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腿的正确踢法:辛亥百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5:02:40

题记:                                                         专题制作:赵兴华 王博彦
经过百年的洗礼,科技、文化把人类带向一个崭新未知的世界。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透过灵魂,表现出身处文化历史演进过程中对于生命与周遭社会的写照。统观历史,其实艺术家的创作,已经不仅仅是对生命和自身的谱写,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和见证。 辛亥百年,是中国政治史波澜壮阔的百年,也是艺术领域掀起去西方探索浪潮的百年。 漂泊是为了回归,艺术创作中的离散,在拳拳爱国情怀中得到凝聚。时代的浪潮中,成功者吹响嘹亮的号角,更多的人,却成为成功者的垫脚石。那些忍受百年孤寂致力于艺术的先驱艺术家们,在交流与交错中或者坚持或变通着。谁说苍鹰飞不过沧海?经历过暴风雨的洗礼,每一只苍鹰都已振翅高飞,为人类艺术去实现海阔天空的梦想。
',1)">
最新报道
“辛亥百年——复兴之路纪念章”全国发行
由中国金币总公司发行、国家造币厂铸造、北京开元中国金币经销中心总经销的“辛亥百年——复兴之路纪念章”,日前开始在全国发行。这套纪念章共计11个品种,其中金章3种、银章6种、铜章2种,均为……【详细】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开幕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民革中央、中国文联、中央文史馆、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及全国政协书画室联合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及由民革中央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详细】
辛亥百年各地拍卖行增设“纪念专场”
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之际,国内收藏界掀起了一股名人书札、手稿热潮。北京、上海等地各大拍卖行的今年艺术品春拍中,都不约而同的增设了“纪念专场”,晚清至民国时期名人书札、手稿成为藏家抢购的趋……【详细】
代表传统势力的画派遭到抨击
“四王”画派遭到文化维新人士的有力抨击:四大画派共同特点是以“元四家”中黄子久的“恬淡平和”为最高审美标准,追求无一点尘俗之气,一时学者风从,造成“家家大痴,人人一峰”的局面。按年龄长幼“四王”的排列为: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受到皇室扶值,是朝野共赏的人物 ,成为清初画界公认的正统派。他们的画风影响中国画坛数百年。“四王”山水画的总倾向是摹古,他们对深究传统画法,表示“唯此为是”。这一派的山水画家,在摹古方面,确是身体力行,他们步履古人,于临仿逼肖上边,下足了实实在在的功夫,确有泥古之弊 ……【详细】

“四王”画派之王时敏
墨法少有变化,构图略感壅塞……【详细】

“四王”画派之王鉴
浓烈复古思想和形式主义画风……【详细】

“四王”画派之王翚
主张一意摹古,反对创新 ……【详细】

“四王”画派之王原祁
缺乏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受……【详细】

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成为开拓者
“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应运而生: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被迫在沿海沿江开放通商口岸,生活在上海和广州这两大沿海城市的画家最先接受了维新思想和外来文化,“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就是在这个国家和社会都处于双重困顿的结点与瓶颈处应运而生。它们不仅以画家阵容庞大、绘画风格纷繁雄踞魁首,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它那追蹑时代步伐的革新姿态以及得中西交汇风气之先的优势和对中国画坛深远的影响……【详细】
“岭南画派”:改造中国画的旗帜
伴随着一次次的革命运动,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由世纪之交开始兴起了改造中国画的革新运动。广东岭南画派率先打出改造中国画的旗帜,主张“调和古今,折中中西”。……【详细】
两派的衍生:传统型与融合型
沿着近代海派画家和岭南画派指示的两条道路,20世纪中国画逐渐形成两大类型:传统型和融合型。传统型力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合型主张中西融合,革新中国画。……【详细】
“海上画派”的出现
海纳百川的艺术精神,必须是群星灿烂流派纷呈,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当时上海书画界无论是借鉴西方,亦或是回归传统,都是在求新求变,自立门户,独树一帜。……【详细】
“海上画派”的发展阶段
赵之谦、任伯年、胡公寿代表“海派书画”是振兴期,吴昌硕、王一亭、沈曾植、李瑞清、曾熙代表的是昌盛期,“三吴一冯”代表“海派书画”则处于全盛期。……【详细】


“岭南画派”的领袖二高一陈
广东画家高剑父等辛亥革命干将曾以“新国画”自居,更以“折衷派”的称号闻名于当时的画坛。“折衷”并非贬义,在1930年,高剑父……【详细】


“海派”绘画的创立者:吴昌硕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详细】


陈师曾:率先反对“四王”的复古陋习
其山水画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详细】


引进西方艺术的第一人:李叔同
他是我国最早介绍西方文学艺术的先驱者。有人用“三一”来赞誉他这方面的卓著贡献。所谓“三一”,即是第一个介绍西洋戏剧至中国……【详细】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齐白石
“笔墨当随时代”是画家们历来主张的,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从传统中发展,从西洋中借鉴,充分的发挥“古为今用,洋为……【详细】


集两派之长的林风眠
19世纪后期,海派和岭南派的崛起使世纪之交的画坛有了新的生气。海派的传统内变革与岭南派的跨传统融合使中国画开始关注传统外融 ……【详细】


一代宗师黄宾虹
在现代美术界有“北齐南黄”之说。北齐指的就是以画虾闻名一代大师的齐白石,南黄指的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了。由此……【详细】


“造型美术之道,贵明不尚晦”徐悲鸿
一直以来,学术界都在对怎样继承、如何创新的问题上进行探讨和争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潘林之争”,从表面上看是关于中国画还……【详细】
百家争鸣
“海上画派”和上海其他文化一样,带有明显的移民色彩。“海上画派”乃是对上海地区诸多绘画流派的统称,通常指晚清活动于上海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市民审美趣味的职业画家群体, 它形成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当时,如杨伯润传扬着虞山派脉绪,齐学裘则带来石涛的气息,张熊则把恽南田及吴门画派挟风带雨进了上海,任伯年带来了陈老莲的风格,朱梦庐带来的是华新罗的气韵,这诸多不同的流派,兼容相处,联袂结社,共同杀出一条生路。
·世间已无潘玉良    潘玉良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绘画技术,在中国近现代女画家中,无人可比,在男性画家中,也属上乘。她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再融 ……
·东亚画坛第一巨擘李铁夫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这样一位特殊人物,他在不少方面经常被认为可称“第一”——第一位留学西方的油画家,第一位真正掌握了西方油画技巧的艺术 ……
·潘天寿:从“深刻的保守”到“深刻的创新”
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持续不断地受到西方绘画的冲击和挑战。面对这种冲击和挑战,绝大多数画家都认为,中国画必须吸引和融合西方……
·张大千:独领风骚五百年
如果说谁研究张大千最深,行家圈里无人不知顾大希,2009年匡时曾组织过一场张大千专场拍卖,匡时国际董事长董国强知道顾大希喜欢和研究张大千,故……
·朱屺瞻:西融合美术思潮中独树一帜     朱屺瞻的艺术是属于20世纪中西融合美术思潮的。在这个思潮中,朱屺瞻执著于中西艺术之精髓,以西方现代艺术浓重的色彩、强悍的团块结构和单纯有力 ……
·早期上海油画家浮出水面
任微音生于1918年,自幼生长在上海,童年时酷爱绘画。他家庭环境优越,1936年毕业后入上海美专研究所,师从王济远、潘玉良,兼听黄宾虹、姜丹国画 ……
辛亥革命期间的美术界


民国时期通俗美术的兴起
民国不是一个好时代,这一结论毋容置疑。那时有战乱,匪患,军阀割据,主义之争,政治暗杀,甚至八年抗战;但民国却是一个有意思的时代,这一观点也毋容置疑。那时,文化多元,艺术自由,教授、大学各有脾气,个性纷呈,质量纯粹 ……【详细】


民国时期美术教育的完善
有关20世纪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与其在全球化文化交流中的特殊性,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的一批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有关美术的功能、特征、意义等见解,以及他们对于中国美术发 ……【详细】


民国时期书法篆刻的复苏
民国时期,由于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引进,存世的古代书迹以及清末以来新发现的殷墟甲骨文字、金文、简牍、帛书等文字资料得到了大量的印行,许多私人珍藏的书法珍品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尤其是辛亥革命后故宫的开放,使得众多的书家见……【详细】


民国时期建筑艺术与摄影的出现
每一座建筑就是一个故事,每一座建筑就是一段历史。它们像珍珠串起了那个时代。 朝代更迭,建筑艺术永存。中华民国在南京留下了众多的遗迹,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也为后人诠释了那个时代。 民国时期建筑集中在南京。1927年国民政府复都……【详细】
后记:
辛亥革命前后二十余年间,是中国近代史上激烈动荡的年代,也是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在此期间所领导的这场大革命,不仅推翻了建封皇帝,结束了绵延二千多年的建封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而且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文化进行了冲击,吹响了革故鼎新的前奏曲。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冲击和影响下,旧文化艺术的窒息状态开始被打破,科学、民主思想获得进一步传布,东西文化交流汇成时代变革的新潮头,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开始呈现封建文化王变的新气象。作为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在这奔腾向前的潮流中,不仅重新密切了与现实的关系,恢复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作为改造社会,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措施而确立了美术教育的地位。完全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美术的变迁,是现代美术的先声,它为“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美术革命奠定了基础,铺展了道路,没有这种变革的初澜,就不可能形成新文化运动的洪流,它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进入新时期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