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德评价:你一定要读韩石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14:18
编辑怡爽文/朱航满
你一定要读韩石山

我有两位老师,都曾当面和我谈论山西文人韩石山,一位老师在当下可算上是全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了,拿过国家的最高评论奖,地位很显赫;另一位老师出身上海著名学府,受过名师教诲,拿了博士的头衔,出版过数本学术论著,眼光应该不错。两位老师我都是尊敬的,但谈论起韩石山,却十分不同,前一位老师说韩石山文章如赤膊上阵,刺刀见红,勇气可嘉;后一位老师说韩石山有辱斯文,简直丢尽了文人的脸面。两位老师都是将韩石山作为对我教诲的范例,原因是我曾写过几篇评论文章,受到老师们的偏爱,因此有意将我悉心栽培。可是我并不清楚,为何他们都要用韩先生作为例子来教导我。
韩石山的文章我偶尔读过几篇,感觉还好,但并未注意和搜集阅读,书店里见到他的书也大都翻翻罢了,这也许是因为老师们悉心教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改变我注意韩石山的文字大约还要拜赐网络,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浏览博客,通过博客的链接像走迷宫一样找到了韩石山先生的博客。因为知道了韩石山的大名,于是就和自己的博客做了链接。韩石山是一个积极的博客写作者,其实是每隔几日将他的文章贴在上面,但他和那些发表留言的网友们交流却让我感到很意外,大多名人是无暇和普通网友们交流浪费时间的。由此,印象甚好。
韩石山的这些博文我大约也没有认真读过,但有两篇文章我是很认真的读了的,从而改变了对韩石山的印象。一篇文章是今年年初,我从韩石山的博客上知道,上海复旦大学的郜元宝教授在《南方文坛》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批评韩石山新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的文章,那文章恰好我读了,很佩服,写的尖锐大胆,是一篇好文章;韩石山在他的博客上写了一篇回应文章《让我们一起谦卑服善》,讲道理,谈体会,冷静客观,丝丝入理,很有风度,也让我佩服。本来是关于鲁迅和胡适之争的,但让我却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学者风采。韩先生的文章后来也被《南方文坛》杂志刊载,但我当时读此文时却感到十分诧异,因为以我对韩先生的印象来看,这一次一定会有好戏看的,两个高手相遇,不交手个十几回合是难分胜负的。但我却遗憾的发现,他一篇十分冷静的回应文章出手了。难道老韩是害怕这个复旦大学的年轻博士生导师不成,或者难道是老韩故意以柔克刚、老谋深算不成?
那本引起争议的《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我没有读过,但韩石山关于胡适和鲁迅的文章我读过一些,大约知道了几分内容。这些年,韩石山的文章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刻薄,尖锐,如鲁迅风一般,我想这可能和他走近胡适有关。四川文人冉-云-飞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多读胡适可以改变人性》,我看这几年韩石山沉下心来做学术研究,与胡适耳鬓厮磨还是颇有收获的,否则我看韩石山一定会为郜元宝先生写一篇“韩石山教你写文章”的。文章不再分胜负,重要的是讲清道理,要放在以前,那韩石山真是“谁红很谁急”,哪能等到著名学者郜元宝主动出击了。上面提到的另一篇博文,是韩石山送给他在太原的朋友谢泳的。谢泳先生要去厦门大学当教授,韩石山写了一篇文章《送谢泳先生之厦门》,文章情真意切,好不感人,如果曾经见识过韩石山的评论文章的风采,那么这一篇文章真是让我见识了韩石山散文写作的才华。于是,因这两篇文章,我匆忙从图书馆里借来了早就看到的那本韩石山的散文集《此事岂可对人言》,读来真是十分快意,直到两口气读完——中间上了一次厕所。
文章这里荡开一笔,韩石山在太原与谢泳先生数十年的交往,彼此关怀影响,他的这篇文章可为证据。这些年谢泳先生在山西太原推举胡适,还编辑过一本《鲁迅还是胡适》的著作,而韩石山的文章以前大有鲁迅风,这几年却不断鼓吹胡适,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谢泳的影响。这是我的猜测,否则韩石山的那篇文章怎么能写的那么伤感动人呢?君子之交,思想之交可为上乘,现在谢泳要去繁华的沿海城市了,韩石山不知道是否真会孤独?

韩石山的散文集《此事岂可对人言》读的之所以快意,因为他的文章幽默、大方,有见地,有风骨,更重要的是文章真诚,不虚伪,不矫饰。先说幽默,韩石山的文章曾让我数次边读边笑,特别是他写童年的几篇文章,惟妙惟肖,写到位了儿童的心理;而他作文并不是简单地描述,特别讲究技巧,如《母亲是怎样镇/压知识分子的》、《我在山东游学并快乐的成长》两篇题目很吸引人,等读完了才发现是两篇内容皆反其道而行之的散文,文体在有意模仿文革中的交代材料,实在是幽默风趣。
再说大方,韩石山是一个热爱生活,有性情的文人,但他决不虚伪,有弱点有缺点都不回避不掩饰,诸如《轻薄的报应》、《路上的女人你要看》这样写作那些正人君子们看来并不光彩经历的文字,读后却觉得文章大方,作者更是磊落有趣最后说见地,以前我最不喜欢文人讨论现实的文字,大多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以前在书店翻过这本书,看到文集中有一些关于现实的文字,觉得一个文人怎么还有资格讨论市政建设和农民问题?这次集中读了诸如《我看太原市政府的执-政能力》《一个人的山西》《最后一次演练——非/典时期的游戏与呓语》等文章后,简直就是佩服,真是有见识,有胆识。讨论太原的市政建设,写得有气魄,从现实体验谈论问题,有实据,尖锐但不刻薄;再如谈论非-典,指出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敬畏之心,警惕不要陷入“危机—庆典”的历史怪圈,如此等等,都是发人深省的。
以前读韩石山写的文学评论文章,臧否人物,快意恩丑,实在痛快。我知道他曾经写评论得罪了某文坛大腕,引得众弟子齐上阵,热闹如围剿一般。但我翻他的那本《谁红跟谁急》,还是将那些文字收录了其中。这件事情至今早已尘埃落定,但韩石山一人拔剑镇静自若的气概真可谓有文人风骨。我早就听说一些所谓的文坛名人是动不得的,这样的文字韩石山却写了不少,我提到的这本书里收录的不少。
韩石山写评论有风骨,他的其他文章和著作同样很有风骨。以手头的这本手《此事岂可对人言》为例,我在读完书突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小细节:此书的封面设计中罗列了许多文章名,其中有《海霞与现在播报之研究》《闲话事件与一个漂亮女子的苦衷》《还鲁迅一个公道》《我更喜欢这个小老头了》等,可是翻开书却发现,文集中并无收录。我的猜测,此文集在出版中将原计划的这几篇文章删除了,但书封设计却没有改变。不知道编辑是否有意为之?不过,这几篇我大都后来在他的博客上读过,以第一篇《海霞与现在播报研究》为例,通过对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风格的研究,以一种幽默风趣的笔调写出了主持人海霞与其节目主风格的独特与优美,而恰恰是这种作家极为倾慕的突破却折射出国家机器美学的普遍性无趣与坚硬。这些文章的写作,我看还是有一个文人的风骨和担当在里面的。回头重读了这本书的前言,韩石山说他写文章讲究“经世致用”,然后我又用心读了其他的一些文章,发现不少文章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诸如《珍惜恶名》这篇文章,表面上是作家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许多给人留下坏名声的趣事,但反过来一想,实际上他是为了写一个文人或者说是一个常人争取本应有的尊严所付出的代价。这样的文章,他写的不少,也算是作文的技巧高妙了。
韩石山的文字有如上这样多的特点,使得他的文章魅力不凡,至少在当下文坛是十分独特的,但并非写出有如上的几个特点就能有如此魅力,我看不见得。他的散文有魅力,最重要是其间的真诚,性情与练达。文人做文章喜欢端着架子,充当圣人,书生气十足,但韩石山则不,他的文章后面都站着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你一读这文章,肯定知道这一定是韩石山先生的,因为这文章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韩石山。而许多假充正经面目相似的文章,都因为他们的作者都在文章后面把自己当成了圣人。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论丛》中就曾指出,写文章,后面必须站着一个人。而这个人则必须是活生生的作家本人,我想韩石山是抓住了这个写文章的秘诀。因此,他写的文章我们读来感到很亲切,有知己之感,如平常哥们间的聊天一样自在。如《男人眼中的女人——在太原市女记者联谊会上的讲演》中他写到自己对于女性的爱怜,《我的翻身计划》在谈论写作之外谈稿费,谈自己的小经营,小算盘,对于这么有名的一个作家,这文章非但不让我感到小,而是看到了文章后面一个洞开的,精神豁达的人。这些文章,有多少人能写出来,又有多少人能写好?

韩石山写过不少评论,将文坛拨弄的翻江倒海,因此得了一些声名,许多人从未读过那些文章,只是知道他曾经写文章将那些文坛名人给惹了。我后来读了那些文章,觉得大多很有道理,写得非常激烈,直言不惟,酣畅淋漓,不愧是“文坛刀客”。他的那些研究著作,我也翻过,下了真功夫,有的考据文字可谓曲径通幽,一路风光;而有的研究文字虽然并非全能服众,但也是娓娓道来,自成一家。一个小说作家转身写评论和做研究,竟然比一些终生专职写评论和搞研究的还有名气,还有成就。我的两位老师,大约也是因了韩石山背负的这声名,拿他作案例罢了。因此,前一位老师将韩石山比喻成文坛上激扬文字的酷评家,后一位将韩石山比喻成死缠烂打的文坛投机者,前者暗示我不妨也写几篇酷评,后者则让我与这些投机出名不安心做学问的人距离远点。老师们都是一番良苦好意,所谓的酷评我也许会大胆地写几篇,投机者自己却是不会当的,只是他们大约都误解了韩石山。实际上,韩石山既非酷评家,也非投机者。他乃是不平则鸣,拔刀开路;做学问,成一家之言;关心现实,有入世情怀;人性练达,文如其人。如此罢了。而我写此文,一是为韩石山鸣不平,二是觉得韩先为人为文皆很潇洒,十分敬慕。读书就像找朋友,因此借用一句流行名言:你一定要读韩石山!
——原载《读品》2008年6期;《青岛日报》2007年9月8日、15日发表删节版《文人的风流与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