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油精去502:“移精变气”养生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47:42
“移精变气”养生法   移精变气即是转移人的精神,改变人的性情,以解除心理障爵,传统中医又称为“移情易性”。移精变气一般适用于多疑苦虑,情深恋笃,久慕不遂等心理障碍。
  在古代,主要是通过“祝由”方法达到移精变气。《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古通“咒”,“由”,“从”也。“祝由”的意思,就是治病不以药方,而以符咒或语言道出病因并给人治病,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素问·移精变气论》)。由于远古时代科学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畏惧自然力,敬畏鬼神祖先,往往把疾病现象看成是鬼神祖先对自己的惩罚。人们遂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敬畏和.虔诚,求得鬼神祖灵的保护、宽宥,以祛病消灾。“祝由”即是其重要方式。从表面看,祝由是同鬼神迷信联系在一起的,但从治疗的本质和效果看,祝由却是和现代心理疗法相通的。汉初枚乘所写的《七发》,叙述了一个吴客完全运用语言调动起身染重疴、一蹶不振的楚太子潜在的精神力量,使之“涩然汗出,霍然病已”的故事,充分说明了精神力量对身体健康的关系的重要性。
  移精变气还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或改变原来的生活环境来进行。例如传统养生家们即把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吟诗作赋等行为方式,视作陶冶情操、排解忧思、解除焦虑的良好手段。传统养生家们还认为;有些人之所以产生心理障碍,是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的。比如丧偶、失恋者的悲思情绪,就是由于触景生情,睹物伤心的。这时,如果有条件,当尽可能地使这些失偶、失恋者暂时脱离原来的环境,或帮助他们改变原来的环境格局和环境气氛,这样便可转移他们的惰性,使他们忧郁的心灵得到调养和抚慰。因此,移精变气,转移性情的方法,当是一种积极的容易被患者接受的心理治疗方法。
  现举《续名医类案》所载“移精变气”或称“移情易性”三例为证。
  1.名医傅青主(即傅山)曾治一妇人,妇因妒恶其夫有外遇,气郁不畅。一日,忽患腹痛,辗转在地,痛不可忍。傅青主问明病由,便随便开了几味药,让病妇在床前用杵捣药,并言:必捣千杵以上,药效方佳。病妇捣了一阵,腹痛渐消。
  傅青主说:“此法为移易性情法,不在于药饵,主要在于移情”。病妇气机不畅,故可出现气逆腹痛。傅青主用移情法,使病人注意力转移到杵药上,这样使原来的气机逆乱逐渐平息了。 ’
  2.有一男子名沈君之,终日畏死,忧心忡忡,广求巫卜,遍访名医,终是无效。某医者一方面用药治疗,一方面用语言开导,当日病人略觉舒心。次日病人再来诊,某医说:“刚刚占卜过,不出10日必死。”旋即将其留居家中,以壮其胆;又带他去山中拜竭禅师,学习禅法。病者念禅一百天,心病俱除。禅师说:学禅广事,能内忘思虑,外息境缘,不为生死所惑,这是对症下药。
  此人病起于畏死,学禅之后,移情于念禅之上,新环境、新接触的人及禅经都使他耳目一新,忘却旧虑。因此,病能得愈。
  3.有一官员,由京城调到边远地区任职,十余年不得返还。因此,又急又恼,遂成心疾,每次发作,如狂如痴;不发病时,精神不振。有人告诉他真空寺有老僧,不用符药,能治心疾。官员便前去拜访。老僧说:相公之病,起于烦恼,生于妄想。禅家之人,不患妄想之生,惟患斩断妄想太迟。如果不去作过分的追求,怎会产生烦恼?于是,让官员独居一室,扫空万缘,静坐月余,心疾全消。
  此例,官员盼望得到重用,施展才干,但又长期不能回朝廷任官,遂生心疾。老僧用禅家之盲,让其消除妄想,扫空万缘。通过静坐月余,移去心头之虑,使病患得愈。
  据报道,当代美国某学者观察过1300多人的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发现后来患癌症者都是十分好胜、十分要强的人。这些人的情绪易于波动,一遇到挫折便悲观失望。由于无处发泄,形成精神压力,导致机体各方面功能紊乱。这与上例官员的情况很相似。对这种人,移精变气的心理疗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心理情绪和疾病的关系
 
    对于心理情绪和疾病的关系,可能短期内观察是不明显的。比如今天很开心,可是这不会增加你的健康。而一时的沮丧失落也不会让身体处于不健康状态。但心理情绪和疾病往往有着长期的渐变的关系。在生活中也成为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人体自身情绪因素、心态状况与疾病的形成、发展、趋变、转归有着相关联系,而且对人生理、心理之偏倚、衰蜕、变异也有一定影响。“七情”(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在心身疾病的发病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上述情志过盛或偏倚将有碍生理调节。致使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功能紊乱,心理失去平衡,从而诱发疾病,或促使疾病逆转、变异。     健康已不是单纯的躯体健康,而应是心理、精神、社会适应三方面均处于完美和谐的氛围状态,而心理活动更是健康的关键所在和三方面相互融洽、调节、制约的纽带。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变,各种矛盾与目俱增,家庭困扰、婚姻裂变、就业困难、高考落榜、突发事件、财产损失、居住拥挤、环境污染、人际关系、酗酒吸毒、药物依赖等均会程度不等地引发社会人群的心理失衡.成为心身疾病的促发因素。     也就是说,人们的心身疾病就是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而引起的一类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皮肤病、乳腺增生、月经不调、消化性溃疡等)。中医古籍《素问·举痛论》中曾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也就是说,人体之脏腑功能失调常表现出各异的情志改变.七情的偏激过盛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其实一方面来说心理情绪和疾病的关系是心理和情绪问题导致疾病。另一方面可以说心理健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一)什么是情绪? 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当客观事物与个体的需要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就会引起消极否定的。例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样是秋景,但因为内心的需要与客观事物的不同造成了情绪体验的相差。再如“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等等。当客观事物与个体的需要的关系如何,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二)情绪的分类 1情绪的维度、两极性 简单的说情绪的维度就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动力性,激动性,强度,紧张度等等。这些特征变化的域的极端,通俗的讲就是对立的状态。 2情绪维度的理论。 (1)    冯特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情绪是由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三个维度构成。他认为三个维度是彼此独立而不同的,每一个情感都是这三个维度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并且情感是动态的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当你身体痒时,刚用手挠是会感觉舒服愉快,但随着瘙痒程度加深时,就会产生不愉快,紧张,甚至是痛苦。 (2)    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述祖、沈德立提出。他们认为情绪从根本上说,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这是因为需要的多种多样,引起的愉快与不愉快就有了错综复杂的配合。我认为愉快与不愉快就像是一个闭区间的两个端点,也就像在一个数轴上,各种不同的情绪就在这个区间内不同的位置上,因为个体需要的不同,由此在数轴上产生不同的情绪。 3情绪的状态。 从情绪的强度与稳定程度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1)    心境是指一种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一定弥漫性。 (2)    激情是一种时间短暂但爆发力很强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比如愤怒时,人会肌肉紧张,双目怒视,咬牙切齿。 (3)    应激是指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应激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血压,心率等会出现明显得变化。 (三)情绪的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四)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 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回路所控制的,并由他们加工整合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这主要由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和前部扣带回,以及网状结构有关。 1前额皮层(PFC)的机能具有不对称性,左侧PFC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情绪有关,而右侧PFC与退缩系统和消极情绪有关。 2杏核仁主要于产生消极情绪。对脑损伤的研究表明,杏核仁损伤的病人不能识别恐怖的面部表情。 3网状结构对维持大脑皮层兴奋,保证机体处于清醒状态,同时美国心理学家林斯里,指出对情绪的激活有重要作用。由于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部分 ,既是情绪下行系统的中转站,又是上行警觉激活系统的中转站。这就说明网状结构接受中枢和外围方面的冲动,并且发出情绪的外部表现。 4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通常而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抑制活动。当情绪由大脑产生时,将会引起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这时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引起心血管系统发生变化,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机体处于唤醒状态,同时呼吸商数大造成需氧量变多,呼吸加快,机体会需要大量血液,消化系统抑制,瞳孔放亮,唾液分泌也受到抑制。在各种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外分泌腺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情绪活动后,副交感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一切又恢复正常。 (五)情绪产生疾病 1如人处在应激状态下时会产生一系列变化,也就是所谓的适应性综合症包括动员,阻抗,衰竭三个阶段。动员是指有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会通过自身的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阻抗是指通过身体的生理变化动员身体的潜能,以对付环境的突变。衰竭阶段是指引起的紧张刺激继续存在,阻抗继续下去,适应能力会用尽,身体也会受到损害,结果导致适应性疾病。可见,“应激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疾病的机制之一” 2当人产生愤怒和敌意时,会使外周血管血增加,血压升高,如果受到抑制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导致高血压 ,以及冠心病等等。 3当人恐惧时,会形成狭窄的“知觉管道”,思维缓慢,活动刻板,肌肉紧张,行动僵化,慌乱,产生不安全感和危机感。 4抑郁是社会化的复合情绪。他是消极低沉的一组情绪,如心境悲观,愉快丧失,发愁苦闷,对周围事物冷漠,对日常生活兴趣缺乏,自我效能感降低,多伴有睡眠和食欲障碍,严重时,还会导致悲观,沮丧,绝望,而绝望会使人丧失生活的信心,产生生不如死的感觉,而悲观绝望是与丧失有关的情绪反应,丧失所失去的是当事人所重视或所追求的东西,因此抑郁患者长萌发消极自杀的念头。抑郁严重的出现抑郁症状。 5当然还有一种绝望,是对美好理想痛失,是对内心深处心灵破灭的绝望。比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各类知识分子被下放改造,备受煎熬,但是这种煎熬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心灵上的!这是一种心灵上的信仰,当这个人对他的信仰所绝望时,这个人就如行尸走肉了。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的疾病》中这样说过:“绝望是一种精神的疾病、自我的疾病。”而摆脱这种绝望,就需要有一种信仰。而当这种信仰都破灭时,他也仅仅去死了。比如老舍的跳湖自杀,无独有偶他的作品《骆驼祥子》主人公只是希望有自己的一辆拉车,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可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打击后,最终没能实现他的奢求,最终陷入绝望。两人命运都陷入绝望,最终都死去。或许老舍的死也是一种解脱吧,至少比祥子要好很多。 (六)情绪疾病的解决措施。 1改变认知 说白了就是不换一种思维去思考所面临的。比如对于痛苦,它提供了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引导我们去寻找一个摆脱的方向,在有痛苦的两方中,感到痛苦的人就应该做出改变;嫉妒,你高我低,我不愿意比你低;悲伤,从失去里取得力量使我们 更能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 2精神分析的方法 (1)自由联想    就是让人处于一种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就是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以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患者必须如实的报告他所想到的一切。同时精神分析者把患者所联想的内容加以记录分析和解释,知道找出发病的原因。 (2)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系,而是(被压制的)欲望的(经过改装的)实现,是经过伪装,象征性的。并且每个梦都包含着隐藏的意义,因此梦又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就是人们现实做的梦,而隐梦是梦的真实意义。梦的解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从而揭示出梦所表达的潜意识的欲望,最终发现精神病患者所压抑的欲望,达到治疗的效果。 (3)对日常生活的分析  弗洛伊德特别重视潜意识所表达的内容,他认为日常生活中大量的遗忘,口误,笔误等等过失现象,都是潜意识的结果。 3心理疗法 (1)    药物治疗:通过精神科医师的诊断,使用药物以减轻病患症状,达到治疗效果。通常有催眠剂,镇静剂,抗抑郁剂…… (2)    物理疗法:水疗,光疗,电疗…… 参考文献: 1彭耽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敬先  《健康心理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李虹    《健康心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4左明雪  《人体解剖生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5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6【丹麦】索伦•克尔凯郭尔  张祥龙、王建军译 《致死的疾病》 中国工人出版社 7【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     北京燕山出版社   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每个人,几乎都知道心情不好,对身体是巨大的威胁!就连医生也经常在评价某些病人的时候说:主要是压力太大!坏心情,伴随着压力,像一个夜行的刺客,随时可能要了谁的命!或者,偷去了你的健康!   既然人人都知道,坏心情的危害,为何还是敢于生气?发火?让自己陷入担忧、恐惧、猜疑、郁闷的状态呢?究其根源,一定还是认知不足,以为只是心理问题,不至于伤及性命,总以为还有讨价还价的机会!   你的每一个心情的变化,其实都会在瞬间对你的身体产生影响!因为,神经为了应对压力,会调动身体的资源,进入应激状态!而神经系统连接着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一旦神经启动应激状态,就像一个国家启动一场战争一样,所有相关系统都会投入战斗!于是正常的生产将停止,所有资源都用来备战。于是,原来用于生长、修复的内分泌任务,会被改变为用于应激状态的内分泌,这就是紊乱,免疫也会因为应激需要而受到抑制,循环能力下降,消化功能减弱。   所以一个人心情不好,脸色就会难看,食欲就会下降,就容易疲劳,同时容易生病。那些重大慢性疾病的发生,多数都源于长期的慢性应激状态的累积,导致身体长期处于紧急状态,无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也无法修复日常的身体损耗。同时,机体为了应激,不得不强化心脏的跳动以支持战争需要的供养!从而为心脏病的发生累积的条件!更为了应激,不得不提高血压,来保证循环需要,从而引发高血压!而血糖也不得不升高,不得不将肝糖迅速转化为血糖,将组织中的蛋白质也转化为糖,来支持能量的应激供应,这就当然地引起糖尿病!   要命的是,这场战争是假想出来的!并不是像兔子遇到老虎,猴子遇到蟒蛇那样,必须应激以保护生命!而是由于你自己大脑的思维模式,引起的神经紧张,牵动了机体的系统变更!   别以为你有可以生气的理由,就可以理直气壮的生气,别以为你有值得怀疑的证据,就可以让自己疑神疑鬼,别以为情绪紧张所导致的压力,只是一时的心情不好!对不起,你的身体不知道你在小题大做,你的神经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想象出来的可怕、紧张”,你的神经忠于你的想法,只要你往坏处想,神经就即刻为你准备!那是自然界生存的法则——迅速备战,才有机会逃离危险!   在导致疾病的五大因素中,营养失衡、毒素积累、损耗过度、自然衰老这四个因素加起来的损害,都没有压力积累所带来的严重!因为,压力的产生,可以像导火索那样导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   如何避免压力,如何创造好心情?这是真正的养生之道中最关键的部分!道家为此选择闭关!佛家进入深山老林,严格宣布“八戒”,儒家设法约束举止!武术家更是想尽办法让自己入静!数千年里,人们为了摆脱人为的思想压力所引起的生理病变,费尽脑汁!   “淡定从容、泰然自若、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这几个成语,道出了心智修养的核心,也道出了解决压力伤害的途径!   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担忧、疑虑等情绪,引发坏心情,触动压力导火索的?原来,仔细研究,发现能够触动紧张的因素,来自几个方面:一、不愿意面对的遭遇。二、让人失望的事情。三、预期的事情没有达到。   其实好心情,多数情况下,并非源自好运气,而是来自于对待事物的好习惯!   遭遇,对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人而言,其实大同小异!谁都有自己的幸运,也有自己的倒霉!文革时代,谁不担心被批斗?谁不为生活的窘迫担忧?其实,倒霉的事情,并非瞄准了你,其实,大家一起被打中了,只是先后顺序略有不同罢了!   只要你心甘情愿地接受各种遭遇,那么,遭遇就变成人生经历,变成你与众不同的成长锻炼,变成你迈向成熟与成功的台阶!也许你可以从现在开始练习,练习喜欢各种遭遇,只要发生,一律庆祝,因为,你也许无法决定事情的发生,但是,你总是可以决定事情的发展!而事情的发展,才决定真正的结果!   逃避,是没有用的,只会延续压力的积累,只会让自己增加更多的紧张!接受,可以让你找到出路,可以让你从遭遇中获得机遇!接受,就没有了压力!接受,就没有坏心情!接受一切的发生,都是上天给予你的礼物,只是包装不同,有的好看,有的难看!但是,有时候,最难看的包装,却可能放在最大的礼物!最坏的遭遇背后,也许蕴藏着最大的收获。   至于让人失望的事情,以及预期的事情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只是一时的问题!和遭遇一样,都是由你来决定的。也许有人让你失望,但是你可以不让自己失望!你无需把希望寄托给别人,而是要学会寄托给自己!如果我们对别人没有依赖,也就不存在失望的问题!预期的事情发生变化,更不代表变化了就不好!只要你与时俱进,可以顺应变化,而找出更好的办法!   记住,生气很贵的!生气、坏心情,只会使你受情绪的控制,而产生更多失去理智的决定!而生气,更是使你的身体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引起巨大的身体内耗,并逐渐导致机体的枯竭!你需要锻炼一种信念,那就是,凡是发生,全然接受,活在当下,时刻庆祝!好也庆祝,坏也庆祝,最终你一定会发现,所有发生,只有好事,没有坏事!   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你真正生气,因为生命一定远比那些事情重要!没有什么人值得你生气,因为你无需因为他们而伤害自己!不要出卖你的心情,去制造压力,不要出卖你的心情去累积负面的情绪!照顾好自己,首先要照顾好你的心情。   记住,生气很贵!因此而导致高血压,很贵的!因此而导致糖尿病,心脏病,很贵!也因此引起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就更贵了!而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更会由此诱发癌症的发生,那就贵得可以让你倾家荡产了!生气很贵!下一次,想要生气,赶快提醒自己和家人:生气很贵的!   心身医学当代理论简介http://baike.baidu.com/view/419503.htm

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是心身医学的研究和治疗对象。注重从整体论和生机论角度研究人体的中医,自古以来就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疾病的重要影响。中国早期医书《黄帝内经》就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皆摇。”“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还认为,人的得病有两方面原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躁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百病生于气。”等。   心身医学在西方诞生后,心身疾病的概念不断被完善。目前认为,“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重要致病作用的躯体器官病变或功能障碍。对心身疾病的临床诊断有如下几个重要指标:   1、 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和体征。   2、 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且随着病人情绪与人格特征的不同而有明显的病征差别。   3、 对该病用单纯的生物学治疗,效果不理想。   像原发性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神经性呕吐、偏头痛、支气管哮喘、慢性疲劳等都是常见的心身疾病。实际上,身心疾病的发病率在人群中非常高,国内约为1/3,国外则高达10%—60%。

心身疾病的发病源和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包括心理应激(stress),和心身反应两个主要环节。其发病源叫“心理应激源”,它一般有三大类:一是灾难性事件,如地震、火山、战争和恐怖袭击等,它的人群影响范围广,刺激强度大,造成的精神创伤严重,著名病例如二战期间斯大林格勒市民的“围城高血压”和9·11事件引起的很多美国人的各种心身病症。二是个人性应激源,与个人生活经历有关,影响范围小,个体差异大,如失学、失恋、事业等,但其个人影响不可忽视。三是背景性应激源,如噪音、拥挤、空气污染、不协调的人际关系等,它能长期对人的心身健康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个途径。植物性神经主要调控人体脏器的自主活动,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过于激动的情绪容易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导致冠心病;焦躁过度的心理则易通过副交感神经而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导致胃溃疡。心理应激反应还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导致甲亢、糖尿病等病症。第三个是免疫系统功能的减弱,它会造成人体抵抗外界病源的能力降低,而且内部的免疫监督也会减弱,使癌细胞增殖扩散的风险增大。例如,很多癌症病症的出现,往往是在患者情绪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以后。

心理、社会差异与心身疾病

  每个人患心身疾病的风险状况,往往跟该人的心理特征、社会特征有关。   首先是人格上的差异。性格冲动急躁、攻击性强的人(A型人格)就很容易得冠心病;而性格内向、消极,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则易常常患支气管哮喘;得溃疡病的患者往往有被动、顺从、过度关注自己的性格特征;性格固执,爱怨天尤人的人患偏头痛的风险较大;而惯于自我克制的人(C型人格)则更容易得癌症。   个人经历与体验的差异是造成心身疾病个人差异的重要因素。很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遭受的考试失利的精神打击,要比习惯了得低分的差学生的严重得多,前者患心身疾病的风险也就大得多,如慢性疲劳和神经过度紧张等。   还有一个因素是人们看待问题方式的差异,即如何解释应激源。有的人看问题悲观消极,有的人则积极乐观;有的人仅仅把目光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有的人则善于理性分析问题并找到应对方案······这些对一个人的心身健康状况都是有极大影响的。   社会支持系统则是造成心身健康差异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一个人周围有足够善解人意的家人、师长、朋友或同事的关心,那么他即使遭遇了心理的挫折,也能在别人的帮助下及时地派遣内心的压力而不至于影响身体健康。相反,性格孤僻而不愿与人交往的人,则由于该支持系统的弱小,而不易对心理反应进行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不良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都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了个人心身疾病病情的强烈差异性。比如,孤僻的人格容易导致社会支持系统的弱小,从而加快心身疾病的形成。而通过有意识的加强社会支持系统,也能改善一个人的人格,从而加强他抵御外在心理刺激的能力。

心身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心理、社会的状况既然对身体的健康有如此强烈的影响,那么研究如何用不同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方法来治疗心身疾病患者,就成了心身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般来说,心身医学对患者的审视和诊断是比较全方位的,会根据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不同患者身上起致病作用的不同比例,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即“心身同治原则”。对于急性发病而且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如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过度换气综合症病人,则需以生理救治为先,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而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坏。而对于更年期综合症、慢性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患者,鉴于其症状为慢性发作,且心理因素作用强度很大,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外,应重点做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   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主要有有三个目标:一是消除患者的社会刺激因素,如不良的家庭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等,使患者得以在相对平和温馨的生活环境中恢复正常心态,以减弱致病的外在刺激;二是消除心理学病因,即帮助患者(如冠心病人)改变认知模式,培养正常心态,这是从内在角度“治本”,难度相当大;第三则是消除生物学病因,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和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可以帮助改善病人的循环系统,降低血压。   心身疾病的预防是与每一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它主要也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消除或远离环境中的心理应激源、加强社会人际支持、潜意识防御、端正认知方式等。值得一提的是对应激源的潜意识防御,在某些情况下,恰当的使用潜意识防御,掩盖不幸的现状,麻痹和安慰自我,能使人的内心得以有喘息之机,为调节心境提供缓冲时间,但是它若形成习惯,则容易导致阿Q人格,所以需适度。此外,适度的高强度运动,也能转移对人不快事件的注意力,并调节身体,从紧张压抑中恢复过来。
 发展现状和意义 当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可谓是史无前例的,由此而产生的种种高度普遍的心理和身体问题(现代病)也向医学界提出了新的呼唤。医学的长期实践已经证明,对病人心理因素的忽略,会给医疗效果带来不良的影响。对于日益增高的心脏病发病率,医学研究者们已经考虑城市拥堵喧嚣的环境在这其中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开始改进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使其更加全面综合。  与此同时,心理学、精神病学与医学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众多综合性医院已经设立精神科,精神科医生常常被邀请参加对具有精神病症状的或情绪紧张的躯体患者的会诊。欧洲各国正在出现“万能医生”,他们同时具有治疗躯体疾病和治疗心理疾病的技术。躯体疾病和心理病症的综合性治疗将越来越普遍。看来,今后将会有这样一个趋势,临床医生越来越需要掌握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心身医学知识,而精神科医生也越来越需要学会与内科医生合作诊疗。  此外,心身医学也在对行为治疗的有效性问题上寻找有力的支持证据。行为治疗是指通过对身体行为有意识的设定,来达到改善心理状态,进而改善躯体、脏器官能状态的目的。常见的行为疗法如厌恶刺激法、行为鼓励强化法、恐惧暴露法、脏器官能反馈治疗等。特殊的肌肉松弛疗法,如中国气功、印度瑜伽(Yoga)等,对人体健康的正面影响现在是有目共睹的。心身医学虽然不注重具体疗法的设计,但是却在利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尽量为这些健康实践成果找到理论上的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资源,特别是对于情绪与身体的感应关系研究成果,和“气功”等行为治疗方法,如果充分运用到心身医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去,无疑会给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我国建国初期,受到苏联科学模式的影响,曾经对心身医学持排斥态度。所以由于起点太低,心身医学在我国尚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科研发展和治疗普及程度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这对我国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事业和防治疾病的需要是很大的羁绊。因此,改革国内医疗模式固然重要,加强医学生的综合性业务教育,提高心身综合治疗的业务素质,更是迫切之事。  病从口入,人人皆知,但病由心生,却一直被人们 所忽视。
心理社会因素之所以能影响身体内脏器官功能,一般认为是通过情绪活动而实现的,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 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如愤 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由于情 绪的变化引起体内化学物质-交感神经素的改变和大脑功能的改变,而引起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和病理 形态方面的变化。

有人研究了植物神经所控制的器官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关系,认为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当情绪不畅时,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胃部肌肉的强烈收 缩而致胃部疼痛,在易感素质倾向上,发生消化性 溃疡。

情绪与心血管、肌肉、呼吸、泌尿、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等功能也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情绪激动达到高潮时便是愤怒,那时,植物神经系统中交感神 经极度兴奋,大量释放肾上腺素,而致心跳突然增快,血压急速升高,如患有高血压,便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引起脑溢血;如患有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强烈收缩,引起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

情绪的不稳定可以引起荨(qian)麻疹,长期的情绪不稳定,干扰了大脑对皮肤的调节功能,引起皮肤阵发性剧痒,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而发生神经性皮炎。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障碍可以引起生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又称心身疾病。心身医学改变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提出了崭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由于世界各国不断研究和日益重视,可以预见,心身医学将成为受人关注的重要学科,发展前途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