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色幻想4技能树:傲慢的解读与批判 (张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56:12
傲慢的解读与批判
傲慢的解读与批判(最后一稿)
剑指蛾眉
[按语:这是3月15日,我在湖北宜昌市郊一家简陋的乡村招待所内连夜写给《新疆日报》的一篇专栏时评。在最后审稿时被一位姓陈的“总”PASS了。我的主管编辑梁姐在和田出差,短信告知我,并略有歉意:她总是觉得因为一些因素的困扰而不能让我放开手脚痛痛快快地写,对我是一种伤害。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对于那些显得牵强的约束,我当然不爽,但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触动了敏感话题”为由被撤下时,3秒钟之内,我便做出了一个决定。当即给梁编辑发去短信。内容如下:
算了吧!如果是这样,我真的不想写了。也许这就是一种“双向的傲慢”。很巧合地从另一个角度深刻诠释了这篇“触动敏感话题”文章的立意。(贵报的约束)对我不存在伤害,只是道德标杆太高,我要用尽全力跳起才可与之对视,以实现那“惊鸿一瞥”。本想全力以赴实现一个小小的内心欲望,2011年每周发表一篇时评,看看能否挑战成功。但是,现在我不想玩了!而且,我正在与《体坛周报》和《南方周末》联系。我不会因为一篇稿子被撤而产生不快,但是我真的不知道《傲慢……》触动了那根敏感的神经,难道我们的神经真的像神经病人一般那么敏感吗?我不能接受也不能理解的是以这样的理由撤去这篇文章。《傲慢……》的特殊性在于,它里面含有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历史感和一种特殊的情结。我总是不堪于国人的心态就像蚂蚁般渺小和脆弱,经你们陈总这样一次验证,把我向失望的深渊又一次推进了一步,这才是我无法接受的。我不知道他是否去买过盐?其实,可以肯定他是买过盐的。我只想玩好玩的游戏。傲慢是一种品质。当傲慢与傲慢相遇时,只有自由的傲慢主动远离政客的傲慢。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更感激您对我的认知与欣赏。(内容略有不同)
另外说明一点,正文红色字部分都是我在最后一次审稿时,出于对字数限制和刊发要求的考虑而删去的。由此,感谢《新疆日报》的陈总,是他(她)得以让我这一次不受约束,全文发表。]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进入新千年以来,人们内心灾难意识越来越重。我无意渲染这种情结,也愿意将之归结于资讯的高度发达。但是,谁又会完全相信呢?
然而,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海域的巨灾,还是让我无法释怀。犹如一把冰冷带锈的铁剑,横亘在心头。地震、海啸、核泄漏……那洪荒场景让我难以抑制地想起美国灾难片《后天》。不同在于,后者因其电影高科技制作能力,带给人们的是一种令人震撼的、水晶梦幻般的视觉美感,同时也会对人性的伟大产生至高无上的敬仰;而前者只能令我无语,除去震颤,心里只有默默祈祷……
有一点感受尤为深刻,也令我羡慕:日本人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镇静的品质。有加拿大媒体甚至称赞其为优雅。反观我们,在肆无忌惮的网络里的一些角落,注定地出现了幸灾乐祸的声音。最经典的一张图片是:一群抗战时期“捺鞋底、送军粮的抗日大婶”们喜笑颜开,字幕打出的是“日本地震了”。面对人类共同的巨灾面前,这样一幅漫画显得尤其不厚道。
它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几近百年,代表久积羸弱的国人劣根的“阿Q精神”,依旧在无意识中顽强地传承着。如果这样的传播方式,仅仅是为了宣泄心中那些因不了解历史又逃遁于现实而产生的莫名的情绪或者难以承受的民族情愫,则是可悲的,也是可笑的。如果由此还会产生一些不知源自何方的心理快感,则是阴暗的,更是可怕的。相反,我以为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子民,在历史与现实的反衬下,这样的做法恰恰显出些许令人不齿的渺小和卑微。正是这种心态上的卑劣,才使得在中国人眼里,日本人往往表现得咄咄逼人——殊不知正是它,给“被我们嘲讽和诅咒的人”提供了傲慢的最大空间。
傲慢,是一种漠视。“被傲慢者”往往会把它视为一种偏见。于是会本能地对抗,这是常理。但是,如果仅仅是以一种缺乏力度和理性的、对心理受刺反应简单放大的行为去对抗,换来的只有一种结果,使傲慢变得更为傲慢,使对抗变得失去价值。
傲慢,是一种理性或者无知的狂妄。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行为,会带有明确的指向,有时也具有双向性。它不是简单的由高向低流动,而是因为“低洼地的汇聚力”,纵容了傲慢的滋生和流向。
傲慢,是在一个相对的时间过程里沉积而成的。是“低洼地”缺失的泥土,铸就了傲慢者脚下的一块块垫脚砖。
傲慢,是一种顽固的力量。它不会随着时间自动消失,但也并非不可战胜。惟有使自己变得强大,去平视或者俯视它,才可以消弭它。
有时候,傲慢也是一种品质,如果不带有无知和狂妄,它甚至可以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这是无知永远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也是卑微难以承受之痛 !
有时候,傲慢也是一种尊重,只是看你有没有资格去消受!
日本人的傲慢,尤其是对中国人的傲慢是显见的,也是难以接受的。往往逼的我们总是试图高高蹦起以求那虚幻的“惊鸿一瞥”。所以,这种傲慢尤其值得我们慎思,虽然它带有强烈的对历史的无视(绝不是无知)和现实状态的狂妄
——日本人还不至于对历史无知到他们教科书里的那种程度。是我们的软弱、粗俗和无知把他们带到了历史的盲区。这种傲慢,是社会意识形态里最为变态的一种美——狂妄而贪婪的傲慢!是岛国居民内心挥之不去的阴霾!
正如它不是一天形成的,消弭它也绝非一日之功,类似于抵制、嘲讽这样简单的对抗行为是无济于事的。其实,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古今先贤可法。比如李世民礼葬隐太子、康熙帝金陵膜拜孔圣人、孟良崮粟裕厚葬张灵甫,更有杨靖宇以柴骨之躯使日本人弯腰……
这样的事情,无数次对我们的心灵进行着温柔的按摩,也一次次对我的灵魂进行着无情的拷问——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我们的躯壳已经失去了灵魂?谁又能听到到那些无家可归的灵魂在哭号?
它几乎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没有缺失过精英,也从来没有建立起共同。
我无从判断,日本人在地震面前的“优雅的矜持”,在核泄漏面前能保持多久。如果他们内心产生了恐慌,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又一个耻笑的借口。因为我们刚刚掀起过一波抢购盐的狂潮。我们不配!
我不喜欢日本人,甚至感到他们身上有一种变态基因——它是岛国居民难以克制的不安全感的产物。但却不得不对他们保持一丝敬意。
我有过两次与日本人接触的经历,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傲慢。
一次大约在20年前,一帮朋友去南山踏青,随行有一位日本丑女,嗲声嗲气的。席间,人们纷纷给她敬酒。那时,中国人还怀有战胜国心态(殊不知日本人的战败情结从来就没有来自于中国,他们更纠结于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对日本人很是友好,远没有今天的对日情结。我看不惯她那种一会儿扭捏作态,旋即又表现得傲慢而冷漠的做派,并未敬酒于她,她竟然不悦,竟然他的中国朋友也不悦,说我丢了中国人的脸。"CAO",老子敬不敬酒与你何干,何况并不是因为你是日本人不给你敬酒! 去TMD!
第二次是2003年,从上海坐火车回乌。同室的软卧箱里有一位68岁的日本老人,黑廋精练,背一个超大的双肩行囊,沉默寡言。开始并不知其是日本人,我看他孤身一人想招呼一下,屡次被老汉以手势谢绝,不得要领,最终得到一个生硬的英语:JAPPENESS! 几天行程,彼此只有过寥寥数语的英语交流,以此得知:老汉一个人到中国旅游。问其为何要来新疆,得到的是漠然的摇头。一路上再没有多少兴趣相互理会。抵乌进站前,他突然拿出一张好几年前的乌鲁木齐交通图,让我帮他找红山宾馆。我说拆了,他将信将疑,后又叽里咕噜说一通日本英语,我费好大劲搞明白,意为让我帮他找一间不太贵的宾馆入住。下车后我想帮他提一件随手行包,老汉颇为戒备,被其坚辞。后我带他入住扬子江路一宾馆(好像草业宾馆),在前台他要了我的电话号码,便一言不发地转身离去,我颇为愕然?连胜“THANK  YUO”都没有?几天后,草业宾馆前台打过来一个电话,服务员说一个日本老汉让她转达“THANK  YOU”。无语……
今天,日本地震了,由那幅“抗日大婶们”的漫画,让我想起这些沉芝烂谷的过去事,让我产生冲动些了这篇不幸触动了敏感问题的文章。颇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所以,向傲慢者“学习乃至致敬”,至少保持客观心态是非常必要的,也应该是必须的,前提就是摒弃阿Q般的浅薄与自轻,尤其象“网络漫画”那般做法。因为它只能使我们在心态和形态上同时变得更小而不是更强。真正有价值的做法是,让我们内心变得强大,才能使“傲慢者”难以熄灭的觊觎之心失去信心,让彼此的目光变得平行和尊重;也只有这样,似乎才符合我们5000年文化所沉积下来的精髓和力量。
正如林肯所言:“一个民族如果长期对另一个民族怀有仇恨或者崇拜心态,就是一种弱国心态。”
(2011/3/15深夜  于宜昌郊外一小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