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收美记txt:《瞭望新闻周刊》: 群体性事件主因是“无家族”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40:52

   中国广东潮州古巷镇、增城大敦村本月初接连发生群体性事件,官方媒体新华社旗下的《瞭望新闻周刊》最近刊出记者观察报道,提出沿海村镇群体性摩擦频发的两大原因:因待遇失衡而导致的本地人与外地人间的族群鸿沟,以及年轻“无家族”高比例的人口形态。

  《瞭望》并没有说明记者具体采访的城市,但是从内容看来,潮州古巷镇、增城大敦村都在记者视角内,记者采访了打砸事件的参与者,并将批评的力度指向城镇“内二元”结构,以及一些政府与居民对外来者的制度、管理、意识与生活歧视。

  各种事例显示,沿海城市出现的族群鸿沟能否弥合,不能简单地靠加强管理来解决,而是取决于“少数派的本地人”是否有良知、远见和勇气与外地人平等分享公共资源,城镇的管理者能否让百万独居青壮年“有家”、“回家”。

  据《瞭望》记者发现,外地人与本地人冲突的路线图大同小异:或企业迫害讨薪工人;或是城管或治安联防队整治小贩占道摆卖、自行车摩托车违章,或商场保安侵犯涉嫌偷盗者。

  看到外地人受害,其他毫不相干的外地人在现场围观、打抱不平,接着是警民冲突,继而就是外地人打砸本地人的车辆甚至店铺泄愤。这些摩擦、冲突的“无直接利益”特性明显。其中有人明确地向该刊记者表示,不关自己的事,就是想泄愤。

  甚至在一些事件起因的当事人出来辟谣,证明自己没有被打死打伤,反而遭到闹事者的围攻、打骂。

  本地人与外地人在占有私人与公共利益资源的反差,以及人口结构倒挂,是双方形成对立情绪的原因。该报道透露,珠三角和长三角城镇化农村里,本地人与外地人人口比例超过1:10甚至1:20的不在少数。有的行政村,本地人只有一两千,外来工有三四万。巨大的人口红利,为本地人的优厚福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力。 大多外来工“回不去”   本地人家几乎或多或少都有财产性收入,如出租物业或村集体分红。外来工不但享受不到村镇集体福利,反而是“卫生管理费”、“综合管理费”、“治安联防费”等各种名目乱收费的对象。此外,城镇化农村的“熟人社会”特点,也造成有油水的岗位外来工都得不到,后者却常受到村治安联防队治安员的区别对待,同样摆摊经营,治安员只赶外地人,不管本地人。

  在遭遇金融危机后,当地人首先想到的是让农民工返乡,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减少外来工数量。但本地人很容易忽视一个事实,绝大多数外来工是“走不了”、“回不去”了。深圳、东莞,全市五六百万外来工,即使减少100万,能否换得太平还是未知数,但100万外来工失业造成的社会震荡风险却不可估量。

  《瞭望》还质疑说,“外来工如何融入城市”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大规模的外来工才是主体、主流人群,他们跟谁“融入”、“融”到哪里?

年轻人是摩擦冲突的主流。

沿海“独居”人口多

  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各城镇中,广东东莞有315万人处于脱离家庭的“独居”状态,占全市常住人口38%;深圳是296万人,占常住人口28%;广州260万人,占20.7%;江苏苏州市216万人,占20.6%;昆山市有50万人,占30.2%。反之,传统的内地城市如重庆,没有成家或不与家人同住的独居人士只占6.5%。

  如果加上大量没有登记的外来临时人口,综合保守估计,在上述城镇工作生活的成年人,七八成是身边没有家人的“流浪者”。潮州、增城的群体冲突都发生在傍晚,这正是外来工们晚上下班后出来找“热闹”的时间。《瞭望》发现,直接参与与本地人的摩擦冲突,或者围观、掠阵的人员中,年轻人是主流,他们的群体性心态是刺激、好玩、兴奋、泄愤。

  有外来工表示,看到有纠纷、有人聚集就很兴奋,上街看打砸、看烧车很过瘾,“因为平时太无聊了,难得有如此劲爆的场面,感觉像拍电视剧一样,很兴奋,也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