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真实生活:友好近邻 越走越亲(出访归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28:37
——韩国纪行
人民日报社代表团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26日   22 版)
仲夏时节,应韩国中央日报邀请,人民日报社代表团访问了美丽的韩国。短短5天,我们到访两个城市,首尔的繁华、清洁,庆州的古朴、静谧,令人印象深刻;一路上接触的韩国人——媒体同行、文化官员、普通百姓,对中国文化的熟悉和喜爱,对加强两国交流与合作的热切期待,更让人难以忘怀。
文化拉近彼此
地缘的接近、文化的相通,使中、韩两国人民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就像邻居,走动越多,关系越密切。
到韩国每日新闻社拜访,会长张大焕热情、爽朗,开口就说,我姓张,祖辈来自山东半岛,可能是张飞的后代。一句玩笑话就把大家带到彼此熟悉的语境,谈话马上轻松起来。
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访问中经常碰到。韩国海外文化弘报院,专门负责海外宣传、推广国家形象的相关工作。弘报院部长徐康洙谈起一段往事。2005年,他听说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在中国很受欢迎,就利用出差的机会,在经过一个村庄时找到一个租借碟片的小店了解情况,结果别人告诉他,主人不在,在后面看《大长今》呢。
双方在探讨、交流向世界传播本国文化的经验和做法时,话题很长时间停留在中国菜和中国酒上。原来,徐康洙曾任韩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新闻官,他对中国饮食文化和酒文化的熟悉程度令人吃惊。说起中国料理和茅台酒、五粮液,他滔滔不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语言架起桥梁
中国和韩国都曾长期经历战乱,老百姓对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生活的刻骨记忆都在语言上留下痕迹。中国人见面爱问:“吃饭了吗?”韩国人的见面语则是:“您近来安宁吗?”
一路上我们惊喜地遇到不少学习汉语、热爱汉语的韩国人。
在古城庆州,导游李裕里女士一口流利的汉语,让我们差点把她错认成中国老乡。她笑着说,我长着一张标准的韩国脸,但确实学了几十年的中文。我妈妈很有远见,早在中韩建交前很多年就坚信,总有一天,韩国一定会和近邻的大国中国建立关系,到时候中文一定大有用处。初学汉语时期,李裕里曾经遭到一些邻居的嘲讽,但是后来她依靠这个看家本领,当翻译、做导游,不仅贴补家用,还帮助丈夫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来袭时的艰难时光,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学中文让我受益终生”,她说。
此次访问中有两位年轻的韩国姑娘全程翻译。韩京我中学时就上了学校的汉语班,大学继续学汉语,后来又专门到台湾学过,所以她讲的是一口台湾腔的国语;而刘金丹回韩国上大学以前,在沈阳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她能够把宋丹丹的小品学得惟妙惟肖。
韩国朋友告诉我们,韩国人学习中文的热情高涨,既是两国频繁交往的需要,也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由衷喜爱。
细节体现素质
近距离观察韩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代化国家背后国民素质的支撑。许多细节,可以反映韩国人对环境的爱护。
在餐厅吃饭,发现所用牙签不是竹木的,而是一种半透明的材料做成,反复询问,被告知是土豆淀粉做的,可以食用。在韩国的几次拜会活动中,发现一向注重礼仪、喜欢鞠躬的韩国人身穿西装,却不系领带,询问之下方知,这是韩国政府倡导的,夏天节约空调用电是重要原因。
在首尔的闹市区,有一条清澈见底、欢快流淌的小河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穿过。喷泉、飞瀑、游鱼、亲水台、过河石阶……这就是著名的清溪川。这条河历史上污染严重,曾经完全被水泥路面覆盖。经过大规模的治理,清溪川重见天日,成为首尔的新景观。我们白天、晚上曾数次经过清溪川,看到很多市民在小溪边散步、休憩、玩耍,甚至点起生日蜡烛……河边人来人往,溪水伸手可及,但是河边、水中未见到任何随手丢弃的纸片、垃圾。
韩国中央日报社会长洪锡铉,温文儒雅,是一位资深政治家。听我们谈到韩国有许多方面值得学习时,他诚恳地说,韩国过去也向中国学习了不少东西,建议中国更多研究韩国经历的失败和挫折,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明年将要纪念两国建交20周年,两国媒体间应当继续扩大和深化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韩关系发展得更好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