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摄像头实景游戏:关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判断及世界贸易长期趋势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6:39
关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判断及世界贸易长期趋势的分析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 王子先
第一部分 关于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判断
一、如何认识当前世经形势?——触底但没有复苏!
几个大的基本判断:
(一)先行指标显示,世界经济已经触底“反弹”。
(1)恐慌平静了,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全球证券市场止跌回升30%以上,金融机构利润回升,一些银行恢复发行长期债券的能力;(2)金融市场初步稳定。美金融市场利差大幅缩小,美国“量化宽松”在内的稳定经济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金融机构困境得以缓解,估计不会发生新的破产;(3)大宗商品涨价迅猛。油价过去3个月上涨75%以上,最高突破70美元/桶。CRB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比2月底上涨18.3%,高盛S&P GSCI大宗商品价格指数3月内上涨22%;(4)国际航运市场回暖。国际贸易领先指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创5个月新高,5个月内上涨6倍。(5)发达经济体先行指标和信心回升了;世界范围内的采购人经理指数(PMI)、服务业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经济领先指标等各项经济先行指标纷纷保持上升态势。工业生产低位拉升,消费出现回暖,G20和G8组织以及美国、日本和欧盟政府纷纷宣布经济触底或出现“部分复苏迹象”。
(二)世界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
(1)“反弹”是财政刺激的效果。发达国家经济回暖企稳,得益于各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例如,在美国财政刺激下,居民个人收入出现一定的增长,但个人收入增长预期并不佳。(2)“反弹”是美元贬值和补充存货的效果。最近3个月,美元贬值最大幅度超过14%,各国趁国际大宗商品低价纷纷补充库存,导致大宗商品美元价格飞涨。企业去库存化也进入减少阶段,过去一段时间,美国服装鞋帽、汽车、电子产品等进口降速都超过国内销售降速,一些行业和企业开始增加库存和订单;(3)“反弹”是恐慌性下跌后回调的效果。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导致经济恐慌性下滑,特别是国际贸易表现最为突出。信贷市场有所好转后,过大跌幅开始向上纠正。(4)衰退和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全球16万亿美元的有毒资产尚未得到彻底清理,监管等金融体系深层次问题远未解决;美国房市迄今仍未见底,商业地产按揭、信用卡等消费信贷损失隐而未发;美欧面临修复资产负债表的重任,短期财政刺激效应消失后,需求将重回疲软。
(三)世界经济驱动力不足,将在调整中缓慢复苏。
(1)去债务化降低消费需求。未来2-3年,美国消费者被迫增加储蓄,降低债务水平,储蓄率每上升1%,消费将下降6千亿美元;(2)去杠杆化将导致西方消费和投资需求迅速下降。由于政府大规模注资拯救,欧美金融市场才得以继续运行,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和补充资本金将持续较长时间,在此进程结束前信贷紧缩不会出现根本性缓解;(3)全球产能结构性过剩,企业投资疲软。2007年中国钢铁产能达到5亿吨,过剩1.6亿吨,即40%。世界银行认为,目前全球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在消费需求不足和长期资本筹措困难情况下,企业投资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较低水平。(4)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化放缓的影响。今年1季度占全球FDI流入量60%的57个国家FDI流入同比下降54%,跨境并购下降77%。FDI下降有周期性因素,但加强全球化监管以及发达国家“产业回归”政策可能降低国际产业转移步伐。从历史经验看,目前国际贸易中已经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等等政策,很少有在危机后自动消亡的。(5)美元贬值加速,通胀抑制全球复苏。美元普遍在危机期间先涨后跌,197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共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经济大危机,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元有三次升值周期。通过分析1971-2009年38年间美元汇率走势的周期性特征,可以得出一条基本经验:即每当全球经济危机时,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呈升值状态;危机后,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呈贬值状态,或是继续保持一段时间升值后再进入贬值状态。危机期间美元总是走强有两个共性原因:一是美元的安全性和高流动性,使得避险资金总是将美元当成危机期间的安全避风港。二是美国相对强势的国力支撑着美元走强。三次全球性危机虽然大多是从美国爆发再蔓延到全球,但由于其相对强势的国力,美国受到的冲击却小于全球其他国家,在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反而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作为储备货币美元与其他货币走势大体相反,只有美元贬值,其他货币才能在危机后升值。美国政策制定者也希望通过美元持续小幅贬值刺激美国出口,转嫁美国救市负担,促进经济复苏,调整经常帐户赤字。未来2-5年美元还可能继续疲软。美国贸易赤字已经连续7个月下降。贸易赤字占GDP比重从最高时的10%降至6.5%,并仍在下降。美进口需求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一旦美国经济有所缓和,美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转向收紧和控制,不排除经济高通胀、高利率、低增长的可能;(6)结构性失业限制需求增长。发达国家就业状况近期难以改观。就业复苏通常滞后经济复苏4-5年,加上全球年新增劳动人口0.45亿,全球就业形势严峻局面将持续6-8年。此次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要消除衰退带来的影响、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至少需要3-5年。
(四)关于近中期世界经济走势判断:未来3年世界经济将低速增长。总的判定:全球金融及经济危机最坏阶段已经过去,但今年内世界经济衰退估计还将继续。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阶段似已过去。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其影响将延续数年,因此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低速增长。IMF估算,次贷危机之前4年半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5%,过去45年趋势增长率为3.5%,而在今后3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低于2%,只有过去趋势增长率的一半。这是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都在持续大幅放缓,特别是美国超前、过度消费的模式已经终结。
(1)关于2009年世界经济的预测。
7月份,IMF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活动收缩1.4%,2010年扩张2.5%,2010年增速预测比2009年4月时的预测高0.6个百分点,增速提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2009年下半年增长回升的递延效应。预计发达经济体GDP在2009年将下降3.8%,2010年将增长0.6%。美国指标显示,经济恶化的速度在下降,包括劳动力和住房市场,工业生产可能即将触底,库存周期正在扭转,商业和消费者信心已改善。根据这些变化情况,2009年下半年的产出将趋于稳定,全年萎缩3.8%,2010年将逐渐复苏。日本有迹象表明产出正在稳定,消费者信心的增强、库存调整的进展、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强劲表现有望在今后几个季度内提升日本的增长,全年下降6%,2010年恢复增长1.7%。欧元区消费者和商业调查指标正在恢复,但实际经济数据几乎未显示稳定迹象,因此,预计经济活动的增强慢于其他地方。预测2009年经济下滑4.8%,2010年继续萎缩0.3%。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将在2009年下半年恢复增长势头,全年增长1.5%,2010年增长4.7%,但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新兴亚洲2009年的增长预测上调0.7%到5.5%,2010年上调0.9%到7.0%。上调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和印度前景改善(部分反映了大规模宏观经济刺激)以及资本流动的扭转快于预期。中东欧和独联体2009年的增长预测分别下调了1.3和0.7个百分点至-5.0%和-5.8%,2010年分别上调了0.2和0.8个百分点至增长1.0%和2.0%。新兴非洲和中东2009年的增长预测分别下调了0.3和0.5个百分点至1.8%和2.0%,预测2010年将增长4.1%和3.7%。这两个地区受全球贸易下滑的不利影响比早先预想的更严重。
主要国际组织世界经济增长的最新预测
2009年
2010年
世界银行
-2.9%
2.0%
IMF
-1.4%
2.5%
OECD
-2.2%
2.3%
Consensus Forecasts
英国公示公司
-2.6
2.0%
(2)关于今后3-5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测。
世界经济进入温和调整期,估计将保持2-3%的增长率,不会很快进入新一轮繁荣。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和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危机都是局部性的经济危机,而本次危机是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面性结构性的危机,很多人都把它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而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经历了10多年之久的复苏,经济才走上正轨。
此次受金融、房地产和就业三大市场的三重打击,世界经济发展将进入一段低迷时期。目前各国政府和央行正在联合携手行动,救助金融市场危机,然而信任和信贷危机并未就此结束。美国“去杠杆化”也意味着世界需求减少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每一次出现危机之后,美国人的储蓄率都会急升,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危机后就曾经猛增至10%。据有关专家计算,美国经济规模是中国的3.3倍,美国消费减少5%,数量就相当于中国GDP比例的17%。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计算,但可以用来说明,美国人“去杠杆化”可能导致外部需求持续减少,对世界需求的恢复会有较大的影响。救市之后,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以及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不利于人们对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预期。因此,本次危机过后的筑底阶段可能会花上3-5年的时间,全球经济增速将会非常缓慢,其后才能真正开始新一轮繁荣。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预计世界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5.0%(按照PPP计算)放缓,未来几年将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低于或大体保持近30年来世界的平均增长水平。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速度虽然也会显著放缓,但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二、危机过后全球分工模式会不会变?——长期不会变,短期会有大调整!
第一,美国消费驱动经济模式长期“不会变”。(1)从历史层面看,美国消费驱动经济模式是发达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不断发展的产物,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习惯、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美国经济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已有100多年历史,低储蓄高消费模式,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和美元本位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2)历史数据表明,实际个人消费比实际GDP或实际个人收入表现得更为平滑。自1949年以来,各季度个人消费最大降幅为12%,1952年来则不到10%。目前最悲观的预测是2009年,美国个人消费下降5%。(3)从全球化角度看,美国消费模式体现了国际分工和资金流动格局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在当前分工体系中,中心国家美国得到的好处是能够以低利率为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融资,保证本国居民高消费;外围国家得到的好处是能够长期通过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弥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金融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商品—资金循环模式。(4)美国能长期跨期借贷消费与其经济科技实力、美元地位和高度发达金融体系密不可分。目前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劳动力数量保持增长的国家,2008年非农私人部门小时产出增长率2.7%,与2007年持平,美经济增长率有望长期保持在3%左右水平,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美元在全球货物贸易结算、外汇交易、债券市场和外汇储备中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动摇。经济失衡是储备货币现象,只要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不变,美国就没有动机和可能平衡国际收支。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富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美国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极具活力的微观经济基础,仍然是外国投资者理想的投资场所,外部资金还将不断流入,从而弥补私人部门储蓄不足和储蓄投资缺口, 美国资本账户的顺差和美国的个人消费模式还能持续。
第二,东亚生产-美国消费模式会发生周期性的调整。(1)超前消费会挤掉“泡沫”。金融危机不是美国消费模式发生了问题,而是金融过于自由化,包括放松金融监管、经济过度虚拟化,金融投资盛行等系统风险,导致了经济泡沫和过度消费。随着各部门去债务化和金融去杠杆化,美国消费中的“泡沫”将被压缩,储蓄率短期会持续上升。但美国储蓄率上升是对过去失衡的纠正,调整具有周期性,去库存化、去杠杆化基本结束后,进口消费将趋于稳定,美国人口结构老化也将使得储蓄率结构性下降,未来消费仍将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仍会占到GDP的66%左右。(2)经济全球化无序发展模式会调整。一是全球化将朝有管制的方向发展。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等的监管及对不受约束的“避税港”进行规范是大势所趋。二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由美欧转向新兴国家。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成为施行保护措施最多的地区,中国等新兴国家则成为国际投资、并购市场的生力军。三是全球化治理方式面临变革。转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治理,G20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显。(3)世界经济失衡会有周期性调整。危机期间,“赤字国”民众普遍减少举债和消费,增加储蓄,中国等“盈余国”则努力鼓励国民消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内需。短期内,发达国家对实体经济重视度回升,世界制造业甚至可能出现“逆转移”现象。美国通过美元贬值促进经济复苏,也会调整经常账户赤字。长期看,发达国家调整工资结构,继续将失去竞争力的岗位外包,加大教育培训和科技创新力度,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保持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第三,绿色经济决定各国未来国际竞争力。尽管新能源技术突破口仍不明朗,但毫无疑问绿色低碳化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将成为国际经济新规则,我需及早准备、审慎应对。第一,低碳经济代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以下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点。一是低碳产品、服务和技术。预计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市值将达每年5000亿美元。二是节能产业。过去10年杜邦公司节能减排使产能提高30%,能耗降低7%,温室气体减排72%,节省成本20亿美元以上。三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全球对清洁能源投资将达450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220%。目前新能源、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尚不成熟,未实现大规模的商业运用,但美国已决心发展“绿色经济”,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充足的人才储备,不排除两三年内迅速将其打造成支柱性产业,欧日也会响应,发展中国家跟不上新形势可能再次落伍。第二,发达国家将主导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经济新规则。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相继推出自己的绿色经济计划,并积极推进气候立法,发达国家一致要求发展低碳经济的意图在于:(1)摆脱金融危机困境。希望气候新政能催生投资新引擎,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行业创造更多的绿色岗位和绿色收入。(2)把持国际话语权。争夺未来低碳经济时代的主导地位,抑制传统能源价格上涨,打击委内瑞拉、俄罗斯和伊朗等国的利益。(3)遏制新兴大国。试图通过增加新兴大国发展成本,打压其竞争优势,在无法实现充分低碳发展的时候遏制这些国家的发展空间,继续占据全球产业和经济增长制高点,本质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4)主导国际经济新规则。G20伦敦峰会公报明确提出推动经济向低碳绿色方向发展,近期美欧纷纷叫嚣要征收边境调节碳税,发达国家已经达成同盟,“低碳”势必成为国际经济新规则。第三,低碳经济于我有利有弊。一方面,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高碳”特征突出,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碳排放空间,“经济低碳化”将会大大削弱我比较竞争优势,对我国贸易、投资造成重大影响,例如,若按目前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价格(45美元/吨CO2)对我国产品征收“碳关税”,我国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关税将在目前3-4%的水平上提高14个百分点,势必严重冲击我加工贸易生产方式和利用外资,削弱劳动力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我资源能源效率亟待提高,碳成本和环境成本亟待降低,节能环保与我有实际需要。全球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国内产业、经济结构向低碳和循环经济调整升级,有利于我国引进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和产品,加强气候减排国际合作,促进我国贸易结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从国际碳排放交易中获得技术和资金。
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关键是要早准备、早应对:一是对内尽快建立自己的碳权交易机制,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从战略上与发达国家展开全面竞争。二是对外做好谈判应对工作。坚守“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底线,坚持发达国家绝对量减排,发展中国家增量递减,推动发达国家扩大向发展中国家减排提供资金、转移技术。
第二部分 关于今年世界贸易走势判断和中长期趋势分析
去年年末和今年一季度,世界贸易“自由坠落”是金融危机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恐慌和融资瓶颈等因素放大了需求减弱的效应。近期,世界贸易出现企稳迹象,预计下半年世界贸易降幅将大大收窄。从中期看,世界经济可能将经历3-5年的调整期,期间世界贸易可能会维持较低增长;中国外需形势依然严峻,但下半年会有所好转。
一、当前国际贸易在谷底运行但“急坠”基本结束
(一)当前国际贸易额仍然维持较大降幅。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全球贸易急剧坠落,2009年1季度全球贸易暴跌40%以上。进入2季度以来,国际贸易额跌幅未见缩小。1-5月及5月当月,美国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3.4%和25.6%,日本下降39%和36.2%,加拿大37.4%和42.6%,挪威38.6%和45.8%,冰岛39.4%和51.9%,土耳其30.8%和40.8%,韩国24.7%和28.5%,泰国25.6%和23.3%,香港16.9%和12.6%,巴西23%和37.9%,智利41%和36.3%;欧盟1-5月份以及5月当月均下降21%(欧元计价,以上为美元计价)。
(二)全球贸易量降幅有所放缓。据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国际贸易监测数据,2008年11月、12月及2009年1月国际贸易量环比降幅平均达6%,是1991年有数据以来史无前例的降幅。2009年2月、3月、4月,国际贸易量分别为环比增长0.3%、下降0.4%和下降0.6%,已经连续3个月降幅绝对低于1%。从更为可靠的3个月移动平均数看,截至4月份的3个月,国际贸易环比下降6%,而前3个月(截至2009年1月份)降幅为12.3%。但从同比数据看,国际贸易仍在深谷运行,4月份国际贸易量同比降幅高达20%。
(三)国际贸易先行指标出现回暖。一是大宗商品贸易价格触底回升。油价过去3个月上涨75%以上,一度突破70美元/桶。5月29日,CRB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比2月底上涨了18.3%。高盛S&P GSCI大宗商品价格指数3个月内上涨了22%,能源价格指数上涨29%。二是国际航运市场回暖。6月,国际贸易领先指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5个月上涨6倍,创8个月新高。美国集装箱港口的集装箱量已经增加,亚洲港口的吞吐量也公布了较好的数据,集装箱市场可能触底。
(四)出口信心以及出口新订单开始回升。反映出口商信心的香港贸发局出口指数,已从去年4季度的22.3和1季度的25.8回升到2季度的42.9,升至过去一年最高水平。出口商近期开始陆续接获订单,出口景气明显得到改善。6月CFLP中国新出口订单指数升至51.4%,高于5月份的50.1%,为13个月来最高水平,表明出口状况环比逐步好转。
二、前一阶段全球贸易剧烈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需求下降是导致贸易暴跌的重要因素。去年四季度,全球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工业生产和投资剧烈下滑,消费预期大幅恶化,商业贸易停滞不前。今年1季度,美国、日本、欧盟GDP分别下降5.5%、14.2%和4.7%;发达国家投资陡降,2008年4季度及2009年1季度,美国内投资下降23%和49%,欧盟固定资本形成下降5.8%和10.1%,日本下降14%和24.3%;消费也有一定下降,去年4季度和今年1季度美国私人消费分别下降4.3%和增长1.4%,欧盟下降0.6%和1.5%,日本下降3.1%和4.2%。需求下降导致商品价格迅速从峰顶跌落谷底。IMF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认为需求下降是贸易剧降的原因之一。
(二)过度恐慌和贸易融资瓶颈严重打击国际贸易。雷曼兄弟破产,信心危机从美国波及全球,美欧金融系统瘫痪,导致信贷冻结、信用风险大增、贸易融资干涸。出口信贷利率高出银行再融资利率约300-600个基点,是1年前的3倍多。发展中国家贸易融资缺口1000-3000亿美元。据OECD调查,80%的进出口商因贸易融资短缺出现交易困难。自2008年9月中旬以来,中国出口订单年同比减少50%,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与其他地区的进口商的银行信贷被冻结,基本上代表进口商延迟1-2季度的需求,并非永久性的减少。IMF调查也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买方或卖方信贷不足是贸易剧降的原因之一。
(三)美元升值及价格下降对国际贸易下降具有膨胀效应。美元在危机后一段时间对日元以外的几乎所有世界货币升值,加剧了以美元计价的各国贸易额的下降。对一些本币贬值幅度大的国家来说,国际贸易量和以本币计价的国际贸易额实际下降不大。如,1-4月韩元兑美元贬值30%,同期韩国美元计价出口额下降23.4%,韩元计价增长10.6%。其他国家,如墨西哥、巴西、智利其货币贬值幅度与其出口下降程度大约相同。IMF调查显示,43%的受访者认为商品名义价格下降是贸易剧烈下降的原因之一。
(四)去库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很大。1-4月,美商业库存环比分别下降1.4%,1.3%,1.1%和1.1%。2009年2月美国库存创下1997年7月以来的新低。由于全球贸易过多集中于耐用消费品,耐用品去库存化情况更为明显,2009年3、4月份美国耐用品批发库存分别下降2.6%和2.2%,其中,家具和电子产品库存显著减少。
(五)全球一体化供应链引发连锁放大反应。当前全球40%以上的工业品产销与跨境供应链相关,亚洲区内半成品贸易约占产品贸易流量的70%,一个产品的全球供应链往往涉及众多国家。一体化供应链具有需求变异放大的“牛鞭效应”,最终需求下降往往会使整个供应链所受冲击成倍放大,上下游产品以及相关经济体都受到连带冲击。IMF调查发现,11%受访者认为,经济危机增加了全球贸易风险水平,导致贸易剧烈下降。
总的来看,国际贸易剧降有需求下降的因素,但也有外部贸易环境尤其是金融环境严重恶化的原因,金融危机冲击下,恐慌导致的短期因素可能占很大比例。
三、预计下半年国际贸易降幅将有所收窄
(一)世界贸易最糟糕的阶段已经过去,下半年世界贸易降幅会大幅收窄。首先,恐慌情绪基本平息,全球经济信心开始向常态和积极的方向回归。全球证券市场止跌回升30%以上,金融机构利润回升,一些银行还恢复发行长期债券。其次,经济刺激计划逐步见效,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和消费预期出现好转。世界范围的PMI指数、服务业指数,以及消费者信心指数等各项经济先行指标等纷纷保持升势,各国工业生产也出现回升。G20、G8、OECD等国际组织以及美日欧政府纷纷宣布经济将触底,出现“部分复苏现象”。第三,金融市场趋稳、流动性充足,贸易融资状况将大为缓解。全球金融市场正逐步复苏。各国政府大幅下调利率,从而降低了很多贷款的成本。今年早些时候,世界各国领导人更是承诺在未来两年保证2500亿美元用于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出现回升,无疑是一个全方位的利好迹象。第四,美国等去库存化进入尾声,一些行业和企业开始增加库存和订单。第五,贸易价格在上升。据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数据,2008年4季度和2009年1季度,世界贸易价格分别下降14.2%和4.8%,到今年3、4月份,全球贸易价格回升了0.8%和0.3%。商品价格近期回升反映了市场情绪改善、美元贬值等因素。当然,也要看到世界贸易还存在不确定性。
(二)关于今年世界贸易增速的主要预测及我们的初步判断。WTO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10%,IMF最新预测下降12.2%,OECD预测下降13%,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预测下降16%。考虑到国际贸易额连续暴跌,已经大大超过真实需求的下降,随着去库存化接近完成,国际贸易额将在低谷企稳后回升,估计下半年世界贸易过度下跌将会收窄,某些月份会出现正增长。如按IMF预测国际贸易量下降12.2%,全球通胀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全年世界贸易额将下降13%左右。按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预测的国际贸易量下降16%、国际贸易价格下降4%计算,全年世界贸易额将下降20%左右。
(三)世界贸易将伴随整个世界经济经历3-5年的低速调整期。第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制约国际贸易快速增长。近期发达国家经济回暖,得益于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全球衰退尚未结束,金融系统风险仍未完全释放,美国房地产风险犹存,甲型H1N1流感蔓延,给各国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第二,严峻的就业形势将抑制需求增长。OECD预测,未来1-2年,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可能达到12%。就业复苏通常滞后经济复苏4-5年,加上全球年新增劳动人口0.45亿,全球近几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第三,结构性因素制约美国消费快速复苏。美国家庭去债务化、金融机构去杠杆化以及个人收入增长预期不佳等,都将导致未来2-3年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第四,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给世界贸易带来不利影响。据WTO统计,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后3个月内,“出台更多限制和扭曲政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第五,美元走弱和美调整贸易赤字也将影响进口需求。近3个月美元贬值最大幅度超过14%,纵观历史,美元在多次全球危机后一段较长时期都呈贬值状态。美贸易赤字已连续7个月下降,赤字占GDP比重从最高时的10%降至6.5%,并仍在下降。这都将较长期影响美进口需求。
(四)长期看世界贸易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世界贸易格局将会有所调整。第一,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战后世界贸易额长期以两倍于GDP的速度增长,新一轮周期更接近3倍。危机过后,生产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仍将深入发展,贸易全球化也将在生产全球化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特别是区域贸易合作将会蓬勃发展。第二,美国高消费低储蓄增长模式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经济失衡是储备货币现象,只要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不变,美国就没有动机和可能平衡国际收支。美国储蓄率上升是对过去失衡的纠正,调整具有周期性,去库存化、去杠杆化基本结束后,进口消费可能将趋于稳定,美国人口结构老化也将使得储蓄率结构性下降。第三,世界贸易格局将逐渐发生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目前债务负担高企,加上人口老龄化,贸易地位可能继续趋于下降。亚洲新兴市场以及金砖四国,财政和金融状况比较稳健、外汇储备充实,已经表现出稳步复苏的明显信号,加上工业化和城市化方兴未艾,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
第三部分   后危机时代世界贸易
不会根本改变的八个长期趋势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新一轮经济调整,主要表现为美国借贷和消费模式受到影响、发达国家会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去产能化将持续较长时间、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等等。但是,世界贸易将仍然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世界贸易和投资的八个长期趋势总体上将保持不变:部门内和产品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主导不会改变、跨国投资与贸易融合互动的趋势不会改变、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潮流不会改变、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内贸易发展不会改变、服务全球化推动服务贸易和外包加快发展不会改变、科技全球化推动技术贸易和跨国转移不会改变、全球整体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不会改变。
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新一轮世界经济调整
金融危机将迎来一轮世界经济的重大调整,世界经济可能将经历3-5年的调整期,在此期间世界经济贸易难以迅速恢复繁荣;如果不发生第二波、第三波金融海啸的话,世界经济贸易可能进入一个较低速增长期。
(一)世界经济将经历重大调整
综合各方面分析,世界经济将在以下方面出现重大调整:一是美国过度借贷和超前消费的模式会出现局部调整,家庭储蓄率上升,私人消费会受到一定影响;二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会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在再制造业化方面做出种种努力,世界制造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由于全球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去产能化会持续较长时间,一些行业的大洗牌、大重组在所难免;四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在局部范围内经历一些调整;五是受美欧日经济低迷的影响,尽管世界贸易投资自由落体式坠落接近尾声,但未来3-5年难以恢复以前的高速增长,将进入一个较低速增长期;六是东亚等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会致力于扩大内需、鼓励私人消费,将为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新的需求空间;七是未来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跨国公司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创造新的利润空间,生产和服务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全球产业链的优化重组步伐还会进一步加快;八是绿色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亮点,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世界经济重大调整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这与以下几个方面重要原因有关:一是二战后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已经形成了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产业链,国际分工日益变成部门内分工、产品内分工,要彻底改变这种分工格局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这是谁也不愿意的,美欧“再制造业化”的努力也同样改变不了大的格局;二是战后形成的国际经济金融体制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在国际协调上仍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多边贸易体制总体上维持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大势,从危机以来的情况看这种势头不会发生根本逆转;三是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及互联网技术确实已经把当今的世界变成地球村,世界各国无论是在危机中还是危机前,都已经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互利共赢关系,大家都是全球化的利益攸关者,终结全球化总的看对谁都没有好处。因此,危机中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经历一些局部调整和挫折,但长期来看难以发生根本逆转。战后历次经济金融危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旦危机过去经济全球化进程就将重新启动,世界经济贸易的一些长期趋势仍将保持下去。
二、后危机时代世界贸易的八个长期趋势不会根本改变
具体就危机后世界贸易发展趋势而言,它总体上是由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决定的,危机之后世界贸易向基本面回归是必然的。综观战后世界贸易的长期趋势和特点,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世界贸易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作用不会改变,世界贸易和投资的长期趋势在以下八个方面会总体上保持不变:
一是部门内和产品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不会改变。二战后,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部门间的上下游产业垂直分工模式日益被部门内的水平分工所取代,部门内和产品内贸易也随之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与此相伴的是投资品和中间品贸易比重不断上升。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在各国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制造业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超过一半以上。战后几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使制造业水平分工和部门内贸易链条从美、欧向日本、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中国、中东欧国家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延伸,形成了各国制造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融合局面,成为拉动世界制成品贸易的主要动力。中国的加工贸易就是这种部门内分工的典型例子。
二是跨国投资与贸易融合互动的趋势不会改变。战后跨国直接投资从60年代开始迅速起步,到90年代大幅加快,2008年达到18694亿美元,成为推动跨国贸易的重要动力。以外资占东道国资本形成总额比重来看,1980年全球平均仅为2.17%,到1990年升至4.2%,2000年最高时曾达22%,2003年降至7.47%,但2006年又升至11.83%。跨国投资带动的不仅是资金,还伴随着大规模的技术、知识、人员和管理模式的跨国转移,形成了跨国投资与贸易的良性互动。
三是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战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公司内贸易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据联合国跨国公司数据,2007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达78817家,共有海外分支机构794894家,在全球贸易、投资、研发中占有日益重要的支配地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超过70%。据OECD统计,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1/2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商品贸易构成;据美国商务部数据,美国母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占美进出口总额的近40%。波音飞机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设有生产外包基地,30%多零部件在国外加工生产;在IT领域,公司内贸易所占比重更为惊人,如戴尔公司计算机90%以上零部件在中国生产,半导体行业80%以上的组装工作在国外完成;美国轿车25%的部件由其海外子公司供应。
四是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潮流不会根本改变。战后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一再证明,危机期间各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都会抬头甚至贸易摩擦空前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阻力,贸易自由化步伐会暂时停顿甚至局部倒退;但危机一旦过去,经济全球化进程就会再次启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也会走上新的里程。1929-1933年的大萧条和二战期间贸易保护的巨大代价给了各国以深刻的教训,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贸易保护损人损已,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这是战后多边贸易体系总体上得以生存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次百年一遇的危机影响可能将超过战后历次危机,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在危机期间会不断冒出来,局部贸易战不能完全排除。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还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理性地掀起全面的贸易战,世界多边贸易体系陷入崩溃的可能性极小。同样,危机过去之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航船也将重新启程。
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内贸易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区域一体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并行的两大趋势。目前区域内贸易已接近世界贸易的50%,其中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超过50%。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同样也会对区域内贸易带来关联影响,但同时区域一体化也面临新机遇:一是危机时期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往往会遇到种种阻碍和压力,各国推动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动机反而会趋于加强,以达到规避外部危机冲击、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目的;二是危机时期稳定和恢复经济成为共同的任务,区域内成员之间加强合作的矛盾和分歧会减少,有助于破解困扰区域合作的一些长期障碍;三是危机后为了寻求经济持续繁荣的动力、防范外部冲击,区域经济合作会率先蓬勃发展。因此,此轮危机发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没有停止,而且还呈现出许多新动向,东亚金融货币领域合作和拉美区域合作等都出现新的亮点。危机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迎来新的高潮,带动区域内双向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六是服务全球化推动服务贸易和外包加快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近十多年来,在现代化信息化基础上服务业全球化蓬勃兴起,已成为全球化的新兴力量,带动了服务业跨国投资、贸易和离岸外包的迅速发展。目前,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投资的近2/3,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升至20%,服务外包呈爆炸性增长,目前总规模已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约占10%。金融危机短期内对服务业跨国投资和贸易也带来一定影响,但基本情况明显好于制造业。特别是由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成本压力显著上升,其服务外包的意愿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进一步强化,服务外包业务仍保持发展势头,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兴趣进一步增加。可以预见,危机之后服务全球化肯定将加速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也将掀起新的高潮。
七是科技全球化推动技术贸易和跨国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伴随着科技革命和整体全球化步伐,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大规模地跨国界转移,科技知识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技术贸易和跨国合作不断拓展,科技全球化成为重要新趋势。在此趋势下,各国能否通过开放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成为决定该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技术创新的周期日益加快、技术系统复杂性日益增加、同行业之间的研发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跨越国界最大程度上利用全球技术、智力和研发资源,研发国际化水平迅速提升;同时,信息技术不仅使跨国研发活动成为可能,而且大大降低了跨国研发的成本。因此,未来随着全球技术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更广泛应用,科技全球化还将不断向前推进。金融危机期间,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方式不跌反涨也说明了,信息技术未来应用空间仍然巨大,技术贸易和跨国转移大趋势不会改变。
八是全球整体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不会改变。目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全球化的推进,逐步形成了覆盖生产服务全过程的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跨国公司的生产和服务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加工制造是整体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其他6个环节都是在交易和服务环节,形成了“6+1”的完整链条。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聚集优势生产要素,搭建了覆盖全过程的产业链,特别是牢牢占据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高端位置,占领了微笑曲线的制高点。跨国公司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和成本,也取得了巨大收益,局部的调整与优化重组在危机中不可避免,但整体生产服务网络和供应链体系不会崩溃;更重要的是,各国都成为这种全球化链条的参与者,不同程度获得了“全球化红利”,因此谁都不愿意彻底放弃。因此,危机后全球整体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在优化重组之后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期,并成为带动双向贸易和投资复苏与发展的源动力。
三、危机后世界贸易的总体趋势估计与我国选择
战后,长期内世界消费保持同步或略高于世界GDP的增长速度,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这主要是由全球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工资比重上升、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等基本面因素决定,还与政治、文化、制度等深层次因素有关。同时,世界消费投资需求与经济全球化共同推动了世界贸易的更快增长,使世界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世界贸易总体上形成了与世界经济、世界消费的良性互动关系。战后,长期内世界贸易额总体上保持了2倍于世界GDP的增长,进入新世纪更接近世界GDP的3倍。
表1:世界商品贸易与世界经济长期增速(%)
年    份
1989-1998
1999-2008
全球产出
其中: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3.2
2.7
3.8
4.4
2.6
6.4
世界贸易量
其中: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6.7
6.6
7.4
7.0
5.6
9.5
以美元计价的世界贸易额
6.9
9.4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07年,其中2007年、2008年均为预测数,世界贸易额实际增幅均超过15.1%。
这次危机后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与消费都会经历调整,增速放慢。在这段时间内,世界贸易同样会经历调整期,进入一个较低速增长阶段,难以迅速恢复以前的繁荣状态。初步估计,危机后3-5年内世界经济年增长率可能维持在2-3%的增速,世界贸易额年平均可能维持5-9%的增长。
战后历次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反复证明,世界经济贸易在危机期间将经历一段痛苦的调整,但危机过后经济全球化还将重新启程,世界贸易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作用不会根本改变。我们要客观辩证地分析判断形势,短中期内要把困难估计得足一点,以扩内需为基本立足点,正确处理扩内需、稳外需的关系;同时,长期内,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球60.7万亿美元经济总量是我国GDP13.6倍的国际大市场不能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