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瑞的脚照片:吴祥斗:改革先锋—朱鎔基的伤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08:10

吴祥斗:改革先锋—朱鎔基的伤感

2011-09-24 21:20:23

浏览 1498 次 | 评论 3 条

                

         朱鎔基总理退下来不久前在清华管理学院演说时的那句话:“我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我们仿佛听到了什么。一种老人特有的苍凉,悲伤。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伤感。
  蓦然间,作为记者的我好像又回到了数年以前,那一场记者招待会。那激扬的声音:“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要把改革进行下去,……”
  后来,我才明白了,以其说是豪迈,不如说。这是一种悲情主义,一种凄凉的 悲情。一个开明强硬的改革派,有此悲情,多少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不过,放眼中国的时局,我们也许就能明白这位政治老人内心的凄苦。
      从前几年的粮食改革,金融改革,到如今的国企扭亏。农民减负,和职工下 岗……我们失望了一次又一次。但我们不好过多的责怪这个长沙的老人什么。因为,我们觉得他是尽力了。 他算的上一个斗士,一个孤独的挑战者。他就是共产党的堂吉可德,他冲向的是官僚特权阶级的超级风车。所以,他注定是个失败者……
       1998年春天,经江泽民提名,朱鎔基在人民群众的企盼中当选国务院总理。满怀忧患的朱鎔基提出了本届政府将完成「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任期目标,要建立一个「高效廉政」的政府,并表明为此不惜闯地雷阵、赴万丈深渊的决心,举世震动。
        他大刀阔斧地改革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和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对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国企体制,医疗体制都作出了必要的调整和改革,还在扩大内需,构筑社会保障体系,科教兴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区域之间平衡发展,扶贫攻坚战,增加农民收入渠道,维护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等方面卓有成效,形成了朱鎔基经济思想体系 。
        对於国有企业,朱鎔基心里明白,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要进行改革,必须把人精简下来。国家如果没有一个社会保障体系把他们养起来,国企改革就没法进行。「人往哪里走、钱从哪里来」,这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特有的难题,朱鎔基所要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解决这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保障最低收入者的生计问题。一是养老金保证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失业保障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三是增加离退休人员的工资。
         可是,朱鎔基的改革设想在推行时,却遇到了不可抗拒的阻力,他的改革设想中途夭折,特别国企改革,造成大批工人下岗失去了“饭碗”,后续的保障体系一时跟不上来,很多下岗职工生活困难,他们都把怨气洒在他的名下,可以说,朱鎔基的经济改革基本是失败的,他已经挨骂了。所以说,谈到以后人民对自己的评价,他说“希望老百姓能够说,他是个清官。我也就满足了”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朱的这些话,总是要有人来扛大旗,也总是要有人来趟地雷的。也总要有人挨骂的。国家搞不好,老百姓是要是骂的。为了替专制官僚们开脱,为了顾全大局。他只有认的份。
  所以,朱镕基的悲情,可以说,也就代表着一种中国的悲情,人民的悲情。时代的悲情。
  其实,不管是邓的改革理论,还是江的改革言说。我们听到的都是必胜的信念和光明的前程,一个大刀阔斧的改革先锋朱镕基,说出了地雷阵和万丈深渊。一定有许多的苦衷。他究竟想到了什么? 也许他想到了商鞅和苏秦,想到了屈原,还想到了戊戌六君子……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们,没一个能全身而退的。商鞅和苏秦被五马分尸,屈原投江。谭嗣同六人被斩首。从古至今,历史都是血淋淋的回忆。狞笑则的郐子手和等着沾血馒头的看客。
    在今天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要做事,就要准备挨骂;有责任心的人,又不能不做事。所谓“在昏昏噩噩的统政者底下,老百姓反而可有些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的说法,在变化缓慢没有危机的农业社会或许说得过去;但在内有潜在危机,外有竞争压力的今天,昏庸和不干事,无异于等死。
  朱离任了,外界对其仍然褒贬不一。朱是那种真金不怕火炼的实干家,经得起时间检验。相信随着时局推移,朱的价值和意义会更加凸显。这是一个英雄无力的时代,以朱的能力器局,本来应该成就一番更加令人称羡的事业,受限于地位和年龄,朱可能只能走到这一步了。
    作为一个政治家,这已经足够。朱是当今政坛的一股清风;他的出现,是体制内的异数;朱的干才胆魄,朱的亲民作风,朱的清廉志洁,善于面对公众,雷厉风行的行政风格,对贪官庸吏的不留情面,仿佛都不属于这个时代,不属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朱是超出于时代的伟人,其所作所为,迥异于这个时代的特征;但其结局,仍然不能不受时代的限制。朱因此得罪不少人,也因此树起了自己的历史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