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尊者:中美石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36:42
什么是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是指石油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日本和西欧国家的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不超过0.2,美国为0.3,中国一直超过1,于是在目前高石油价格时代,国内国际上流行观点是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能承受高油价。我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均石油消费量和汽车保有量都少于发达国家,而转嫁石油的能力发展中国家普遍好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建立于其上的消费承受能力并不大,我下文以中美为例说明:美国是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日均消费量在900万桶左右,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均石油消费量在800万桶左右。美国人口为中国的四分之一,如果同比例扩大,美国日均石油消费3600万桶,这是中国人均日石油消费量的4.5倍,这说明美国人均石油消费量的基数是中国的4.5倍,我们按1和4.5这个比例结合中美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来计算,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率在15%左右,美国为1%左右,中国人均日消费石油0.0062桶,美国为0.03桶。  这样,我们发现,美国虽然石油消费增长率只有1%,但是美国石油消费人均基数是中国的4.5倍,如果考虑到中国石油能通过出口产品转嫁三分之一的消费量,这样美国石油消费量人均基数就从目前是中国的4.5倍扩大到6倍,如果扣除两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上的3倍,美国石油消费人均压力还是中国的3倍。所以,我认为不从中美人均石油消费基数和双方转嫁石油的能力强弱上去比较,仅仅凭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来说事是没有依据的,是不科学的。我们再看中美私人轿车拥有量,中国为1522万辆,美国近3亿辆,对美国来讲,除了小孩,几乎每人一辆,而中国大约80人中平均拥有一辆,而且美国轿车大多是大功率耗油量大的,中国轿车大多是耗油量中等及其以下的,所以,中国的石油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美国的石油主要用于消费,所以中国能通过产品转嫁成本压力,而美国不能转嫁石油的成本压力,所以仅仅凭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来论证中国石油消费压力大于发达国家是不科学的    我们再来看中美消费的另一组数据,1、去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超过11%,这意味着中国在石油进口上便宜11%,去年每桶石油均价在60美元左右,去年初到今年6月份每桶石油平均价为90美元左右,这就是说中国至少在进口石油上比美国可以节约10美元左右,这也就说明在每桶石油进口上比中国多付10美元左右;2、而且美国还承受着来自中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含转嫁石油成本的产品冲击,所以,通过物价转嫁石油进口成本也构成对美国的打击;3、美国不仅在美元贬值导致多付石油钱和多掏钱购买进口日用品上承受正反两记耳光,而且在出口上因美元贬值而损失10%左右的营业额,相当于打九折出卖产品。而美国70%的收入来自房产,而现在房产市值在缩水,房贷压力在上升,这又是正反两记耳光。所以,在美国校园内从学生校舍到课堂本来坐班车,现在因取消班车只好步行了,大约要走15分钟,这相当于2.5公里路程,美国人一周工作5天改为4天,工作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10小时,这等于工作量没变、汽油费节约了20%。在美国石油供应是市场价,没有石油补贴,百姓是实打实地扛着。美元贬值、美元减息的政策搞不下去了,只好停止减息让美元升值,但是欧元区要加息,所以美元能否升值还是个问号。那么变成按美元结算的石油还有投机的空间和时间。所以,初初看来,这轮石油的真正跌价是以除中国外的东南亚国家、韩国、美国、英国等发展中国家(除俄罗斯、巴西、海合会等主要产油国外)的经济大面积衰退为代价的,这也是我提出的世界竞争从企业层面转向政府财政层面的原因,这一点经济学术界还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因为目前国内的经济学术界还处于用新自由主义的芝加哥学派来给石油号脉,这种观点在国内报端随便一把抓,就能发现100篇有关石油的观点文章中至少有95篇以上是这类产品。  综上所言,仅仅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来衡量中国是不科学的 ,这是典型的用西方经济工具乱套中国,不从实际入手,张冠李戴一目了然。这种张冠李戴在国内报端随手就能抓一大把,反映了国内经济学界食洋不化,这种现象很值得国内反思,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反思的经济走向经济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