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体:辛亥百年海外追寻(记者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44:08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29日   22 版)

檀香山意奥兰尼中学校园里的少年孙中山雕像。
陈一鸣摄

孙中山赠给陈美堂的照片。
孙广勇摄

位于乔治城打铜仔街120号的“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
林玉裳提供

位于兵库县神户市垂水区舞子公园内的孙文纪念馆。
于 青摄
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本报驻外记者在东南亚、日本、美国追踪孙中山等革命先辈奋斗的足迹,寻访革命先行者在海外留下的感人故事,感受当地华侨华人缅怀革命先烈的情怀。
檀香山
兴中会诞生地
本报驻美国记者  陈一鸣
檀香山,是孙中山少年求学的地方,革命团体兴中会的诞生地。9月中旬,本报记者踏上太平洋碧波环抱着的岛屿,追寻一个多世纪前,革命先辈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幸福而探求真理、唤起民众、忘我奋斗的闪光足迹。
在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副主席、孙中山的曾外孙王祖耀博士的陪同下,记者首先来到檀香山意奥兰尼中学。1879年至1882年,13岁至16岁的孙中山在这里度过了3年的求学时光。当年的校舍早已不复存在,但意奥兰尼中学的师生都以学校出了一位中国革命伟人而骄傲。校园里树起了一座少年孙中山的铜像——身着中式上衣、圆帽,下裳飘飘,手持厚厚的课本,眉宇间透着刚毅、坚韧,似乎正在大步走向前方……铜像前的地面上,一块铜牌上的中英文清晰可见:“孙逸仙,本校校友,一八八二年毕业。”
王祖耀说:“孙中山刚入学时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但在3年后的全校英文文法比赛上获得了第二名。当时的夏威夷国王在王宫前举行仪式,亲自送给他一本书作为纪念。”
从意奥兰尼中学毕业后,17岁的孙中山进入檀香山瓦胡学院,一个学期后转赴香港。如今,瓦胡学院已成为檀香山帕纳胡中学,也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母校。让人感到幸运的是,孙中山1883年春天在这里读书的教学楼依然屹立,并且仍在作为教学楼使用。灿烂的阳光下,这座建于1858年、外墙雪白的二层尖顶古老建筑格外引人注目——树影婆娑,微风习习,朗朗的读书声中仿佛传来了青年孙中山的洪亮声音……
在檀香山市中心的孙中山纪念公园,同样有一座少年孙中山雕像,旁边的石牌上镌刻着中山对少年时代的回忆:“这是我的夏威夷……我在这里长大和受教育。在这里,我开始懂得什么是现代、文明政府,这样的政府意味着什么。”
1894年10月,立志推翻清廷、挽救民族的孙中山从上海出发,经日本回到了阔别11年的檀香山。11月24日,在当地华侨何宽的家里创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百年沧桑,让人无缘重睹兴中会成立时的处所。而今,何宽旧宅所在的街区已成为一幢30多层、外嵌蓝色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不过,在檀香山唐人街的兴中会纪念馆,记者在一张泛黄的照片上见到了兴中会成立时的宣誓处——华侨李昌的住宅,一座两层的木结构小楼。这座楼与何宽宅邸相邻,由于何宅较为局促,所以兴中会成员宣誓时移到了这里。
檀香山的唐人街,几乎处处留有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1903年12月13日,孙中山在当地同乐戏院发表演讲,能够容纳几百人的戏院爆满。今天,同乐戏院的原址已变成一个露天广场,旁边的回廊二楼上,一间房屋辟为夏威夷华人博物馆。“中山先生刚开始传播革命思想时,许多华侨把他当成疯子、叛逆来看待,但他锲而不舍地宣传、发动,再加上国弱被人欺的惨痛现实,终于让越来越多的侨胞同情革命、向往革命。”在参观过程中,王祖耀一遍又一遍地向记者介绍着。
兴中会的成立,得到了当地华人社团的积极支持。记者探访隆都从善堂总部时,恰逢从善堂成员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集会。从善堂现任主席陈锡林说,隆都从善堂成立于1891年,比兴中会还早3年,成员全都来自广东中山的隆都。兴中会成立后,加入这一革命团体的从善堂成员高达六成以上。“100多年来,隆都从善堂和夏威夷爱国华侨始终对伟大祖国怀有无限的热爱,对中华文化充满深厚的感情,从善堂愿意继续团结当地侨社,秉承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辛亥革命的历史业绩,为祖国的和平发展和完全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陈锡林说。
1910年3月至5月,孙中山最后一次来到檀香山。当时,他在国王大街177号的好友家中居住了3个月,这所建筑如今仍在,已成为一座华人珠宝店。也是在国王大街上,一座大红门窗的古玩商店,当年曾是同盟会夏威夷分会的秘密活动地点,只不过当时活动的地下室已被废弃。唐人街繁华地段的一座二层建筑,当年曾是革命报纸《檀山新报》(又称《隆记报》)的所在地,1910年孙中山在这里接受了当地英文报纸《火奴鲁鲁广告报》的采访,向美国主流社会宣传中国革命。
在唐人街的中心,一座孙中山读书的全身塑像巍然耸立。塑像下,记者恰好遇见了正在进行课外活动的凯瑟尔高中十几名各个族裔的学生。16岁的华人学生巨丹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学校“中国俱乐部”的成员,今天到孙中山铜像前缅怀这位与檀香山有着深厚渊源的中国伟人,重温书本上学到的历史。“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喜欢中国文化、关注中国变化的同学越来越多,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祖籍西安、生于丹麦的巨丹同学如是说。
曼 谷
“演说街”出名言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广勇
世界上很多地方建有中山街,但泰国曼谷除了有中山街外,还有一条纪念孙中山在泰国宣传革命的“演说街”。
从繁华的唐人街耀华力路西行至国泰戏院向南,有一条百米长的小街,这条街虽然仍以泰文命名,但当地人更习惯于把它称为“演说街”。现在它是曼谷最大的三聘商品批发市场的一部分,大大小小的铺子挤满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深夜。
从这条小街到湄南河畔拉差翁码头步行只需几分钟。100年来,曼谷沿着湄南河逐渐形成经济中心,城内河流众多,河上舟楫如梭。在码头,记者仿佛看到孙中山下船后直奔集市向人群宣传革命思想的情景。
如今,百年前的建筑都已不在。在街口泰昌利公司的门前,有一块“孙中山先生演讲地”的牌匾,董事长陈绍扬是泰国中华总商会的副秘书长。他告诉记者,孙中山到泰国后便与当地华侨取得密切联系,向他们宣传反对满清、建立民国的思想。民主革命的思想在华侨中传播开来。一些华侨还创办了《湄南新报》和《湄南周报》,成为发动华侨参加推翻清王朝斗争的重要阵地。
记者还找到了当年的华人革命者陈美堂的孙子甲轩。甲轩说,爷爷陈美堂在国内就已经参加了革命,后任同盟会暹罗总支部副部长,经常来往于中国、泰国之间从事革命活动。由于陈美堂开的药行是当时侨领经常出入的地方,所以每次孙中山到泰国,都会住在药行,向当地侨领和民众宣传革命,还用自己的医术救治百姓。
甲轩告诉记者,根据爷爷的讲述,许多华侨在听了中山先生的演说后热泪纵横,当即剪辫、捐款,场面十分感人。孙中山在曼谷的活动引起清廷向暹罗当局抗议,曼谷市长和警察局长勒令其离境。
记者在一张老照片上看到这座宽50米、深8米的大药行是当时最高的建筑。甲轩说,孙中山经常到旁边的“演说街”发表演讲,支持革命的华侨不论是商人还是劳工,都纷纷为革命捐款,大安堂药房是当时接受捐款的地方。募集到大量捐款后,陈美堂就设法带回中国支持革命。1907年5月—1908年5月,孙中山在黄冈、钦廉、河口、镇南关等地先后发动6次起义,花费20多万港元,其中由暹罗和越南华侨合捐的就有6万之多。1911年广州起义所花费的18万元中,也有近3万来自暹罗和越南的华侨。
1907年,孙中山从越南再次来到泰国,在曼谷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暹罗总支部(萧佛成任部长),并创立团结各界华侨的华人社团——中华会所,还指导中华会所成立各属会所,这次孙中山在泰国停留了一个月。
记者来到曼谷四丕耶正街的中华会馆,会馆前矗立着一尊孙中山孙女孙穗芳2010年捐赠的花岗岩底座孙中山铜像,大厅里正在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布置展览。中华会馆总干事覃亚操表示,中华会馆在凝聚华侨力量支持孙中山革命、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会馆的四大原则中就有:弘扬中山思想、促进世界大同和拥护世界和平等。
陈绍扬告诉记者,泰国是孙中山多次到访的地方,他在“演说街”上首次发表了“华侨是革命之母”的名言,曼谷耀华力路的许多地方见证了这位伟人的革命身影。孙中山曾说: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如今,全球华侨华人应该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推动国家早日统一。
槟榔屿
连着辛亥革命
本报赴马来西亚特派记者  丁  刚
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城(又称槟城)的老城,有一条名叫打铜仔的弯曲小街。据说这条小街得名于当年120号对面的一家马来铜匠店铺。小街上的房屋是连排的两三层小楼,120号是一幢有淡绿色墙面和深棕色木门的老宅,这里就是“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
100多年前,孙中山曾数次来乔治城,还曾把家眷暂时安顿在这里。1910年,孙中山和他在槟榔屿的支持者们将槟城阅书报社和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移至这幢小楼。同年,为了募款与号召海外华人加入革命队伍,孙中山与同仁们在这里创办了《光华日报》。
2007年上映的电影《夜·明》再现了孙中山在槟榔屿的活动,其中有个镜头就是孙中山在这幢小楼里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为第二次广州起义筹款。据史料记载,那次会议是在1910年11月14日召开的。
这幢小楼现在的主人邱思妮女士是位华裔,她也是纪念馆的馆长。邱思妮告诉记者,这栋建筑是她母亲庄清意所拥有的私人产业。1991年,邱思妮在《槟榔屿》杂志工作时,受当地古迹保护小组之邀,参加了对打铜仔街历史的研究。有位合作伙伴给她讲述了打铜仔街120号的历史,这才让她了解到自家拥有的这幢小楼与中国辛亥革命的重要关系。
在母亲的支持下,邱思妮决定将这幢建筑改建成一座私人博物馆,用来展示当年的那段历史。他们请来专家,按原貌重修了小楼。邱思妮还根据当地的一些史料,撰写了《孙中山在槟榔屿》一书。
邱思妮告诉记者,孙中山及其同盟会在乔治城有多处活动地点,这些地点有一些共同之处,即离电车站、火车站或渡口很近,往往开有旁门或后门,便于转移。不少地点还设在多民族混居的地区,以便进出时不易被邻居觉察。打铜仔街120号就有一个后门,可直通后面的穆斯林聚居区。
对辛亥革命与槟榔屿历史颇有研究的林玉裳女士告诉记者,1905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曾至少5次踏足乔治城,并在1910年将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及家人迁移至乔治城。同年11月,孙中山还在这里召开历史上的“庇能会议”(槟榔屿旧称庇能),策划1911年3月的黄花岗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帷幕。
经当地很多华人研究者考证,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的72烈士中,至少有13人是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其中的罗仲霍来自槟榔屿,另外至少还有3人曾在槟榔屿住过,或是从这里前往广州参加起义。
林玉裳说,1911年12月12日,孙中山在从美国返回中国就任临时大总统的途中,还特地在乔治城做数小时短暂停留。他在英国政府严密保护下,登陆与家人重逢,并与支持者们商讨国策。
从纪念馆提供的资料看,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槟榔屿后,从1911年10月至12月,当地的很多华人暂时放下了个人的生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同盟会的革命工作中。他们通过电报把国内的消息迅速传送到东南亚的所有分会,并在《光华日报》上刊登了很多革命军胜利的报道。
1911年11月11日,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领导人在平章公馆召开大会,来自各阶层的出席者超过千人,大会成立了一个由槟榔屿各街道代表组成的103人的工作委员会,开始挨家挨户募款。同年12月,由槟榔屿同盟会创会主席吴世荣作为南洋华侨总代表,乘船前往中国会见孙中山,途中还特意在香港核实了马来西亚华人募集的捐款。
林玉裳告诉记者,孙中山曾说:“华侨为革命之母。”马来西亚和槟榔屿的华人,曾在辛亥革命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为辛亥革命的付出,堪称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史。
神 户
不断取得援助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  青
孙文纪念馆位于兵库县神户市垂水区舞子公园,面对濑户内海,紧邻明石海峡大桥,这里草坪环抱,海风扑面,令人心旷神怡。
“日本有许多与孙中山先生相关的场所和建筑,神户的孙文纪念馆是日本唯一表彰纪念先生的公共设施。神户的孙文纪念馆是由当地华侨华人和本地人共同管理运营的。2001年纪念馆被指定为国家级重点文化遗产。”孙文纪念馆馆长安井三吉告诉本报记者。
安井说,孙中山从1895年第一次逃亡来到日本,到1924年最后一次造访日本,其间约有9年时间是在日本度过的。对中山先生来说,日本是其流亡之地,也是取得援助的地方。他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许多日本人支持并帮助他的活动。神户虽然不是孙中山在日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但他第一次来日本首先抵达的地点,以及最后一次来日本的地点都是神户,粗略统计他曾经18次造访神户。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次流亡日本神户。日本政府一度拒绝其入境,孙文就隐居在神户实业家的别墅。1924年11月28日,孙文在神户发表了题为《大亚洲主义》的演讲。这是他在日本发表的最后一次演讲,也可以看作是给日本留下的遗言。
孙文纪念馆所在的建筑,其前身是原生活在神户的中国实业家吴锦堂的别墅“松海别庄”。1915年春,八角三层的楼阁“移情阁”在“松海别庄”的东侧建成。因外观看似六角并且优雅别致,当地人称之为“舞子的六角堂”。
孙中山与“移情阁”前身“松海别庄”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13年他来神户时。同年3月14日神户的中国人、日本经济界人士在“松海别庄”召开了欢迎孙中山的午餐宴会。1983年11月,兵库县接受曾经接管“移情阁”的神户华侨总会的捐赠,对其进行了修缮。1984年11月12日,即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孙中山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1993年被指定为兵库县重点有形文化遗产。1994年3月,因建设明石海峡大桥,纪念馆被解体迁移到距原址200米的现址,复原工程于2000年4月完成。2005年10月改称为“孙文纪念馆”。馆内以展览日本与孙文、神户与孙文的历史渊源为主,还介绍华侨实业家吴锦堂生平和“移情阁”变迁等。
安井说,每年来孙文纪念馆参观访问者近两万人,这里成为两岸人士来神户访问的重要景点,成为日中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交流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