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复康颗粒生产厂家:董一菲:《论语》给我们语文教育的启示之真情育真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5:59:45


董一菲:《论语》给我们语文教育的启示之真情育真人



 一、 无隐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

“隐”是隐瞒,不是隐私。隐私是人性中的隐秘的部分,隐瞒是人为的眼花缭乱、云山雾笼,君子的品性就应该是坦荡荡。

孔子以心灵贴近山川大地,贴近社会人生,贴近战火连天兵戈扰攘生灵涂炭的春秋乱世,孔子是情痴之人。他一往情深,感怀万端。

曾经十万分好奇,是什么力量使孔子的门徒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以宗教信徒般的虔诚走过岁月、兵火和荒凉,在无数的诸侯国遭受白眼和冷遇,风餐露宿,遑遑然若丧家之犬。是信仰的力量,是道德的力量,还是学识的力量?是,又都不是。

是孔子的率真,如星星般照亮了如磐的黑暗,孔子师徒的车队走过,一路弦歌不已。

孔子是个率真的人,“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又是一个判断句。“我没有什么事是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

孔丘,是高山仰止的孔丘,是日月经天的孔丘,更是一个真诚的人,至情至性元气淋漓的有情感有温度的人。

孔子是万世之师表,犹且以真面目示人,庸常如吾辈万万不可戴各种伪装的面具。大仁者应具赤子的情怀。

“隐”是“假”,是“伪”,是人性的瑕疵,我们做教师的只有将心灵贴近学生,才能春风化雨。

“无隐”是教师和教育的高度。



二、    莞尔

“莞尔”是微笑的样子。微笑是人的心灵之花。“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货》)

孔子带着一群弟子经过武城的时候,听到了百姓的弦歌之声,孔子的弟子子游在这里做地方长官,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当时一定很年轻,很有朝气,很有激情,子游将他老师的理想付诸到一方政治之上,教化百姓,礼乐升平。

孔子一定很欣慰,于是“莞尔而笑”,笑得很开心,很可爱,很灿烂,甚至有点调皮。

课堂上,我们再多的溢美之词,再多的“很好!”“你真棒!”也抵不上孔子这一“莞尔”,此时无声胜有声。

“莞尔”是从心灵生长和开放的花朵,汲取的是生命的养料,是由情感滋养的。孔子的“莞尔”里有欣慰,有率真,有无遮拦的欢乐,于是强烈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弟子,二千多年过去了,这一“莞尔”仍然挂在孔夫子的脸上,那么生动,那么美好,那么令人感动和神往。

有时,教师的期待的确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我们深情的凝视中,孩子们会奇迹般地生长拔节。

在春秋乱世无道的天下,孔子的心灵盛满了太多的忧伤,“莞尔”是孔子《论语》中唯一的一次,在弑君36、亡国52的礼崩乐坏的大动荡时代,这一“莞尔”,何其珍贵!

担当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又怎能不是一个伤心人。而武城,鲁国那个小小的城邑,它邑令是子游,那个同样真诚而又痴情,充满诗人情怀和理想情怀的子游,向百姓推行礼乐,孔子又怎能不“莞尔”?

让我们的脸上多一点真诚的“莞尔”,走在校园的甬道上迎着清晨的阳光;有时,我们真的不必说什么,和一个孩子一起走下楼梯的时候,只要脸上写着真诚的微笑就好;孩子淘气了,他怯怯的战战兢兢的,你可以转过身去,出其不意的“莞尔”一下,也许就是最好的交流,最大的教育。

教育是“心学”,只有拥有一颗无挂碍的心灵——真诚的丰盈着仁爱悲悯的心灵,才能达到教育的至境。



三、为己

总以为孔子强调人在各种关系中:君臣、夫妇、朋友、兄弟、父子、宗法、嫡庶。在孔子的伦理中似乎人的个体生命早已淹没在茫茫的人海里,错误地认为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在孔子的哲学中已被降低到最小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台阶,修身只是为了后面一个比一个高远的大理想、大怀抱做铺垫。总觉得孔子对人、对人的七情六欲,对人的喜怒哀乐关注不够。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令我震撼。“为己”是孔子价值观念中闪光的部分,“为己”就是为了自己增加学识,为了自己修养道德,“为己”张扬的是人的生命价值。

“为己”思想,体现了孔子学说的温暖和浓浓的人情味,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教育的核心,他教育的对象始终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成长。

孔子是一个真诚敦厚的长者。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目中无人“。二千年了,我们离孔子太远了,语文教育已经忘记了来时路,已异化了“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变成了考试的试题和分数,变成了立身之器和进身之阶。唯独没有人的呼吸和人的温度。

“古之学者为己”。让我们的教育“为己”,为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充满真与美,让他们收获沉甸甸的人生。

孔子是真诚的孔子,教育也唯有播种真诚,才能收获真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