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女尸门票:感悟人生浅释(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1:15:44

 

人 生  
  
   

人生不足畏。世间万物,有幸成为人,这已足够幸运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也比沦为其它物种的不幸强。  

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相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更是歌声。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总是富有新意的问题。我不知道别人为什么活着,我活着的目的很简单:不辜负生命。  

太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大地,是人生的物质保证。只要有太阳、大地在,我们就没有理由总是叹息人生的沉重与不幸。  

你要活得随意些,你就只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活得辉煌些,你就只能活得痛苦些;你要活得长久些,你就只能活得简单些。  

一年,仿佛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星期天不算多,逢年过节更少。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人生中,一个男人最大的成功是有一个好妻子;一个女人最大的成功是有一个好儿子,一个儿子最大的成功是有一个好前程。  

这个世界有时就是那么不公平。有一些人别看不怎么样,活得还挺来劲儿。  

你比秀兰·邓波儿漂亮十倍又怎么样,你可能永远没有她的可爱;你比拿破仑高20厘米又怎么样,你可能永远没他的男子汉味儿十足;你比李白官大五品又怎么样,你可能永远不能青史留名;你比普通人富足一千倍又怎么样,你可能永远得不到那份怡然……谁也不至活得一无是处,谁也不能活得了无遗憾。  

人大可不必为别人的眼光和舌头而活,如果你总是顾忌别人的眼光和舌头,那么,属于自己的生命还有多少呢?


个 性  
  
   
一个人没有个性,便失去了自己。生活中一味的模仿之所以不可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抹杀了个性。  

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峨眉秀。“险”、“雄”、“奇”、“秀”,就是不同的个性。  

山如此,人亦然。  

生活之中,适当地改变自己的个性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自我的完善,恰恰在这一点上,有一些人常常本末倒置。  

钱钟书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是一种美德,而雨果先生生平的一大愿望是要把巴黎改为自己的名字也并非缺德。  

画家的个性挥洒在作品的线条里;诗人的个性倾注在作品的感情里;音乐家的个性融汇在作品的旋律里。  

不过,有为大多数人欣赏的个性,却没有为所有人欣赏的个性。  

保持自身的个性和尊重别人的个性同样重要。  

不能保持自身的个性是一种“懦弱”,不能尊重别人的个性是一种“霸道”。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个性可能不合于“潮流”,却合于生活。为了追赶“潮流”而改变自己的个性,那不过是做了一篇虚情假意的“文章”。  

“潮流”总是不断地改变,你的“文章”难道也要不断地重写?  

没有个性,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仅有个性,也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  

狭隘的人总是想扼杀别人的个性;  

软弱的人随意改变自己的个性。


弱 点  
  
   
无论是谁都会有弱点,人有弱点才真实。当一个人被说成没有任何弱点的时候,便失去了真实。  

善良的人常有的一大弱点是轻信,于是结结实实受骗。有时被别人卖了,还帮着人家数钱呢。  

真正做到闻过则喜的人能有多少?也时常见有人闻过大喜,但那已不是己之过,而是他人之过了。  

齐桓公是个明白人,他懂得人都有弱点,因此,他能不理会馋言,任命有才干的宁戚为卿。人无完人,我们自己也会有弱点,但并非人人都像齐桓公这样明白。  

少干事自然少表现出弱点,不干事自然没有什么弱点让人可抓,不过,人往往正是由此变得平庸。  

脱离客观实际地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是最容易的,也最没有用。这却历来是相当一部分有知识的人的弱点。  

人在竞争中更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在竞争中也更容易提高。有的人通过克服自己的弱点而提高,有的人只能靠吹毛求疵,拼命夸大别人的弱点而使自己不致显得太次。  

在我看来,感情这东西是非常具有两面性的:作为优点而言,重感情容易赢得人的信赖,作为弱点而言,重感情容易被人利用。于是,感情请理智把门,不过理智似乎经常偷懒。  

不让别人了解自己弱点的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与人保持距离,但这并不表明弱点不存在。  

自古以来,“有喜谏之上,始有善阿之下。”有些做官的后来倒了霉,实在是怪不得属下的。


欣 赏  
  
   
有一些东西并不一定要得到,只要能够欣赏到就很好,当你欣赏的时候,那是一种完美,一旦得到了反而会破坏了那种完美。  

欣赏和附庸风雅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欣赏是一种陶冶,一种提高、一种收获;附庸风雅是一种时髦,一场热闹,一个过场。  

一般而言,一个善于欣赏别人的人,必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被别人欣赏的人,必是一个出色的人。如果不能做一个出色的人,那就做一个丰富的人。  

我们的言谈举止应该自然,而不要有意做出来让别人欣赏,否则将会很容易言不由衷,举止做作。  

欣赏,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和提高,古人云:“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正是。  

如果我们想成为出色的人,首先就要学会欣赏比自己出色的人。一个永远也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被别人欣赏的人。  

有一种人,他谁都不欣赏,只欣赏他自己,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清高,实质上这是一种狭隘。  

彼此欣赏当然是件好事。彼此不欣赏也无妨,但应做到不因此而排斥别人。  

我欣赏名山大川的气势,我欣赏小桥流水的清幽;我欣赏大漠孤烟的粗旷,我欣赏渔舟唱晚的意境。  

在欣赏大自然瑰丽的景色中,我时常感到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格 调  
  
   
一种怡人的格调的养成,有赖于一种氛围的熏陶。诸如,读最优秀的书籍,听最美好的音乐,交最出色的朋友等等。  

这样一种氛围不但是美丽的,而且也是重要的。如果已有这样一种氛围当然很好,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氛围,不妨去创造一个出来。  

如果与名人交往的动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这种想法是可笑的;如果与名人交往的动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格调,这种想法是可爱的。  

一个弹着钢琴曲《致爱丽丝》长大的人和一个糊纸盒长大的人,格调显然是不同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可以同属于“美好”这一大格调。  

同样是在读书,欣赏趣味的高尚或卑下,却可以使人的格调有质的区别。  

韵味,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内涵;谈吐,可以显示一个人的修养;格调,可以说明一个人的情操。  

为什么要读书呢?为什么要听音乐呢?为什么要跳舞呢?为什么要看画展呢?为什么要旅游呢?就我来说,这些不仅是为了丰富、愉悦生活或广见博闻,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格调。  

据说,名贵的檀香木要顺利长成,它的旁边必得有一棵比它高大的树为它遮风挡雨,这棵树又被称为伴生树,这一自然现象,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格调。  

高雅的格调,来自于良好的教育。一个怡人格调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通 俗  
  
   
如果你的艺术有魅力,何必在乎别人评价你是否通俗,因为你已点缀了生活;如果你的艺术少知音,何必为曲高和寡而苦闷,既然你已提高了自己。  

本身高雅的东西,不妨以通俗一些的方式来表现;本身通俗的东西,不妨以高雅一些的方式来表现。雅而又雅,很容易远离大众,俗而又俗,很容易降低格调。  

当然,做为一种追求,不论雅而又雅还是俗而又俗,都是应该允许存在的,人应该懂得包容。  

通俗易懂的作品不一定是名著,名著一般却都是通俗易懂的。  

美国学者莫蒂,曾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名著的六条标准,其中一条是:“名著是通俗易懂的,是面向大众,而不是面向专家、教授。”既然名著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那么莫测高深,晦涩难懂的作品也就基本与名著无缘了。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近当代学贯中西的作家作品几乎都是通俗易懂的,而一些既不通今又不博古的人却偏好云遮雾罩。  

不是高深不好,只要不是做作,不是通俗都好,而要既通俗又有内涵才好。  

我喜欢通俗,因为我普通;我不拒绝深奥,如果它确有内容。  

通俗的优势是受众广,高雅的优势是内蕴深。因此,一个值得追求的境界是:雅俗共赏。  

欣赏艺术作品时,常会为那个世界的美丽而动心。如果我们能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浪漫色彩,生活一定会更动人,更温馨。

模 仿  
  
   
模仿是创造的初级阶段,也是比较容易的阶段,能否真正跨越这个阶段,是一般和出色的分界线。  

喜欢模仿,是一种还不太成熟的表现,模仿成熟,反而更显得幼稚。  

平凡的人,总是模仿别人;出色的人,总是被人模仿。  

表面上的模仿,甚至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曾经有一个看谁最像卓别林的比赛,比赛的结果,真正的卓别林竟差点名落孙山。  

而思想却是无法模仿的,就像腓特烈大帝说的那样:如果不是伏尔泰自己,要想模仿伏尔泰是不可能的。  

人云亦云,也是一种模仿,一种很没有意思的模仿。  

你可以模仿出举止,却很难模仿出气质;你可以模仿出模样,却很难模仿出神韵;你可以模仿出装束,却很难模仿出风度……  

模仿可以使人有某种程度的改变,却无法使人有根本的改变。根本上的改变有赖于修养和时间。  

模仿往往可以成为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不过,一个必须的前提是:如果不会陷在模仿中拔不出来的话。  

一般人模仿优秀的人,所以一般人活得轻松;优秀的人很难再去模仿别人,所以优秀的人活得很累。  

开辟一条新路,和走在一条已经开出的路上,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既然生活中不能人人有创造,时时有创新,那么,就不能轻视模仿。模仿毕竟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帮助我们丰富,帮助我们把生活变得更有光彩。


清 高  
  
   
清高,不是因为优越,而是因为优雅。优越产生的不是清高,而是高傲。  

高傲是不能与清高相提并论的,仿佛植物,有的雍容,有的飘逸,是很不相同的。  

一个处处想向别人表明自己清高的人,其实并不真正清高,真正的清高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而不是为了做给人看。  

你可以是清高的,但却不能因此把别人视为浊物,否则,还是缺乏良好修养的一种表现。  

有一些仿佛清高的人,是因为从来不缺乏牛奶和面包。一旦发生生存危机,他便会斯文扫地,抢得比谁都疯狂。  

中国历代文人都不缺乏清高超拔之士,所缺的是清醒冷静之人,狂热时候的清醒和挫折时候的清醒。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清高。  

要么吐气若兰,要么气质似竹,要么心净如水,要么才情若海。  

一个庸俗苟且之辈,倘若也要做出一副清高状,只能让人觉得滑稽。  

有一些时候,沉默也可以用来表明一种清高,但其意义也仅仅限于表明了清高。遗憾之处在于,这种清高往往于时无益,于事无补。因而,往往也就带上了消极的色彩。  

有一点清高,可以获得人的好感;太过于清高,却易招致人的反感。这是生活中,我们不能不注意的。  

清高,可以用来修身,却不能用来治国,更不能用来平天下。  

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这常常是大英雄之举,而此类做法,往往与清高相去甚远。


金 钱  
  
   
对一些人来说,金钱的重要并不在于能够换来高质量的生活,而在于能够了却自己的心愿。  

金钱是能够使人心理平衡的一个砝码。社会上有些职业是人们不愿干的,为什么不愿干呢?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钱给得还不够多。  

倘若金钱能够唆使一个人去害人,那么更多的金钱则可以使这个人背叛他原来的主子。  

许多领域的实践证明,善于待人往往比精明强干更重要。难怪洛克菲勒这样说:“我会付更多的薪水给擅长待人而不是擅长处理事务的人。”洛克菲勒这老头子可真会花钱。  

在一个社会中,必得有些金钱无法买到的东西,这样,部分人才不致为所欲为,另一部分人才不致任人摆布。倘若一个地方金钱能够买到一切,便无公理可言了。  

知识分子不应耻于谈钱,就像不应不择手段赚钱一样。使金钱知识化有助于抑制使金钱刺激化。  

有了金钱是求发展还是求享受,这是大家和小家的一个分界,有眼光和无眼光的一个分界,有文化和没文化的一个分界。  

钱更多的不是靠攒来的而是靠“挣”出来的,有攒出来的富裕户,却没有攒出来的实业家。  

很欣赏李白《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一个人能对自身和金钱有这等见识,委实不俗。

权威  
  
   
权威是绝对需要的,没有权威便没有秩序。不过,真正的权威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而不是人为树立的。  

在学术上,我们应该尊重权威,但不是遵从权威。  

例如哲学,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奥古斯丁和笛卡尔都称得上是权威,但他们有的观点就是相悻的。对于理论,笛卡尔认为我们不 应该从研究开始而是从怀疑开始,这与奥古斯丁的主张正相反。  

我们应该遵从谁呢?同为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和弗洛伊德的理 论也大异其曲,我们又应该遵从谁呢?  

我们赞同权威,应该是认为他说的有理,而不应该是仅仅因为他是权威,除非我们对他所谈的一无所知。  

一般情况下,对于我们完全陌生的领域,我们尊重权威的意见是绝对的,因为我们提不出任何反对的理由。对于我们熟悉的领域,我们尊重权威的意见的是相对的,因为我们有可能向权威提出商榷。  

尊重权威和勇于向权威提出挑战,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  

只有真正尊重权威,我们才能获得人类已经掌握的理论和知识,只有勇于向权威挑战,我们才能或者纠正前人的偏颇)或者超 越前人。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不能再发展的理论,也没有什么时候都完全正确的权威。  

一个能够容纳和接受不同意见的权威,他的权威地位会更加巩固。一个排斥和压制不同意见的权威,他的权威地位会受到严峻挑战。  

作为普通人,能够得到权威的帮助是一件好事,如果得不到,他也无需沮丧,因为并非人人都有得到权威帮助的机缘。不靠权威而靠自己走出来,不是更显得你有力量吗?


选 择  
  
   
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金钱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学会选择选择最佳,也就是选择一种高质量的生存方式。  

不必顾忌自己的选择是否太从众,也不必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太不合群,只要它有益又适合于自己,就是好的选择。  

在事业上,一个人一生可以有多次选择。例如法国思想家卢梭,他在不到30岁时发明了流传至今的简谱,这一发明对世界的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他又写出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论文《论艺术与科学》。在他的晚年则写出了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忏悔录》。  

事业上的多次或多重选择没有错,我们应避免的只是好高骛远,对什么都浅尝辄止。  

许多时候,遇到问题不要急急忙忙就加以处理。不妨冷静地多设想几种解决方案,然后选择最佳者。如果不是这样,常常是问题没有解决又派生出许多新问题,而使自己陷人穷于应付的被动局面。  

对人生来说,于眼前无益而于长远发展有益,仍是可选择的,于眼前有益而于长远发展无益,仍是不可选择的。所谓目光短浅,就是只顾眼前利益。  

走向同一个目标,先到达者不一定是走得最快者,而可能是选择了最佳途径者。如果你既是最有实力者又是最有智慧者,你便可以遥遥领先。  

人生总是面临不断的选择,正确的选择不但需要智慧也需要经验。走出书斋,走向生活,会使我们的智慧得到检验,会使我们的经验得到丰富,会使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会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你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前途。因此,选择朋友一定要慎重,这往往不仅关系一时,而且关系一生。


谦 虚  
  
   

大智者必谦,大勇者必含。  

谦,是一种心境;含,是一种境界。  

同一个人,在国内总是谦虚,到了国外总是不谦虚。其实,从前他未必真的谦虚,只是因为怕被人说成骄做;后来他未必真的不 谦虚,只是因为怕被人认为无能。  

我佩服那些具有真正谦虚品德的人,他的成就让我觉得可敬,他的谦和让我觉得可亲。  

口头上说自己不行,心里却觉得自己特别行,大概这也是一种中国式的谦虚吧。  

只是到了某种关键时刻,人家说一句:“不行,你还指望什么, 回去吧。”不行立即变成“能行”,谦虚马上变成“狂妄”了。  

千人一面的谦辞,抹杀了多少人的个性。而人不得不将个性抹平,是不是又意味着环境的不够宽容呢。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年轻人不断地表现他的谦虚,说明他已变得世故了。一位老人不断地表现他的谦虚,说明他已真的老了。  

谦虚,本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可是我们不论走到哪儿,人们似乎都很谦虚,于是,谦虚也就变得不那么宝贵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话并不谦虚,却透着一股豪气。  

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活得再多一点豪气呢?  

夹着尾巴做人,不是因为夹着尾巴好受,而是因为被人揪住尾巴更痛。  

人是不能不谦虚的,因为人都有弱点。  

斩来使,恐怕不可以吧。寇询不听,斩了皇甫文。然后,遣其副使归 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高峻惶恐,即日便投降了。诸将皆贺,不解地问道,你杀了高峻的来使却能使他投降,这是什么缘故呢?寇询说:“高峻的主意都是皇甫文出。此次皇甫文来,我看他无归降的意思。不杀他,高峻仍会听他的主张不投降;杀了他,高峻就会害怕,所以投降了。诸将都十分佩服寇询的胆略。此事记载在《后汉书·寇询传》上。  

即便是再好用的脑袋,也有不够使的时候。善运筹者,既要善于独立思考,也要善于集思广益。把最好的、最科学的想法付诸于实践,便会无往而不利。  

在今天,一些文化程度高的人,不要小觑了一些文化程度不及自己的企业家。这些人中有的虽无张良、萧何、韩信之才,却有刘邦之才。书生气地做一简单对比,以为自己一旦介人某一领域便可大显身手,那些人都不在话下的想法是天真和不切实际的。  

再善于运筹的人,也可能会有失误的时候。何况“既生瑜,何生亮”,强中更有强中手。不断增强自己的运筹能力,又能经得起失败和挫折,这样的人,便有可能赢得一个成功的人生。  

人是不能不骄做的,因为人不是只有弱点。谦虚,不失个性;骄傲,不乏自知。


批 评  
  
   

批评是一种艺术。善批评者,既可以实现自己的初衷又可使对方欣然接受。战国时,淳于髡、邹忌谏齐威王的故事,可说是这方面两个成功的范例。  

即使是恶意的批评,也常包含合理的成分。我们不妨以平静的态度将其中的恶意剔除,而将合理的部分引为借鉴。  

客观的批评能使人受益,不那么客观的批评也未必真能伤害到你。这样的情形,唐代诗人杜甫在论及初唐“四杰”的《戏为六绝句》第二首中有很形象的描写:“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因此,不论是客观的还是不那么客观的批评,人都不妨泰然处之。  

一个聪明人,从赞扬中得到的是热情,从批评中得到的是进步。这样,他会渴望赞扬,也不会拒绝批评。批评完成了赞扬所没能完成的工作。  

批评是必要和必须的,它是一种能够使人和社会进步的武器。但批评一旦沦为攻汗或谩骂,便成了一种滑稽或一场闹剧,武器自然也成了道具。  

我以为,批评应该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与人为善。注意恪守这样一个原则,助于避免批评的庸俗和使批评偏离轨道。  

批评自有高低之分,高明的批评,能使人茅塞顿开,甚至生出相见恨晚之感;差劲儿的批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让人哭笑不得的批评,先将别人原意曲解,然后加以自以为是的批评。  

在我心目中,好的批评家是这样的:第一,评论客观;第二,见解高人一筹;第三,有预见性。



承 诺  
  

   
我真想承诺人们希望我做的一切,可是人们请原谅我,我做不到。  

爱情无承诺可言。  

如果爱一个人,不承诺也会去爱,如果不再爱一个人,曾经承诺了也迟早会背叛。  

承诺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无疑是自讨苦吃。你最初的愿望是不想让别人失望,可是后来你却让别人更失望。  

最喜欢承诺的不是医生,而是江湖术士,能够手到病除的不是江湖术士,而是医生。  

你是相信江湖术士,还是相信医生?  

我为德莱塞笔下的洛柏特悲哀,她太相信克莱特对她的承诺,以致酿成了后来的悲剧。遗憾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洛柏特式的悲剧仍然在不断重演,其中不少女性还看过德莱塞这本著名的小说《美国的悲剧》。  

承诺时的心情至少有两种:愉快的承诺;违心的承诺。  

你不要使我无奈,我不想使自己尴尬。  

我理解并尊重那些不轻易承诺什么的人,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了一种负责精神。  

我看不起那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敢有所承诺的人,那不是由于圆滑,就是因为无能。  

别人对我们不履行自己的承诺,会使我们感到气愤,我们气愤什么呢?难道不正是我们自己认错了人吗?  

我们应该明白,有些承诺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它被岁月风化了。  

岁月能够风化许多坚硬的东西,甚至也包括承诺。



少 年  
  

   
我真羡慕少年,学什么都来得及,不像我们,总是感觉在被时间的鞭子抽打着走。  

少年不要怕失败,没有多少人会讥笑一个少年的幼稚和失败。当你长大了,失败的滋味会比少年时代难受得多。  

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凡事一旦养成了习惯是很难改的。少年时期,在很多事上正是养成习惯的时期。与其后来 吃力地改变一种坏的习惯,不如在少年时代就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少年时代学东西,容易着急,容易改变兴趣,若能在长辈的指导并在一些伙伴之间展开竞赛,将有助于改变这种情况。  

少年成才,固然是件可喜可贺之事,却并不特别值得骄做。  

当时南朝齐梁之际的才子江淹,六岁便能写诗,成名也很早。遗憾 的是晚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梁书,江淹传》中说他:“晚年才思 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江郎才尽的故事是发人深省的。  

除在某一方面确有特别杰出、超常的天赋者外,少年时期偏科是不大适宜的,未来的创造和发展需要思想开阔,过早偏科则会限制自己的思路,这也就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少年时期虽应以学习为主,却也应逐渐养成分析和判断的习惯。有许多时候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  

少年时代,人的记忆力特别好,能够在这个时期多背诵一些文学中的精华,不仅对当时有益,对未来也是很有益处的。  

少年,既是长知识也是长身体的时期,学习和娱乐不可偏废。在我看来,首先是身体好,其次才是学习好。俗话说,身体是本钱,一个人连本钱都没有了,还能干成什么事呢?




感 情  

  
   
最深沉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冷漠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最轻浮的感情常常是以最热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太感情化的人,命运多坎坷;太理智化的人,一生多寂寞。  

善不善于驾驭自己的感情,这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一种标志;能不能够承受感情上的打击,这是一个人是否坚强的一种标志。  

珍惜自己的感情是一种修养,尊重别人的感情是一种道德。  

珍惜自己的感情,会更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尊重别人的感情,别人会更珍惜与你的交往。  

一个人应该有较多的爱好和较多的朋友。这样,在你感情顺遂的时候,可以丰富你的生活,在你感情遇到麻烦的时候,可以帮助你较快从中解脱出来。  

感情是事业的基石。  

热爱自然,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类,造就了伟大的文学家;热爱祖国,造就了伟大的政治家;热爱生活,造就了伟大的艺术家。  

没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就没有一个成功的事业。  

感情,常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漩涡。怎样从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想一想在江河湖泊中一旦陷入漩涡应该怎样挣脱,也就应该明了怎样从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  

自然和社会常有许多绝妙的相似之处。  

不要太久地拥抱春天,否则你怎能不留连忘返;不要太久地注视冬天,否则你怎能不憔悴容颜。

逆 境  
  
   
不少时候,庸才制造逆境,人才扭转逆境。逆境的出现和消失,经常都是人为的。小至厂长、经理,大至军事家、政治家的威信之得以确立,常是从扭转逆境开始的。  

逆境,是一幅雄浑的风景。  

法国画家库尔贝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于是,在许多人心日中,他成了像他的震撼人心的作品《浪》一样雄浑的风景。  

人生两境况:顺境与逆境。  

顺境,可用来发展事业。逆境,可用来磨练意志。以更坚强的意志去发展事业,以壮大了的事业去迎接更严峻的挑战,这样的人生是充实而有意义的。  

逆境延续的时间可能短也可能长。  

人常常是无从估计逆境时间的短与长的。因此,身逢逆境便消沉,便元聊,便无所事事,消极等待逆境的消失是不智的。消极的态度并不能丝毫改变逆境,反而把无从挽回的光阴又搭了进去。  

人生有限。我们应避免这样一种状况:当逆境消失了,人生的时间也白白流逝了很多,甚至耗费得所剩无几了。  

真正优秀的人才和作品,常出自于逆境。  

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描写:“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也是对待逆境的一种态度。伟大与渺小,卓绝与平庸,深刻与浮浅,常常在这样的时候径渭分明。  

逆境能使人更快地成熟。对于一种能够促使我们成熟的境况,我们为什么要害怕呢?  

逆境有如逆水行舟。当划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河道之后,我们常能感到一种放舟千里,直奔大海的气势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