,十万亿数字一出便受到各方专家的热议,也传出由于地方债数字过大,政府将通过减持股票来偿还。今年年底将迎来第一波地方性债务集中偿还期,但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推进和土地市场的降温,作为“还债第一来源”的土地出让金大幅缩水,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大打折扣,土地收入难以支撑还债的危局已经出现。至此,地方债问题真正浮出水面。    

  ===本文导读===

  【违约风险】地方偿债高峰第一波 高层担忧违约风险
              地方债违约风险若隐若现
              地方政府土地资产是地方债膨胀根源

  【专家观点】Stephen Green:几个月后地方债问题或爆发
              成思危:地方债是中国特色的次贷

  ===全文阅读===

  地方偿债高峰第一波 高层担忧违约风险

  2011年还剩下3个多月,掰着手指数日子的是正在发愁的地方政府,因为今年年底将迎来第一波地方性债务集中偿还期。

  目前,普遍认同的官方数据是,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其中,43%的债务将在今明两年内集中到期,预计达4.6万亿元;债务总额中有60%以上在2013年前到期。

  但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推进和土地市场的降温,作为“还债第一来源”的土地出让金大幅缩水,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大打折扣,土地收入难以支撑还债的危局已经出现。

  十余个省市近日陆续公布的账单更是验证了这一压力:海南、吉林等地的债务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100%的警戒线,而北京,“按照前8个月的土地财政收入情况来看,目前连利息都不能足额还上,更别谈本金了。”

  “银监会内部通气会上预计,地方性债务中可能会有20%风险很大。”9月16日,接近监管部门的一位消息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的数据更是吓人,按照审计署公开的数据推算,由此风险引发的违约总额将超2万亿元。

  正在召开的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接受记者提问时称:“我在2009年就讲过,美国的次贷是把钱借给没有还款能力的个人,中国特色的次贷则是把钱借给了没有还款能力的地方政府。”

  债务压身,结局怎样?地方政府还得起还好说,如果还不起怎么办?这显然是目前摆在各级政府案头的难题。

  第一波偿还高峰

  转眼间留下的时间就不多了。那么,地方政府过这个年,究竟要准备多少钱?

  近段时间,海南、山东、吉林、重庆等十余个省区市相继公开2010年度地方政府性债务“账单”,其中,以海南省的债务率最高,达到93.18%,接近100%的国际警戒线。

  本报记者梳理“账单”看到,湖南从2011年底将进入地方债务偿还高峰,共需偿还1182亿元;重庆40个区县政府中有11个区县债务率高于100%、偿债率高于20%。

  事实上,地方性债务伏笔主要埋在2009年。彼时,为应对金融危机,配套4万亿刺激计划,地方政府开始大量举债。

  2009年3月27日,财政部代发新疆债券30亿元,随后2000亿地方债分配方案确定,四川获得180亿、云南84亿、贵州64亿、广东110亿等。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无举债权,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违规举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部门和准政府部门“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和“公用事业单位”共负债4.54万亿元,占债务总额的41.68%。

  在9月15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谈及地方债问题时称:“现在地方政府发债,各个部委都不知道是什么数,银行也很为难。”

  审计署年中公布的数据被普遍接受: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债务总额为10.7万亿元。其中79%的债务来自银行贷款。

  业内人士分析,从债务责任来看,地方政府对八成以上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或是担保责任;从偿债期限来看,贷款期限约为2-3年,债券期限约为5-7年。

  “按照平均还款期来计算,今年和明年这两年是还债的高峰期,大概总还款额将近有一半要到期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称。

  重创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拿钱还债,最终还要看土地财政的脸色。楼市调控让脸色看起来并不好看。

  “如果土地收入大幅下滑,土地储备贷款压力就会骤增,如今北京的土地储备贷款就面临着不小的还贷压力。”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研究总监张大伟9月15日对本报记者分析。

  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北京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合计为671.95亿元,仅相当于去年全年土地收入的40.9%。

  据金元证券分析师曾强测算,许多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金作为未来偿债来源去融资,2010年底融资规模已达2.5万亿元,如果按照现有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计算,一年就需偿还超过1700亿元的利息。

  上述知情人士称,从债务来源和偿还的途径来看,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为84600多亿元,占全部债务的79.01%,而银行的这些贷款,大多数是以土地做抵押或主要依靠土地收入偿还的。

  这一来源正遭遇挑战。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田锋近日表示,北京市2011年计划供应商品房住宅用地1220公顷,目前仅完成183公顷,只有15%。独立地产评论员顾海波告诉记者:“不止北京一个地方,上海的卖地收入也急剧下降,全国很多地方土地储备贷款偿还都有压力,只是大小不一罢了。”

  中国指数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国130个城市土地成交溢价率仅为17%,较去年同期减少14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全国不少重点城市前8个月的土地出让金都出现了明显下跌。

  “作为还债第一来源的土地财政收入,受到房地产调控影响大大缩水,因此,一些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明显不足。”郭田勇说。

  地方政府还有招?

  现在谁都想问一个问题,地方性债务集中到期,收入大减的地方政府能如约偿还吗?

  据有关机构测算,截至2011年8月,北京市土地储备贷款总规模已经超过2500亿元。“上述资金中70%的来源是银行贷款,30%来自政府财政注入资金。”北京大岳咨询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告诉记者。

  金永祥分析,从2009年至2010年期间,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在5.5%左右,按照下调10%计算,土地储备贷款平均利率约为4.95%,2000多亿元仅利息每年就有100亿元。

  知情人士称:“大规模还本付息从2011年初就已经开始,但按照前8个月的土地财政收入情况来看,目前连利息都不能足额还上,更别谈本金了。”诸如辽宁,175家有债务的融资平台公司中,120家经营业绩为亏损或持平,有156家融资平台公司2010年收入不足以偿还当年到期债务本息。

  问题还不止这些。顾海波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土地储备贷款包括贷款成本在内的一级开发成本,要占到北京市土地出让总收入的60%左右。而记者发现,今年1至8月份成交居住用地当中,平均溢价率还不到25%。

  不过,这一担心在以官方人士为主的阵营中并不太明显。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永发近日对媒体表示,目前多数地方债依然正常,少部分存在风险但对商业银行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大,因此“妖魔化”地方债没依据。

  9月16日,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正在逐步提高,毕竟他们手里有土地资源、有其他资产;银行已经提前看到了风险;中国地方债务与希腊的债务问题并不是一回事,对此,我们可以重视,但不要大惊小怪。

  此前的8月15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曾在财政部官方网站发文,强调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并称将严控新增债务。

  谁是最后一道防线?

  偿还能力是一方面,让人担心的还有更多。

  “我更担心地方政府还债的意愿,加上届时地方政府换届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很可能不愿还,这将导致地方债务违约的因素可能有所增加。”郭田勇说。

  据上述消息人士透露,银监会内部通气会上预计,地方债务可能会有20%的违约风险。郭田勇也认同,但他更关心出现违约之后的事情处理,“关键是这有问题的2万多亿债务不能光由银行承担,一旦出了问题,损失应该由各方面分担,包括中央政府。”

  成思危指出,如果说地方债由中央政府买单,就变成地方政府违约是理所当然的,中国就是在培养“赖账”的地方政府,那么中央财政在民生、社保上的支出就会减少,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

  “地方债不同于企业债,地方债出现问题,地方政府不能破产清算,最终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东北财经大学校长李维安称。

  郭田勇认为,还债资金的来源还有很多,“第一还款来源靠不上,还可以动用第二还款来源。”比如,地方政府拥有固定资产、自然资源等可变现资产比较多,可通过变现资产增强偿债能力。

  有迹象表明,地方政府及国资委密集减持上市公司的股票为了应对未来地方债偿债高峰,开始密集减持上市公司的股票。

  据权威机构统计,在A股市场上,实际控制人为地方国资委或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有622家,市值达到约2.7万亿元。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和国资委掌控的上市公司中,有58家公司发布了减持公告,合计减持金额达到112.5亿元。

  而申银万国研究所统计测算发现,目前,地方国资委持有的A股资产管理规模约为4675亿元,减持的规模可以达到2000多亿元。

  监管机构也打上了预防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在三季度经济形势通报会上警示,“银行要审慎地开展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战略合作,加强土地抵押贷款管理,切实根据现金流覆盖情况分类计提风险资本。”

  9月14日,新华社援引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的话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是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体制下产生的,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需对财权进行调整。

  李维安认为,一是要将债务率考核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二是抓紧开发地方债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使地方债透明化;三是对于新发行的地方债,要从发行规模和发行方式上进行限制和规范;四是剥离现有不良债务,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

  但这又岂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唯有以时间换空间,把时间拉长,有了充裕的时间才能够解决地方债问题,现在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郭田勇说。(华夏时报) 地方债违约风险若隐若现  “云投集团”重组事件引发市场震荡,背后隐含了各方对中国地方债风险的担忧。

  近来市场传言,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能投集团”)拿到云南省政府的最终批复文件,8月下旬正式挂牌成立。

  在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异常敏感的时间窗口,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投集团”)资产重组事件,迅速被解读为地方融资平台违约风险的多米诺骨牌。

  事实上,自6月27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以来,各方就掀起了对地方债风险的担忧。7月25日,云投集团资产重组的公告首次曝光遭到各方的关注。7月28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将“10云投债”、“11云铁债”列入观察级名单,债信市场因“云投事件”而产生波动。

  “云投事件”发生后,使城投债一级市场发行骤然减速,二级市场出现恐慌抛盘,收益率持续走高。

  云投资产重组的猜想

  早在今年1月,云南省国资委提出并上报云南省政府《省电力资源整合重组方案》,提出了组建云南能投集团的计划和方案。4月26日,云南省政府56次常委会议决定组建云南能投集团并听取了云投集团相关资产组建方案汇报。

  根据方案,云南省最大的平台公司云投集团将其持有的全部电力、煤炭资产及云投集团控股的云南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电投”)账面总资产进行整合,组建云南能投集团。新的云南能投集团将成为云南省国资委直接管理的省属重点企业,由国资委持有其不低于51%的股权,云投集团不再是控股股东。

  这表面看似平常的资产重组方案一出,业内却纷争一片。

  大多数人担心,这是云投集团资金链紧张的一种应急举措,是债务违约的先兆。更可怕的是,有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地方债务违约的连锁效应。

  时隔两个月,6月30日,云投集团总裁刘一农在云南省上半年金融运行分析会上,对此类质疑进行了澄清。他表示,“组建能源投资集团是云南省政府能源投资战略的重大调整,并不是应对资金链断裂的应急措施,更不会是倒下的多米诺骨牌。”言外之意就是,资产重组完全是为了业务发展的需要,各项债务还款均有保障,不会违约。

  其实,一家企业的资产重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云投集团重组的不平常现象在于,它剥离出去的不是不良资产而是优良资产。退一步说,剥离优良资产也没关系,但恰恰云投集团的很多债务大都是以这部分优良资产作为银行抵押的,其还款来源也是被剥离的电力收益。这部分资产一旦被剥离,投资人及债权人利益都将发生重大调整,势必造成债务“悬空”。

  地方债将迎来还款高峰期

  截至今年6月30日,云投集团负债总额为425.9亿元,集团合并资产总额573.6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4.25%。到2010年年底,云投集团还有两只在上证所发行的公司债券,总额为 35亿元;云电投发行的两只债券,总额为7亿元;云投集团还为其他公司发行的3只总额为40亿元的债券提供担保。

  如此高的负债和担保额度,难怪让很多业内人士担心。云投集团电力资产剥离后,可能导致债券主体及债券信用评级下降;还会造成债券融资主体与募投项目不一致,给企业债监管部门造成监管困难;还有人质疑,云投集团电力资产重组是“先以优良资产发债,后剥离优良资产,然后再以该优良资产重复发债”。

  其中,人们最关心也最重要的问题是,核心资产划转后,债务又该如何处理,数百亿元的债务由谁来还?云投集团内部对此给出的回复是:云投集团在转移资产的同时,将剥离等额不超过86.91亿元的负债至云南能投集团,具体债务划转还需经债权银行确认后确定。

  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有说服力。

  据了解,云南省国资委主导的这次云投集团重组,通过其循环担保链,牵扯进来08云投债、10云投债、10云电投CP1、11云电投CP01、08云煤化债、11云南铁投债、08昆建债7只债券,涉及企业债和短融债券两个品种;同时还牵扯国家发改委和央行下属的交易商协会等两个审批及注册机关,还有中银国际东方证券国泰君安中国银行4家主承销商。

  如果云投集团发生了资产重组,进而会影响到它的主体信用评级,那么,所涉及的各种债项信用评级也将被调低,相关机构也需承担连带责任。

  “企业的很多此类问题最后大都会转移到银行身上,企业生病,银行成了病体。”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表示,企业发生债务和坏账,最终受伤的是政府,“企业酿成的恶果大都会转移给银行和各大金融部门,从而导致资金链短缺,最后只能由国家注资,政府替企业、替银行背包袱。长此下去,中国也有可能发生像美国那样的次贷危机”。

  地方债违约政府伤不起

  云南省对于旗下融资平台重组所引发的信用风波,或许仅仅是中国地方债问题的一个缩影。

  地方债的不断积累,一方面,可能危害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引发经济滞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无法抑制大量资源投入低效领域,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将越演越烈,影响转变发展模式战略的实施。

  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中央政府投鼠忌器,为了避免债务危机爆发无法真正收紧信贷,控制通胀。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通胀压力不断上升,央行虽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却因担心触发债务危机而不敢大幅加息,无法有效抑制通胀。

  2011-2013年,地方债进入偿债高峰期,预计约有50%以上的融资平台在此期间面临流动性风险,其中部分还可能面临清偿性风险和倒闭危机。

  由于大多数贷款和债务投资在周期长、收益低的公共工程,在2011-2013年期间获得足够收入用于偿债的困难很大。所以,在此期间,大量融资平台将陷入瘫痪并可能拖累大批运作良好的地方国有企业。

  当初,地方政府在融资时为了达标,迫使很多旗下运作良好的地方性国有企业提供担保。当负债公司陷入困境时,国有企业将被迫履行担保责任,也可能被拖入困境,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将严重冲击地方经济。如果融资平台真的破产倒闭,银行和债权人都将蒙受损失,甚至引发金融瘫痪。所以,各级政府为了避免最坏的结果,会出面协调进行债务重组。

  不过,中国爆发欧盟式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中国地方债主要用于对各类项目的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和福利,能够产生收益,即使亏损也只是部分损失。地方债投资建设的公路、铁路和各类企业,都能产生一定的收益,至少能部分偿还债务。在10.7万亿元的地方债中,真正无法还本付息成为坏账的,不会超过30%,政府有能力透过财政开支予以弥补。第二,中国地方债的债权人主要是国内银行和机构,不会出现资本外逃而引发流动性危机。这让中国政府和企业有时间逐步协调,完成债务剥离和债务重组。第三,中国政府总体财政状况稳健,有能力消化目前的地方债务问题。目前,中央政府债务余额为6万亿~6.5万亿元,即使加上所有地方债和隐性负债,总额不会超过30万亿元,约占GDP的75%,仍然处于安全水平。而中国政府持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城市土地等经营性资产,足以消化地方债务。(中国新闻网) 地方政府土地资产是地方债膨胀根源

  2009年以来,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快速膨胀引起各方广泛关注。根据中国审计署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同比上涨61.92%,占全国一般贷款余额的18%,占中长期贷款余额的32.4%。地方政府债务在中国2009年以来信贷膨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地方债为什么膨胀如此迅速,以至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一种流行说法是中央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地方债务增长。但从这次审计署审计结果来看,自1998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一直保持20%以上增速。也就是说,地方债务膨胀是一个长期现象,其根源应有长期制度基础。

  另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造成了地方政府不得不借债。但问题的重点不在于这种旺盛的借债欲望,而在于对这种欲望是否存在合理的约束。借债的约束在于需要资产进行抵押,因此地方债务膨胀的根源,需要从地方政府用于抵押的资产处着手。

  数据显示在地方政府有偿还义务的贷款中,约40%以土地出让收益作为抵押。另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项目事实上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担保再融资来偿还债务。这就显示了地方债膨胀的根源不在金融市场中,不在于中央的货币政策,而正在于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巨量的土地资产。(南方都市报)   Stephen Green:几个月后地方债问题或爆发

  Stephen Green为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

  Stephen Green: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有三个感觉,第一个是很荣幸,知道这个论坛是非常好的论坛,非常给我这个机会来参加。第二个感觉是很紧张,讲中文还是有点困难。第三个,感觉很高兴,因为我们准备了一些2000年之前开始关注地方债的现象,现在我要介绍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听到大家其他的意见,同意还是不同意,可能有些强烈反对的声音,但是我也很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来讲。

  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大家很清楚,规模有点不清楚,但是现象很清楚,大家都有自己的数字,从4万亿到14,15万亿的规模,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数据和角度分析问题。地方政府债定义有两种,一个是地方政府政府,机构,教育厅,交通厅,还有地方政府以下的投资平台,投资平台就是搞基建项目的,不包括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在里面。还有除了地方政府债还有大学,还有其他的东西,总得规模是14到15万亿。还有现在报纸上谈到的一些问题,云南城投,云南高速公路,山西有一些铁路项目已经定了。投资平台全国是1万多家投资平台,报纸上只有谈到几个项目有问题,所以说,问题是非常非常少,但是内部,就是我们没有听到的问题有多少呢。现在很多政府官员说这个问题不是很大,是在可控范围内等等,但是也有一些官员,有一些人觉得这个问题可能真的是比较严重的。

  地方债是中国的次级债,美国次级债有两个问题,第一从2003年一直到2008年的时候,美国次级债的问题已经,但是大家看不到这个问题,然后突然间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以后大家非常清楚。这个问题可能已经存在,但是看不到,这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特点,这个问题一直到2006年,2007年房价一直涨,2008年房价跌的时候造成这种问题大量爆发出来,地方债和次级债可能的共同点是房子的价格和土地的价格,如果中国房子价格和土地价格跌的话到底给我们带来多少麻烦我们也不清楚。

  这是简单的一些数字,这边是债什么时候要还款,这些都是审计署的数据,在今年和明年中国有4万亿,用他们的话来讲4万亿应该要还款,很多项目都是长期的项目,短期有4万亿还款的,所以说,这个问题可能很惊人,压力很大。我们找了50家城投,他们在市场里面发过债的,我们分析50家的资本负债表,发现大部分这些公司他们都是搞基建的,高速公路等我们都很清楚,基本上项目本身没有可能会有一些收入,但是收入很有限,所以还款的资金来源从哪来,应该从地方政府。我们看了他们发债的报告,看看他们说还债的来源是什么?大部分是说建好了项目之后卖给政府,政府给企业钱。还有一些是地方政府直接补贴,第三大类是土地出让金。所有这些债券还钱的来源都是地方政府的钱。你可以说中国经济在涨,土地价格在涨,过了三五年之后税收这些资金哪里来,还债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觉得可能有些问题。因为地方政府的投资平台基本上他们的资金来源都是政府的钱,所以我们说是政府债。

  这张幻灯片我们算出来中国政府真正的债务的规模,这里有全部债券的规模,占GDP17%,这里有地方政府机构的债,这里有投资平台的债,还有铁道部,还有资产管理公司担保给他们。综合来讲中国政府70%-80%是债务。这里面不包括央行的票据,也不包括国有企业的债务,没有包括未来的医疗等。债务这一边我们没有考虑过整个政府的资产,政府当然有很多资产,有国有企业,土地和办公楼,这个数字是非常非常难去算出来。

  谁有这个债?国开行有三四万亿,最近几个季度受银监会的监管,所有的银行开始披露地方债的规模,今年第二季度很多银行报的数据增加了一些,一种可能性是地方政府债的定义更严格一些,有些不算地方债现在算了。第二个可能性银行还在增加他们地方债的贷款。前两个星期在武汉见了一些银行业的人,他们说在武汉还在贷款,左翼说这个问题还没有砍掉,有些还在增加。大型银行在他们所有贷款中大概10-15%贷款作为投资平台。还有像地方商业银行,像地方浦东,兴业银行等是20%左右。

  这个危机到现在多严重呢?据我们所知,银监会的数字,据我们了解现在所有这些贷款,大概20-30%能够付100%的利息,但是70%-80%的贷款,他们项目本身很难达到100%,银行没有坏账,问题是谁在付这个利息,可能地方政府帮忙,地方政府卖地,其他公司帮他们付息,70%-80%需要帮忙,这是利息的帮忙,这要帮他们还本,肯定是地方政府。但是地方政府从哪来的钱和利息,很多人说土地,土地的出让金收入。但是我们有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觉得总规模可能达不到需要的水准,这条线是每个月出让金的收入。最近几个月差不多1千亿土地出让金的总收入,但是这些钱还要用于其他地方。我们有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出让金的50%是这条线,现在中央说保障房要有土地出让金来做。这条线我们算出来每个月利息的成本,4万亿投资平台每个月要付多少利息。你不能简单说用土地来付息,因为可能不够。还有我们看到2009年底和去年土地出让金很高,现在又不够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可靠的资金来源。

  不仅仅是土地,可能有些项目,有些分析师说地铁,地铁票可以有收入,我们找不到地铁项目的数字,我们有铁道部的资产负债表,这个是铁道部的。铁道部到去年底总贷差不多2万亿,今年已经超过2万亿。这个债怎么处理呢?我们看了铁道部自己的数据,2008年铁道部付给的利息是这么多,如果你假设利息成本是5%的话,应该付这么多,他们的贷款可能4%,5%的利息,为什么他们真正付的利息这么低呢,这个就是铁道部的收入支出。到去年,这是应该付的利息,按5%来算。我们认为很多项目应该是像这样子的,地铁一张票一两块钱,怎么能还本。我们认为还本有问题。

  地方政府债我们认为是一个问题,当中有很多后果,在某些地方腐败是一个问题,效率也是问题,地方政府把项目给A公司,A公司找给B,B交给C,C交给D,没有什么效率,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不认为应该是美国次级债的危机,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认为从一个国家角度讲,可以组织。第一中央全国税收水平已经很高了,这条线是国家税收入,每年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25%。跟别的新兴国家来讲这个25%很不错了,这个是底线,还有预算外,土地出让金等,老百姓要付这个税。第二,中国在增长,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在这张图,这边是政府的债务占GDP的比例,这边是2009年到2015年GDP的平均增长。这个方向是最好的,我觉得这个位置是相当好的,从全国的一个角度来讲。

  现在的一个解决方法,中央告诉地方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后你可以把地方其他国家的资产放在你的投资平台做抵押,做更多的现金流,出问题的话会很麻烦,所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后银行要提高你的资本金,提高你的准备金,过几年可能有坏账,现在提前准备好。然后是等一等把这个问题推到未来。当然这个解决方法有一些好处,就是你告诉地方政府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个好想法,中央出来说我们解决你的问题,那地方政府不用做什么,可以继续花钱,这个不好,至少这个方法起到制约作用。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政府债的规模还在扩大,每个星期,每个月,我估计接下来几个月都会有地方政府的问题爆发出来。对老百姓的信心慢慢会有一些不安,工商、中行没有问题,重庆商业银行,我不知道他们债务是多少,但是你会感觉到这个银行安全不安全。然后对土地价格也有问题,因为地方政府现在有一个更大的动力来提高土地价格,所以这个也不好。然后每个地方都要还债,其他的支出,医疗、教育我们怎么办,没有空间和资金,所以会强调其他的政府支出。

  我们想了半天想了一个新的不同解决方案,第一个是中央财政部或者是国开行发债,从银行购买这些项目,国开行已经有三四万亿的债,他们很懂怎么管地方政府的风险,从管理角度来说国开行出来做这个事情非常好。同时你不能依靠国开行来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帮个忙,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新平台帮他们还债。然后对商业银行来说,政府债我认为应该是政府用透明度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一个对政府实际的融资成本会降低,现在这些银行贷款都是5%-6%,发债的话可以降低成本。

  建立Sinking fund,用fund的钱来还债,我们的想法是把1万亿左右的资金从财政部的存款拿出来,第二未来五年GDP1%的财政收入来做,第二土地出让金20%,可以用Sinking fund来还债,如果这个就是财政部和国开行债务的比例,差不多30%左右,我们把7万亿地方债放在他们那边,他们总债规模会增加,但是用我们的Sinking fund来换这个债,到了2015年之后差不多回到以前的水平,用财政的钱和土地的钱还这个债应该问题不大。

  最后一分钟,屠市长也说了地方他们不是随便借,他们必须这样做,因为他们财政能力有限制。这张图是说所有的政府支出谁来负担呢?中央只有26%左右,地方有县、市等其他政府支出,大概75%,这你跟别的国家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所有支出的责任是地方化的,所有收入能力是中央化的。地方债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实际上我们怎么运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地方政府公布他们的预算呢?预算细致吗,而且地方债和投资平台的债从道德风险和moral hazard角度来讲谁会来监督。(新浪) 成思危:地方债是中国特色的次贷

  地方政府违约,不可能完全由中央政府埋单

  9月16日,国际金融论坛主席、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央政府不可能为地方债务全额埋单,而货币政策应区别对待,为中小企业“网开一面”。

  成思危表示,目前中国还不具备能力在欧美债务危机中“英雄救美、英雄救欧”。中国的紧缩政策使得增长放缓,现在好像在“走钢丝”,要在保增长与控通胀之间找到平衡。

  成思危说,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使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融资困境,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生存挑战。

  他认同央行最近提出的“整体紧缩,定向宽松”。他认为对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应放松。“紧缩政策是必要的,但要给中小企业活路。如何区别对待,具体怎么执行,还要看实际情况。”

  针对国内普遍关注的地方债问题,成思危称,地方政府违约,不可能完全由中央政府埋单。负债少的地方政府也不可能帮助负债多的地方政府还款。

  利率提高后,地方政府还债就更加困难。“中央政府会帮助地方政府解决一些与民生、社保有关的债务问题,但还不起的地方债会形成银行坏账,最终只能由老百姓埋单。”

  成思危还说,“美国的次贷危机是把钱借给没有还款能力的个人,中国特色的次贷则是把钱借给了没有还款能力的地方政府。”

  成思危对世界经济总体发展报以审慎乐观的态度,他认为经济增长不仅要看GDP,还要考虑非市场经济活动,包括科技、教育、慈善事业。其次还有外部性因素,如改善环境和提升人民幸福感。

  “现在大家更为重视环境保护、绿色GDP、幸福指数。在世界经济中,质的提高比量的增长更为重要。”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单纯考虑GDP,经济会增长放缓,但不会出现类似2009年的负增长。在他看来,美国仍然具备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能力,依然存在成长机会。

  从世界格局来看,由于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的相对实力在下降,但目前其绝对实力仍是最强的。(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