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神汤温泉营业时间:石油必须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23:45

石油必须变

本文来源于《中国改革》 2011年第1、2期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01日 财新传媒杂志订阅 中国是走自己独特的道路?还是加入全球化能源保障系统?陈卫东

  随着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中国石油工业面临诸多重大挑战。

  国际石油业格局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行业话语权从跨国公司转到了资源国,也就是国家石油公司手里。跨国公司拥有的资源量由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85%左右变到现在只有7%,而同期国家石油公司拥有的资源量则从1%增加到了73%。在石油产量上,跨国公司也从垄断份额变成只占总产量的14%左右。美国和欧洲已经有30年没有建新的炼厂,而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石油炼制能力最大的国家。沙特、科威特等主要石油出口国,也利用其上游资源的优势加快了炼厂的建设,并积极地把炼厂建到石油进口国去。从控制的石油资源量,生产能力、炼制能力、资本投资等硬件能力方面,国家石油公司已经超过了跨国石油公司,这种趋势还在继续。但跨国石油公司在软实力方面仍然保持某种竞争优势,例如技术创新、管理能力、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全球的贸易能力等方面。

  ——供给和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是产量消费量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增加了3倍,二是石油消费增长的拉动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能源,尤其是对石油天然气的消费,连续四年(有的统计说连续六年)出现持平和下降的趋势。这与发达国家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有关,高耗能、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到目前为止有一个真理:人均生活水平和人均石油消费是成正比的,正在改善自己生活的中国以及世界最大的石油供给国沙特和其它中东国家,需求都在增长。而且,低碳、减排、环保正在成为一个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潮流,这对传统发展方式带来极大的挑战。

  ——资源民族主义兴起,石油的政治色彩更加浓重。殖民主义时代已经过去,新殖民主义更不受欢迎,所以,中国如何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所需能源,历史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在诸多挑战面前,新世纪的中国石油工业从观念、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上都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挣脱“自给自足”束缚

  最为迫切的改革就是要完成从生产依赖向贸易依赖转型。

  这里首先是安全观念的改变。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经济大国都经历过从能源供给自我满足到贸易依赖的转型,进入石油时代后尤为明显。

  以美国为例,美国直到1948年一直是石油净出口国,“二战”期间美国的石油出口高达当时石油贸易量的60%,今天的美国是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日本、德国也是石油净进口国,韩国95%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

  这些国家在其经济起飞、石油需求快速增加的年代都积极推行过建立境外石油生产基地以保障供给的政策,并为此投入巨资,结果均不理想,但近百分之百的进口依存度并未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是进口石油经济和安全的压力激励了节能的生活方式,并为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中美分别为第一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也是第四和第三生产大国,在油气资源储量方面也比较接近。但在石油发展历史、石油工业的体系和体制、石油工业生存和发展的驱动机制等方面却极为不同,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

  在消费快速增长、传统安全观念和油气产量中心惯性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几个基本特点:政府主导、央企垄断、生产保障供给和资源保障生产。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石油工业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重组:形成本土石油公司相互竞争的局面;境外上市引进国外资本、管理理念和企业制度;鼓励石油公司“走出去”获取资源;政策制定者试图通过对国有石油公司市场化的改造,不断提高石油公司的竞争能力,更有效地参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最终达到保障国内石油供给、保障经济安全的目的。

  十几年过去了,上一轮改革取得了部分成功,主要表现在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借助上一轮国际石油价格快速增长、国内消费的强劲需求周期和在举国之力的助推下迅速做大了。与国际同类石油公司相比,硬实力大大提升,规模名列前茅。但公司经营效率、技术管理创新能力、全球化程度、动用各类国际资源的能力和国际市场的引领能力与同类国际大公司相比还有非常明显的差距,有些主要指标还有明显退步的迹象。

  两千多年的农业社会使“自给自足”的观念沉淀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以大庆为标志的中国石油工业更强化了“自给自足”思想的惯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给自足”必然导致“重生产轻贸易,重产量轻效率”的生产主导投资拉动的公司模式。上一轮改革最重要的进步是给人们注入了效率和效益的观念。思想深处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观念仍然有形无形地制约着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上一轮石油工业改革只取得部分成功的症结即在此。

  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50%,石油供给的贸易依赖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而观念上,市场结构和政策导向还停留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模式上。从生产依赖到贸易依赖的转型是中国石油工业艰巨的、全面的和根本性的转变。在本土扩大再生产可以自说自话,而贸易至少是双方或多方谈判、妥协的过程,要互利,不能随心所欲,仅凭自己的意志行事。双赢多赢的结果需要有适当的模式和机制来保障,要有大家接受的规则,要有全球石油贸易的知识和人才,还要从自己和别人的教训中学习、积累经验,这会是一个较长且痛苦的学习过程。在所有转变中,观念的转变是第一位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条成功的经验是渐进性而非休克性,这在新一轮石油工业体制改革中很有借鉴意义。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将大大加快天然气时代的到来,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只有4%,远低于世界平均24%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碳生活使得天然气大规模进口成为必然的选择,而LNG(液化天然气)大规模的进口才刚刚起步,很可以作为石油工业从生产依赖转向贸易依赖的试点领域,从垄断走向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形成市场化全球化的新格局。

参与才能改变

  中国石油工业的改变还要着眼于调整中国石油工业结构。从计划经济到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今中国石油工业基本上还是一个生产性的行业,石油公司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以产量为中心的生产企业模式里。

  21世纪的中国石油公司,只能在资源民族主义盛行的时代,在努力谋求多赢与互利的基础上获得资源。中国的能源需求只能越来越多地依靠贸易的方式来解决。“走出去”获得资源广义地讲也是资源贸易的一种形式。

  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这样做,每天进口的石油超过了400万桶。现在国际石油期货交易超过80%,每年现货交割20亿吨,而期货交易高达140亿吨,当代石油的价格主要是由期货交易决定的,而中国现在这种国有石油公司的体制非常不支持参加石油期货的贸易方式。

  石油期货交易开始是为了回避石油价格波动风险而出现的,今天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投机的金融工具。“投机”是一种专业,也是一种“豪赌”,凡赌就有输赢,俗话讲“愿赌服输”。但中国的制度决定了国有企业只能赢不能亏,加上国企负责人“赢无激励,亏必有责”的特性,注定了国企很难在石油期货上有所作为。

  石油是非常特殊的商品,具有资源、金融和政治三重属性,石油公司主要是参与石油资源属性维度的竞争;政府主要是在政治维度上发挥作用;而在金融维度上的竞争,中国参与得不多,因为中国在体制和结构上都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合适的参与主体。作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放弃在石油金融维度的竞争似乎与自己的身份不符。

  围绕着石油的三种属性,为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中国石油工业必须进行彻底的结构调整。三大石油央企被赋予了太多的职能,因此它们对资源和市场的垄断也就顺理成章了。但国际石油大格局的变化,中国石油工业面对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必须改变不了石油期货交易主导着现代国际石油贸易市场的现状,为适应它,中国必须重视和参与其中。中国不能由于国有石油公司的体制机制不适合做期货交易而躲避它。中国理应积极地面对石油期货市场,政府应该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和主权基金大力参与其中。你不参与,那么主动权肯定是掌握在别人手里。

  时代在变,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不变是不行的,变得慢了就要落后。中国的石油工业应该怎么变,这是个前无古人的问题,无先例可循。中国石油工业的变革主要是创新的问题,老的体制老的办法已经不能解决现在面对的挑战了。

  不久前,我跟一个外国专家谈这个问题,他在离开时问了一句:“high way or my way”?这正是中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是想走自己独特的道路呢,还是加入全球化能源保障系统?美国打伊拉克战争,获得了联合国的授权,最后美国人向几个中东国家和OECD(经合组织)国家收了钱,例如向日本人收了120亿美元,向德国收了90亿美元,为什么?因为保证了他们的能源安全。

  全球能源保障体系有点像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比IMF更大更复杂,不具实体,无理事会,无投票机制,但它存在,并发挥作用。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IEA(国际能源署)等都在这个系统里。全球化的时代是合作的时代,参与其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参与其中才能改造和利用它。

  陈卫东为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原中海油服首席战略官

准备金率再度上调      评选:2010年哪十大财经事件最能影响未来?
相关新闻:

昆仑能源收购中石油北京燃气60%股权2010年12月28日

阿塞拜疆石油公司欲扩大对亚洲出口2010年12月28日

中石油与壳牌合作开钻首个页岩气井2010年12月27日

科威特石油大臣:明年油价不会超过100美元2010年12月25日

中石化购美西方石油公司资产进军阿根廷201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