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尔夜店火爆现场:语文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20:57

1.祖国啊,我属于你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掌握好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布置学生查找介绍祖国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如一只雄鸡挺立着。他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发展迅猛。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写下了无数赞美他的诗篇。他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

二、解题,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首诗是一首新体诗,是相对于旧体诗而言的,旧体诗主要指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2.指导学生朗读全诗,把诗句读准、读通,注意诗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小结:这首诗一共八节,首尾两节大体相同,中间部分作者尽情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四、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朗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

浩瀚无涯、温馨、巍巍耸立、姹紫嫣红、绚丽、博大、永不疲倦

五、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扫除了词语障碍后,更好地理解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理解内容

1.第1节、第8节:直接抒发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2.第2—7节:

第2节,把祖国比作“大海”和“高山”,把“我”比作“鱼儿”和“小鸟”

第3节,把祖国比作“花园”和“天空”,把“我”比作“蜜蜂”和“彩云”

第4节,写“我”看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迅猛的发展

第5节,写“我”和祖国心心相通,息息相连

第6节,把“祖国”比作“大树”和“长河”,把“我”比作“绿叶”和“浪花”

第7节,把“我”比作“春雨”和“火苗”

三、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

2.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1)你从课文的语句中,感受到了祖国的哪些特点呢?

(2)文中有哪些比喻句?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3)学生朗读,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形象,感悟这样表达的妙处。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情

1.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练习背诵。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板书设计:

1.祖国啊,我属于你

“我”             赞美、热爱               祖国

鱼儿、小鸟                               大海、高山

蜜蜂、彩云                               花园、天空

绿叶、浪花                               大树、长河

春雨、火苗

 

 

 

 

 

 

 

 

 

 

 

 

 

 

 

2、江山如此多娇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个生词,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引导
  l 、出示课,读题。
  2 理解题意。江山:指祖国的景色;如此:这样;娇:美丽。
  3 、根据课题提出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出自我国哪两位画家之手吗?是谁在这幅巨画上题写了“江山如此多娇”的手书呢?
  4 启发谈话:《江山如此多娇》这篇文章并投有具体描绘祖国的美景,不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而是一篇叙事的文章。那么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自主预习,理解词语
  l 、自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连贯通顺。
  2 、自学生字新词。
    (I)请同学们自学生字,注意生字的字音和字彤。
    (2)出示生字、生词和幻灯片,检查生字、生词的认读情况,同桌互读、指名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投影出示)
    (3)认读“峻工、估算、包括、豁然开朗、凝聚、审视、画稿、郭沫若”等词语,结合上下文重点理解“乍暖还寒、忐忑不安、豁然开朗、和盘托出,呼之欲出、传世之作”等词语。
  3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的词语。
    (1)幻灯出示要理解的词语“乍暖还寒”。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忐忑不安、豁然开朗、和盘托出、呼之被出、传世之作)
    (3)出示其他要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l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设计: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是分哪几部分写的?哪一部分是课文的记叙重点?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2 本文记叙了巨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是分三部分写的。第一部分讲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接受了创作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桥》的任务;第二部分具体记叙了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第三部分介绍丁这幅国画的价值。
四、指导朗读
  1 、学生练习朗读。(自读、互读、分角色读)
  2 、指名读。
  3 、师生评议,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问句。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理解词语方面去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听写本课生字字
  2 、请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豁然开朗、忐忑不安,呼之欲出、和盘托出
二、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l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交流:为什么说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是一幅珍贵的传世之作?
  2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凝聚了这么多人的心血”,你能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巨画凝聚了哪些人的心血吗’?(再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傅抱石、关山月两位画家,陈毅、郭沫若,周总理、毛主席等)
  3 他们各为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318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两位画家:构思草图.执笔描绘;
  陈毅、郭沫若:启发构思,出谋划策;
  周总理:反复审视,提出建议;
  毛主席:亲笔题字。
  4、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再设计:学生自己提问,教师在根据学生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
  (1)两位画家创作巨型国画时,态度怎样?(严肃认真)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的?
  (2)周总理是怎样审视这幅巨画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你从画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周总理精益求精的审视态度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画家的创作态度、周总理的审视态度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欣赏图画,体会情感
  1 课件出示巨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图片。
  2 引导学生欣赏图画。
  3 、交流自己从图画中看到的景物,体会祖国江山的壮美。
  4 、启发学生从“多”、“娇”两方面交流自己欣赏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受。
四、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 、教师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本文记叙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表达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提升情感,拓展延伸
  你心中的“江山如此多娇”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先画一画,再写一写。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江山如此多娇》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交流吧!

  
  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异常兴奋、忐忑不安
                   构思草图,一筹莫展
              创作国画:出谋划策,豁然开朗
                   反复审视,精益求精
              圆满完成:凝聚心血、传世之作

 

 

 

 

 

 

 

 

 

 

 

 

 

 

 

 

 

 

3*、中华巨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的原因。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预习课文。收集介绍长城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课件展示长城的有关图片,教师介绍有关长城的知识。

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城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横跨北京、辽宁、天津、河北、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市。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了望之用。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同学们,我们先一起合唱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好吗?歌声是多么雄壮呀!它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三课,题目是《中华巨龙》。很显然,这“中华巨龙”指的就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长城。(边说边板书:中华巨龙)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理解本课词语。
     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盘旋、绵延、屏障、咽喉要地、甘苦同尝、荣辱与共、英爽、斗志昂扬、矗立、艰难险阻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再设计:出示自学要求。)
    (1)课文介绍了长城哪能些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说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
    (3)课文哪部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桌讨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二、全班交流
  1、课文介绍了长城哪能些方面的内容?
  课文介绍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长城的发展历史、长城的巨大作用、人们由长城产生的联想等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说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
  因为长城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历史悠久、作用巨大。千百年来,这条巨龙与中华民族甘苦同尝、荣辱与共。它集民族之精华,凝九州之一国魂;挟昆仑之神威,扬黄河之浩气。它虽历尽坎坷,饱受风霜,但雄姿英爽,斗志昂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学生交流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教师也可积极参与,交流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再引导学生说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如:课文第1自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自然段展现了长城的雄姿。作者把“长城”比做“巨龙”,把“城垛”比做“巨龙身上的背鳍”,把“城砖”比做“巨龙的鳞片”,把“烽火台”比做“巨龙的利爪”。比喻生动贴切,突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特点,表达了作都对长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介绍了长城雄伟壮观的特点、悠久的历史、巨大的作用以及人们由长城产生的联想等方面的内容,是为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长城的喜爱、赞美之情以及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交流课前收集的介绍长城的图片、资料

  

板书设计:
                  

3*  中华巨龙
             外观特点  “发展历史”  巨大作用
                  伟大民族的象征
                  (赞叹、自豪)

 

 

 

 

 

 

 

 

 

 

 

4*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从具体的事件中体会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具准备:收集表现爱国主题的文章、字幕投影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昨天我们学习了《中华巨龙》这篇课文,文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再设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短文,看一看《选择》和《对话》这两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交流成果,初步感知。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认读课后6个生字。
  2、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3、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读短文《选择》,想一想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短文《选择》讲述了被评为“总统学者奖”候选人的中国留学生王渊主动放弃申领奖学金的事。
四、深入课文,明确中心。
  1、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
  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句子?(再设计: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4、课件出示王渊的话语:
  “爸爸,我知道,中国是有千千万万个像我这样的人,但是,我王渊只有一个中国啊!”
  (1)、(再设计:指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这个句子。)
  (2)、指名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再设计:这句话表达了王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感情朗读。表达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
   2、同桌互读,关键要读好父亲和王渊的对话。
   3、各小组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4、指名小组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六、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总结:说说短文《选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延伸:课外读一读其他表现爱国情怀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释疑。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同学提出的什么问题。
     (初步解决质疑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理解课文,交流看法。
  1、启发学生思考:
  在《对话》这篇短文中,法国教授向作者“请教”了哪两个问题?
  2、“我”是怎样回答教授提出的问题的,(再设计:你对我的这一回答有何感受?)
  3、“我”认为法国教授问的问题属于对中国留学生的“刁难”,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大胆交流自己的看法。
四、研讨语句,体会内心。
  1、(再设计:品读句子:“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齐读句子。
  指名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五、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
  2、表演朗读。
  3、各小组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六、课堂小结。
  1、总结:学完了课文后,你对“一个中国”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2、延伸:办一个“热爱祖国”的小报,其中一个版块就介绍台湾的发展历史和人情风俗吧。
  3、学完了课文,谈谈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4 *  短文两篇
      选择                      对话
                                     选择:放弃申领
教授:点名提问、大声宣布、脱帽致敬                   态度:果断坚决 

   

刁 ↓ 难
                                    “我”:慢慢、默契、感慨万千、一字一句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哪些中国人了不起,他们什么地方了不起,以及交流什么样的人是了不起的中国人。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讨论交流什么样的人是了不起的中国人。交流时做内容充实、表达顺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一、谈话导入
  1、这段时间,大家在课外阅读了不少爱国故事,了解了许多爱国人物的感人事迹,你们一定认为这些爱国人物了不起吧?
  2、那么,你能举例说一说哪些中国人了不起,他们什么地方了不起吗?
  3、同桌交流。
  4、全班汇报。
二、分组交流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并不只是金戈铁马的沙场宿将才是了不起的中国人。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是了不起的中国人?
  2、学生分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1、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再设计:注意语言准确,表达清楚,有说服力。)
  2、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抓住要点,有不清楚的地方可直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或谈自己的感想。
  3、全班参与,评出最佳发言人。
四、拓展交流。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呢?
  2、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了不起的人。
  3、你能说说你身边了不起的人和事吗?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交际,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目标:
  一、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写出这次习作的初稿。
  二、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
  三、习作讲评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写出这次习作的初稿。
  二、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
教具准备:优秀习作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
  本次作文要求从自己家的故事中选出感受最深的材料进行习作,表达出对家的眷恋与期待。题目自拟。
二、自主选材,小组合作
  1、自主选材。要从自己家的故事中选择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去写。
  2、小组合作。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的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造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小组代表交流,要求尽量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
  (1)所选材料是否为有关家的故事;
  (2)是否表达出对家的眷恋与期待;
   3)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四、明确要求,自主习作
  学生再次阅读习作要求,然后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向学生推荐范文。
  总评
     习作选择了感人至深的材料,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爸爸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展现了一位深爱子女的慈父形象。“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真切、细致,反映了“我”内心的变化。本文语言生动,极好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它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二、眷写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眷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讲评的重点是:
  (1)选材是否恰当;(2)内容是否具体;(3)是否表达了你对家的眷恋与期待。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抓住上面三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错别字等也要修改;更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四、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将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

  板书设计:

            习作一
         一、以家庭为中心
         二、选材尽量真实
         三、表达你对家的眷恋与期待

 

 

 

 

 

 

 

 

 

 

 

 

 

 

 

 

 

 

语文活动一

教学目标:
  1、收集、交流描绘祖国的妙词佳句。
  2、朗读理解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周恩来、陈毅的诗作。
  4、开展活动,了解台湾的风土认清,以及书信的方式向台湾小朋友倾诉衷肠。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积累诗作。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会写”
  1、读文中描绘祖国的词语。
  2、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描绘祖国的词语。
  3、全班交流。
二、学习“我会读”
  1、自由读诗。
  2、简单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当时,中国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蹂躏,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担忧祖国的命运,心中充满了对日本侵略着的仇恨。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采取多种方式朗读诗歌。
  5、引导学生解决诗后习题。
  6、朗读比赛。
三、学习“百宝箱”
   1、自由读诗。
   2、简单介绍诗作背景。
   3、熟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了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交流:
     你还知道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的哪些诗词?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朗读诗歌方面去谈。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滔滔海水隔不断我们的血肉亲情,挡不住我们彼此的思念,大陆和台湾水相连,情相依!
  2、课件出示《七子之歌》,教师充满激情诵读,学生齐读。
二、小组交流
  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图片,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
三、全班交流
  召开“信息发布会”在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作。
   1、指导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向台湾的小朋友倾诉衷肠。
    (1)书信的格式。
    (2)书信的内容。
    (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5.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古诗内容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第二课时

一、音画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1.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2.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3.配乐赛读、齐读。
   4.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唐代)
          人未还  表达了对将士们的同情
          飞将在  和强烈爱国精神

              凉州词
              王之涣 
           孤城:这里指玉门关。
           何须:何必要。
            怨:吹奏哀怨的乐曲。
           杨柳:《折杨柳》古代一种歌曲名称。
            度:越过。
 

 

 

 

 

 

6.孔明借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         )(         )三天赶造(          )(      )(       )借船,然后用草船向(           )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        内—呐         属—嘱            日—曰
  愉—瑜        昨—诈         吾—语            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2、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敌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学生齐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二、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4、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继续阅读课外读物。
 

 

 

 

 

 

 

 

 

 

7 * 放风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手形象。
  3、品味本文稿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课文语言。
  2、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体会。
  3、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预习课文、收集有关《红楼梦》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简介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
  2、课作出示放风筝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以下字的读音。
  恰似(sì)   窗屉(tì)    兴头(xìng     晦气(huì)
  忌讳(huì)     打发(fā)      宝钗(chāi)        螃蟹(pāng)
三、出示阅读要求,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新闻记者提示中的问题。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2)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2、小组合作研讨。
  3、班内汇报交流
  对第(1)个问题,要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的出现的人物,然后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对哪个人物描写出最多。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中心人物。
  对(2)个问题,要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概括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主旨。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贾等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对第(3)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从文中众多人物中挑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可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顽皮、欢乐,一点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公子哥的架子。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自己却从未放一遭儿也不气恼;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便急得头上出汗。众人大笑,他恨得把风筝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顿脚跺个稀烂。”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
  4、教师小结。

四、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继续学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抓住重点语段,欣赏品味。
  (1)出示句子。
  “于是丫头们拿过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摇摇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转眼只剩一点黑星儿,一会儿不见了。”
   1“飘飘摇摇”是什么意思?把这个词语换成“飘飘荡荡”好不好?
   “飘飘摇摇”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飘动。“飘飘摇摇”这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成“飘飘荡荡”不好。
   2“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
   3“一时”“转眼”“一会儿”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风筝随风习去后很快消失。
   4 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
   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业,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欣赏品味,同桌交流。
(二)、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放风筝的场面,品味文中的妙词佳句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欣赏品味句子方面去谈。

  板书设计:
                   

 

7 * 放风筝
             贾宝玉       姿态:飘飘摇
             林黛玉  放风筝
             丫头们等      形状:鸡蛋、黑点儿
 

 

 

 

 

 

 

 

 

8*  鲁智深倒拔垂扬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小巧玲珑说的主题。
  3.品味本文稿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4.结合前后文,透视封建社会统治者专制强权下的残暴统治。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观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录像,导入激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知道的水浒传故事和对《水浒传》这部小说的了解情况。
二、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2.《水浒传》简介。
  3.题目简介。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学生读、注意正音。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四、再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
  1.学生通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讨论、交流,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无赖寻事
     发展:力伏无赖
     高潮:倒拔杨柳
     结局:无赖心服
  3.课文记叙了鲁智深的哪两年事?这两件事反映了鲁智深是怎么样一个人?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五、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小说往往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选文将鲁智深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放在矛盾斗争中来描写其语言、动作、心理,表现他的性格特点。请找出这些描写手法并加以说明。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a. 语言描写:后边那二三十个无赖尺得目瞪口呆,正想逃,忽听鲁智深一声吼:“不许动,谁走我就让谁下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嫉恶如仇的性格。
   b. 动作描写:鲁智深不等张三、李四动手,便先发制人,用“飞起”“踢”几个词,表现出他的心思缜密、反应敏捷、武艺高强。
   c. 心理描写:鲁智深怀疑众无赖假意奉承,“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上前来,莫非想捉弄我?这倒是虎口拔牙!”表现了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2)课文主要是介绍鲁智深,为什么穿插许多描写无赖的细节?
   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写众无赖与鲁智深的冲突,是为了表现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本性,表现他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从他后来对待无赖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性格豪爽,不计前嫌。鲁智深出身于军官,经验丰富,因此粗在有细,机警敏捷,正因为如此,才没中无赖的圈套。整个故事塑造出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形象,如不穿插写无赖这一群体形象,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自由朗读课文,感悟体会。
二、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的方面去谈。

  

 

板书设计:
               

 

8*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开端:无赖寻事
      发展:力伏无赖  嫉恶如仇
      高潮:倒拔杨柳  智勇双全
结局:无赖心服

 

 

 

 

 

 

 

 

 

 

 

 

 

语文活动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某些成语里表示数目词的含义。
  2.了解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激发新闻记者文学名著的兴趣。
  3.积累《幼学琼林》的古文名句。
  4.召开故事会,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发现成语的特点,积累成语。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某些成语的特点,理解成语中表示数目的词的特定含义。
  3、理解古文名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发现”
  1.投影出示“语文活动”中的成语。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3.教师讲解成语中表示数目的词的意义。
  它们不表示确切的数目,一般都具有特定的含义。
  4.分组读成语,体会这些成语中“一”“七”“八”“百”“千”“万”特词的特定意义。
  5.收集包含数目词的成语,全班交流。
二、学习“我知道”
  1.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2.学生回忆名著及名著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小组交流。
  3.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句话对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
  如:顾全大局、神机妙算的孔明;嫉恶如仇、智勇双全的鲁智深……
   4.全班交流。
 三、学习“百宝箱”
   1.自由朗读《幼学琼林》中的古文名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简介《幼学琼林》。
   3.熟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提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4.教师点评释疑
   5.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古文名句,注意停顿、重音等。
     如:凭空起事,谓之/平地风波;独立不移,谓之/中流砥柱。
   6.学生熟读句子,背诵句子。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今天我们召开“三十六计”故事会,你们高兴吗?你们知道“三十六计”指的是哪些计谋吗?
  二、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十六计”名称,回忆有关故事情节
  三、教师投影出示“三十六计”名称,学生识读
  四、引导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成语,讲一讲这个成语故事
  五、小组交流
    先在小组里交流,评出本组的“故事大王”。主要从以下方面评议:
    (1)讲的故事与成语的意思是否符合;
    (2)内容是否有趣;
    (3)语言是否连贯、通顺。
  六、全班交流
    各小组的“故事大王”上台讲故事,学生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语言奖”。写出自己交流的成语故事的内容。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习作二

一、教学目标:

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以“记一次比赛”为题进行习作。
二、重点难点:

把比赛的过程写清楚,把最精彩的场面写具体。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写出初稿。

二、教学过程:

(一)、提炼写作方法

1、学生欣赏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精彩片断。

2、引导阅读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描写片断,帮助学生提炼出描写场面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写,把最精彩的场面作为重点写具体,通过对现场观众的描写烘托比赛气氛。

(二)、明确习作要求

本次习作要求我们“记一次比赛”,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把比赛的过程写清楚,把最精彩的场面作为重点写具体,在写参赛者的表现时,还可以对现场观众的描写烘托比赛气氛。

(三)、确定习作内容

从自己参加比赛的亲身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刻或感受最深的一次比赛作为习作内容去写,要将场面写得清楚,真实,具体。

1、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四)、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自由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写。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3、向学生推荐范文。《记一次拔河比赛》

在绚丽多姿的如花季节里,我们又欢欣地迎来了"六一"国际儿童节。今年我们学校的活动可多拉!其中最有意思的要数拔河比赛了!
    下午两点,老师带领我们来到操场,只见操场的左右两侧排着整齐的桌子,操场中间躺着一根又粗又长的绳子,象一条大蟒蛇一样躺在地上。大家听从老师的吩咐,站在桌子外侧观看。前面2场是一年级与二年级,三年级与四年级比赛,虽然校长说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多出2个同学,但由于高年级同学的力气较大,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赢了对方,要数最精彩、最激烈的比赛,要算我们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大战了。
    这时五、六年级同学东、西各站一边,拿起绳子,几个老师边帮我们排好队伍,边讲比赛要点。双方同学严阵以待,做好了冲锋打硬战的准备。只听春风老师哨子一响,我们赶忙拉紧绳子,身子微微向后一靠,两脚用力蹬着地,拼命把绳子向后拉。呀!红标志一点一点地往六年级那边移动,眼看就要输了。老师和同学扯着嗓门大声喊叫:加油,一二,加油!操场上一片加油声。可惜大家连拔河的大忌都不知道,紧张之中,绳子居然弯了,让敌人有机可趁。第一回合我们输了。不过不要紧,还有两个回合。 
    第二回合开始了,我们吸取了第一回合的教训,尽量让绳子成一条直线,但双方同学都死死攥紧绳子,恨不得脚下深深钉进地里,眼睛瞪得滚圆,脸儿憋的通红。这回两个班级都不甘示弱,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红标志时而左,时而右。在一旁加油、鼓励的同学恨不得也上场为我班出一份力气。毫不容易移过半边,本来可以转败为胜,不知为何,又被对方拉了过去,我班的同学倒了一地。只见裁判宣布:六年级胜出!
顿时,操场上全是他们的欢呼声,我们却像泄了气的皮球。班主任在一旁鼓励我们:重在参与,友谊第一,胜败并不重要。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在下一次的拔河比赛中一定要大获全胜!
4、请学生谈谈习作例文成功的原因。
(二)、誊写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誊写到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习作讲评

二、教学过程: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奖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讲评的重点是:

1)是否写清楚了比赛过程;(2)比赛的场面是否写得具体。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选三位同学的习作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欣赏两位同学的整篇佳作,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

(四)、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将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在班级交流。

(五)、课堂小结。

 

 

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教学要求
  1.结合深刻印象的语句体会沈国华热爱祖国、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难点:感悟沈国华的毅然选择以及为国献身的高尚行为。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班课文1-10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
  2.齐读课题。
  3.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是谁?
  4.沈国华为什么能成为史沫特莱的儿子?课文通过哪几个具体事例来写的?
  5.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史沫特莱和沈国华分别是什么身份?他们是怎么样走到一起来的?
  (2)重点读第3自然段,说说沈国华是怎么样细心照顾史沫特莱,史沫特莱又是如何帮助沈国华的。
  可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像史沫特莱这样的国际友人远万里采访抗日英雄事迹的国际主义精神。画记课文中能体现“亲情般的温暖”的句子,感受沈国华年纪虽小却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史沫特莱像母亲一样给予沈国华的关爱。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4~10自然段。
  A.李司令员为什么破例批准沈国华上前线?他上前线干什么?
  B.在战斗中沈国华是如何掩护史沫特莱的?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
  “可是,一转身,附近树丛里运找不到史沫特莱和她的马夫!沈国华摸着黑,呼喊着,搜寻着。”
  这个细节描述了沈国华和史沫特莱失去联系后无比焦急的心情,体现了沈国华高度的责任感和“母子”情深。
  “当沈国华见到史沫特莱时,他不停地叫着史妈妈。望着眼前这个被荆棘划得满脸血痕的孩子,史沫特莱热泪夺眶而出,紧紧搂抱住他,一个劲地叫着:儿子,我的儿子”
  这是脱险后相拥而泣的重逢场面,“不停地”、“一个劲地”反映了两人因惊喜而显得有些语无伦次。重点描写了史沫特莱被这个全心全意保护自己的孩子深深感动,又心疼又喜爱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继续学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指名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二)            继续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1~19自然段。
  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抉择”和“送别”,前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后者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感人至深。
  A.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
  “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热泪滚滚地说:‘史妈妈,我很想跟您走。不过,现在我得留下来,到前线打日本鬼子,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
  分角色朗读,读出沈国华对史妈妈的感激和坚持留下打败侵略者的决心。
  B.老师(或学生)范读第18~19自然段,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还可以以小练笔的开式,以“沈国华想对史妈妈说”或是“史沫特莱想对‘中国儿子’说”为题,要表现出他们的艰苦的战争岁月所建立的深情厚谊。
  2、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重温第17自然段的那名话:“……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沈国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了吗?从当年那个机灵热情的小战士与“再也找不到的身影”的巨大反差中,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你怎样看待沈国华的选择。
  交流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三)、总结

  板书设计:
                  

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史沫特莱 履行职责  沈国华
      (母爱)       (抉择)
           教授文化
           深厚情谊

 

 

 

 

 

 

 

 

 

 

 

 

 

 

十、表哥驾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圈划、讨论、朗读,感受并理解“我”在表哥来访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变化,理解小小说反映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2、朗读、讨论,体会大词小用的语言风格对表现人物心理感受及个性的作用。
     3、改变叙述人物的身份,模仿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学习心理变化的写作,并初步模仿 “大词小用”的语言特点进行写作。
     4、继续学习概括文章里的主要事件。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圈划、讨论、朗读,感受并理解“我”在表哥来访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变化,理解小小说反映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2、朗读、讨论,体会大词小用的语言风格对表现人物心理感受及个性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改变叙述人物的身份,模仿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学习心理变化的写作,并初步模仿 “大词小用”的语言特点进行写作。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二、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初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初读课文的学习习惯。)
     1、从课文里挑选自己认为需要掌握默写的三十个词语,默写在家默本上。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朗读课文至少一遍。查阅“驾到”这个词语在词典里的解释。抄录在书下的注释里。
    3、解释课文为什么取名为《表哥驾到》,写在书上课题旁边。

(二)、导入。(介绍课文的出处,介绍作者秦文君,增加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其他文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的爱好。)
    1、谁能上来写一写《表哥驾到》这篇小小说的作者的名字?出处?
    2、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秦文君?

(三)、新课初读。(初次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的事件、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
    1、“驾到”这个词一般用在什么语言环境中?为什么这篇小小说的题目里要用这个词?(“驾到”这个词一般用在达官贵人身上,特别是皇帝身上。因为这里用“驾到”表现了“我”对妈妈隆重接待表哥的复杂心理。是一种夸张、调侃的幽默语气。)
    2、在“我”和表哥互相认识了解的过程中,我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请用概括的语言说明。(由几个人概括说明)
    3、通过我和表哥见面交往的过程,可以看出我和表哥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我都擅长什么?表哥会什么?我们一起玩的时候,能看出我们哪些优点和不足?)(我比较活泼,有主见,爱好运动,动手能力强;表哥比较文雅,脾气温和,有多种技能,运动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
   4、对于我和表哥的表现,妈妈和大姨妈有什么看法?(你有没有发现她们的看法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四)、反馈
1、当我们第一遍读完课文以后,我们要从课文里感受到哪些信息?
(主要写了什么事?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哪些?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感受或情感?特别要提醒大家,如何快速判断主要事件?从学过的两篇课文中总结:根据时间、地点的转换)
2、作业。

以“我”的表哥的口气,写一篇题为《拜访表弟》的随笔,字数不限。(表哥的心理活动可以参考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模仿。)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继续学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反馈并导入新课。(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学习进行铺垫,了解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对课文熟悉和理解的程度,了解仿写的质量。)

1、请一到二位同学朗读自己仿写的随笔。(如果能事先批改,挑选有叙述者转换问题的文章;表哥的心理描写与“我”的相照应的文章朗读。)
    2、点评。
    A叙述者转换了,要注意什么?
    B表哥的心理活动与“我”的虽然相照应,但能否照搬“我”的心理?
(二)、精读第1到第6段、第7到第22段。(通过朗读、圈划、讨论,体会“我” 在表哥来访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变化。

1、自读第1到第22自然段中描写“我”在表哥“驾到”前和表哥“驾到”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圈划出含有和“驾到”一样具有夸张、调侃的幽默语气的词的语句。
    2 、朗读、讨论第1到第6段中圈划出的语句,体会“我”在表哥到来前是怎样的心情?造成我有如此复杂心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妈妈从来没有看到并肯定我的优点,只看到、批评我的缺点,还喜欢用我的缺点去和表哥的优点比,使我缺少自信。)
    3、朗读、讨论第7到第22段中圈划出的语句,体会“我”在表哥到来后又是怎样的心情?造成我此时复杂心情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大姨和表哥都看到并肯定了我的优点,让我又有了自信。)
     4、那么,在第43段里,“我”要告诉表哥:我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还说彼此彼此,相见恨晚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发现大姨也像妈妈这样看待表哥的,表哥和我的遭遇一样的激动、同情。)
     5、如此看来,“我”在文中的心理变化好像在暗示什么?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家长不能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他们的优点,不能拿自己孩子的不足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不能只把别人孩子擅长的作为优点而否定自己孩子的优点。不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 
(三)、反馈
1、读完这篇小小说,你觉得作者最鲜明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我”在表哥到来前后的心理变化;用幽默的语言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把类似于“驾到”这样的表示尊敬的词语运用到写和孩子同龄的人身上,这叫“大词小用”,常常能产生轻松、幽默的效果。)

11* 同学,请大声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能从文章中受到启发,克服自卑心理,培养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如坐针毡、安分守己、恐怖、禁锢、哑然失笑、自闭、不绝于耳、言犹在耳
   3.课文讲述了一位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使作者得到了信心和勇气的事,这句鼓励的话语是什么?
  二、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同学,请大声点”这句话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悟到“我”曾经是一位缺乏自信的同学?
    (3)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同学,请大声点”这句话使“我”获得了勇气和自信?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桌讨论。
  三、全班交流
   1.“同学,请大声音点”这句话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悟到“我”曾经是一位缺乏自信的同学?
   3.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同学,请大声点”这句话使“我”获得了勇气和自信?
  四、引导学生理解“同学,请大声点”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12*  窃读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二、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四、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
三、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四、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口语交际

教学要求:
  1.以“老师眼中的你,你眼中的老师;父母眼中的你,你眼中的父母,同桌眼中的你,你眼中的同桌”为话题交流互动。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同学们,让我们现二次回顾课文《表哥驾到》中“我”的妈妈对表哥和“我”的评价吧!
   2.教师模拟情景,朗读有关语句。
  二、启发思考,交流看法,提出问题:
    (1)你认为《表哥驾到》中的表哥与表弟真的相差甚远吗?
    (2)两位妈妈为什么对两个孩子褒贬不一?
  三、联系实际,小组交流
   1.联系实际。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受到别人的评价。别人是怎么样评价你的?你是怎么样看待别人的评价呢?
   2.引导学生以“老师眼中的你,你眼中的老师;父母眼中的你,你眼中的父母,同桌眼中的你,你眼中的同桌”为话题进行交流。
   3.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同学说得哪里好,怎么好,还要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提示。
  五、教师总结,深化认识
    同学们,别人是我们行为的一面镜子,同时我也是别人行为的一面镜子。我们要正确看等你在别人的“镜”中看到的自己的形象,正确看等别人的评价。
  六、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习作3

教学要求:
   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
重点难点:

明确习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正在一天天长大,一步步走向成熟。有时,我们还会有一种“长大了”的感觉。谁愿意把这种感觉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呢?
   2.创设情境。当然成长也会伴随着一些烦恼,也许你正为不佳的学习成绩而伤心,也许你正为与朋友间的一场不愉快而懊恼……
  二、自主选材,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选择的内容。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准备写哪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学生的选择情况,鼓励每个方面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的内容,互相评议一下,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方面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昼说具体。
   2.师生评议。要点:1、是否抓住了“题眼”,写出了自己成长的烦恼;2、内容是否具体;3、是否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句话,明确习作要求。
   2.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习作讲评

教学过程: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的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投影出示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
    (1)是否抓住了“题眼”,写出了自己成长的烦恼;
    (2)内容是否具体;
    (3)是否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
     选择3位学生的习作片段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佳作全文,抓住上面三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四、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将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从怎样个性作文方面去谈。

 

 

 

 

 

 

 

语文活动三

教学目标:

1、抓住词语的特点进行仿写。

2、阅读故事感悟故事包含的深刻哲理。

3、积累名人名言。

4、展现个人风采,进行演讲比赛。

重点难点:理解“我会读”短文的内容,感悟故事包含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万花筒是,百宝箱。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会填”
   1.投影出示四组词语。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四组词语的特点。
     ABB式: 汗涔涔火辣辣AABC式:滔滔不绝彬彬有礼
     ABCC式:众目暌暌饥肠辘辘AABB式:踉踉跄跄瑟瑟缩缩
   3.学生根据每组词语的特点仿写词语。
   4.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二、学习“我学会”
   1.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我们将阅读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个故事将会告诉你怎么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自读故事。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把短文读正确,读流利。
    (2)短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3)给短文加上一个小标题。
    (4)文章的字里行间表达了盲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短文讲述了一位盲人琴师在一位长者的指引下,平心静气地生活,弹断了一千根琴弦,终于明白了人生真谛的故事。
  三、学习“百宝箱”
   1.学生自由朗读名人名言,注意读准字音。
   2.熟读名人名言,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则名人名言,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名言?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4.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制成书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大舞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你了解现在的自己吗?你设想过未来的自己吗?今天,让我们心情展现自我的风彩吧!
  二、展现自我风采
   1.交流自己选用的图片、照片、影像资料。
   2.展示个人作品,举办个人作品展。
  三、举行演讲比赛
    以“未来的我”为主题,举行一次演讲赛。
   1.投影出示演讲的“金钥匙”
    (1)围绕一个主题;
    (2)抓准几个方面;
    (3)列举有力事例
    (4)组织通顺语言;
    (5)表达有声有色
   2.自主准备。
    (1)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未来的我”。
    (2)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3.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班组比赛。
   4.演讲比赛。
   5.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

 

 

 

 

 

 

 

 

 

 

 

 

 

 

 

 

 

 

 

 

 

 

 

 

13.隔窗看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以及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4、通过细腻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二、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麻雀飞行时的不知疲倦和样子的可爱,感受它生活的平凡、忙碌与快乐。
三、教学难点:
  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以及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语,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隔窗看雀”是什么意思吗?

2、出示麻雀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二、学习生字词  

三、自学感知:
   1、自渎课文思考:文章围绕“隔窗看雀”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生字,指名回答。
四、点拨交流:
  (一)学习“行动、样子”部分。(默读勾画)
   1、我看到了什么?(谈完就让学生读)
    ⑴腿跳:抓“不停、好象”指导
    ⑵尾翘:
    ⑶身体飞:抓“常常、一模一样、非常可爱”指导
   2、麻雀这样的行为举止给我留下了怎样的感觉?(不知疲倦、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等)
     师:仅仅给我这样的感觉吗?
   (二)、学习“思索”部分(默读勾画)
   1、品读“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⑴解读表层意思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忙碌:不停地飞来跳去、“低飞、跳跃……活着”(省略了什么)
   ②平庸:“不会,也不会,不能,从…到、从…到,市井、那么、连”
   2、师:在作者心里,麻雀是生活的强者,是人类生活的活标点。
   3、读读第九段,想象画面: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喜欢麻雀)为何这样喜欢?(喜欢它的样子,它对生活的态度)它对生活是怎样的态度?(“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在平凡中忙碌着,在忙碌中快乐地生活”)现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联系全文和实际谈)
  四、总结提升
   1、师:现在,你们认为我搁窗看的究竟是什么?(对生活的态度,再次朗读“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在平凡中忙碌着,在忙碌中快乐地生活”)
   2、此刻,你们对麻雀有了什么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611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麻雀“不羞愧,不自卑”的品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15自然段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概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读了这部分内容后,眼前出现的画面。
   3.老师总结:总是不停地低飞,不停地跳跃,不停地啄食,唧唧喳喳的叫声总在我们耳边回响,它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然而,这样熟悉的小鸟,又的确从来没有引起过我们的注意。为什么?
    相机板书:忙碌平庸
  二、读悟结合,审视麻雀。
   1.品味文字,体会麻雀的“不羞愧”和“不自卑”。
    从课文那些地方可以让你读出麻雀的“不羞愧”与“不自卑”呢?请你读读课文,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做记号。
    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体会麻雀的不羞愧;
    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在季节的变化中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体会麻雀的不自卑。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深刻感受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体会麻雀对平凡生活热爱的形象。
  三、品读涵咏,赏析语段
    学习第9自然段,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和新妙的比喻。
   1.作者把麻雀比喻成什么?标点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把麻雀比喻成标点的妙处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形象和情感两个方面品味)
   3.鼓励学生用最美的声音读好这一段。
  四、拓展延伸,直面主题。
   1.小结学习的内容。
   2.课件出示大雁与麻雀并存画面。庄子在《逍遥游》里说了两种鸟,一种是大鹏,一种是小雀,这就是扶摇直上的大鹏,这就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如果你是鸟,愿意做哪一种呢?
    学生自由谈:如果我是一只鸟,我愿意做________鸟,说出自己的想法。
   3.总结全文,直面主题:
    不管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够做成什么,如果能以理解、欣赏、热爱的目光去对待周围的事物,那么,这个世界,即便是一只平庸的麻雀,也会变得非常可爱。
    ——祝愿亲爱的同学,用你们乐于的生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真正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练笔,心语独白:我是一只……
  六、板书设计:

                    

13.隔窗看雀


             生活形态 (忙碌 平庸)
             生活情态 (不羞愧 不自卑)
             生命,存在就有意义

 

 

 

 

 

 

 

 

 

 

 

 

14.神奇的丝瓜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茁壮”、“瓜藤”、“凸出”、“杞人忧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丝瓜的神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重点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丝瓜的神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抓住文章的语句,感受丝瓜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到课题,你有了什么想法?
  2.课件出示丝瓜的图片,说一说丝瓜的外形特点,介绍一下丝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2.交流学习效果,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义。
  3.把课文读通读顺,感知课文内容。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想一想丝瓜的神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可以在书上作批注。)
三、细读课文,感悟丝瓜的神奇
  1.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丝瓜的神奇的。请大家默读课文以后找出描写丝瓜的语句。
  2.指名读,感受丝瓜的神奇。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抓重点汇报体现丝瓜的神奇的语句。
    A.随意种上却茁壮成长。
    B.生长神速,让人难以相信。
    C.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
    D.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
    E.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4.美读课文,体会丝瓜的神奇。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谈学习的收获,主要从理解课文方面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感悟丝瓜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丝瓜的神奇之处。
   2.说一说:课文是用怎样的方法写出丝瓜的神奇的。
  二、品读词句,进一步感悟与交流“神奇”。
   1.课件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A.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
    B.丝瓜藤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C.这样细的藤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给土墙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2.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A.“竟然”的“竟”是什么意思。
    B.丝瓜为什么会出乎作者的意料?
    C.“竟然”的“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丝瓜的神奇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来。作者越担心就越能表现丝瓜的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写作手法。)
   3.你们知道作者每一次担心什么,为什么担心吗?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三、配乐朗读,体会情感。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2.美读课文,体会丝瓜的神奇以及作者对丝瓜的喜爱之情。
  四、探究提高,课堂小结
   1.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概括全文内容。
   2.让学生自己谈这节课学习的收获,主要从体会词句方面谈。

  板书设计:
                

 

 

 

 

14.神奇的丝瓜
              

瓜籽   
            瓜秧           神奇(旺盛的生命力)
            丝瓜

 

 

 

 

 

 

 

 

 

 

15*  蜜蜂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受伤的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锲而不舍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这是什么?
   2、说到蜜蜂,你想到了什么?
   3、说实话,其实我不太喜欢蜜蜂,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被它蜇过一回,但是后来听老人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就原谅它了。可是从此看到它,总觉得心里有疙瘩。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板题)才知道自己对它了解得太少。
   4、相信大家在读完课文后,必定会对它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1、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习2-5自然段
   (1)你是从哪看出作者的厌烦?
      重点:理解词语锲而不舍
      指导读出我的不耐烦、厌恶之情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一只怎样的蜜蜂?
   (2)小结: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我先是赶它,然后拍它,接着踏它,  后还使出全部力量碾它,恨不得置它于死地。可这只蜜蜂却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它两次从土里钻出来。
  3、学习6-11自然段
   (1)我再也不想去伤害它,我心中充满疑问,我开始静静地观察它,我看到了什么?蜜蜂做了什么令我感动?
   默读6-11自然段,同座合作补充板书。指名回答。
   (2)它是怎样修补自己的翅膀的?
      划记修补过程中的动词,完成填一填。
   (3)被修补的翅膀伤得怎样?从哪看出很严重?
   (4)尽管伤得这么严重,但它仍然(引读填一填)
   (5)师引读9-11自然段。
   (6)读完了蜜蜂振翅起飞的经过,你想对蜜蜂说什么?
   (7)这可爱的小生灵折服了我们,同时也折服了作者,从哪可以看出?
   (8)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三、总结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次钻出来
                      不怕困难
          蜜蜂  一次又一次   修补翅膀
                      坚持不懈
              三次试飞

 

 

 

 

 

 

习作四

一、教学目标:

1、试着把自己大胆想象为一种动物或植物,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独特的经历。

2、通过写作实践,培养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

想象合理,按一定顺序写,文章有一定中心。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了解写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忙碌的麻雀,神奇的丝瓜,不屈的蜜蜂,它们虽然渺小,但它们用自己小小的生命,创造着生命的奇迹。那么动植物又是怎样看待人类的呢?现在请同学们展开大胆想象,把自己设想为一种动物或植物,然后把你们的独特经历写下来。

(二)、大胆想象,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可以把自己设想为一种动物或植物。

2、汇报选择的内容。请一小组同学说说把自己设想为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准备怎样写,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3、小组合作。请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习作内容,互相评议,并准备选代表到班上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要求尽量把内容写具体。

2、师生评议。要点:想象是否丰富合理,是否按一定的顺序写,中心是否明确。

(四)、明确要求,自主习作

1、明确习作要求。这次习作要求我们把自己想象为一种动物或植物,用第一称的手法描述出所见所闻所想,写出你的独特经历。想象要大胆,又要注意结合这种动物或植物的特点。

2、学生自主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3、向学生推荐范文。

“小伞兵”的遭遇

我,是蒲公英的孩子“小伞兵”,白雁年夜伯、蜜蜂弟弟和花儿都被城市的情形污染给熏跑了,而我呢?酿成了无家可归的流离孩儿。老天啊!我该飘向何方?哪里才会是我的家?

正当我一筹莫展之时,风儿姐姐转着圈儿向我走来,欢快地说:“太好了!你有新的归宿了!”

   “哪儿有我的落脚之处啊!年夜马路旁,尽是黑黑的汽车尾气,住在那儿会让我喘不外气来;我想住在小河干吧,河里堆着人类扔的糊口垃圾,使我感应恶心;住在年夜山里总行了吧,可人类在年夜山建造了化工场,那红的蓝的废水随地乱泼,我一旦沾上了那工具,即使不死也会半身不遂。你说,我住哪儿呢?”

   “你跟我来吧。”

风儿姐姐拉着我的手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本,今天是使全中国人平易近沸腾的日子,神舟七号航天载人飞船,今日就要飞天了。风儿姐姐是想让我乘着飞船飞向太空,肆意去哪个星球扎根呢。这却是个不错的主意。

“五,四,三,二,一,起飞!”

望着离我越来越远的城市,望着风儿姐姐那挥舞的手,望着生我养我的土地,尽管我对地球还有良多的不舍,可是想到我的幸福糊口马上就要起头了,我又按捺不住一阵兴奋。

 

(二)、教师总评,本文想象丰富奇特,文章立意深刻,中心十分明确。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誊写到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习作讲评。

二、教学过程: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奖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讲评的重点是:

1)是否写清楚了比赛过程;(2)比赛的场面是否写得具体。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选三位同学的习作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欣赏两位同学的整篇佳作,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

(四)、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将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在班级交流。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

 

 

 

 

 

 

 

语文活动四

一、教学要求:

1、积累形容做事认真刻苦的成语。

2、品味本单元课文《神奇的丝瓜》、《蜜蜂》的结尾,学习写作的技巧。

3、认读并识记部分繁体字,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绘制成卡片,感悟动物的有情。

二、重点难点:

体会本组课文结尾的精妙。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恰当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万花筒、百宝箱。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会写”

1、老师出示词语“全神贯注”“锲而不舍”“专心致志”。

2、指名学生说说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在书中横线上写出这样的成语。

4、全班交流。

5、学生出示收集到的形容做事认真刻苦的成语,学生认读、积累。

(二)、学习“我会评”。

1、老师出示《神奇的丝瓜》、《蜜蜂》两课的结尾。。

(1)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2)我继续跪了一段时间。

2、引导学生口味这两课的结尾,体会这样结尾的妙用处。

(1)句:意味深长。

(2)句:短小精悍而又出人意料,让人回味无穷。

3、引导学生思考:你最喜欢哪篇课文的结尾?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4、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5、全班汇报。

(三)学习“百宝箱”。

1、出示课文中的三组词语。

2、比较左右两边的汉字,认读并识记这些繁体字。

3、出示课本中出现的繁体字,学生认读。

4、全班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繁体字。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大舞台。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动物也有情,大象是育儿的模范,乌鸦有反哺的美德,犀牛与犀牛鸟和睦相处……动物世界有知恩图报的行为,也有互助互惠的现象。

2、教师出示乌鸦有反哺,犀牛与犀牛鸟和睦相处的图片,学生欣赏,感悟动物的有情。

(二)、开展活动。

1、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查阅有关动物的奇闻趣事。

2、将收集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

3、评比。比一比,看谁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4、把大家的装订成册。给它取个名字。

(三)、活动总结。

同学们通过活动,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查阅了许多动物的奇闻趣事,制作了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卡片。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收集动物的奇闻趣事。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十六、会飞的孩子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1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怒族孩子勇敢能干、天真活泼、热情友善的性格特点。
  4.学习环境描写及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从叙事及人物描写中感受怒族孩子的性格特点,领悟情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破题导入,激发兴趣。
    看标题,这孩子是哪个地方的人?难道他真的会“飞”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一下这孩子的神奇的本领吧!
  二、通读课文,理清段落。
    默读课文,弄清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哪些事?

1、学生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小结。
  三、诵读课文,疏解生字词。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标示出各语段序号,勾画并疏解生字词。
     2.识记生字
  四、诵读感知,把握文意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本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本部分中有两处关于怒江的环境描写的片段。
   3.课件出示怒江奔腾的险峻画面。
   4.想想这两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5.再次品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概述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2.找出本部分描写阿江的句子。
   3.分析这些句子表现了他哪些性格特点?
   4.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5.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品味。
   6.描写我的心理感受有何作用?
   7.结合故事情节,全面归纳阿江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体会。
   3.课件:最后一段中“飞得更高远中”的“飞”与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抄写并背诵第113自然段。
   2.摘抄其他你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会飞的孩子
                阿江飞跃怒江    勇敢能干
                阿江带我飞跃怒江  热情友善
        环境描写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天真活泼

 

 

十七、洗脸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通信员执意要每天早晚送洗脸水给女歌唱演员的深层原因。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板题。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课文里写了什么感人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读,注意正音。
   3.提出不懂的生词。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结合收集到的资料简要谈谈西藏边防部队的生活状况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让你深受感动的词句,多读几遍。
   2.集体交流。
   3.感受边防战士的优秀品质。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本课中作者又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1.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品质。
   2.通过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

五、课堂小结
    学完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洗脸
               通信员      女演员
                 先人后己、真诚无私

 

 

 

 

 

 

 

 

 

 

 

 

 

 

 

 

 

 

 

 

 

 

 

 

 

十八、采访对象是棵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按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叙事详略地处理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2、“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塔里木垦区的防风林图片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不平凡的树,去倾听这些树所述说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自己不理解的生词作上标记。
   2.学生读课文,动手画,动口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出示)
   (1)关于生字
     注意“垦区”的“垦”不能写成“恳”
     注意多音字不能读错
   (2)关于词语
     驱车树冠风餐露宿万马奔腾
   (3)关于问题。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动地复述这三个故事。
   3.从故事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课堂小结
   1.作者采访的三棵树,每棵树下都埋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学完这三个人物的故事后,你对他们分别想说些什么?
   2.学完了本节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复习导入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课文所写的人和事较多,材料丰富,而我们多过之后丝毫不觉得杂乱无章,这是为什么?
   2.课文主体部分所写的人和事有没有详略之分?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文中的几位人物。
   2.质疑:课文最后一段中,少年为什么在临行前种下一棵白杨树?表达了他的什么愿望?
   3.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1.想一想,当上海女知青发现行军锅被狂风吹走的一刹那,她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2.阅读类似的颂扬西部建设的故事。

板书设计:        采访对象是棵树
    

第一棵树       老班长  鞠躬尽瘁
    第二棵树       军马   战功赫赫
        第三棵树      女知青     奋不顾身

习作五

教学目标:
  一、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写出这次习作的初稿。
  二、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
  三、习作讲评

教学重点难点:
  一、明确读后感的写法。
  二、读后感的内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具准备:优秀习作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不少精彩的课文,其中一定会有你最喜欢的一篇,读过后你一定会有很深的感受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读过的某篇文章后的感受写下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自主读题目,想想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2、学生汇报交流。
三、指导学生习作,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1、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哪篇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习作素材。
  3、写读后感还要注意些什么?出示课件
四、学生当堂习作,完成初稿。
    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评赏优秀习作
  1、每小组推荐一两篇佳作,有作者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2、向学生推荐范文。
  3、总评
  这篇读后感的立意很好,感受深。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先概述所读文章内容,再突出写了自己最受感动的片段,最后联系实际谈认识,整篇文章条理连贯,一气呵成,堪称佳作。
  4、请学生互相谈谈例文的成功之处。
二、眷写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眷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评讲要点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讲评的重点是:
    (1)语句是否通顺,流畅;
    (2)内容是否精要;
    (3)有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感受。
    (4)感受是否真实具体。
二、分类点范讲评
  出示片段范例,从文中一词一句一个细节入手,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并指出病句根源。
三、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投影出示佳作片段,共同商读评议。。
  2、结合以上提出的讲评要点,赏析两篇学生完整的习作。
四、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阅读自己的习作,画出写的好的地方,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2、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3、各自修改,继续完成习作。
五、展示习作,树立信心
六、由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

语文活动五

教学目标:
  1、积累带“风”字的成语。
  2、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事物写的更加形象生动。
  3、初步学习赏读诗歌。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诗歌阅读
教具准备:预习课文,收集西北地区的详细地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以轻松的心情到“语文活动5”去活动活动吧,相信你一定会愉快而有所得的。
  二、引导学习
  (一)万花筒
   1、学习我会填
    课件出示题目
    齐读作为示例的成语。看看这些成语有什么特征?
    启发:再看看每一行中带有“风”字的成语有什么特征?
    填写带“风”的成语,比一比,看谁填得又快又多
    交流补充
    课件出示交流成果。
    读读背背
   2、学习我会写
    (1)课件出示例句
    (2)顺势介绍比喻修辞的表达作用
    (3)引导学生品位例句中比喻的妙处
    你平时作文中也一定有一些精妙的比喻句,回忆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一下
    再试着写写这样的句子
  (二)百宝箱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不理解的诗句画上记号。
   3、播放课件,让学生形象感知。
   4、学生交流讨论
   5、教师引导点拨
   6、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品析
   7、再读,再体味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西部是一片神奇的热土,这节课我们将带着歌声和自己设计的路线一起踏上西部这片神奇的热土。
    板书主题。
  二、举行“西部风情赛歌会”
   1、参赛者先在小组内展示,初赛。
   2、各小组推举一二名优胜者参加复赛。
   3、模拟比赛场面
   4、让优胜者谈谈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准备过程。
   5、观众互动。
   6、由组织者代表发言。
  三、设计“西北十日”路线图
   1、看地图,西北主要有哪些地区?
   2、合作设计“西北十日”路线图
  四、课堂小结

                     

十九、和平女神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我国人民向法国和世界人民送和平神像的意义。
  3、体会和平女神像的形态美,体会其蕴涵的寓意。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我国人民向法国和世界人民赠送和平女神像的意义。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课文内容。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33、质疑。自己有什么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4、师生研讨,汇报初读课文的情况。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背景资料,借此来理解这一段内容。
   3、教师向学生介绍反法西斯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地区发起的登陆战役情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惨烈和最后胜利的来之不易。
   4、指读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听读思考: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世界和平女神像揭幕仪式是隆重热烈的?
   5、让学生就此段内容质疑。
  四、课堂小结
   1、从这两自然段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赏析
  (一)学习第34自然段
   1、默读这两自然段,你感受到会场上一种什么洋的气氛?
   2、放映和平女神像揭幕仪式的影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
   3、学生提出这两自然段中弄不懂的问题。
    (1)揭幕式为什么如此隆重热烈?
    (2)人们为什么如此欢乐、祥和,和平女神像的布幕揭开后,人们为什么又显得庄严肃穆?
    (3)怎样理解法国官员在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二)学习第56自然段
   1、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从文字介绍中了解和平女神像的外形特点。
   2、放映和平女神像的放大投影,学生图文对照,再次体会其形象特点。
   3、把“中”字、“平”字及表示“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连串起来,说说和平女神像向人们传达了怎样的寓意?
   4、指名第6自然段,思考:本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和平女神像的寓意?哪句话又表明了中国人民向法国和世界人民赠送和平女神像的意义?
  (三)学习第7自然段
     结合课后第2题第(2)小题,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体会?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想象光色声乐映衬下的和平女神像的美丽、高贵的形象。
  三、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学生总结学完本课后的收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再读一读。
   3、站在和平女神像面前,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和平女神像
                

形象:舒展双臂 放飞和平鸽
                

寓意:表达和平友好的伟大主题
          中国赠送和平女神像的意义
          传递和平信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二十、奥运圣火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从文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3、学习课文围绕“奥运圣火”这一中心组材和行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围绕奥运圣火讲了哪些内容。
  2、理解奥林匹克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录象片段。
   2、同学们,画面上的这位运动员是我国著名的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你知道他这是在干什么吗?
   3、你知道奥运圣火的来历吗?你知道奥运圣火有什么意义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指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3、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订正。
  四、质疑问难,归纳学习目标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奥运火炬的有关知识内容方面去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指名染光学色怀念感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2、这么多的内容看起来似乎很杂乱,作者是靠什么把它们组织到一起的?
  二、学习课文组材和行文的技法
   1、浏览课文,重温课文内容,想想课文的这些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来写的。
   2、自读自无悟,小组合作交流。
   3、集体归纳、订正。
  三、理解“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
   1、全班交流多收集到的有关奥运会的知识。
   2、播放奥运会历史上的一些精彩片段
   3、怎样理解“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
  四、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你能补充一两点有关奥林匹克圣火的知识或讲述一个有关奥运圣火的故事吗?
   2、你们喜欢体育吗?喜欢哪些奥运明星呢?
   3、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
   4、你知道2008奥运会最后一棒火炬的传递者是谁吗?
  五、课堂小结
    课文以“奥运圣火”为线索,一线穿珠,将文中内容连为一体,使文章形散神聚,这种组材的方法,在我们今后的习作中值得借鉴。让我们一起来祝愿奥林匹克精神火炬熊熊燃烧,照亮全世界。

  板书设计:
          20 奥运圣火
         奥运圣火的来历
         奥运圣火的重新点燃
         奥运火炬接力的规定和程序
         2004雅典奥运火炬的传递
          奥运圣火的意义

21、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感情读出来。
  3 .了解诗的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 .理解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重点:通过朗读,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
  孩子是世界各国的未来和希望.成人应该对孩子关爱有加,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和平安宁、幸福自由的成长环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板书课题)。看看作者在诗中对全世界的孩子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受
  1 .打开书,把课文自由地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把你认为难读的语句和读不恤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谊。
  2 .把这首诗读给旁边的同学听一听,互相评议,把全诗读通顺、读流利。
三、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1 .分小节来读一下这首诗。(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按小节顺序来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 .在刚才读诗的课程中,同学们遇到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请先在小组里谈一谈你们的理解,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再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及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投影出示思考问题:
    ( l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悄?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 2 )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他这种感情?
    ( 3 ) “美丽的鲜花到处开放,用来制造子弹的金属,都变成银亮银亮的,发射卫星的火箭:, ”这几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2 .小组讨论交流。
  3 .全斑交流。
  4 .教师指导、归纳、明确。
    ( l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他对全世界孩子的美好祝愿,祝愿他们能拥有一个和平安宁、自由美丽的成长环境,表现了他热爱和平的感情,也体现了他善良、博爱的宽广胸怀。诗中的“我愿”、“我要”、“我希望”这些词语所领起的诗句.就是作者感情的直接表露。此外文中“信任”、“善良”、“和平”这些词也是作者感情的表白。
    ( 2 )作者主要用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来表达这种感情。先把“我”的歌比做一群鸟儿飞到孩子身边,接着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写了这支歌表达的种种愿望。
    ( 3 )作者希望全世界的孩子常能拥有一个美丽如花的环境,水远不要发生战争。人类应致力于科学研究,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理解了“鲜花”、’‘子弹”、“卫星”这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的含义,就不难理解这几句诗的含义。
五、激发想象,引起共鸣
   1 .指导朗读,激发想象力。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朗读体验,升华情感。通过多次的朗读体验,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六、总结、拓展
   1 .教师小结。作者用问候和祝愿的方式,亲切而又深情地表达了热爱和平、希望世界各国的儿童能拥有一个和平、安宁、美丽自由的成长环境的感情,体现了作者善良、博爱的宽广胸怀。
   2 .欣赏诗的共。可引导学生从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诗的节奏、韵律等多角度对诗进行品析,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3 .拓展。构建和谐社会是21 世纪的主题,你能对此提出几点建议吗?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 .模拟活动中城乡孩子见面的场景.互相谈心,谈谈自已的见闻和感受,并互相讨论怎样让城乡小伙伴子湘得更紧,心靠得更近!
   2 .学习写倡仪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谈心交流,加深城乡孩于之间的了解,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有没有参加过”城乡孩子手拉手”活动?如果你是城里的学生,你一定想r 解乡村孩子平时的学习生活状况;如果你是一位乡村学校的学生,你也· 定想了解城里学生平时是如何学牛和生活的,是吗?下面就让我们模拟见面场景进行一次亲切的交谈吧!
  二、个别交流
    选派一到两个代表谈谈自己参加“城乡孩子手拉手”活动的见闻和感受。
  三、两两交流
    城乡孩子结成对子.红拼礼物,互留联系方式。可模拟现场.先向对方介绍你所在的环境及生活状况,再向对方询问这方面的一些情况。谈吐要清晰.说话要有条理,用语要文明礼貌。
  四、相互讨论.出好主班就“如何让城乡小伙伴手拉得更紧.心靠得更近”这一问瓜展开讨论,大家出谋划策,将那些切实可行的好主意拟订方案,由代表当众宣读,日后实施。
  五、拓展交流
   1.在这次文流活动中,你有什么感想呢,
   2 .如果你想对你的好伙伴,对他们的所在地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请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梁道去与他们多多交流吧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交际.你有哪些收获呢?

                 

 

 

作文六

教学目标:
  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写出这次习作的初稿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明确要求,写出初稿

教学过程:
一、学生默读该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本次习作要求同学们学写倡议书,把大军都动员起来。
二、指导学生学写倡议书
  1、倡议书的内容(投影出示》。
    ( l )倡议什么事;
    ( 2 )倡议的理由;
    ( 3 )要大家做什么;
    ( 4 )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
  2、倡议书的格式(投影出示)。
    ( l )根据倡议书的内容拟定标题;
    ( 2 )写清楚倡议书的倡议对象;
    ( 3 )写具体倡议的内容;
    ( 4 )写清侣议人的姓名及日期三、分小组讨论
  3、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的倡议书准备倡议什么,倡议的理由、倡议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择有代表性的,准备全班交流。四、全班交流在同学发言后,教师总结,指出问题:
三、、学生练习写倡议书口板书没计.议书写法倡议书的内容倡议书的格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
 教学过程:

  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每小组推荐一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自己的倡议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二、向学生推荐范文。
            抗及救灾倡议书
同胞们、朋友们:
  当突如其来的地震撕裂巴蜀大地,需要什么?你我伸出的援助之手!
  当残垣断璧的度坡掩埋鲜活生命,需要什么?你我爱心的无私奉故!
  当哀鸿遥歼的呼救痛彻你我心序,需要什么?你我力所能及的带助!
  20085 12 14 28 分,三十二年来最为渗重的地震突害降临了天府之国―四川省的沈川县,上万同胞的生命瞬间消逝,更有大全的受灾民众急切地等待着救助与支援。
  救同胞于危急之时,从爱心于危难之际。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杭震救灾斗争的胜利”的要求,常州义工联合会、钟楼区慈善分会、钟楼区志愿者协会联合组织“橙丝带· 温晚汉川―杭震救灾篆梢活动”。
  我们向全市各阶层的爱心人士发出服灾幕捐的倡议,恳请您伸出援助之手,奉从一片爱心,给灾区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热的兄弟姐妹们以支持和带助。天地无情,人间有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让我们肩并扁铸就爱的长城.尽我们的纬薄之力,汇聚成爱的海洋,去和无情的自然灾害作斗争。龙城的儿女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献出我们的拳拳爱心吧!

 

周旺镇人民政府

2010年十一月二十日

 


                                                                                              三、总评倡议书格式正确,倡议的理由充足,倡议的内容具体。
  总之.这份倡议书不但写明了倡议的目的和意思,而且井然有序地写出了倡议的具体做法。相信大家看了这份倡议书,都会行动起来的。请学生谈谈例文的成功之处。
四、写习作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愈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作文讲评。

教学过程:
  1 .小结习作情况。
    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 .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
   (l )倡议朽的格式是否正确;
   ( 2 )倡议的理由是否充足;
   ( 3 )倡议的内容是否分条列出,清楚明r :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 .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选择三位学生习作的片段进行评议,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或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2 .评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抓住评讲重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1 .互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 .自评自改,继续完善习作。
  四、全班交流,展示优秀习作把优秀习作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五、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次习作的收获,从学写倡议书的方法方面去谈。

 

 

 

 

 

 

 

 

 

 

 

 

 

语文活动六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评价作家作品:
   2、学会品读文段,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积累体育名言名句。
   4、组织开展‘走向世界,感受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会评”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小学几年来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而且还拜读了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你最喜爱哪一位作家的什么作品呢?现在我们就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2、同桌文流,小组文流。
  3、投影出示一篇美文,引导学生说说喜欢这篇文章的理由。
  4、学生从文章内容、语言、立意等方面文流自己喜欢某一篇文童的原因。
  5、全班交流汇报。
二、学习’.我会读”
  1、投影出示书中文段,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象,把文段中的语言文字化为美的形象。
  3、启发学生思考交流。
   ( l )你从这个文段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秋的“沉静”?
   ( 2 )你喜欢这个文段吗?为什么?
   4、学生朗读。
   ( l )你打算怎么朗读这个文段?和小伙伴们交流自己选用的朗读形式、语速、语气。
   ( 2 )自己美读文段。
   ( 3 )全班展示。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把自己对秋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教师鼓励学生人人参与。
  5、评选“美读小能手”。
三、学习“百宝箱”
   1、激情导入。
   2、投影出示”百宝箱’”中的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名言。
    ( l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 2 )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体育名言的大致理解。
   3、多种形式读、背名言。
   4、交流其他有关体育的名言(学生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节日是人类精神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节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节日的百花园,一起去领略这座百花园中万紫千红的景致吧!
二、播放录像,欣赏世界各国人民欢度节日的情景
三、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1、介绍世界各国节日的由来。
   2、介绍节日中的奇闻趣事。
四、播放一段中国人民欢度国庆节的录像
   1、学生观看录像,感受人们欢度节日激动的情景。
   2、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这是哪一个国家的人民欢度什么节日的情景?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文流汇报。
五、展示台
  课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各国的节日”为题,办一期手抄报。比一比谁的手抄报办得更好。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十二、论语四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 个生字。
  2、理解、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4、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读琉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通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关于孔子的资料助读投影显示:
  孔子(公元筋551 一前479 )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尊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倦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先慢读全文。
  2、播放朗读录音磁带,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教师提示)
  ( l )正音释义
   ①论语lun )
  ②女,音ru .同‘.汝”,你;
  ③是知也:知,音Zhl ,同’智”,智慧;
  ④其:他们.他们的;⑤子日:孔子说,日:说;⑥诲:教导;⑦好古:爱好古代文献;⑧敏:聪敏,敏捷;⑨温故而知新:温习好学过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
  ( 2 )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沮故l 而知新,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 l )第一则:三人:几个人。“三”“九”在古文中都是指“多”的意思,不是确数。学习的意思。焉:语气词,无实义。之:指前面所说的“善者”,好的方面。
    ( 2 )第二则:这则中的有些词语要放在整则中来理解,如“海女知之乎”中的“知之”是:这。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判断动词“是”。也:表示语气,无实义。
    ( 3 )第三则:者:的人。敏以求:聪敏而又努力学习。
    ( 4 )第四则:可l 以为师矣”: 善:好,长处。从:跟随,这里是应解释为“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2、小组内文流每则文意。如有疑难.小组长叮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 l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 〕择其钾者而从之,其不普者而改之二
    (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二
    ( 4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5 )溢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明确句意:
    ( l )儿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 2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3 )知道就是妇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葱。( 4 )我并不是生来就恤知识明事理,(那是因为)我爱好古代文献.聪敏而又努力学习所致‘( 5 )在祖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叮以当老师了。3 .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4 .学生跟粉录音轻读,尝试背诵。五、熟读背诵.进行语盲积.。, .熟记重,的文宫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东”三人行,必有我师”“滋故知断”等词语,积爪格言势句。
  2、深层理解伍语》四咧的内挂、
教学过程:
  一、齐读裸文.导入新课
  二、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 .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愈。
   2 .积累格言,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       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关”的句式说话。如“温故而知新”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 l )成语类三人行,必有我师溢故知新
  ( 2 )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谈学习方法的;温故而知新好古,敏以求之
  3 .问题探讨。
  第二则:
  提问:他警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俏孙一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换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本则中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懊,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第四则:
  提问: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悄.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明确:礼记· 学习)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 .学生集体背翻全文。
三、总结课文,反思文本
  1 .课文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来论述学习,其中第一、二则是谈学习态度,第三、四剧是谈学习方法。学完课文后,我们要积票文中出现的常见的、重要的文言词语,能翻译疑难句子。
  2 .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文中某些格言苦句式的句子的理解。你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
     

谈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谈学习方法:教以求之注故知祈

 

 

 

 

 

 

 

 

 

 

 

 

 

 

 

 

 

 

 

 

二十三、词二首

一、教学目标
   1 .弄值字词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梅花的高沽品格。
   2 .理解两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扰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4 .有感悄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理解陆游的咏梅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同学们,请背一背我们学过的词。
    (学生背诵时用课件出示其内容,利于集体复习)
  2 .说一说你知道的词牌名。(忆江南、如梦令等)
  3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同题目、同题材的词。(板书课题、作者,齐读课文)
  4 .介绍写作背景;
  毛泽东这首咏梅词是毛泽东1961 12 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后,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屈膝求和的时代。陆游的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泽东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2 .指名读,纠正读音。
  3 .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1、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简单地做一下批注。
  2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读了陆游的咏梅词以后写的,所以我们在读毛泽东的这首词时也应认真品读一下陆游的原作。
  3 .学生自由读一读陆游的词。
  4 .了解陆游
  词的大意和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词的大意:生长在骤站之外断桥旁边的梅花,无人过问,自开自落。天气已是黄昏,梅花正因孤苦无靠而发愁时,还要遭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梅花在漫天冰雪时节傲然开放,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但她无心与百花争着报春,因为心地坦然,任凭她们嫉妒。在百花盛开时,梅花已暇零落地化为泥土.或者被车马践踏为尘埃。只有香气依旧不变。作者借梅花在凄风苦雨中成长,在任何情况下不改芳香来象征自己坚强不屈的品格.也表现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性格。
  5 .陆游的词忧伤、憔悴,音调低沉,我们读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有这样的感觉吗?
四、质疑问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可先进行归纳,待下一课时解决。
五、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毛泽东的咏梅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
  二、合作探究
   1 .出示学习目标。
   2 .组讨论交流。
   3 .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字生有一足田难度。教帅可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追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注意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 .激发想象,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 .背诵这首词。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 .师生小结。毛泽东的咏梅》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 .读写结合。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3 .读一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4 .背诵陆游的(咏梅)词。
 

 

 

 

 

 

 

 

 

 

 

 

 

 

二十四、墨竹如人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默读课文,讲讲课文所写的郑板桥的故事。
  2.体会郑板桥所画的竹与他品性人格之间的联系。
  3.试着欣赏郑板桥的默竹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郑板桥的故事中感受其品性人格。
  难点:如何理解文题“默竹如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认识一位爱画竹的画家——郑板桥
  二、介绍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三、自主学习:
  1、解词:学习生字、新词
  注意:“绰”读“chuò”,不要读成“zhuó”;“诣”读“yì”,不要读成“zhǐ”
  着重理解下列词语;绰约、风姿、峥嵘、囤积、离乡背井、赈济、溢于言表、造诣
  2、交流材料: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四、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郑板桥爱竹,赞扬画家人格。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郑板桥不媚权贵,关爱百姓。
   第三(第6自然段)高度评价《墨竹》,赞扬画家精神。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套用这种说法,是不是也可以说“画如其人”呢?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素以画竹著称于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板桥的故事,看看他画的竹与他本人的品性是否相似。(板书:默竹)
二、读文,练说
  1.默读课文,准备复述郑板桥的故事。
     小组交流,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更生动、全面。
   2.练说,说说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从一事中,我看出郑板桥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话。
     学生相互补充、纠正、归纳:
     勤俭谦逊,清正高洁,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与百姓打成一片,不媚权贵,安贫乐道。
三、赏画,感悟
   1.出示郑板桥的画作—《墨竹》,引导学生欣赏画中的形象特点。
   (1)细长的枝干、突出的枝节、峥嵘的竹叶给人一种瘦劲、劲节的感觉。
   (2)挺拔细长的竹枝给人一种正直而又傲然不群的感觉。
   (3)随意舒展的竹叶显得潇潇洒洒,给人一种担荡从容之感。
   (4)兰草与巨石的背景衬托出竹的高洁、清正与坚贞。
  2.想一想,画中竹的这些特点与刚才所归纳的郑板桥的品性是否相似。
     让学生将竹的特点与郑板桥的品性人格对应、融合。
  3.真是画其人啊!(在课题“墨竹”生读书“如人”)
四、廷伸拓展
  1.清代的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是一个怪才,有关他的趣闻轶事一定很多,你能利用课前所收集到的一些材料向其他同学讲述一两件事吗?
  2.课外再找几幅郑板桥的字画欣赏一下,看是否还是画如其人,字如其人。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了解郑板桥的故事,感受到他独具特色的品性人格,还通过欣赏他的名画进一步感受他非凡的品性。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一下郑板桥。

  板书设计:
               

 

 

24 * 墨竹如人
           墨竹           郑板桥
         峥嵘 潇洒        勤俭谦逊,清正高洁
         舒展 自如        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
         瘦劲 挺拔        不媚权贵,安贫乐道
           (竹)    如      其(人)
 
                                       

 

 

 

 

 

 

 

二十五、黄山松*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自学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4、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2、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观感知,读题解意。
  1、介绍黄山美景,引出“黄山松”。
  2、读课题,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2、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特点之一:坚韧顽强
     特点之二:一心向着阳光
     特点之三: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3、给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导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本段,边读边想:黄山松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它生长的得怎样?
  (2)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2、自学课文第234自然段,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表现黄山松的另外两个特点的。
   3、教师点拨、指导。
  4、交流读后的感受,美读课文。
四、回顾全文,反思文本。
  黄山松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一心向阳的枝条,更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然而读完课文后,你是不是觉得是在写黄山松,而是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
(松树是坚韧顽强的,是团结的,人有何尝不是呢?)

 

                       第二课时

一、深入读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和特点
  1.读课文,思考:黄山松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注意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谈自己的感受。
  2.文中具体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点?举出文中概括这三个特点的句子。
二、结合具体的语句了解黄山松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了解黄山松的特点。
  1.结合具体语句感受黄山松的特点。
  2.默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二)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作者对黄山松是怎样一种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这种感情的?
  (1)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
  (2)学生自评、互评
  2.学生读课文,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谈自己的感受。(认识到文章总的顺序是按着总述—分述的顺序来讲的。)

三、回读课文,整体感受文章。
  说一说:你认为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哪些地方精彩?
  (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方式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进一步认识作者写作文章的特点)
四、练习巩固。
  1.巩固基础知识。
  2.口头表达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间学生互相评价。

 

口语交际
一、教学要求:

1 .对”小学生能不能卜网”这一论越进行辩论。辩论时要做到观点鲜明,理由充足,事实确凿。
  2 .动手做一个科学小实脸,然后按实脸的先后顺序记述下来,注意写出实验的过程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中要根据自己所持的砚点,搜集相关的事实论据习作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脸,再帮助学生选择材料,明确写作重点并理清写作思路。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络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上网已成为不少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小学生到底能不能上网呢?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辩论。
  (二)、阐明基本观点
   1 .说说你的观点。
   2 .持同一观点的同学可以分在同一个组,文流一下个人的论据(理由)。
  (三)、分组排论
   1 .各小组进行辩论。
   2 .全班辩论。
  (四)、主持人总结
   1 ,指出双方说的都有道理。小学生能上网.但要有前提条件,那就是要在不影响自己正常学习、生活的情况下使用网络;要有明确而正当的目的,比如查阅资科、看新闻报迸等;此外还要有节制,不可沉进网络。
   2 .大家评议,选出最佳辩手,发纪念品。
     (五)谈谈你的体会
   1 .普通学生发言。
   2 .最佳辩手发言。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口语交际例文
  正方:甲组    反方:乙组    主持人:李冰

  主持人:对我们小学生能不能上网这一问题,同学们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下面就由持不同观点的甲、乙两组就此展开辩论。
  甲组:我方认为小学生能够上网:
  乙组:我方认为小学生不能上网:甲组:上网好处多.通过浏览网页.了解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与外界沟通.例如用印之等软件工具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网络是一部“百科全书”.我们利用它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玩网络游戏.听网络音乐,看网络电影,丰富r 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乙组:上网坏处也不少.长期迷恋网络,会形成网络综合症。据报道,一位连续24 小时‘泡叶在网上的小学生因出现思维降碍而被迫送往医院治疗。网络上有不少不健康的网站,严重毒害学生的心灵。天津一位13 岁的少年竟棋仿网络游戏《魔兽争劝中的飞天悄节,从一幢24 层高的楼上跳下以“获得解脱”。网络对小学生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丧失资任感,很多小学生因迷恋网络而逃学甚至犯罪,网络上还有很多信息欺诈……甲组:对方辩友刚才说到网上有许多思想不健康的内容,我认为未必是百分之百的楷粕,只要加以扬弃,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比如我们可以更全面迅速地了解国际国内的即时信息.更直接地感受不同社会的文化差异……乙组:要成才,要先成人.网络使很多青少年受到.巴想毒害,罪莫大焉。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j 详生最好远离网络,就像远离毒品一样,毕竟上网弊大于利呀!甲组:家长不可能永远把孩子保护在自己的怀抱里,孩子们最终要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挑战,这就需要一种分辨真伪善恶的独立思考能力。另外,年少的我们,也应该开阔眼界.丰富阅历,以备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竞争中应付自如。因此.从提高国民家质的高度上讲,我认为上网利大于弊,我主张小学生上网。
  乙组:那也要看什么样的网。甲组:不错,关键的问题在于上什么样的网。从积极的方面来讲,我希望国家网络有关领导机构能结合不同年岭段的人建立不同的网络.比如学生网、儿童网、成人网等.因为他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语文活动七

教学目标:
   1.回顾、填写,积累孔子名言。
   2 .品读,比较毛泽东和陆游的同名词(卜算子· 咏梅的思想内涵〕
   3 .赏读、背诵“百宝箱”里的古文经典语段。
   4 .在实践活动中涵泳“梅”文化。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万花筒”
 (一)“我会填”
  1 .齐背<储语>四贝心。
  2 .谈谈对孔子的了解。
  3 .填写孔子名言。
  4 .交流,朗诵。(可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加强记忆)
  5 .你还能背出孔子治学名言中的其他句子吗?(如“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二)“我会读”
  1 .指名一男生背诵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词。
  2 .再指名一女生背诵陆游的《卜算子· 咏橱词。
  3 .比较两位同学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有什么不同。如果让你读这两首词,你又会分别采用怎样的语气?
  4 .学生自由诵读,感悟比较,选用恰当的语气去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5 .在用心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6 .教师给予评价。如对每题中的第一空,读毛泽东的词应带着坚强、乐观、高昂的语气去读,读陆游的词应带着忧伤、憔悴、低沉的语气去读。学生填的答案与此意近即可。
  7 .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两首词的风格、内涵明显不同。
  8 .再次品读这两首词。
 (三)学习“百宝箱”
  1 .学生小声诵读,不恤之处作上记号。
  2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自己读不通的地方,注惫句中停顿。如“海棠花内神仙”应读为“海棠/花内神仙”,而不能读成“海棠花/内神仙”。
  3 .教师教读(领读)。
  4 .学生自我推荐读。读后让其他同学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5 .学生自主探讨,相互质疑解疑,硫通文意。
  6 .教师指导释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所见到的某些花的形象或通过书本、影视中所了解到的某些花的特质来理解文中对各种花的评价。
  7 .熟读背诵。二、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味梅”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毛泽东和陆游两位前辈曾以脍炙人口的诗篇歌咏过梅花,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歌咏梅花。让我们一起走上“大舞台”,开展一次以“咏梅”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吧!
二、赏梅花
  1 .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梅花的图片。
  2 .引导学生赏梅。(可从梅花的颇色、形态、香味,还有行不见的品质等角度欣赏)
  3 .说一说。 用“我爱梅花,爱她的                    ”的句式说话,横线上可以填一个词语或是一个短语、句子)
三、画梅花
  1 .选一幅你最,爱的梅花图临.《或者自己创作一幅)。
  2 .还可在你的梅花图上脱一句或一首诗(词)。
  3 .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别人,让别人评点一下。

四、唱梅花
  1 .出示以梅花为题材的歌曲名。(如但梅锄、做花三褂、(- -剪拗等)
  2 .学生自选歌曲演唱。(投影出示歌词,配伴奏音乐)
  3 .评选出最佳演唱者,发纪念奖品。

五、诵梅花
  1 .朗诵者声情并茂地朗诵歌咏梅花的诗词(可以是课外的)。
  2 .听众谈谈从中听出了什么。
六、合作编小册子
  1 .将以上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装订成册。
  2 .设立目录,配上精共的封面.给小册子起一个名字。
  3 .全班传阅、欣赏制作的小册子,并评出.受,爱的小册子。

七、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6、巫峡赏雾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巫峡、俊秀、痴情、璀璨夺目”等词语。
  2、美读课文,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3、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写并积累“巫峡、俊秀、痴情、璀璨夺目”等词语,体会语言表达技巧。
  2、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的确,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2、揭示课题。
二、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三、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
  1、请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2、针对朗读的情况,作简短的点评。
  3、配乐朗诵,进入情境,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
四、欣赏巫峡雾的美
  课文一共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雾?请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雾,用“我最喜爱(          )雾,我欣赏它的(           )。”的句式说话。
  1、自主欣赏。
  2、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成果,教师归纳。
五、欣赏课文的语言美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和比喻、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景物,你最喜欢哪些?谈谈看法,进而可以仿造例句。
六、感知课文的思路流向,理清层次
  1、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巫峡的雾的美景的。
  学生回答。明确:第3-7自然段。
  2、轻声诵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和课文主体部分有什么联系。
  3、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是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七、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的情况。
二、诵读赏析描写跑马雾的语段
  1、集体诵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跑马雾”这个名字是怎么得来的?课文主要表现了跑马雾的什么特点?
  (2)描写“跑马雾”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你认为本段写景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4)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精当的例子。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和推举代表的回答情况,教师适当引导、点评。
三、合作解读写“山帽子雾”“半山雾”“轻纱雾”“江雾”等的语段。
  可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参考。
  1、山帽子雾语段:在不改变文意的前提下,将拟人句改为一般的描叙性的句子,试比较有何不同。
  2、半山雾语段:写雾中的小路、黄牛、放牛人有什么作用?
  3、轻纱雾语段:明明是雾在飘动,为什么说“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
  江雾语段:找出本段的拟人句,仔细加以体会。
四、声情并茂地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蕴涵的情味美。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巫峡雾的美,请你给巫峡写一段广告词。

  

 

 

 

板书设计:
                    

 

 

 

26 巫峡赏雾
        

山帽子雾    大而圆
        半山雾     遮山     俊秀迷人
        轻纱雾     丝丝缕缕   秀美多姿
        江雾      随江潮而起  如诗如画
        跑马雾     气势好生了得 如梦如幻

 

 

 

 

 

 

 

 

 

 

 

 

 

 

27*、仰望地球之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珠峰不同时候的美景,体会作者是怎样将珠峰的美表达出来的。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珠峰,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感悟,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
   2、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感悟珠峰高大险峻的美
    (2)感悟珠峰神奇美妙的故事
    (3)欣赏傍晚晚霞中的珠峰美
    (4)感悟“早晨的珠峰,在雾海里,在阳光下,瞬息万变”的美。
   4、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四、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佳作。

  板书设计:
                   

 

27 * 仰望地球之巅
                      远望
                      仰望 }  巍峨壮丽
 

 

 

 

 

 

 

 

 

 

 

 

 

 

 

 

 

 

 

 

 

 

 

 

 

28、空山鸟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意境。
   3、欣赏作者对各种鸟语的准确描摹及形象感受。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各种鸟语的准确描摹及形象感受。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鸟鸣的录音。问:你听出了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空山鸟语》,看看作者有哪些独特感受。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问:作者在空山听鸟语是怎样一种心境呢?
三、理清课文脉络
  文中哪些语段是写作者静心聆听鸟语的?
  据此,快速给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3自然段),第二部分(4-7自然段),第三部分(8-9自然段)。
四、感情朗读,初步体会
   1、自由读,边读边体会。
   2、组内朗读比赛。
   3、展示读,读后师生评议。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
   2、本部分中哪些词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3、“绝唱”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把空山鸟语称之为“绝唱”?
   5、齐读。
 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感情朗读后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对鸟语的描摹及感受。
   2、从作者对鸟语的描摹及感受的抒写两方面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探讨。
     教师巡视、点拨。
   3、各组汇报交流成果。
   4、美读语句。
   5、学完本部分内容后,你有何体会?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全班齐读。
   2、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齐背这两段。
 四、欣赏二胡名曲《空山鸟语》
    体味曲中传达出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学完本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28 空山鸟语

    欣赏  { 感受:空旷、神清气爽、刻骨铭心 }  鸟之绝唱

 

 

作文八

一、教学目标:
   1、描绘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
  难点: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写景状物的课文,让我们领略了许多好景致。只要你仔细观察,你也会发现美。
二、明确习作要求
  本次习作,要求我们描绘一个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并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表达你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自主选材,小组合作
  1、汇报选择描绘的景物,。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习作的内容、方法。
四、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
  2、师生评议。
    (1)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2)按一定的顺序写
    (3)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五、指导写作
  1、指导学生列出提纲。
  2、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组推荐一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2、向学生推荐范文。

外婆家的小院真美

在我的记忆当中,有许多美丽的景物,可是有一些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可唯独一个景物让我久久难忘,它就是外婆家的小院。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独自在外婆家的小院里走着,那里有许多美丽的鲜花,我闻着新鲜的空气,看着鲜花盛开的景色,心里不知如何形容,中午吃过饭后,我和外公山上挖花生,到了山顶上,我望着远处的小院是那么美妙,傍晚,我又去小院里散步,那些花儿虽然不像白天那么美妙、艳丽,但是它发出的淡淡香气吸引着我前进。

  春天,百花齐放,树木发芽了,小草长出嫩芽,随风飘动。夏天,花儿争奇斗艳,绿树成阴,小草变绿了。秋天鲜果飘香,落叶翩翩起舞,落在地上,躺在上面舒舒服服的。冬天,村子里的孩子们都跑到外婆家的小院里来了,一瞬间,小院里沸腾起来,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好玩极了!

  外婆家的小院无论春夏秋冬、白天、夜晚、远处都有一道独特的风景。

3、范文讲评。
二、誊写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
  2、提出任务。
  这次习作讲评的重点是:

1)是否抓住了景物特点;

2)是否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3)是否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欣赏习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习作,抓住上面三点进行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自评自改,继续完善习作。
  四、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

  板书设计:
                  

 

 

习作8
       一、抓住景物特点
       二、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语文活动八

一、教学目标:
   1、交流在课外了解的景点。
   2、阅读散文《海潮》,体会语句的精彩。
   3、朗读欣赏对联。
   4、开展“飞向太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体验人类在太空探索中的挫折与成功。
二、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一起设计阅读要求。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会填”
   1、出示:“郁郁苍苍,娉娉婷婷的黄山松”。
   2、引导学生明确“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两个词语概括了黄山松的特点。
   3、学生在横线上填入表示景物特点的词。
   4、全班交流。
  二、学习“我会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短文,整体感知短文。
   2、默读思考:这篇短文描写了什么情景?
   3、和同学们一起设计阅读要求,自学短文。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三、学习“百宝箱”
   1、出示对联,学生齐读。
   2、教师简要说明对联的有关知识。
   3、出示准备好的对联,让学生说说读对联或贴对联的有关知识。
   4、教师指导学生赏析文中的三副对联。
   5、指导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
   6、学生朗读对联、背诵对联。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飞向太空,是人类美丽的梦想,不懈的追求。今天,让我们一      起去体验人类在太空探索中的挫折与成功吧!
二、认识中外宇航员
  1、出示几位中外宇航员的图片。
  2、教师简要介绍他们飞向太空的辉煌经历。
  3、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中外宇航员的图片、文字资料。
三、讲述英雄故事
  1、指名讲述英雄故事。
  2、小组交流听后的感想。
  3、全班交流收集到的英雄故事。
四、写写外星人
  1、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外星人传说的资料。
  2、说说你心目中的外星人的样子。
  3、想象你与外星人的一次会面。   

4、结合你收集的资料,把你想象的情景写下来
  5、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学完本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