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启龙名字分析:治“一把手依赖症”得制约“一把手”过度集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56:01
治“一把手依赖症”得制约“一把手”过度集权        据人民网近日消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4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6%的受访者感叹,当今社会“一把手依赖症”严重,其中75.5%的人认为“非常严重”。61.7%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一把手依赖症”。我们先不去怀疑两网的调查是否就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反映社会大众的真实看法,社会上的“一把手依赖症”真有这么严重,但“一把手依赖症”在不少地方、不少人群中客观存在确是不争的事实。
“一把手依赖症”从传统上说有着良好的滋生土壤。中国老百姓的传统是怕见官的,更别说找“一把手”,见大官。真正被逼得要见官的时候,又素有“青天情结”,自然认为只有找“一把手”才能真正解决困难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的确也是这样。“一把手”出面,随即立竿见影,很快马到功成,有的事情甚至“一把手”根本不用亲自前往,一个电话就搞定,一张条子就搁平。而“一把手”们也乐于享受这种当青天的感觉,百姓有需要,官员也乐意,“一把手依赖症”自然越来越烈。
“一把手依赖症”说明我们不缺集中,还差民主。“一把手”适度地集中权力,符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也利于提高效率、科学决策。当下许多部门实行“首长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提高行政效率,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也成了一些部门“一把手”集中权力、拒绝监督的借口,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一把手依赖症”的“病情”。出现 “班子成员参加的会议决定普通问题、少数人参加的会议决定重大问题、个别人参加的会议决定核心问题、一对一的口头交待决定特别重要问题”等现象,制度成“摆设”,程序“空转”。所以,治理“一把手依赖症”这样的顽疾,关键的就是要对“一把手”限权,让“一把手”该管的一定要管,不该管的坚决不管。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透明的环境下运行,尽最大努力压缩“一把手”的剩余裁量权,让一切行政行为在制度和规定的框架下运行。
治“一把手依赖症”,要让“一把手”依法执政,使老百姓能以常规渠道解决问题。在民主国家,成千上万的上访事件只能通过当地行政和司法部门依法解决,而我国每遇问题总是靠强势权力来裁决,各地党政一把手特别是党的一把手有权统管一切。下级行政和司法部门解决的问题,若不合当地一把手和上级权力部门的口味,他们可以作出新裁决,或令下级权力部门重新处理。甚至有的下级权力部门明明处理得当,公平合理,可当事人再上访上告或贿赂上级权力部门,原裁决就可强行改变。我们的很多规范制度和法律条文执行不够、执行不力,能按章办事的不按章办事,该依法解决的不依法解决,而是能拖则拖、能让则让,导致制度成了挂在墙上、说在口中、行在文里的摆设。只有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让制度管人、管事,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不讲特殊,“一把手依赖症”也就自然而然不治而愈了。
         治“一把手依赖症”还需治治“一把手”作风。一些单位的“一把手”大权独揽,是“一霸手”、搞“一言堂”、崇“一长制”,牢牢把控着定音的“锤”、发言的“鼎”、决策的“板”,不善于放权,对这不放心,对那不撤手,不善于调动下属积极性,以致他们想管管不了也管不好,即使能管也不愿敢、不敢管,只能逐级上交矛盾、转移困难。无形当中造成下属对“一把手”产生严重的“依赖症”,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什么事都不作主张、不能决断、不会解决。“一把手”作风不正,下级跟着学,有好处争着管,没好处推责任,遇问题绕道走,碰矛盾就甩手。有的干部搞“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有的干部态度恶劣,“门难进、脸难看”;有的干部整天忙“私事”,群众很难找到人……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得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二是要通过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等方式来要求各部门单位建立健全为民排忧解难的长效机制;三是干部要真正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加强干部监督,加大对他们违反规章后的严厉问责,发现一例不为民办事的就处罚一例,决不姑息。四是要营造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氛围。加强公职人员的宗旨意识教育,不断地使得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到改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主动覆职、积极尽责,服务为民。(武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安朝茂)

 

gaoming563so的签名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