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默这个名字怎么样:分析师:昆明"艳照门"是一次"双输"的网络热点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13:48
               分析师:昆明"艳照门"是一次"双输"的网络热点事件 2011年08月16日 12时42分00秒  来源:云南网.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近期,昆明市发改委官员“艳照门”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的关注和反响。8月15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庞胡瑞发布了关于昆明“官员艳照”事件的舆情研究报告,他认为,昆明“艳照门”是一次“双输”的网络热点事件。

  昆明官方应对危机过程

  舆情报告中提到,昆明“艳照门”以辟谣为核心的应对方式从本身来看没有过错,但是从政府危机应对角度分析,昆明市官方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导致了现实中辟谣效果差的事实。

  辟谣过于迅速,拿不出有效证据,庞胡瑞认为这是昆明官方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他分析,昆明“艳照门”事件在传播初期即得到了官方的关注,官方首先进行了辟谣,称之“照片系拼接”。此举立即被网民的反驳,部分网民质疑:“光线、色彩均显示照片没有明显拼接剪切痕迹,为什么昆明官方会这么快得出结论?”

  另外,庞胡瑞称,官方态度模糊,核心观点不明显也是另一大问题。在“艳照主人公是否发改委官员”的问题上,昆明官方多次改口。8月2日起,昆明市发改委就艳照当事人问题经历了“否认(发改委根本没这个人,8月2日)—— 承认(正是成建军,8月4日)———再否认(8月4日)——继续承认(8月11日)”等阶段,而“承认”到“再否认”,都出自该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刘兴贵之口。

  昆明“艳照门”舆情应对点评

  在庞胡瑞的舆情报告中,昆明官方的应对被称为一场以辟谣为核心的“攻坚战”,并最终以“犯罪嫌疑人被控制”与“艳照当事人被调查”作为结点。从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这次事件中,官方充分利用了微博、互动社区等新媒体。但是从现实来看,网民对此次事件中的政府舆情应对并不赞同,政府公信力再次受伤,而涉及官员道德问题的探讨又再一次摆到了现实面前。

  庞胡瑞称,这一事件存在着一个核心问题即“政府该如何辟谣”。从昆明角度来看,事发之后的第一时间辟谣固然可贵,但是忽略了辟谣事实的公信力和真实性,使得宝贵的话语权旁落到大众手中。事件处理过程中,昆明市发改委与宣传部对某一问题进行了多次但答案并不统一的回答,民众信心与耐心被消磨殆尽,至此,昆明官方的微博辟谣宣告失败。         

 

“云南昆明官员艳照”事件舆情应对示意图 来源:人民网

  “微时代”政府如何建立辟谣机制

  针对在微博盛行的今天,政府如何实现有效“微博辟谣”机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以下几个意见:

  1.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剥丝抽茧找出问题核心。 2.认真研究分析,论证其中失实部分是否与客观事实相左。 3.精心研讨辟谣手段,减少语言歧义,避免再起争端。 4.通过多种渠道发布辟谣信息,打通“两个舆论场”,保持信息发布均衡。 5.进行必要的事实发布,要相信民智,构建多渠道对话机制。 6.坚持舆情监测,关注舆情走向。

  庞胡瑞认为,“微时代”的舆情应对面临新的考验,也充满了新的机遇,政府在舆情应对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如何对话”,也应该学会“如何倾听”,而微博正是其建立信任、深入沟通的平台。

  云南网视点:公开透明才能还原真相

  自“躲猫猫”事件开始,云南发生的网络事件总是闹得沸沸扬扬,相关部门的处理也总是不尽如人意。很多可以直接澄清的事情何以到最后弄得如此复杂?

  人民网舆情分析给我们的一点启示是,将真相原原本本地还原给公众,第一时间向公众传播,不隐不瞒,才能消除质疑。

  云南网 记者 李自超

阅读次数: 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