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官员不当言行是引发网络舆论 热点事件的主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5:15:30

官员不当言行是引发网络舆论 热点事件的主因

2011-09-29 04:53:00 来源: 重庆日报(重庆) 有11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16)

周 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及,无处不在的公共“摄像头”,无孔不入的网民“随手拍”,无时不可的微博“即时上”,将官员日常言行全方位地暴露在公众面前。《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去年70%的重大舆情突发事件是由官员言行不当引起的。今年以来的“7.23”动车追尾事件、“郭美美”事件等也再次印证了这一问题。官员言行是党和政府形象的具体化、人格化,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和塑造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个别官员不当言行网上频频曝光,致使党和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屡屡“受伤”和“蒙羞”。随着网络让官员言行日益公共化、透明化,各级党政干部如何提高宗旨意识、加强执政能力、转变工作作风、规范自身言行,成为当前多形态的开放媒体时代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网络舆论监督官员不当言行的类别

从让抽天价烟、戴天价表的“最牛房管局长”周久耕最终身陷囹圄、我市网民用33字“围脖”将两名贪官拉下马,到“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的极端表述,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作用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舆论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生活

紧盯贪腐行为。从对天涯社区和新浪微博的抽样统计来看,从论坛到微博,在涉官的帖文中,举报腐败的占了近一半。同时,一旦有类似的网上信息,网民点击和跟帖的数量最多,引发的民愤也最大。正是在众多网民的参与下,个别官员的贪腐行为被“顺藤摸瓜”地揪了出来。

质疑错误决策。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连接着数亿网民的互联网具有吸取多方智慧、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和优势,每有重大政策出台,总会在网上引起热议。个别官员热衷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无异于拔苗助长、寅吃卯粮,必然存在短视行为和错误决策,当然经不起智慧无穷的网民的拷问和追责。可以说,“网民听政”已成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必经程序。

嘲弄官僚作风。草根性、平等性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特性,所以网络对特权思想、官僚作风和官本位习气天然地水火不容。一句“我爸是李刚”、“我是局长”引发网上众怒,“打伞门”让官本位浮出水面。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检验官员言行和作风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前,一些官员的民本思想和质朴情怀才会被重新激活。

曝光不当言论。官员雷语已经成为网民监督爆料的重点和讽刺调侃的热点。诸如“你是替党和政府说话,还是替群众说话”的缺乏常识、缺乏素养、缺乏关怀的“信口之语”,严重背离党的宗旨、缺乏公仆意识、有违做人原则,一经曝光,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放大日常细节。近几年来,官员的私人生活状况,正由舆论监督的“敏感地带”转向“热点领域”,一些网上爆料甚至将官员日常起居、购物用餐、休息活动等细节“和盘托出”,经由网络无限放大后,成了公众集体窥视下的窘态画面。

网络舆论环境下官员言行不当的原因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网上频频曝光的官员不当行为,正是“精神懈怠、能力不强、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等的真实写照。

宗旨意识淡薄。一系列官员言行失当事件,无不体现出政治素养的低下和宗旨意识的淡薄。“老百姓要公平臭不要脸”,以及“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等“雷翻”众人的表达,暗含着某些官员将官民对立,自认高人一等的潜在思维和预设逻辑,严重伤害群众感情,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贪腐之心作祟。个别官员之所以情急之下“口无遮拦”,正是其做了“亏心事”后的心虚表现,其中多涉及贪污腐败。周久耕事件中,由不当言论引发网民人肉搜索,牵扯出高价烟问题,不过是其腐败案的导火索。一旦面临舆论质问,官员们的“日常作风”也便暴露无遗了。

个人能力素质低下。由于考核体系和监督机制还须进一步完善健全,一些官员尽管深谙官场哲学和为官之道,却漠视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学习型社会的不断推进,缺乏提升执政能力、更新知识储备的动力,致使执政方式、思维方式与话语方式都与大众渐行渐远,必然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被淘汰。

舆论温室效应。当前,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在相对封闭的传统媒体构成的“舆论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和风细雨”式的舆论监督往往让官员形成“媒体可控”的依赖心理与对舆论场的集体无意识。而在新媒体舆论场的暴风骤雨般的质问声中,个别官员“瞒、躲、顶、拖、推、堵”等作法层出不穷。正如专家评价“7.23”事件时所说,“列车已处于高速的动车时代,但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蒸汽机时代”。

逆反情绪误伤。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群众很容易把官员天然地当作网上不良情绪和逆反心理的发泄对象和表达客体,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在群情激动的网民“放大镜”下,官员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放大,引发新的舆论炒作。

民众期望更高。当前网上对官员不当言行的多向质疑、坊间传言的腐败花絮、纷繁复杂的道德标准,实际上暗含了当前人们对各级党政干部更高的期待和要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对“标准版”官员理想化和完美化倾向。而现实中一些官员与这些期望存在明显的差距,由此形成的心理反差,让人们在“恨铁不成钢”的失望情绪中对官员更加“吹毛求疵”。

网络生态严峻。当前网络推手活跃,境外渗透加剧,网络舆论监督不规范,导致网上舆论生态乱象频发。在网上一些涉官热点事件中,个别人网上恶意歪曲,网民习惯性假想泄愤,网络推手推波助澜、敌对势力蓄意诽谤等,使个别官员发生的“小问题”,经过多方渲染变成了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的“大事件”。

网络舆论监督官员不当言行的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众法制观念、监督意识的不断增强,网络运用、舆论引导能力的不断提升,“全民记者”、“全民报道”的趋势愈加明显,所谓“举头三尺有网民”,每一个官员都将越来越感受到网络围观的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由公开场合向私人空间延伸。一直以来,舆论对官员言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公开场合,重点监督其工作表现。但由于互联网的介入、人肉搜索的便捷,官员的生活细节逐渐进入公众监督视线,以往讳莫如深的官员私人领域在网络的聚光灯下变得日益透明,并使网络舆论监督渐成常态。

由个人问题向行业领域延伸。随着舆论监督官员的常态化,网民不再满足于对官员个体的关注,而是向监督对象所涉行业领域倾斜。如来宾市烟草局局长“香艳日记”在“走红”网络的同时,也引起了舆论对整个烟草行业的广泛关注。而“郭美美”事件更是引发整个慈善业的“雪崩”,拷问着公益事业的道德底线。

由现实言行向网上言行延伸。个别官员“微博开房”和“网上裸聊”的曝光,网民对官员的监督逐渐由现实生活向网上“虚拟空间”延伸。当前越来越多的官员已习惯在博客、微博等网络空间上发布个人信息,这些都将成为网民查找官员不当言行的信息源头。

由个人言行向亲属言行延伸。近期以来,官员亲属的各种言行成为网民“拔出萝卜带出泥”的重要线索,特别是“官二代”的言行成为隐射官员品德的间接依据。“郭美美”、“卢美美”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是郭和卢炫富本身,其质疑矛头实际上对准的是其背后可能牵涉的官员及其利益群体。

由静态言行向动态言行延伸。一直以来,网民监督官员言行以文字陈述、“有图有真相”等静态信息爆料为主。如今,音频、视频等手段因证据的直接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青睐。加之随着3G网络和终端的普遍应用,个别官员的不当言行在网上即时直播越来越成为可能。

由监督当前向监督过去和未来延伸。由于信息存储和搜索的便利性和无限性,互联网已成为人类巨大的记忆载体和历史藏库,这种“执拗”的拒绝遗忘功能,意味着一个人只要在网上留有痕迹,就可能在某个特定时间或事件中被集中呈现。个别官员由于当下问题,引发网民搜索其过去留在网上的“劣迹”,形成网上不当言行“数罪并罚”效应。并且,现在曝光的不当言行将成为这个官员履历的网上“胎记”,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忘。

提升干部素养、优化干部形象的建议

综观网上曝光的个别官员不当言行,既有贪污腐化、道德沦丧的“硬伤”,也有作风粗暴、特权骄横的“软肋”,既有能力低下、决策失当的“败笔”,也有恶意炒作、歪打正着的“误伤”,值得汲取和重视。

强化宗旨意识,“爱民”、“亲民”。要进一步强化干部的宗旨意识,时刻牢记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提升各级干部的服务意识,培养尊重民意和虚心接受监督的态度。

加强廉洁自律,“戒贪”、“戒腐”。要从源头上堵住干部的不正之风,就要加大力度惩治官员贪污腐败行为,加强干部廉洁自律,健全反腐监督体系,努力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斜”,坦荡面对外界的各种声音和诉求。

加强个人修养,“慎独”、“慎微”。注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豁达的心胸气度。一是要“慎独”,表里如一、内外一致,人前人后始终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二是要“慎微”,要认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从点滴做起,以细节取胜,在持之以恒中日臻完善。

 

提升专业能力,“敢言”、“善言”。在大众麦克风时代,各级官员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熟悉所在领域的发展动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还要不断提升与媒体打交道的新闻素养,熟悉网络舆论特点,努力做到直面诉求“不卑不亢”,答疑解惑“敢言善言”,避免出现官话、套话、假话及外行话等。

规范舆论监督,“依法”、“依规”。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个别人利用网络恶意煽动仇视情绪、发表虚假信息诋毁干部和政府形象,特别是通过发动网络水军炮制官员失范事件的现象,依法予以严厉打击。规范网络人肉搜索平台,保留对网民发布信息真伪的责任追究,引导有序理性的网络舆论监督。

(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