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最新网游排行榜:人物春秋 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16:19
 


  "中国模特之母'--吕国琼

  艰辛的起步历史的时针转到了公元 1960年。

  中国大陆。四川盆地。成都郊区。一个祖祖辈辈面朝 "红"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户家庭,一个年仅 13岁的小女孩,天真、聪明、活泼、漂亮,以她特有的气质和聪慧,被 "招兵"的军人一眼看中。

  此后,成都军区文工团舞蹈队又多了颗新星,这颗新星自家乡升起,又闪亮在故乡的上空。

  多年一晃即逝,80 年代初期,已过 "而立"之年的吕国琼光荣转业,到北京东城区文化馆当舞蹈教练。

  凭心而论,以吕国琼自身的条件、素质,当舞蹈教练绰绰有余,她不但在部队有 "舞花"之称,脑瓜儿里还充满着四川人特有的冲破"盆地意识"的观念,以及从黄土上跑出来的人在追求事业上的那股 "韧劲儿".她待人和善、亲切,她心很 "软",而在艺术和事业上却争强好胜。这一切,足以显示出这个川妹子的个性。她牢记着父亲送给她的那句话:"孩子,要强些,宁可饿肚子,也不能跟人家要饭。"来到东城文化馆后,吕国琼整天忙着办班,教 "三步"、"四步"、华尔兹、伦巴、探戈……这 "舞风",在改革大潮初起的中国,确实热了一阵子。然而,在训练时,尽管她尽心尽力,耐心地教呀、教呀,学员们也很卖劲儿地学,可她内心却从始至终有种 "隐痛",缘由何在?在学员们跳舞或做动作时,她渴望看到的是,随着人体线条有韵律地转动、起伏,会出现一只只 "彩蝶"在舞,一朵朵"鲜花"在开……然而出现在她面前的,却令人失望--单从服饰上看,只比 "文革"中或"文革"之前的蓝海洋、绿海洋、黄海洋、黑海洋略改善了一点。穿着那些色彩单调、做工呆板的服装跳起舞来不仅让人找不到美的感觉,而且更觉滑稽、可笑……吕国琼陷入了沉思。

  她看到,中国的服装确实落后,更不存在什么时装!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她感到羞愧,感到了一个炎黄子孙肩上应负有的沉重使命!她觉得应该让生活更充实一些,色彩更美一些,更浪漫一些,更有活力一些,没有活力就没有生命!她觉得,如果在服装观念上来一个更新换代,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促进人们思维方式的转换,这正是中国改革所急切需要的。

  年夏,吕国琼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办起了北京第一个模特训练班。当时, "模特"这两个字,还是个极敏感的字眼,这个领域还是个"禁区".吕国琼无奈, "曲线救国",将模特训练班改称"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

  一天下午, 《北京晚报》中缝的半块豆腐干大的一则"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招生启事",一下子轰动了京城。短短的两、三天内,来了近千人报名。

  经过初试、复试,最后按条件留了33 人。她告诫学员们:"从进入模特班起,首先得准备吃苦。有人认为,只要自己有个好身段,外加个漂亮脸蛋,就能成为模特了。这纯属误解。其实,模特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服装,而是一种综合素质,这就是内外和谐统一的艺术美。"于是,她和一位体操教练,硬是在一无资金、二无教材、三无样板的条件下干开了。

  经吕国琼精心挑选的33粒 "种子",从最基本的立姿、坐姿及形体训练学起,然后学习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的一些动作、技巧,同时还开设有关时装表演的理论知识课。吕国琼的犟劲儿也上来了,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外国时装模特表演的录相,一遍又一遍地对着镜子琢磨着一字步、猫步、交叉步的走法。多年的舞蹈生涯丰富了她的艺术灵感,她把中国古典舞的手位、台步、眼神的运用,京剧的亮相动作等都揉进了时装表演中--要展示蝙蝠衫的飘逸,就采用了中国民间舞的 "双山膀"、"顺风起"的动作;要表现旗袍的典雅,就采用中国古典舞的台步,以腰为中轴,带动上下身的扭动,再配上舒缓的广东音乐,别有一番 "风摆柳"的韵味;要体现礼服的高贵,她就琢磨出了挺胸、抬头、迈大步的走法;要展示时装的潇洒,她借鉴了迪斯科的动作,大幅度地动胯,以显示时代精神;要展示民族服装的绚丽,她就吸取了民族舞的动作……时装模特表演不同于戏剧、舞蹈。舞蹈演员展示的是个人形体的美,而服装模特展示的则是服装的魅力。服装模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展现服装的优美特别是文化风格。

  生活有时竟是如此的富有戏剧性--墙内开花墙外香!

  此时正在北京筹备法国时装展的国际着名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听说北京鼓楼附近的一条小胡同内,有位叫吕国琼的女士训练了一批模特,如获至宝。他认为,如果让中国模特穿上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法国时装,那么,法国的时装业在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无疑会具有潜在的广阔市场。他马上派代理人三顾茅庐,登门拜访吕国琼,并当场拍板,邀请吕国琼的模特们登台演出。

  不久,北京民族文化宫的舞台上,一束束五彩缤纷的霓光,一个个身材窈窕、步履轻盈、身着时髦服装的模特在观众面前亮相,台下立时爆出了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

  演出一举成功!不少要求订货的外国客商纷纷围住皮尔·卡丹,争相祝贺并好奇地问: "演绝啦!祝贺你!你请的这么好的模特,是日本的还是香港的?"皮尔·卡丹则开怀地笑了,指着吕国琼连连称赞道: "中国的,OK,中国的!"听到这话,他周围的黄眼睛、黑眼睛都闪出惊异的光。皮尔·卡丹经过 "现场考察",认为吕国琼的模特堪称中国一绝,于是当即与吕国琼签下合作协议,派一位法国小伙子和一位黄脸黑发但中国话讲得不太利落的"阿婆"前来协助吕国琼执教。我们的老祖宗们可能谁也未料到,位于京城中轴线上的千年古楼又焕发了生机,那高大、沉寂的门洞内,搭起了土、洋结合的T 字舞台。

  中国大陆第一次专业性、大规模、有远见的模特训练,就从这个T 字舞台上开始,从这古老的门洞中走出,在 "模特之母"吕国琼呕心沥血地哺育下,迈出了可喜而坚实的第一步。

  走向世界吕国琼是有远见的。

  年,在吕国琼原来组织的模特表演班的基础上,由中国国际广告公司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联合组建的中国时装表演团宣告成立了。

  当年5 月份, 《中国电视报》刊登了中国时装表演团成立并招考第一批模特的广告。不长的时间内,北京、河南、山东、江苏、黑龙江等地一下子来了几千人报名。入选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女性身高 1.73 米以上,男性则 1.85米以上,另外对体重、三围 (胸、腰、臀)、身体比例、肤色、五官等都有精细的指标要求。

  经过初试、复试两次筛选,有80 多位姑娘和40 多位小伙子幸运地进入了表演团举办的为期两个月的时装表演训练班。由吕国琼亲自训练。他们仍然从最基本的立姿、坐姿到形体训练学起,然后学习各种舞蹈动作、技巧及时装表演理论。吕国琼还特聘了文化艺术界和学术界的有关专家、学者授课,帮助学员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加强心理训练,以升华其基本素质,使他们能自然表现出贤淑大方、温文尔雅的东方淑女高贵优雅的气质,目的就是为了能让中国时装表演团走向世界。

  训练班结束后,留下了十几位佼佼者作为表演团的演员,其中有8位姑娘同表演团签了为期两年的合同,成为专业时装模特。吕国琼任团长和艺术总指导。几年来,她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屡屡获奖。她带她们在国内演出数百场,到美、日、法、意、新加坡、前苏联及港、澳地区演出。无论在哪里,观众对吕国琼的这支队伍都盛赞不绝,称之为具有世界水平。

  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凡是有中国专业模特队参加的演出,必有她的学生登场,而且还频频获奖。如号称 "东方第一名模"的孙幼婷,第一位荣获意大利国际模特大奖赛 "金皇后"奖的彭俐,号称"世界十大名模"之一的石凯,1989 年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第一名和第四名的叶继红、张亚凤,1990年中国时装模特大赛冠军高杰及 1992年 "中华广告模特"冠军祁蕾等,都曾经在她 "点化"后进入了"宏途".

  一提起这些 "名模"的"辉煌",令人回忆起吕国琼使模特石凯由"丑小鸭"变为 "白天鹅"的过程。

  年的一天,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放了皮尔·卡丹在法国巴黎展示他设计的 1991 年春夏装的镜头。这次推出的女装,多为双层短外套,并配有白色和米色的圆顶阔边的中型礼帽,看上去似乎有些传统风格,但却非常迷人。

  自然,展示这些时装的巴黎模特们的表演也异常精彩,尽管只有短短的秒钟,但她们所带给人的艺术美感,却值得久久回味。

  而荧屏上出现镜头次数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模特属由吕国琼培训出来的、由皮尔·卡丹带到巴黎的号称 "世界十大名模"之一的石凯。

  作为时装模特,石凯的天赋条件并不是最佳的,是她特有的不服输的上进心以及 "模特之母"的精心培育,使她由"丑小鸭"成为飞向世界的"白天鹅".

  论石凯的模样,在训练班里绝对算不上是出类拔萃的,还显得有点土。

  她性格挺顽皮,有点男孩子气。但个性鲜明,干什么都特别认真、不眼输。

  吕国琼也有绝招:"那好,就按你的动作,给我走20遍。让大家都来看,你的动作有没有毛病?"石凯还真的就按自己的动作一遍一遍地走给大家看,直到大家都看出了她的毛病,学她的毛病给她看时,她才说: "吕老师,我错了。您学我们的毛病学得特别像,真叫人无地自容。"石凯一旦开了窍,进步特别快,可当初,谁也没想到她会成为国际名模。石凯心里相当明白,没有吕老师的心血,没有吕老师的辛苦培训,哪有自己的今天?

  由于这些 "名模"们都曾经由她训练,于是,当时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在中国国际广告公司时装表演团团长的头稀衔上,又加了一顶 "中国时装模特之母"的桂冠。

  提起这"桂冠",还真有点来历。那是在1989年的北京国际时装节期间,金风送爽,秋菊飘香,大型时装模特表演在人声鼎沸的首都体育馆拉开了帷幕。模特们在整个 "时装之夜"中的七大段表演动作,全部是由吕国琼编排的。因此,电影导演米家山当即称她为 "中国时装模特之母".没想到,这称号竟成为人们公认的现实了。

  在北京模特界,一提吕国琼,都知道她厉害。她训人厉害、管人厉害、挖苦人也厉害。训练时,人们会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她竟不客气地训她的学生: "挺胸!把胸挺起来!"声调凌厉,令人为之一振。"别塌腰!刚岁就成老太婆了!"说着过去用手一顶。 "你去自我欣赏!现在没人看你!

  注意手!注意节奏!"她训斥的对象是那些刚过20 岁就已经大红大紫、被别人捧为 "名模"的姑娘。她们脸上挂得住么?

  她的一位学生说: "吕老师训练我们特别严,严得有时都不近人情。有时因为一个动作失误,她会连珠炮似地大声呵斥你。虽然有时大家脸上挂不住,可心里都明白这是为我们好。"还有的讲: "在排练厅,吕老师训训倒无妨,可她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也照样训斥,这就叫人受不了,特别是有了一定名气之后,脸上真挂不住。"吕国琼信奉 "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训,所以她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骂,她照样管,而且管得更严。她的队员每天必须上班,必须坚持训练。她的队员不许私自演出、拍广告,不准 "走穴"、不准抽烟,甚至因当模特出名后与恋人分手也不许。此外还有上车坐后面,下车说 "谢谢",演出服装自己整等许多"规矩".她觉得这是对孩子们好。

  吕国琼说: "要成为出类拔荤的模特,必须注意小节。"她还说:"我要求我训练的模特能自尊、自爱、自重、走正路,不能做 '活动的衣服架子'."相处长了,姑娘们也摸透了吕国琼的脾气。训练厅里,表演台上,吕老师的口令就是下给 "军人"的命令,含着泪也得执行。可在舞台下面,打闹、撒娇、甚或发点小脾气,吕老师总是笑脸相迎。吕国琼用她的爱和严,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展示美的 "天使",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吕国琼不断推出名模的高招是:按照中国人的特点训练模特,换句话说,就是要适合中国国情。她认为,由于地域、种族和饮食习惯的差异,中国人和欧洲人在体形和气质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对国外模特的表演不能一味地模仿。欧洲人身材高大,双腿直且臀部上翘,所以她们在台上扭胯摆腰,潇洒地大迈 "猫步"显得很有气派。而中国人的上下身基本等长,看起来腿就显得短,双腿呈 "O"型的多,如果也像外国模特那样大迈 "猫步",效果可就差了。尤其重要的是,中国模特具有一种西方模特无可比拟的天生的文雅、含蓄的东方女性的气质,因此,吕国琼认为一定要好好地挖掘。在一遍遍地观看、研究外国时装模特表演的录像后,吕国琼详尽地制定了自己的训练计划,以适应在国际舞台上的需要。训练时,她的模特们用双腿夹住铅笔,尽量将双腿拉直,有时竟站立长达一小时不动;为改变传统的 "一字步",吕国琼让模特们脚尖稍稍向外,脚跟朝里,以弥补腿型不足……实际上,台上的每一步都要走得有力度,甚至几乎每块肌肉都在使劲。有的模特说,开始训练时,一天下来,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脚趾也磨出了血泡,常常是裹着纱布参加排练的。吕国琼深有体会地说: "模特之美在气质,这是内在外在的和谐统一。模特是服饰美的使者,更应是生活美的使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模特的起点非常重要。起点高,所达到的目标才高,不然,牌子不仅不会响,还会砸".她说: "执教的秘诀是'里应外合',模特学员的自然条件都是蛮不错的,生活中她们常常因是 '鹤立鸡群'的人物而被人赞美,难免有着自负和优越感。所以,训练时首先要打掉的是她们内心的孤傲。还要舍得让她们吃苦,比如一个造型站上一个小时。台步走得脚破了,贴上橡皮膏接着走,接受训练的模特都有累哭的经历。"然而,正是她,才使得姑娘们从表现孤傲的 "自我"中走出来,去表现生活中整体的美,也只有她,才能使姑娘们深深折服,懂得了美应是全方位的道理。

  由于演出的需要,团内还需不断地补充新人。吕国琼用人不拘一格,没有刻板、固定的模式,一切为了舞台上的实际需要。因此,优秀的姑娘源源不断地进入团里,补充着新鲜血液。

  一年初春,位于北京东城灯市口附近的一座小楼内,正进行着一场紧张的考试。屋外乍暖还寒,屋内却有许多人暗自冒汗。一群着装出众、气韵不凡的妙龄姑娘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逐一走进考场。

  一位长相极普通的姑娘落落大方地走来了。她身高 1.75 米,穿戴很平常,在 "群芳争艳"的考生中,实在是很不起眼。严厉的 "考官"们"一字型"排开,用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审视着她的一举一动。 "考官"们是由服装设计专家、表演艺术家及导演组成的。

  姑娘的表演结束了。没有轰动的效应。该 "判决"了,"考官"们纷纷摇头--她不行。 "算了!"有的人态度很坚决。但有一位女"考官"却言辞激烈地和大家唱了反调: "我觉得她行,这姑娘形体轻盈,很不错,她给我的感觉是纯朴、端庄,她先天条件好,如果再加上后天的刻苦训练,是很有前途的。"由于她努力争取,姑娘被破格录取。她果然争气,不负"师望",如今已成为团里的台柱子。据内行人分析,她很有可能成为角逐名模之冠的强有力的竞争者。坚决留下她的 "考官"就是吕国琼。

  吕国琼毫不掩饰她的内心世界,脆生生地道出了她这辈子靠执着追求而得到的 "真经":"有的人可以成为表演艺术家,却不一定是合格的教师。

  而我这辈子也成不了什么表演艺术家,但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这决非夸大其辞,作为中国第一代时装模特教师,吕国琼确实有着一种天赋的才能。一位模特站在面前,她看到的已不是常人所见的外在形象及气质,在用时装模特教师的职业、独特的目光分析后,她得到的是一种立体感觉,是 "综合效应",也就是说,艺术工作者所独具的那种"灵气".

  吕国琼成功了。她带着如今已改称为 "东方霓裳艺术表演团"的这支队伍,不但足迹踏遍国内,还漂洋过海。时装团在美国、日本、意大利、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演出时,受到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当姑娘们来到法国巴黎,和名噪全球的法国模特们同台献艺时,轰动了整个巴黎,震惊了整个欧洲。国际人士认为,这些年轻的中国姑娘站在巴黎佳丽们中间不仅毫不逊色,而且以其特有的东方女子的气质和魁力博得了西方观众的广泛认同和由衷的赞颂。

  自此,前身为中国时装表演团的东方霓裳艺术表演团被国内外观众一致赞誉为 "东方明珠".而"中国时装模特之母"吕国琼,也在国内外时装表演史上,奠定了她的特殊地位。目前,她是国内唯一的国家一级时装编导。

  她为中国时装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医学激光 "状元"方俊林晨雨年在全国第二次外科激光医学大会上,有一位 50 岁开外的中年医生的一篇专题论述引起了大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和一致肯定,他就是科学实用的激光 "龟头保护板"、"新型痔疮钳"及新一代二氧化碳激光刀的发明者,北京南口铁路医院激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方俊林大夫。

  年方俊林出生在一个极普通的城市平民家庭,父亲农民出身,是个刚直不阿的庄稼汉。父亲没上过一天学,但父亲天性好学,又不耻下问。父亲说: "没文化就要受穷",他对儿女的唯一要求是一个人要长出息,他说的长出息就是要学文化,是好的都要学。方俊林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因此父亲对这个排行老七的小儿子特别偏爱。1958年方俊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自己的第一志愿--铁道医学院医疗系。奠定了方俊林今后一生所走的道路。父亲欣喜若狂。但不幸的是在读大学的第二年,父亲终因多年积劳成疾,又因家境贫寒无钱医治,离开了人世。方俊林悲痛万分,他将 "救死扶伤"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大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留在铁路总医院外科工作。三年后以主治医生的身份被铁道部派往西南支援三线建设。1979年因工作需要调回到南口铁路医院工作。与大医院相比,这里的医疗设备及条件陈旧、简陋,方俊林仍从事他的外科工作,一干又是10年,手术做了不计其数,包括胃切除、肠梗阻及脑和肢体外伤的抢救等等。多年来周而复始地工作和手术,方俊林发现,80 年代激光已闯入现代科学领域,而它对医学的某些领域来讲还是个空白,他抓住这一新型技术,在医院成立了激光科。为了能更专心地从事激光医疗及科研工作,他辞去了院长职务,不断拓宽思路,刻苦钻研,对手术器械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反复多次,最后投入临床使用,疗效突出。方俊林曾多次在全国性激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其仪器通过专家肯定,向全国推广应用。

  发明痔疮钳痔疮是人们常见的外科多发病之一,俗话说 "十人九痔",过去西医外科治疗痔疮是手术切除,祖国医学用丝线结扎或枯痔药物注射痔核内部,使组织坏死脱落,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一是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因疼痛而彻夜不眠,用剧烈的吗啡类极强镇痛剂也难奏效。二是患病时间长,一般都需一至两个月住院治疗,方能好转,三是术后并发症多,因此病人怕排尿排便、饮而限量食,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及术后伤口的愈合。激光医学的发展和新型激光医疗器械的问世,可以说是医学史上划时代的进步。我国大多数医院从80 年代起将激光广泛应用临床各专业学科,肛肠外科是应用激光治疗最早的领域之一,用激光治疗痔疮,最大的优点是疼痛轻,出血少,不住院,见效快。虽然有了先进的激光技术,但患者术后疗效仍不尽人意,问题出在与激光相配合的手术器械上,没有理想的手术钳。

  目前国内所使用的治疗痔疮的手术器械均为止血钳,但用止血钳做痔疮手术最大缺点是不可避免地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一旦术中创面出血就难以制止,而且术后有残根容易复发。针对这种弊病,方俊林主任开始了他的研制工作,节假日从无休息并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几乎跑遍了北京市所有的大小医疗器械商店,没有合适的原材料,他便自己掏钱将可能改装的物件买回家自己研究,有时候他为了一个新的设想,不知反复实践多少次,失败多少次,终于自行研制出专用的激光痔疮钳,使用这种痔疮钳进行痔疮手术完全杜绝了使用一般止血钳手术时出现的并发症,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手术创面不出血,手术视野清楚,操作方便;二是患者术中无痛苦术后无疼痛,可每天排尿排便,不用任何辅助药物,饮食一切正常;三是恢复快,即使是重度痔疮患者术后只需休息一至两天,有的患者术后根本不需休息即可参加生产劳动;四是术后创面组织无水肿,一次治愈,不留残根,无复发,经临床数千病例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科学实用的 "龟头保护板"男同志包皮长或小儿包茎是泌尿外科常见多发病,正常男孩在发育过程中一般在十二至十三岁包皮即自然上翻,阴茎龟头便逐渐显露出来,而包皮长或包茎患儿由于解剖结构不正常,龟头和尿道口却被包皮完全包裹着,这极易藏脏物形成包皮垢,如不经常清洗造成细菌繁殖,轻者引发包皮龟头炎、尿道炎,重者还会导致尿路感染等等。包皮长也是引起阴茎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激光手术切除阴茎包皮过长是目前国内外最理想的治疗手段,但在施行包皮环切术时如何保护龟头一直是激光医务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许多医务人员曾发明过不少保护龟头的手术器械,但都因规格繁杂,数量较多,应用时不能合适每个人,且制作成本高,不宜推广。方俊林主任吸取各家之长,综合各种龟头保护器的特点,自行研制出一个万能的、适合所有龟头大小的保护板,用这种龟头保护板最大的特点是: "以不变应万变",操作简单,实用安全,术中不出血,术后不疼痛,无水肿,不用休息,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该龟头保护板受到了首届激光外科学术会议代表及专家的一致肯定,当场要求购买此器械,并邀请方俊林主任前往各地做技术指导。这项器械的发明还被刊登在 1993年第4 期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器械发明"专栏上。

  新一代激光刀问世外科是以手术医治病人病患为主要手段的学科,手术的基本操作:切开、止血、结扎、缝合,无论技术多么高明的医生每一步骤均不能减少。除此之外,手术能否顺利进行还要看手术视野被暴露的程度,能见度是否理想,正如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一样,外科医生虽看清病变,但因病变在狭小的深部组织,无法下刀切除的情况也是有的。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是临床工作者向器械师们提出的课题,把激光引用到外科手术,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生物效应和压强效应,激光手术切开的过程本身就是止血的过程,神经末梢的烧灼过程,这就是激光手术后伤口不痛或轻痛及创面不肿胀的主要原因。国内最常用的激光一般有两种,即二氧化碳激光和 YAG 激光,YAG 激光刀虽然细小便于小视野操作,但由于功率太强,损伤大,不便于一般手术应用。相比之下,二氧化碳激光应用范围要广泛得多,但二氧化碳激光刀因直径太粗,激光射线只能直线进行,对深部组织、尤其是小视野的病变手术困难或根本无法进行。如果将YAG 激光刀直径细小便于操作的特点与二氧化碳激光刀切割病变组织损伤小的特点结合在一起,那是最理想的。方俊林主任坚定要研制出新型激光刀的想法。经过反复实践,新一代激光刀终于问世了,这一国内首创新型激光刀与传统激光刀所不同的是具有各种不同方向的导光作用,操作灵活,切割病灶准确,易于掌握等优点,尤其对手术视野小,难以暴露的深部组织疾病,如口腔、五官等疾患更为适用,此激光刀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传统手术从面部开刀切除鼻息肉的方法,并具有不出血、恢复快等优点。他应用新型激光刀成功地治疗了数十例鼻息肉、各种鼻炎及打鼾等疾患,收到满意的效果,同时也给术者操作带来极大方便。

  如今,方俊林的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他又琢磨着在新的领域一试身手。方俊林说:在医学领域,还有许多未开垦的 "处女地".

  海河魂--记 3522 厂厂长李景春纪世民着名作家浩然在从事文学创作的40 多年中,发表了400 多万字的作品,写的几乎全是农村题材,表现工业题材的只有一篇,叫作《共唱一支同心曲》。

  他笔下描述的是海河边上的一家军队企业的创业史,那就是具有50 多年历史的 3522 工厂,厂长是远近闻名的李景春。这家企业近几年在改革中扭亏增盈,军品 "吃"不饱,千方百计上民品、夺市场,以质量和品种求得生存和发展,每年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因此实力雄厚,令世人瞩目……--作者题记震惊世界--承办国际象棋大赛年一开春儿,海河边上传来惊人的消息--3522 厂的"双鹿"棋院受国家体委和天津市体委的委托,与天津市政协文化经济联络委员会、天津市建华医院共同承办'93 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分区 (中国区)冠军大赛!

  企业承办国际大赛,对于天津这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来说是空前的。

  这消息通过电波,很快传遍了整个世界。

  这届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共有 122个国家参加,分为25 个赛区,中国为独立赛区,来自我国9省市的 16名国际象棋巾帼精英在此荟萃,其中有棋联大师4 名,国家级大师8 名,3522 厂厂长李景春为天津棋队领队。这类大赛在天津举行尚属首次,而企业办的棋院来承办更是破天荒。原因很简单,厂这家以生产钮扣、徽章为主业的大型企业不但社会信誉高,经济效益也好,去年总产值达 1亿元左右,利税突破 1千多万,在天津算是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厂里对职工的文化生活尤为重视,1993年元月份又办起了 "双鹿"棋院,心气儿好,效益高,因此,天津人民信得过这家企业!

  慧眼独具购专利瞄准--43 届世乒赛厂的 "慧眼"是全国闻名的。他们从小小的钮扣着眼,瞄着国内外的大市场,千方百计采信息、扩大影响。这家目前在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钮扣、徽章生产厂家的厂长李景春,即使从国外访问归来,皮箱里装的也是信息--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的钮扣和其它产品的样品,难怪有人称他为 "钮扣大王"呀!

  第43 届世乒赛 1995年在天津举行,这在天津历史上绝无仅有。

  厂当然要盯住这个 "大舞台",扩大自己的影响!

  颇有影响的天津 《今晚报》1993年 4 月 23 日在头版发布消息: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3522 工厂获准第43 届世乒赛会徽、吉祥物专利使用权。该厂是以90万元获得购买专利使用权的。

  乒乓球拍上有着跃跃欲飞的和平鸽的会徽和拟人化的鲜花 "仙客来"将成为第43 届世乒赛的两大标志!这标志不仅仅象征着海河两岸八百万人民欢迎五洲 "仙客"到津来的喜悦心情,也象征着3522 厂 1千多名职工开拓进取的信心!43 届世乒赛开幕前夕,3522 厂投资几千万元的 "展销大厦"将在海河边上拔地而起,以迎接世乒赛的到来。

  浩然当上了厂里的 "职工常言说得好,人心换人心。3522 厂对外交往的准则就是以心交心,因此,产品信誉高、销路好。

  尽管厂长李景春是天津市劳模、市优秀企业家和全国专利系统的先进个人,可一点架子也没有。他虚心向有成就的人求教,于是感动了 "上帝".

  尤其一向以普通百姓自居的作家浩然,心甘情愿地为3522 厂的没有工资只有证书的 "名誉职工".浩然说过:"为什么我常写农村题材?一是熟悉农民,二是我觉得农民既能干又实在;为什么我写过3522 厂?通过和职工们交往、接触,我也深深感到,他们敢于创新、勇于改革,产品质量过硬,品种多样,李厂长很能干,年轻、有魄力,在事业上要成功,就要不断开拓,才能使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年盛夏,李景春接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捎来的口信儿,说浩然同志听说3522 厂在改革中成就不凡,要来体验生活。职工们高兴极了。

  浩然一住下就是半个月,每天到车间,招待所、厨房甚至职工家里座谈、记笔记,全厂22 个车间、处室他都走遍了,不但收集到了改革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和工人们真正交了朋友。职工们和他混熟了,也说出了心里话: "浩然老师,您没有一点架子,真像我们普通职工一样……"所以,浩然成为厂的一名普通的 "名誉职工",任何人也不会感到奇怪了。

  来过3522 厂的人都有个感觉,没到过这里的想来,来了又不想走,即使人走了,心也会留在那儿。都说3522 厂像有个 "魂儿"能把人"勾"住。如果3522 厂真有"魂儿"的话,那么,它就是令人向往、令人思念的海河之魂。

  魂牵梦萦的知青情结--记北京老三届经济开发公司总经理、老三届食乐城董事长朱昆年王丽丽年,北京突然冒出了几家知青餐厅:"老三届"、"黑土地"、"老插"等等。这其中最有名最正宗的当属 "老三届"酒家。说它正宗,不仅因为它开办最早,更主要的是在它身上魂系着总经理朱昆年的知青情结。

  进入 "老三届"酒家,那"史无前例"的印迹映入眼帘:一侧是悬挂在墙上的绿背包,上面别着多枚毛主席像章,另一侧是高悬在墙上的破脸盆,里面放着 《毛选》、旧茶缸,四处张贴着毛主席语录和当年的旧报纸,老玉米、小油灯、手摇电话机、镰刀等物比比皆是。

  这里没有豪华的陈设和价格昂贵的菜肴。经营的大多是与当年知青有关的饭菜:菜团子、贴饼子、黄豆炒雪里蕼、猪肉炖粉条,最具特色的是 "老三届大团圆"和 "拨乱反正".

  身为 "老三届"的朱昆年谈起开办这个酒家的动机时这样说:"我们试图通过这一商业举动给这代人提供一个交流、回忆、团聚的场所,另一方面也向社会展示我们 '老三届'并未失意和落伍,也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进取。我们欲以这个酒家为起点,创办具有实力的经济实体,为 '老三届'和与 '老三届'息息相关的人与地区尽一份心和力。""老三届"酒家开业两年来,深受广大顾客、众多"老三届"朋友的厚爱,生意越来越兴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 《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 《北京日报》,还有香港亚洲电视台等都做了大量的报道;德国电视一台在 1994年 11月科尔访华时也前来采访……插队五年,回城投身改革大潮朱昆年是北京40 中学的67届高中生。1969年 12月20 日当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 7 天后,他和同学们就一起来到了山西运城地区临猗县插队落户。第一次割麦子,天刚亮就下地了,等到太阳老高还没割到一半。早晨喝的两碗稀饭早已消耗掉了,又饿又渴,嗓子眼冒火,麦垅仍一眼望不到头。

  等他终于到了地头,扔下镰刀,撒腿跑到三、四里以外的村口,看见几只牲口正在水槽前喝水。他冲上去,一头将牲口撞开,俯下身,顾不上槽里飘着草末子和牲口的唾液喝了个痛快。

  比起其他知青,朱昆年的生活更为艰辛。他父母去世早,家庭指望不上,凡事自己动手。买一块黑布,好歹缝出两个长筒就算是 "裤子";和妇女们学纳鞋底子,不管做得多难看,蹬在脚上不露脚趾头就行。这样他一直坚持到第5 年,也就是 1973年申请困退归城了。下乡走时带的破箱子、破被子原样带回,除此以外只多了一把镰刀留作纪念。这 5 年,他养成了一种在最底层极端艰难条件下求生存的能力。

  他先是被分配到什刹海挖河泥,两年后以出色的劳动成为西城体委的一名正式职工。1979年领导发现了他爱好物理,便派他去训练无线电测向方面的学员。尽管朱昆年有一点专业知识,但缺乏教学经验,一开始挺难,后来领导送他到北京体育学院 "深造".他拿出当年割麦子的精神,从198O年到年一连5 年,他训练的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一直拿冠军。

  年北京西城区体委也投身经济改革浪潮,抽出十几个人成立 "育达公司",朱昆年任副总经理。体委拨给他们20万资金起步做生意,没想到第一笔生意就赔个精光。舆论哗然,都说搞体育的人怎么会做生意。但他们这几个曾是知青的人有种不服输的精神,通过各种渠道又凑起20万元,利用西城区体委的有利条件和体育界的横向联系,开始经营体育服装,以灵活的方式和其他单位联营。在西单体育场建商店,并利用外围的旱冰场,不消几年,那里的劝业场、育达市场、百花市场……都被他们控制了。仅三年时间便还完所有贷款。1991年公司创利400 万元,不但使区体委200 多职工获益,而且每年拿出 100万元发展区里的体育事业。西城区体委成了全国同行业中的先进单位。

  身为 "老三届",情系"老三届"年朱昆年到广东汕头谈一笔布料生意。那时的朱昆年在生意场上还比较稚嫩,不知不觉中便陷入某种骗局。后来,对方得知朱昆年也是知青,便忘记是在做生意,对朱昆年说: "以前谈的生意都是骗局。既然都是老三届人,咱们谁也别骗谁了。"朱昆年没想到凭 "老三届"的身份竟这么容易沟通。1990年冬天,以姜昆为代表的北大荒知青组织筹划的 《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隆重开幕,严格说来那并不成其为展览,不过是一些图片和旧物品,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和参观者,他们仅仅是为了来看展览吗?朱昆年认为这是整整一代人在进行感情交流,它完全超出了展览本身的意义,它说明了这一代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老知青、老三届情结,应该多做点事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就这样, "老三届"酒家在他头脑中逐步酝酿、成形。

  他的想法得到几位同仁的赞同。但当时正赶上清理整顿公司,"老三届"酒家没批下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改革开放掀起新的高潮。朱昆年把 "老三届"酒家方案向西城区体委和盘托出,并拟出可行性报告。区体委有不少老三届人,很容易引起共鸣,大家觉得 "老三届"酒家只是餐饮业,不过瘾,干脆搞个大公司-- "老三届"经济开发公司,各行各业都有老三届人,完全可以联手干一番大事业。工商部门很快批准注册,名为 "北京老三届经济开发 (集团)公司",但全部资金投入"老三届"酒家,朱昆年任总经理,紧锣密鼓筹备开张。

  毕竟是京城第一家,装修过程中当 "老三届"酒家横匾挂上之初,便引来许许多多往来行人的好奇和关注,新闻记者也挎着相机抢独家新闻。

  年4 月28 日正式开业。不料开业仅一个月他们就摔了一个大跟头。包括朱昆年在内的领导班子,没有一个搞过餐饮业的,对经营风格、价格定位以及人员管理都缺乏常识,一个月以后几乎没有人光顾这个酒家。看来事情并不如想象得那么简单--光靠一块牌子是不行的。

  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人在挫折面前从不畏惧。他们很快从失败当中找出原因和对策。既然叫 "老三届"酒家就应该有老三届的特点,不该和其他大众餐馆一样,在管理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聘请有经验的经理,设计了老三届菜系:按照当年下乡常吃的传统食品加以改良,还推出 "妈妈"菜系。

  他们首家把杂粮推入大雅之堂,不断完善。改进管理之后生意好转,加上新闻媒介的宣传,6 月下旬营业额直线上升,10月份出现顾客在门外排队的火爆场面……"老三届"酒家所体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饮食文化,更有多方面的社会意义、思想教育意义。这里是老三届人聚会的沙龙。同代人在此叙旧、增进友谊、交流信息,商讨如何携手开发新的事业。这对社会稳定是有好处的。

  新闻出版界人士在这里策划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影视界人士在这里拍摄知青题材的电视剧;话剧界人士也来这里筹划话剧 《老三届人》;曾在陕西插队的北京知青撰写回忆录 《回首黄土地》。

  年底很多港台歌星在大陆举办演唱会,青少年中出现了一股 "追星热",那种狂热的场面不亚于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场面。而这些青少年多半是老三届的子女,两代人的差距太大了,朱昆年心疼。出于老三届对下一代的期望,他请到全国关心教育下一代学会的负责同志在 "老三届"酒家召开"关心教育下一代"座谈会,呼吁全社会重视这个问题。配合这个座谈会,他们还搞了一个老三届子女夏令营活动。这个活动得到很多知青的积极响应,他们自己掏钱义务当向导。这些老三届的子女奔赴当年父母奋斗过的北大荒、内蒙、陕北、云南等地,住窑洞、割麦子、打猪草,亲身感受到中国尚有那么荒芜贫困的地方,很受教育。虽然只有短暂的10天,但这些见闻在他们心中引起了振动,不少孩子把自己带的零用钱给了农村小孩,并结成一帮一。虽然 1995年朱昆年他们没组织这样的活动,但由此而带来的知青回乡热又起高潮,仅回延安的知青初签的经济合同就达上千万。

  "老三届"酒家在成立之初就把扶贫工作写进他们的职工企业章程。

  年一些外地的老知青来到 "老三届"酒家访问,有的提出在当地设立分店,朱昆年慨然允诺,但只有一个条件:每年从利润中提取 10%捐助希望工程。

  年2 月"北京老三届食乐城郑州分店"开业,曾为老三届的市政府领导、焦裕禄的儿子、女儿都来祝贺。

  年 12 月朱昆年带着他们从利润中提取的 1 万元捐款来到陕北的宜君县。宜君县是全国贫困县之一,至今还有400 多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失学儿童。当老乡们听说当年的知青娃回来了,这个沉寂的山村立刻刮了一阵旋风。有的杀鸡磨豆腐、有的拎起猎枪上山打兔子,就连逢年过节才用的铪铬床子也从房架上拿了下来。乡亲们为他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饭。他把希望工程捐款交给了乡长,并向乡亲们保证:这只是知青们的一点心意,随着事业的发展,我们的回报会越来越多。 "老三届"酒家将分期分批救助宜君县的失学儿童,还要设立奖学金,奖励那些优秀的学生。

  朱昆年说: "到目前为止,我们'老三届'酒家只是刚刚起步,今后的路很长。资金雄厚以后还要搞一些娱乐项目,歌厅、舞厅之类,组织唱唱知青喜爱的歌曲,跳跳知青会跳的舞,成为名副其实的食乐城。"当年,朱昆年曾少年气盛地喊出胸怀天下,而今天,他正用行动实践这一宣言。因为这是一片他永远也走不出的土地,一个永远萦绕心头的梦里情怀。

  北京有个王少更纪世民京西第一楼一座数十层高、巍巍矗立在京西公主坟的 "北京城乡贸易中心"大厦拔地而起,这座 "大厦"由身为北京市郊区旅游实业开发公司总经理的王少更兼任董事长及总经理。

  年,集资兴建的北京城乡贸易中心大厦投入使用。这座被称为 "京西第一楼"的宏伟建筑,建筑面积 14.2万平方米,其中城乡贸易中心商场占地约2万平方米。1月18 日,该商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顺利开业。

  第一年即达销售额4.15 亿元,利润 2800万元,综合效益居全市九大商场前三名。次年,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健康发展。在王少更积极倡导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商场不失时机地实行了股份制改革,组建了北京城乡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王少更出任董事长。1994年5 月,北京城乡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市百货大楼等其它几家企业,经上级批准,向社会公开发售股票,成为上市公司之一,既显示了公司的实力,又带来较好的社会影响。

  "城乡"股票中签率达2.77%,成为几家上市新股中最具吸引力的股票。股票的成功发行,募集社会资金达3亿元,为建设城乡贸易中心大厦二期工程创造了极为有力的条件。二期工程目前正在顺利进展,竣工后将使商场面积扩大近一倍。届时,这座现代化商厦营业面积将达5 万平方米。在二期工程兴建中,王少更又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拍板投资 1000万元,实现了城乡贸易中心商场与地下铁道的连通。据统计,连通后商场客流量可增 10%以上,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大大方便了顾客。

  多种经营 扩大发展作为城乡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少更,深知不搞市场经济不行。

  他积极推行 "城乡一体化、科工贸一条龙"的发展方针,大力推行"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的改革新举措,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在京郊利用非耕地余亩,兴建了与商场配套的、以加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基地及仓储基地,新建了 "卡梦达表业公司"等七家企业。自此,"城乡"以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效益大增。王少更坚持 "扩大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发展"三资"企业,从1985年起,相继创建了 "郊旅"等12家合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482.5 万美元。合资企业涉及汽车出租、餐饮、花卉等十几个行业门类,为首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除了在深圳建立联合企业外,他还积极发展横向经济联合,1994年年底,又在成都建立了 "北京城乡贸易中心阳光商场",开业不久,即使该商场营业收入增长一倍左右,为发展南北商品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唱响京郊旅游的 "四季歌"早在 1985年,王少更就调任北京市郊区旅游实业开发公司总经理。他积极探索 "借水行舟"求发展的改革创业之路,坚持不向国家伸手,走边建设、边发展、边壮大的道路。于是, "城乡"开业当年不但集资款项全部还清,还有盈利。在公司初创阶段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还不忘为繁荣京郊经济,发展郊区旅游事业 "拓荒".他坚持走"发展旅游事业与搞活农村经济相结合"等 "五结合"的改革创新、发展旅游事业之路,相继与京郊区县办起了冰灯节、西瓜节、重阳登山会等四季旅游活动,唱响了京郊旅游的"四季歌",实现了 "旅游搭台,商贸唱戏",发展了地区经济,也富裕了当地农民。与此同时,郊区旅游实业开发公司还成立了国家一类旅行社--北京新华旅游集团公司,是北京市第二家国家一类旅行社,形成了食、住、行、娱、购 "一条龙"的服务体系。

  功绩卓着 捷报频传王少更多年致力于工业、旅游业,成绩斐然。作为企业家,他脑子活,善抓机遇,勇于开拓、创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 "两手抓",使北京市郊区旅游实业开发公司、城乡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在王少更的带领下,经十年奋斗,总公司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为北京市同一领域中的骨干企业,员工 6000 人,固定资产达 5 亿多元,直属企业个,成为利税大户。

  早在70年代初,王少更在任顺义县工业局长期间,他领导的县办化肥厂利润就突破百万元大关,被评为化工部 "全国百面红旗"单位;他克服重重困难,又带头兴建起燕京啤酒厂,年创利税近2000万元,燕京啤酒荣获北京市优质产品称号, "燕京"名牌享誉海内外。1983年,他受命南下深圳,兴建起北京在特区的 "窗口"--深圳京鹏联合企业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到 1988年,该公司实现利润580 万元,成为深圳市内联合企业的先进典型。

  王少更坚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公司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北京城乡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工作经验曾在 《人民日报》刊登,1993年、1994年公司还连续被北京市评为 "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1994年总公司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任务。1994年完成利润 1亿元,为计划的225.38%;营业收入完成15亿元,为计划的131.05%;实现利税万元,较 1993 年增长了 60.6%,其中,城乡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全年实现销售额 13.4亿元,利润8586 万元,分别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五和第六名。

  王少更因业绩突出,于 1991年荣获 "首都劳动奖章",同年又荣获全国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连续当选为中共北京市第五、六、七、十届人大代表。提起今天的成绩,王少更表示,那已成为过去,他的目标是开拓未来,另谱新曲。

  首都房地产业的新星--周琪纪世民如果把众多的企业比作浩森无边的银河,那么,在首都房地产业这个星座上,东城住宅建设开发公司经营部经理、房地产经济师周琪,就是近年来引人注目的一颗新星。

  说她是新星,不仅由于在 "老房管"中她年轻,甫过不惑,而且在她独挡一面担当房地产经营部门经理的六年中,总结了房地产经营方面的经验,并取得了成功。

  六十年代,周琪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市房管技校房管专业,学习了两年。

  毕业后,面对解放后保存完整的北京城,满腹房管 "经伦"的周琪不由地产生了改造旧城、建设新北京的责任感。1967年,周琪开始负责建国门至安定门地铁沿线的拆迁工作。在长达9 年的拆迁工作中,她接触了大量的拆迁居民和拆迁单位,不但和他们建立了联系,而且相互产生了一种建立在"法规"、"热情"、"责任"、"义务"基础之上的信任感,使得拆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保证了地铁如期通车。

  年,北京市开始建设危改小区,把旧城改造提到了议事日程,这在当时是件新鲜事儿。周琪有幸参加了全市范围内头一个危改小区--青年湖小区的危旧房改造工作。早先的青年湖是一片低洼地,雨季污水横流,蚊虫孳生,周围多是低矮的棚屋,是解放前安定门外有名的贫民窟。周琪在青年湖小区的危旧房改造中,把所学的知识和热情全部用在了工作上。她人善良,对身边的朋友、同事、居民热情友好,性格活泼开朗,搞这项工作轻车熟路,不但团结了一大批人,还为以后搞房地产开发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时间荏苒,日月如梭,又是一个9 年过去了,1985年,东城成立房地产经营公司后,又择优将周琪 "结合"了进去,并任命她为公司副主任,分工嘛!自然还是她的拿手戏--拆迁、经营。

  年,东城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东城区住宅建设开发公司,独立建制,由原东城区房管局副局长王守元同志出任公司总经理。公司成立后马上成立经营部,王总慧眼识珠,决定由既年轻又有实践经验的周琪任经营部经理。

  俗话说,新官上任 "三把火".

  周琪主管公司的经营工作后,头把火,是在王总的支持下,根据王总的经营思路,在经营领域搞承包责任制,既治住了懒汉,又鼓励积极上进者,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二把火,她集中人力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和资料的整理。她和经营人员多方开辟信息源,利用各种渠道,了解、掌握房地产市场信息、商品房的经营行情、经营政策,以确定公司房屋经营政策的实施方案。在经营工作的准备方面,她组织大家收集竣工待分配楼号的图纸资料,及时掌握楼号和居室配备情况,计算销售房屋的面积,提供待分配房屋首层及标准层图纸,作为分配房屋的参考资料并建档保存。

  三把火,是她提出的为确保商品房屋的经营,实行的 "四管理、一收取、一统计策略",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

  商品房屋的经营,是按照商品房市场的行情和公司实际开发能力,制订商品房预售计划,以公司计划科制订的年度竣工计划为基础,结合已签合同的履行情况,制订年度合同兑现计划,确定预收定金,并负责贯彻实施。另外,经营范围还包括内资、外资的引进,为合资公司、合作公司办理各种手续等。

  "四管理"即"经销合同的管理、房屋分配与兑现管理、房屋帐目管理、合同档案管理".经销合同的管理是负责经销合同的洽谈、报审、签约以及合同的正常履行工作;负责房屋经销合同的变更洽商、补充协议报审;变更部分应与有关科室进行沟通、确定、落实的项目。

  房屋分配与兑现管理是把好房屋分配关。房屋分配必须经公司总经理审批后执行,随时向总经理汇报房屋分配及待分配房屋的情况。

  房屋帐目的管理是充实和完善合同单位房屋分配台帐和小区楼号房屋分配台帐,记帐及时准确,不丢不漏,建立健全成立房屋出库、入库台帐。

  合同档案的管理,保证资料齐全,记载清楚,手续完备,分类明确。

  "一收取"和"一统计"分别是资金的收取和数据的统计。即落实好购房单位的购房资金,按合同的规定交付购房款,进行商品房屋的结算工作,及时做好代扣代缴工作;完成经营统计工作,提供签订合同份数、签订合同面积、资金收取、房屋分配、合同兑现率等多种数据,随时向公司领导提供。

  这些在房地产开发经营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管理措施,不但有力地保证了房地产开发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受到了内、外商的好评,并为首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提供了新经验。

  从 1967年至今,在近30 年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实践中,周琪接触了多少客户、联系过多少业务,从她手里经过多少房子,就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

  如果有人提起她的业绩,她总是嘿嘿一笑,谦虚地说: "提那些干嘛,我心里的确总是惦记着房地产经营,总想让我们居住的城市变得更漂亮些、更现代化些。最使我感到兴奋的,就是亲眼看着高楼矗立起来,因为那也有我的一份心血……"她唯一感到遗憾的是由于自己长年奔波劳累,顾不上照料自己的父母。

  目前,周琪的亲属都在德国,身边只有支持她工作的丈夫孙惠泉。孙先生现任北京某大学的教授,是印尼归国华侨。

  平常能歌善舞,喜欢游泳、滑冰,性格活泼开朗的周琪也很幽默,你若问她最难忘的是什么,她还是三句话不离本行: "百姓喜迁新居!"也难怪,从 1976年开始,成片改造、修建的青年湖、小黄庄、安内、北河沿等小区和香饵、什锦花园的改造工程,哪一处没留下周琪的足迹和心血?

  难怪老百姓常说:周琪在首都的房地产业,是我们心里的一颗星……李光远:从厨师学徒到总经理林文杰 宋晓辉以往,很少有人将厨师与艺术家相提并论。但当我们面对特级烹调技师、中国科学院科萃苑美食村总经理李光远和他的菜肴时,我们便不能不将他的菜肴上升为 "作品".

  李光远,山东牟平人,出身于烹饪世家,其父李子良曾任北京山东饭庄翠华楼业务经理。李光远从小受到齐鲁饮食文化的熏陶。六十年代初,他从师于北京友谊宾馆西餐大师王文斌。1992年,44 岁的李光远为了实现厨师也应是学者的愿望,考入北京商学院餐旅系学习大专课程,并以优秀的成绩结业。

  李光远现为中国烹饪协会和北京烹饪协会会员,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理事,高级宫廷菜烹饪讲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科革苑美食村总经理。

  他想起了 "饿",也想起了"香"李光远的小时候家境贫寒,一家六口人,靠他父亲的62 元工资过活。如今,47 岁的李光远依然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下饭馆的情景。那是他 12 岁这一年,爷爷从故乡来了,父亲破例带全家去下馆子。就座不久,不懂事的小妹妹又哭又闹。父亲为了不让爷爷扫兴,便打发儿子背着妹妹先回家。临走时,爷爷将4 个干炸丸子塞在李光远的手里。李光远边走边吃,第一次感到饭馆的菜是这么香、这么好吃。这第一印象,为他日后走上厨师之路埋下了种子。

  对 "三年自然灾害",李光远的印象可以一字蔽之: "饿".他记得,为了日子好过一点儿,母亲将她出嫁时的一对金耳环拿出来,让儿子去卖。

  结果是李光远一去便被扣下了。虽系一场虚惊,但使李光远感到屈辱,因为人家是把他当 "贼"审的。他想,人活着真难,什么时候才能吃饱饭呢?

  李光远因家境贫困而中学辍学。赶上友谊宾馆招工,他便报了名。这年他 16岁。人事部负责人问他干什么,他说:"我愿干厨子。"那年月,当"厨子"低人一等,到时候连对象都不好找。但他想起了 "饿",想起了饭馆菜的 "香",也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三年大旱,饿不死厨子",他便选择了进厨房。人事部负责人又问: "你愿学中餐,还是学西餐?"李光远不懂中、西餐是怎么回事,但听西餐是做外国饭的,便产生了好奇心,吐出 "西餐"二字。当时正坐在人事部里的一位老人,听罢 "西餐"二字随即站起来说:

  "那就跟我走吧。"这老人便是有名的西厨胡俊才,他又将李光远交给了他的徒弟王文斌 (1986年被授予特一级西餐烹调技师职称)。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李光远在掌握了西餐烹饪技术以后,又对中餐技艺发生了兴趣。以后,他又就学于中餐名厨王景春老师傅,求教于王庭训老技师。能驾驭中、西餐技艺,使两者熔为一炉。

  他用心血烹调了 "艺术之花"乍一接触李光远,感觉他胖乎乎的脸与一般 "大师傅"没什么两样,所以印象可能并不深刻。然而到了厨房操作间,他竟好似换了一个人。那神采、那气派、那动作,宛如一部交响乐的指挥在挥舞指挥棒。

  一段绿笋在他的手中、刀下,数分钟内就变成了一只玲珑剔透的"玉兔",再以枸杞子 "点晴","玉兔"便活了起来;将大虾的尾段切开又铺展,抹上鸡蓉,镶上樱桃,一条条活灵活现的金鱼游在盘中了;一绺发菜铺在盘中,一段芦笋接在下边,一粒红樱桃被切掉两边的 "外圆",再切成两半,按在芦笋和发菜的结合部。一支墨笔潇洒地卧在盘中了。

  这道菜名曰: "笔墨扫千军"……国际友人面对着李光远亲手制作的菜肴,左欣赏右欣赏,一时都舍不得动筷子。他们拉着李光远的手说: "你有一双金子般的手!"收集菜谱是李光远的一大业余爱好,他所收集的菜谱有古菜谱、宫廷菜谱、名人菜谱、名厨菜谱等。有一次,他见到报载某家饭店做的 "松鼠鳜鱼"在盘中依然活蹦乱跳,他便匆匆赶去,花了 90 元钱要了这个菜。上菜之后,才知所谓 "活蹦乱跳"系记者"妙笔生花".但眼见为实,他心里挺痛快,并不觉得冤枉。有一次,他听说洛阳 "水宴"(全为汤菜)颇有特色,他又特意花400 元要了一席。菜端上来,他研究一番,不吃就走了。因为他从小根本就不吃 "水里货".

  为了脱离 "匠气"进入"艺术"境界,李光远读了大量的书。其中有《随园食单》、 《调鼎集》、《蔬食斋随笔》、《古今菜点大观》、《晚清文化研究》、 《本草纲目》,此外还有唐诗、宋词、风物志、民俗史、花鸟虫鱼谱、华夏诸神、宗教礼仪、历史掌故、民间故事等书籍。他读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用一道菜体现了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在《水漫金山寺》一菜中,"绿水"中浮着一顶"僧帽".这是"象征笔法",或说是 "大写意",使人联想到齐白石大师笔下题为《十里蛙声图》的几个小蝌蚪。

  大家的耳边经常萦绕着李光远津津乐道的话题:雕刻花鸟虫兽要讲究神似;一道入画的菜是工笔加大写意;每一桌席都有整体构思和细部设计……李光远是一流的厨师,也是位艺术家他的 "中华帝王宴"和"挺鳞拓画"李光远是在西餐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宫廷菜肴的。他注意到,宫廷菜的特点是吉祥、富贵、豪华、排场。这种特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寻常百姓中也具有很大市场。如何用低档原料做出高档菜肴,以便于普通百姓品尝,成为李光远魂牵梦绕之事。

  为此,他翻阅大量古籍,搜集历代帝王生活习俗、膳单,广泛涉猎历史、宗教,中医中药,民俗民风,传说典故,地理历史,中国物产,及文学艺术诸多领域。他如饥似渴地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吸取营养。

  李光远22 岁时迷上了中国宫廷菜肴,于是他又向北京仿膳饭庄着名大师王景春学艺,很快掌握了宫廷菜的要诀。他可能是异想天开,想把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融进烹饪技艺之中。为此,他苦苦钻研了十年,推出了 "中华帝王宴".

  独具特色的"中华帝王宴"包括精美的宫廷菜肴 1500多道,面点上百种。

  李光远主理的 "中华帝王宴"除色、香、味俱佳之外,造型也独具匠心,将烹饪作为艺术精雕细刻,他的每道菜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传说,一个典故,一个吉祥的祝愿。例如, "牛郎织女"故事广为流传。他以牛鞭象征对爱情忠诚的牛郎,以虾做成飞燕表示坚贞的织女,使人产生对历史文化的联想; "一帆风顺",将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名诗展现在餐桌之上。兔耳为帆,芦笋做舟,寄托吉祥的祝福; "麒麟送子",根据传统的宫庭菜 "宫门献鱼"改造而成,并沿用以麒麟为名的传统宫廷菜的吉祥寓意。如此等等,或取材于神话传说,或脱胎于佛道故事,或源于历史事件。

  "中华帝王宴"堪称李光远的一绝。他的另一绝就是"挺鳞拓画".

  李光远亲自为中外客人们做 "挺鳞拓画"的现场表演。上百位客人把他的操作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只见他从小桶里捞出一条鲜活的鲤鱼,放在案板上,从鱼尾开刀,轻巧地挺脱下整片鱼鳞,却不伤及皮肉,然后把鱼放回桶中,照样游动自如。再看他把墨汁抹在鱼鳞上,往宣纸上一拓,立即显出鱼形,画上鱼头,左上方写上 "刀火为画,五味作彩"的题词,一张十分精彩的 "挺鳞拓画"便完成了。面对客人们的赞许掌声,我们不禁想到,难怪中央电视台 "东方时空"栏目报道李光远这一技艺时称之为"中华奇绝".

  他的 "挺鳞拓画"已被世界博物馆协会主席马丁先生作为珍品收藏。

  他受任总经理之后……不久前,李光远受聘于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担任了科萃苑美食村的总经理。

  科萃苑美食村是中科院行管局开办的高档酒楼,主要为中外专家、学者、科技企业家提供餐饮、娱乐服务。美食村自开业以来,以 "中华帝王宴"为代表的饮食特色,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科萃苑美食村"位于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它的前身是周总理、郭沫若同志曾在50 年代倡议专门为中外专家、学者提供服务的 "福利楼".

  李光远决心遵照上级领导的指示按50 年代周总理、郭沫若同志要求福利楼为科学家服务的标准,把科萃苑美食村办成科学家之家。

  作为总经理的李光远带领全体美食村的职工,首先为科学家办了一件实事。他建立了一项制度:免费为科学院的院士们赠送生日蛋糕和中秋月饼;科学家、院士订生日宴享受八折优惠并免收服务费。此举受到科学家和各界人士的赞赏。

  为了适应当前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科萃苑美食村推出了以总经理姓氏命名的 "李氏快餐".李氏快餐是美食村经营的又一特色,利用中科院的科技优势,特聘营养专家做营养分析,一改目前市场上快餐的单调性,结合了中西餐的特点:色泽鲜明,口感滑爽,讲究造型,荤素搭配适合,且营养丰富,适合各种口味,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在中西快餐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成了总经理的李光远又有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经营管理好这个企业,使其运作正常,发挥优势。李光远提出了企业发展的 "战略"思想:引进和培养人才,为企业发展做好软件准备。用他通俗的话讲,"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 '人',那么'人才'竞争便成为当代商务大战中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为此,李光远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通过引进内行人才的做法,来快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为原有的管理人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改掉工作中的惰性。同时,这位厨师出身的总经理,切身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说得好: "一个企业必须是有文化的,否则就是一潭死水。" "我们将把酒楼变成一个有文化的、有当代经营管理意识的、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有动力的企业。"据此,李光远提出服务人员每周安排三次英语学习和三次服务技能训练;要选送一部分人去上中专;准备安排管理人员去上大专。总经理向管理人员提出了这样的新意识 "管理必须是制度的而不是权力的,是科学的而不是个人的;经营必须是文化的、知识的、智慧的".李光远的新意识有着令人深思的内涵。

  李光远是一个不断拓新、不断丰富自己的人。前不久,他应青岛市饭店管理学会的邀请,在青岛的海天大饭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 "李光远菜肴艺术展",他本人做了精彩的演讲和表演,并将近千道代表菜以图片形式呈现给大家,引起轰动。从青岛归来,他对传统概念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提传统人们就可能会认为是一种保守意识。我认为传统首先是人创造的,合理的就保留下来,在不断完善中前进,形成了传统。因此,传统是一种改革的意识、前进的意识,在继承中求发展。"李光远将在奋斗路上不停步。

  万烧伤患者眼中的 "神医"--记河南当代企业家、洛阳十大杰出青年肖建勋冉也火使人类产生了物质文明,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类火灾导致的烧伤患者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烧伤患者达2600 多万人,死亡650万人,耗资52亿多元,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烧伤也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极为痛苦、后果严重的外伤性疾病。

  然而,几年中,当 20万烧伤患者重获新生并未在肌肤上留下疤痕时,肖建勋和他的中医烧伤自然疗法与自然烧伤系列药品,在患者心目中就成了烧伤病的克星。

  河南省汝州市白云山水泥厂 6 名窑前工被炉中喷出的高温高压气浪烧伤……三辆急救车从洛阳烧伤医院呼啸着向百里外的出事现场驶去。

  一个个被烧得焦头烂额、体无完肤的工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挣扎,其情景惨不忍睹。他们中最大的烧伤面积为90%,最小者也达30%,均为深二度和三度混合型烧伤,同时合并呼吸道烧伤,有的已深度休克。6 个人都处在生命垂危的境地。

  肖建勋院长指挥医务人员现场抢救:撕开患者残破的衣衫,在创面上敷上他们的自然烧伤膏用以止痛回苏,然后抬上救护车飞速地返回烧伤医院抢救。患者在涂上药膏十多分钟后,皮肉烧灼的巨痛奇迹般地消失了。住院后,整个治疗过程在自然疗法中进行,不需植皮,只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淋洗、浸浴之法,经过32 天的治疗,6名患者先后恢复了各项机能,皮肤未留疤痕,颜色红润,痊愈出院了……病人胡小磊被抬进洛阳烧伤医院。他被汽油起火烧伤,在某医院治疗时因多次植皮坏死,创面感染化脓,久溃不愈,其余正常皮肤也肿痛发黄,失去了弹性,63%的创面简直成了脓与血的垃圾场,恶臭无比,18岁的小伙子体重只剩下了 36 公斤。

  在肖院长主持下,用他发明的浴洗康沐液对病人浸泡及外敷自然烧伤膏等治疗。15天后,病人的上皮奇迹般地长出来了。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护理,病人痊愈了,体重增加了 5 公斤。其父为表达感激之情,把儿子改名为 "安复生"……从医能够在任何动荡的环境中生存,浅显的认知使他走上了从医之路。

  务农的岁月,偶然一次机遇使他过了一把"华佗"再世瘾。一言难尽的创业史,险些使20 万烧伤患者难觅福星……今年正当不惑之年的肖建勋出生在湖南涟源市人,自幼随父学医,毕业于衡阳医学院,现为主任医师、科技中心主任、院长、医药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课题 "烧伤自然疗法学术的研究"及"自然烧烧膏"系列药品的研制,以天然植物药物为主制成助长人体上皮及细胞营养液的高科技产品,来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不需植皮的全新方法和药品,达到不痛不需植皮、自然快速生长上皮复盖创面愈合之目的。他走上从医之路,与父亲的经历不无关系。

  其父肖衡毕业于湖南大学大地测绘专业。因世事纷乱,他没能从事他的探矿找矿专业,而是进了省民政厅工作。1938年日军进逼长沙,国民政府在迁逃之际为给日军留下一座空城,放火烧毁了长沙。熊熊的大火没能阻止日军的侵入,却使黎民百姓惨遭涂炭,皮焦肉烂的被烧伤者遍地都是。善良的肖衡操起世辈行医的祖业,为难民们解除烧伤的病痛。行医使他聊度乱世。

  建国初期,政务院号召知识分子归队,肖衡回到地质矿业部门担任高级工程师。天下太平了,国家进入大搞基本建设时期,肖衡把自己 7个子女都以 "建"字起名以表自己心情。为时不久,各种政治运动接踵而来,因政治迫害,这位 "高工"被解除了工职。为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又重操行医旧业。

  受父亲的薰陶,幼年的肖建勋对医术也饶有兴致。他随父在岭南的山脉中采药、行医。世态炎凉,小小的建勋明白了这样一个事理:父亲学矿却干不成矿,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从医总能维持生计。

  年代初,到了下乡务农的年龄了,在洛阳拖拉机厂任厂长的姐夫引荐肖建勋从湖南来到河南南阳的育红农场务农。因有 "从医"的经历,农场安排他当了 "赤脚医生".有了用武之地,肖建勋独立开设了烧伤抢救专科。

  这期间他曾在第四军医大学、湖北医学院进修。

  年一个酷暑的日子里,附近一个村办的鞭炮厂,5位农民用大石磨研磨火药,引起了火药爆炸,5位民工和附近住户共 12人受了重伤,听县知青办介绍,就找到了肖建勋。肖建勋从未见过这么多、伤势这么重的伤员,能不能治好心里实在没有把握,这毕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他犹豫了,来者几乎给他跪下了: "病人已经奄奄一息,拉到远处去治,就等于去赴刑场,你就死马当活马医吧!"肖建勋咬着牙把病人收下了。他发动农场的员工和乡卫生所的大夫,在附近一个粮库里安设了 "病床".他日日夜夜投入到抢救、敷药、喂药的紧张工作中。他甚至还要亲自到野外去采药、配制、煎药。

  同时又临阵磨枪地翻阅了许多医书实施了治疗。

  多天过去了,肖建勋终于把这些危难病人从死神的怀抱中抢了回来。

  治愈后,这 12名被炸伤、烧伤的病人中只有一人的脸上未褪尽烧伤后色素沉淀的颜色,只有一个人的腿部残留下疤痕。这已经是相当完美的结果了,当时他只有20 几岁。

  这次抢救成功之后,县委、具团组织表彰了他,县医院希望他去那里当医生。但是,肖建勋有更远的眼光。他想到一个重工业城市去闯一闯,因为那里出现的各类烧伤患者多,各类烧伤的病种复杂、患病资源丰富,会更有机会摸清病源、病种、发病率,使自己有更全面的提高。

  来到重工业城市洛阳后,像是被卷进一个 "黑色幽默"的大漩涡,他久久地挣扎不出被淹没的险境。

  初到洛阳时,他被安置在郊区卫生局乡镇医院。1978年他丢掉"铁饭碗"办了一个 "湘豫烧伤医院".不到两年时间,因"停薪留职个人办医院没有这个先例"等种种理由,被上级机关停办了。对于洛阳这一重工业城市,各种工伤事故频繁出现。肖建勋向上级主管部门反复提出申请,申明大义,花费了3 年时间,各种申报文书摞起来有一米多高,先后跑上跑下盖了348 个公章,骑坏了3辆自行车,跑了相当于绕地球一周半的路程,经历了各种阻挠、干扰、刁难,看尽了各种面孔,尝遍了酸甜苦辣,终于拿到了允许他开设烧伤医院的许可书。

  许可书到手了,上级却送给他一句话: "市里、区里没钱给你办医院,愿意办你就先办着,搞好了你就搞下去,搞垮了反正国家没投入一分钱,不会损失什么!"资金,没有资金怎么干?无奈中他向在国外的亲友伸出了求援之手,最终得到了 150万元。他用这笔钱征地建院,购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聘用了医护人员,他亲自授课培养专门人才……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外资建起的独资中医企业。他的烧伤医院曾先后得到崔月犁、钱信忠、陈敏章三位卫生部部长的支持和鼓励,崔部长还亲自给洛阳烧伤医院题写了院名。

  洛阳烧伤医院的建成,使肖建勋有了用武之地。那是一个集抢救、治疗、康复、科研、试验、培训的全功能于一身的中国烧伤自然疗法科技中心。

  为了在全国推广他的烧伤自然疗法和自然烧伤系列药品,他选定全国近个有石油、化工、煤矿、冶金等产业的烧伤事故多发地区,选中当地医院作为进行烧伤自然疗法的医疗联合体。他常年免费为全国各地培训治疗烧伤病的医护人员,为解救更多的烧伤患者服务。

  建院 10年来,他平均每年直接或间接治疗2万多名烧伤病人,除了在他洛阳烧伤医院参加诊治外,他平均不到半个小时就要接一个问诊的长途电话,来指导各地烧伤医疗联合体对急救病人的治疗。

  大兴安岭火灾、哈尔滨亚麻厂火灾、青岛黄岛炼油场火灾、中原油田火灾、克拉玛依剧场火灾……都有肖建勋的身影出现或烧伤者使用他研制的药物解除了病痛。

  除了企业工伤烧伤事故,现代生活中,居民家庭火灾事故也比任何时代都多了起来。很多病人及家属们会对肖建勋许以各种物质利益以求治愈与保容。肖建勋理解他们的心情。治病救人、免除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是他的追求。如果贪图钱财,贪图享乐,当初那150万元自家的巨款还不够他享用几辈子的?

  他需要钱,需要更多的钱,以便推广他的灵丹妙药,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他赞助希望工程,他对贫困地区的患者免收病床费甚至免收药费。仅这一笔开支就已逾20万元。

  在他的医院里,有患者赠送的铭刻了赞誉词句的 150 块石碑、500 多面锦旗、5000 多封感谢信和患者出院时种下的成林的纪念树……回报,这也算是人民对他的回报--肖建勋当选洛阳市政协常委、洛阳市青联常委;他曾获得洛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当代企业家、洛阳市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洛阳市拔尖技术人才等称号。他还被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 1990-2000 年中医战略发展咨询专家、中华烧伤医学会洛阳分会常务理事、洛阳医疗与美容学会理事……在烧伤病的治疗上,肖建勋继承传统医学又有所发展尽管祖国的医学和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对烧伤治疗的记载据今已有两千多年,但是成门类的烧伤学科仍是医学界年轻的学科。40 多年前,面积超过%的烧伤患者是难以救活的。随后,外科手术的削痂植皮术和创面干燥成痂术及化学药物治疗,成为世界统一的烧伤干燥疗法,使烧伤面积达90%的患者成活,但是人们看到的成活者都面貌丑陋、狰狞,实际上只是一个能呼吸的残废人,给本人和家庭带来终身痛苦,医学界为之内疚。然而,肖建勋从医20 年来,在祖传医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他长期烧伤治疗的实践,创立了"烧伤自然疗法"治疗烧伤的体系,使医学界为之自豪。

  烧伤自然疗法就是完全使用天然动植物药品、食品来提高人体的自然疗能,增强人体的抗炎能力,不采取外科手术植皮那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而达到自然愈合的方法。在中国,肖建勋是第一位提出烧伤自然疗法的人。

  肖氏祖辈有500 多年治疗烧伤病的历史,家传秘方却散乱、不系统,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肖建勋对秘方的组成及疗效、配方重新做了归纳和药理分析。他利用现代化的检验手段,一味药一味药地解剖,进行全面、系统的疗效试验。他敬佩老祖宗对药的功能、疗效、配方掌握得如此精当、准确。

  还是在南阳的农场时,他就踏遍了伏牛山岭去采药、品药来调整祖传秘方,一去就是五六天。饿了,就抓山兔、蛇、山蚂蟥、山田螺、山螃蟹、野果充饥,还偶尔遭遇野兽的袭击。在研制 "烧伤浴洗康"时,他上山采药不幸被一种叫漆树的漆毒染上了,全身疼痛难忍,过敏,溃烂,半月不愈。他用 "烧伤浴洗康"给自己沐浴,漆毒感染的症状居然全消除了。试验结果证明它对烧伤后创面长期不愈合、疼痒、脱屑等有神奇疗效。

  医学教科书上说,三度烧伤创面的直径达到5 厘米时,必须得切痂植皮,否则创面将坏死。为了检验自然烧伤膏的功效,肖建勋要在自己身上做试验。

  他用一个圆口直径为5 厘米的竹筒扣在自己的大腿肌肉上,拎起一壶翻滚的开水,咬紧牙关,把开水灌进了竹筒里, "哇--"他一声惨叫,瞬间,大腿上形成了 5 厘米圆形的烫伤创面,烫化了的表皮露出了烫熟了的肌肉,冒着热气。他敷上了刚研制的药膏。一会儿工夫,难忍的疼痛竟神奇般消失了,至今没留下任何烫伤的痕迹。

  透露一点肖建勋的 "自然烧伤膏"的秘方吧--血竭起止血化瘀作用。胎盘,是细胞分裂最为活跃的肌肉组织,对坏死的细胞组织起到 "春风吹又生"的功效。珍珠,有润肤作用,对软化痂皮功德无量。还有麝香、矿物质、草药……中医中药不能治急症的童话破灭了。肖建勋的烧伤膏敷在烧伤患者的创面上,短时间内即可止痛。这种药膏接触空气的一面为固态,隔绝病菌的侵入,在创面上建成一个防腐屏障;接触皮肤的一面为液态,滋润着烧伤后的肌肤,避免它继续失去水份,阻止人体营养液外泄,对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节省了营养液和血液的输给量,降低了至少50%的抢救费用……有了烧伤自然疗法和自然烧伤系列药品,肖建勋就像一个将军掌握了高明的战术和一种神奇的武器一样,对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

  据悉,肖建勋和他领导的医院已经免费为全国各地培训烧伤自然疗法医生 1800多名,使很多烧伤患者能到附近医院就医,深受各界好评。

  "烧伤治疗已成为当今社会医疗的一门大课题。欢迎国内外大小医院合作办科研,攻破难题,合作办药厂,为更多的患者服务。"肖建勋如是说。

  "装饰大王"的快节奏阿顺北京天地装饰公司座落在北京石景山区古城路北侧。典雅别致的门楼、井然有序的厂院令人耳目一新。

  就是这家公司,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未向国家要一分钱,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和开拓精神迅速崛起,形成固定资产逾百万元,年装饰装修能力达多万元的实力。尤其是在一些同行境况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天地公司承接并完成了超 1000万元的年工程量,的确不同凡响。

  被人誉为 "装饰大王"的宋金强总经理在他宽敞的办公室接待了我。这是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大汉,一米八的个头儿,宽宽的肩膀,面色红润,双目有神。

  当问及公司的情况时,宋金强微笑地侃侃而谈:我们搞装饰装修的,离不开研究市场。我们的市场就是要适应现实的空间环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环境需要。

  他认为,人的需要除了满足生存基本需要即衣食饱暖,住有所居外,还要追求精神需要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我们的装饰行业正是顺应这些需要而兴起的,必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走向成熟。在市场经济中,很多企业的发展均沿着一条相似的轨迹:首先是生存,表现为追求利润,寻觅业务,应付开支,然后发展到提高自身技艺水平和管理水平阶段,使职工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追求企业精神,弘扬企业文化,最终必然是自觉地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

  早在 1984年,宋金强就认真研究分析了国内外装饰装修市场的情况,敏锐地预见到国内装饰装修高潮的到来。他不失时机地考察了广州、珠海、深圳等沿海地区并着手成立了装饰工程队。之后,他又抓住机会,于 1989年考察了港澳地区的装饰装修工程。他 16 年的建筑经历加上 9 年的装饰工程磨练,为 "天地"公司事业的开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仅仅两年, "天地"已承接并完成了近百项宾馆、餐厅、客房、歌舞厅、商场、写字楼、酒楼等高档建筑的装修工程,形成了设计、施工、家具配套的服务。近来,又先后完成了青海省国宾馆、香山饭店、保利大厦、乐游饭店等高级装饰工程的设计施工,并以高质量、高效率、高信誉的服务赢得了好评。 "回头客"、"连锁"工程接踵而来。"天地"现已成为北京及华北地区装饰行业中的一支劲旅,在西宁、兰州、无锡等地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被市领导誉为 "高质量、高水平,顶天立地"的队伍。

  谈及对 "天地"的评价,宋金强说得既坦率又诚恳,一个企业的水平与实力表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从管理政策,人才吸引到设计、技术装备、资金,哪一样缺了也不行。但最重要的还是政策与人才。我们还刚刚起步,但我们有信心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会成为一流的装饰企业。

  求贤若渴的宋金强宽以待人,善于用才,他的真诚和坦荡,他的见地与谈吐,往往形成一种引力,使志趣相投者产生心灵的撞击,于是人才纷纷寻上门来。在这些人才的手下,一批又一批的优质工程建成了,使 "天地"公司的名字越来越响。

  最近,宋金强又定了一个 10年规则,目标是把公司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集团公司。从他们目前快节奏的效率上看,要达到目标,可能会大大少于 10年。

  老店谱新篇 老兵写新传--记青岛聚福楼大酒店总经理张聿贤民存在青岛餐饮业有三家以 "楼"字命名的老字号酒店,"聚福楼"大有跃为三楼之首的态势。

  它已由一个传统的酒楼形成融饮食、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酒店, "聚福楼"正以精美的菜点、优质的服务赢得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人的赞誉。这一切,使人们不能不注意到这座大酒店的总经理、在这里奋斗了30 年的实干家张聿贤。张聿贤自 1981年担任聚福楼大酒店领导工作以来,严格管理、善于经营。1992 年担任酒店经理兼书记,他抓经营,抓管理,抓质量,抓骨干,进一步建立建全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劳动分配制度,调动了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使企业素质、企业效益、企业信誉不断提高,在连续 6 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基础上,1993年创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张聿贤坚信质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近些年来,青岛市广泛开展了 "创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做文明市民"的活动,张聿贤十分重视 "三优一做"活动的实效性,把开展活动与酒店的服务工作结合起来,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到青岛旅游的中外客人日渐增多,特别是每年的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游人如潮,客商云集。张聿贤提出令中外客人高兴地慕名而来,满意地扬名而去的口号。他认为,对外国游人来讲,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对外地游人来讲,我们代表的是青岛,我们不能败坏祖国形象,也不能玷污青岛声誉。

  聚福楼大酒店首先从彻底杜绝在接待服务中与顾客 "冷、硬、顶"的现象抓起,强化一线服务人员的规范服务意识,重视和加强对服务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及服务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在酒店工作,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张聿贤教育职工,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沉着冷静。特别逢个别顾客因饮酒过量举止失控,对服务员出言不逊,甚至恶语中伤时,应理解特殊顾客的特殊心态,耐心地劝导、安抚,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失大雅。如一家办喜事在聚福楼举行婚宴,其中一位客人喝酒过量,向服务员要电话用,当服务员将电话机递给他时,他嫌服务员递的稍慢,这个失去理智的顾客竟从吧台上抓起一盘子鲜草莓朝服务员身上倒去,倾刻间这位女服务员雪白的衬衣染成了红色。而服务员仍然强打精神,耐心地解释、劝导,背后却默默地流下无法抑制的泪水。事后,办喜事的主人亲自登门赔礼道歉。

  张聿贤认为,酒店接待服务工作要搞好,除要靠服务员主观努力外,还要得到顾客的理解和支持,他常通俗直白地说: "没有哪一个顾客是特意花钱来打架的。"优质的服务必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聚福楼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酒店实行全方位规范化服务,礼仪服务小姐迎送每位进出店的客人,主动热情地引导客人入座,介绍本店的情况,改变了过去那种 "等客人上门,无人招呼,自己打听"的现象,赢得了众多的回头客。

  张聿贤总经理认为,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我们决不能满足于店内的优质服务,应发挥酒店优势,占领更广阔的市场,便开展了以 "送温暖,送方便"为主要内容的外出服务活动,实行 "送货上门、电话预约、登门服务".

  地处李沧口的一家公司逢职工过生日,都赠送一个精美的生日蛋糕。这公司距聚福楼 20 公里,但酒店也承揽了加工生日蛋糕的业务。这家公司规模不小,几乎每天都有过生日的职工,聚福楼便不厌其烦,每天派专人专程送货。

  有时仅为了一个生日蛋糕,不值得动用酒店的汽车,张总经理便安排职工搭乘公共汽车送去,常年坚持,风雨无阻。通过这家公司,宣传了聚福楼的优质服务,张扬了张聿贤总经理质量至上的服务哲学。

  聚福楼坚持为六所中、小学校的学生送课间加餐,这一业务繁杂,利润有限,但张聿贤总经理认为,这是关乎祖国后代健康成长的大问题,不能只顾赚钱。有一次,一客户从几十里外打来电话,要求送 6 斤面包,价值只有几十元,但聚福楼也不嫌买卖小,使客户深受感动。

  年张聿贤同志在肩负着聚福楼领导重任的同时,又挑起了公司行政主要领导的重担。针对公司及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大胆提出了一系列企业改革的新思路和重大改革方案。摆脱近40 年一贯制的国营小型企业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机制,建立起一条适应新的市场机制的企业运行机制,首先对公司所属企业的29 个微利、边远小店实行了公有民营形式,全部实现了扭亏和盈利后,1993年率先在全市进行了国有饮食服务企业股份合作制的改革试点,创立了股份合作制性质的聚福楼大酒店,运转一年后,成功地实现了红利分配。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他坚持边学习政策、边请教、边领会,亲自外出查文件、找资料与公司内广大干部、职工探索现代企业的新路子,克服了企业自身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公司转体改制工作,经批准,于 1994年年底,将原国有性质的专业公司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性质的青岛市区属企业首家集团公司--青岛聚福集团公司。

  为减轻企业负担,张聿贤总经理积极倡导,精心规划,加强了公司自身经济实体的发展,解决了公司机关经费来源,做出了 《关于从一九九五年起免交公司管理经费的决定》,实现了公司机关改革的又一突破。

  聚福楼大酒店原来只有营业面积 1,000 平方米,1984 年他带领职工改造扩建营业面积 600 平方米,1988年他果断地将濒临倒闭的四方区所属的永新饭店兼并,使企业增加经营面积500 平方米。

  张聿贤总经理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办事公道、任人唯贤。平时工作始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凡是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要求职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每逢企业有突击任务,像突击制作元宵或中秋月饼时,他坚持亲自下班组与一线职工一起加班加点。甚至他从不利用职权搞特殊,带头抵制不正之风,在店内制定了 "凡是以给领导好处费来店联系业务的一律不予接待"的规定,并在企业的原材物料、商品的进销方面,建立建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了管理程序,杜绝了跑、冒、滴、漏现象,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

  去年,为全面组织实施区委、区政府提出的 "商贸兴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他在肩负集团公司、聚福楼大酒店主要领导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落实区委、区政府今年的规划建设新的"聚福大厦"的任务,决定用三五年时间,在聚福楼旧址附近配合旧城改造,新建一处集商贸、餐饮、娱乐、办公为一体的聚福集团大厦,工程总面积为 10万平方米,在岛城可谓首屈一指,目前合资的外方已确定,资金即将部分到位,一幅鼓舞人心的蓝图正在张总经理及其伙伴们的心中绘制完毕,并将很快拔地而起。在筹建中他不辞辛苦,四处奔走、洽谈、招标、筹资,每天连续工作都在十一、二个小时以上,经常带病工作。每周一的酒店营业现场值班,他都坚持到最后一位顾客离店,送走值晚班的服务员。一年360 天在单位,在他身上已成为自然。

  张聿贤有位远在福建的老姐姐,人至暮年她无甚心事,常令她不放心的只是青岛的弟弟干工作似玩命,不顾自己身体,所以她常来信叮嘱弟弟干工作要悠着点。张聿顺打内心感谢老姐姐,但常常又忽视老姐姐的忠告,只是把这些诚挚的规劝埋在心底,锲而不舍地奋斗追求……李公瑾:装饰一个大世界雨中荷驱车行至宣武区南菜园 61 号,敲门,迎出一位中等个头,举止儒雅的中年人。他便是北京沃德仪器饰品公司的老板李公瑾。

  时值第四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在京开幕,该公司承担为大会组委会及本届电影节制作奖品、纪念品的重任。

  李公瑾是位有头脑有开创意识的文化企业家,曾在海政文工团军乐队当过6 年乐手,后改行到北京市沃德科技发展公司研究所搞技术,谈起物理光学仪器他滔滔不绝。亚运会期间,他们为组委会精心设计出精密光栅领带夹,受到高度赞扬。这种领带夹光线一照就会发出七色彩虹,它是在每毫米宽度上刻画 1200 条沟槽,以光栅制成,这种技术在世界上也只有不多厂家所拥有。代表高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光栅领带夹一炮走红,李公瑾便拉了十几个人,认认真真干起来。环境艺术品、光栅饰品、奖杯奖牌、艺术灯饰,一直到殿堂装饰。经过4 年努力,北京沃德仪器饰品公司在我国装饰制品行业中独树一帜。据李公瑾介绍,该公司现在不仅生产制作光栅呔夹、呔针、胸饰、耳饰等系列光栅饰品,同时为国内各大会议、展评、竞赛及国际交流设计制造造型新颖独特、具有一流工艺水平的奖杯、奖牌、奖章及各种精美礼品、广告宣传品达近百种,其中青铜巨型脸谱、豹头,中华文物艺术灯饰系列产品 (汉代牛形壁灯、台灯、地灯、汉代长信宫灯),东方艺术壁挂和'

  壁饰及现代、国外神话传说等,深受国内外客户欢迎。

  李公瑾自称尚属 "小作坊作业"阶段,但他绝对是在装饰一个大的世界。

  他用 "凝固的音乐,有形的诗歌"形容他的产品。人们需要美,需要装饰,从而改变生活空间,进入更新更美的境界。李公瑾和他的同行们,在努力满足人们追求美的需求。李公瑾在用他的智慧装饰一个大世界。

  李桥镇的 "穆桂英"纪世民不少人说北京顺义县李桥镇出了个 "穆桂英",这话不假。不过,她既不同于宋代横枪跃马、披挂上阵的穆桂英,也不是58 年大跃进式的只会大轰大嗡的 "穆桂英",而是个既有远见又扎扎实实地干实事的女企业家。

  在李桥镇党委和农工商总公司刚刚开完表彰大会后,记者采访了这位受到隆重表彰的李桥服装厂厂长冯淑华。精干、实在、有胆、有识,说话做事"嘎巴干脆",不允许有半点含糊。仅仅半年的时间,她就将一个亏损万元、被外方索赔84 万元的濒临倒闭的企业扭亏并盈利28万元,这不仅在李桥,即使是在全县,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她的绝招儿就是 "新官上任'三把火'!"头把火--她烧掉了厂里的懒惰作风。奖勤罚懒,对贡献突出者,奖励不封顶;对懒汉或故意捣乱者,重罚甚至辞退。一个副厂长就这样 "被开"了。

  二把火--她组成了一个 "能摽着膀儿干"的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已形成决议的事情,绝不拖拉,对能人大胆提拔,几个中层干部和副厂级的干部就是破格提拔的。

  三把火--建立外向型企业,双脚走出国门,去赚 "老外"的钱,先后与日、美、加、德、智利等国加强了业务联系,并严把质量关,使李桥服装厂名声大振。

  这 "三把火"一烧,李桥服装厂的影响大了,效益好了,职工们乐了。

  但,冯厂长说了句实话: "真累,有时我忙得几天几夜不着家,孩子都快认不出我的模样来了。"李桥服装厂面貌大变,于是,人们掏出了心窝的话: "李桥镇不但出了个 '穆桂英','穆桂英'还带出了一帮强将,这不?如今她的兵马都打到国外去了。"乙肝杀手--梁明陈大鹏首届世界传统医学论文大奖赛 1995年5 月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揭晓,深圳市卫生学校门诊部肝肾专家梁明的 《治疗乙肝》一文,获得一致好评,被评为功勋金奖。

  中国有约一亿二千万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就是说,每十个中国人中有一个乙肝病毒的携带者,以至于西方国家医学界要称中国为 "乙肝王国".

  乙肝是家庭的杀手病。大多数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在几年后将转为肝硬化或肝癌。目前,国际上对乙肝病的治疗基本上是束手无策。通常用的 "干扰素",价格昂贵、复发率高,且有副作用。所以北京肝炎研究所所长余昌晏呼吁:要研究和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抗乙肝中药。但是,由于医学界对乙肝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尚未有定论,真正理想的抗乙肝药物也难出世,目前上市的一些抗乙肝药,大都言过其实,疗效甚微。

  深圳市卫生学校门诊部 (深圳田贝一路七号)肝肾专家梁明自开诊三年来,已接待乙肝患者上万名,其中60%以上病情好转,乙肝的三项指标由阳性转为阴性。梁明治疗乙肝的秘密武器就是他根据祖传秘方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 "益肝丸".

  "益肝丸"何以有如此神力?梁明认为,按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乙肝属于 "肝胆湿热"、"肝胃不和"、"气滞瘀血"及"肝气郁滞"等范畴,是因气、血、湿等原因引起,为此,他从抗病毒、调节肌体免疫力和保护肝功能等三方面入手,研制出与众不同的 "益肝丸",经临床试验,疗效明显。

  深圳宝安布吉镇有个40 岁的女病人,患了8 年的乙肝,凡是报纸上介绍治疗乙肝的文章,她都剪下来去求医问药,化了一万多元钱,吃了无数种药,打了无数种针,皆无效果。开始找到梁明时,她也没有多少信心,第一个疗程的药下肚,没有什么效果,梁明让她再服一个疗程,结果乙肝的全部指标由阳转阴。这位妇女高兴极了。广东省肇庆县永安镇是个乙肝高发地区,当地卫生院的医生长期苦于没有有效的药。当他们从电视上得知梁明的益肝丸后,立即写信给梁明求救。梁明给他们寄去了部分药分发给病人服后,效果明显,当地的乙肝患者纷纷转告,改服梁明的益肝丸,现在,这个镇上的大部分乙肝患者已经转阴。深圳市横岗区一名高级工程师患了30 年的肝硬化,久治不愈,服了一个月的益肝丸,脖子上的蜘蛛痣消失,三个疗程后,全部指标正常。

  奇迹一个接着一个出现,感谢信一封封寄来。梁明每个月要接待几百名患者,他们来自几乎全国每一个省,还有不少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患者。

  梁明不仅医道高,而且医德也高。梁明治疗不是为了赚钱。为了制造益肝丸,他动用了妻子和十几个亲戚朋友的存款,从寻找中草药到加工成成药,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收取的药费只比成本略高而已。有些病人看病没有带钱,他慷慨送药。这几年,梁明积蓄了一点钱,他没有想着为自己安家,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好一点,而把眼光投得更远,他想搞个药物研究所,把他多年研究的成果,进一步试验、论证,然后投入生产,他要把他的药打到全国去,打到国外去,让更多的病人受益。

  梁明的成绩得到了有关方面专家的关注和好评。北京肝炎研究所所长余昌晏在谈到梁明的成就时,说他的研究成果 "非常惊人".卫生部中药审评委员会主任王绵之鼓励梁明: "祝你成功!"他不断给人们以惊喜--记农民改革闯将陈仕禄民存在青岛,农民企业家陈仕禄的名字被叫得很响,这位新时期的改革家高瞻远瞩,在十多年的创业中,给人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奇。

  第一个惊喜:农民创办的大型旅社陈仕禄是青岛西吴家村农民,他原籍胶县,世代为农。陈仕禄仅念过几年书,但他在人生这所大学校中刻苦攻读, 《三国演义》等传统小说,他稔熟在胸,当代时事政治,他处处关注,他谈古论今高人一筹。

  西吴家村是紧靠青岛市区的一个村子,往昔农民刨土求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西吴家村村民背上各项负债款251 元8 角5 分。

  一个数千人的村落,难以维持生计,作为西吴家村党支书的陈仕禄敏锐地认识到,农民要想大翻身,不能光 "修理地球",决心利用党和国家新的经济政策,把工农业生产搞上去。

  陈仕禄认为,西吴家村要想富,就得想新的干新的,想大的干大的。青岛是中外有名的旅游胜地,提倡改革,对外开放,将来中外游客肯定会像潮水般涌来。他顿时打定主意:盖旅馆、开旅馆,靠旅游业发家致富。

  此主意不仅使村里乡亲感到新奇,也使方方面面的人士觉得吃惊: "这些泥腿子能办好现代旅馆吗?"陈仕禄信心十足。经一番努力,1979 年月7 日,旅社工程正式动工。原先的种菜农民,如今放下锄头搞基建,种种困难自然会摆在面前。但是,他们克服困难,上山开石、运送物料、生产水泥构件、砌砖抹灰……陈仕禄身先士卒干在前,常常头顶晨星,第一个来到工地。

  年 10月 20 日,一座"人"字形的七层旅馆大楼,仅用了11 个月零 12天便建成了,它被命名为 "青岛市新兴旅社".

  开业仅仅70 天,收入便达7万多元,相当于以往一个生产队全年的总收入,这在贫穷的西吴家村的历史上,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西吴家村人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努力,在 "人"字形大楼东边,又盖起六层大楼。于是 "人"字形变为"凸"字形,拥有400 多间客房、1500多张固定床位,可容纳2500 人食宿。如此大规模的村办旅馆,在山东省没有,在全国也少见。

  在改革开放之初,在人们的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之际,没花国家一分钱,用一双双攥锄把子的手建成这样一座大型旅社,这在当时的农村实属罕见。

  陈仕禄带领村民去青岛、去济南、闯上海、奔广州,学习经营旅社的经验,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昔日种菜的姑娘成为彬彬有礼的服务员,昔日扛锄头的小伙子成为令人喜爱的厨师,新兴旅社用优良的服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万旅客,服务员拾金不昧价值达数万元,博得了良好的声誉,收到了近万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第二个惊喜建造大型新兴体育馆青岛市的体育运动水平较高,但体育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全民体育运动的要求。已成为新兴农工商公司总经理的陈仕禄,热爱体育事业,关心体育事业,他认为,国家财力有限,用钱的地方太多,自己在兴办体育设施这关系子孙后代的重大问题上,有责任助国家一臂之力。新兴农工商公司很快做出决定,独资创办一个3000 座位的室内体育馆和 1000床位的体育宾馆,建设一些辅助设施。

  这又是一个大工程,光是容纳3000 名观众的大型室内体育馆,至少要耗费3000 万元人民币。而花这么多钱能给新兴公司带来什么好处,还是一个未知数。许多人理解不了陈仕禄的远见卓识,引发了一些误解、偏见和诽谤。

  陈仕禄是有远见卓识的,他敏感地认识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会不断提高,新兴公司原是郊区,现在已成为市区。这一带并无像样的体育设施,大型体育比赛难以举行,就连这一带的青岛大学等单位,也缺少大型室内体育设施,无法开展相应的体育赛事。

  他出以公心,坚决要做这件事,又一次被人们理解了。

  新设计的新兴大型室内体育馆是一座现代化的、设备齐全的能举办综合性比赛的体育馆,它长46 米,宽35.8 米,这在当时的山东,也是为数不多的大型室内体育馆。

  难能可贵的是,这项工程,不要国家一分钱,也无须任何单位和个人投资。1988年,新兴体育馆开工,历时三年建成。一座高而宽大的体育馆耸立在大地上,它雄伟、高雅,为美丽的岛城增加了一处珍贵的体育设施,也增加了一处很好的旅游景点。新兴体育馆占地4500 平方米,拥有3012 个座位,填补了青岛没有大型体育馆的空白。

  随后,陈仕禄运筹帷幄,又在新兴体育馆一侧,兴建了拥有1000个床位的高标准的体育宾馆,为来体育馆比赛、表演的体育健儿提供优良舒适的一流服务。

  第三个惊喜从花卉公司到新兴系列从小就热爱花草的陈仕禄从这些小生命身上看到的是生命的力量。在新兴旅社的大楼对面,有一片良田。

  陈仕禄决定应顺乎社会时尚和人们的需求。新兴花卉盆景公司面世了。

  不久,便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鼓舞了陈仕禄和新兴人,树立更远大的目标,开展更广泛的经营,以新的经济政策为动力,创办新兴系列事业,彻底甩掉西吴家村的历史上的穷帽子。

  新兴体育用品厂应社会之需,顺市场之需而创立。

  西吴家村的村民们走出土地,走出青岛,与上海电化厂携手创办了新兴化工商店。

  新兴的家业在辐射:

  新兴汽车修理厂诞生了;新兴服装厂诞生了;新兴食品冷藏厂诞生了;新兴锯材厂诞生了;新兴电线厂诞生了;新兴危险品厂诞生了;新兴停车场诞生了;新兴书店诞生了;新兴电器安装工程公司诞生了;新兴机械厂诞生了;新兴农贸市场诞生了;新兴装饰材料商场诞生了;……一时间,星罗棋布在西吴家村东西南北的40 多家工厂商店陆续面世了,它们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照耀着这一方土地,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财富,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带来了振兴的契机。

  新兴农工商公司应运而生,大小几十个单位改变了西吴家村的格局和生活模式,每年总收入都在几千万元,上交国家税金几百万元,职工人均分配为数千元。

  在青岛西吴家村,当年的贫穷之地,当年难得温饱的村民,今天扬眉吐气,比其他地方的人们更感到时代巨变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之巨,他们发自内心地说:我们庆幸自己有一位出色的好带头人。

  于亚东和他的多彩涂料纪世民眼下,室内装饰热,从沿海到内地,再向西北边陲 "辐射",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态。装饰热中最热、也最时髦的,莫过于可取代易裂、易卷、易霉变壁纸的 "万家彩壁"--透气性强、无接缝、色彩丰富、耐水防霉的多彩涂料。

  这种多彩涂料,不但在国内热,在国外也正红火。

  元旦过后,笔者走访了在我国研制最早的 "金鼎"涂料的创始人、北京市建材科研院高级工程师、 "金鼎"涂料新技术公司总经理于亚东先生。因为,目前供不应求的 "金鼎"涂料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在国际上领先的日本同类产品标准 JISK-5667 中的要求,不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还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并获北京、广州等地国际博览会大奖及其它一些科技奖。

  在北京西郊金顶街市建材科研院一间普通的办公室内,笔者有幸见到了日夜奔波忙碌的于亚东。他,已届不惑之年,稳健、精明、坦诚、务实,对事业有执着的追求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在谈到多彩涂料的研制过程时,他把我的思绪带入了一个充满艰辛曲折的 "多彩"世界……数年前,多彩建筑涂料作为塑料壁纸的替代产品,尽管在国内外的居室中已经驻足,但我国,在科研与生产上, "多彩"却仍是一片空白。国外厂商看中了我国装饰业的潜在市场,极力推销其产品,有的则以高价转让其技术。这一切,使毕业于清华大学并在英国利物浦大学 "深造"过的于亚东心急如焚,他和妻子吴英君暗下决心,不攻下难关誓不罢休。

  不久,建材科研院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组成动态组合型的课题组,实行项目承包。于亚东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了艰难的攻关。他凭着自己掌握的高分子化工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简陋试验仪器设备,反复剖析仅有的几份国外产品样本及有关资料,终于获得了具有指导性价值的数据。于亚东带领他的伙伴们,废寝忘食,经过三百多次工艺试验和二千多平方米应用工程上的试喷涂,终于如愿以偿,闯过第一道工艺难关,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二关是正式施工,选择对象是中山公园内的 "来今雨轩".这时,风凉话儿来了: "乳臭未干,竟敢在'皇宫大殿'的'太岁'头上动土,真是吃了豹子胆!"而于亚东他们却把这风凉话儿当作激励自己的动力,在施工中一丝不苟,既胆大,又心细。那时国内尚没有生产喷涂机具的厂家,院里又不具备进口能力,于是课题组的同志们就土法上马,根据物理原理,将高压锅改造成料桶,喷 "刷墙粉"的喷枪嘴被改成适用于多彩涂料的机器,又借了一台空气压缩机,就干开了。由于 "基础"砸得实,喷涂一次成功!

  孰知天有不测风云,施工正在节骨眼儿上,于亚东家里突然传来噩耗,他长期卧病住院治疗的父亲撒手人寰。可这时,于亚东正在紧张地指挥施工,以致未能使年逾古稀的老父亲临终前再看上儿子一眼……擦干了眼泪,料理完老父亲的后事,于亚东又挥膊上阵。于是,在人民大会堂、在亚运村、在北京电视台新演播楼等室内装饰工程中, "金鼎"多彩涂料又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年 "金鼎"产品销售收入达1650 万元,利税 480 万元;纯技术收入达 167万元,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于亚东近三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建材工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还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然而,他总是谦逊地说: "我是属龙的,生日小,是条龙 '尾巴'.但在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中,我只是龙尾巴的一部分,如果龙尾巴使劲地摆动,这条 '巨龙'哪有不腾飞的道理!假若将这条 '巨龙'的身子比作熠熠生辉的'万字彩壁'的话,那么,我愿为它的更加绚烂多彩贡献我的一切。""好斗"之人段云松李晓京段云松,留着日式小平头,打着花领带,一开口,插科打浑,显出稚气来--毕竟他才二十四五岁。

  但是,他和他创办的 "忆苦思甜大杂院饭庄"却一度被海内外的报刊报道。继而,他又开了北京首家台湾五福茶道茶楼。他相信,两年内全市会出现50 家茶艺馆,并将带动茶叶、茶具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王府饭店的行李员段云松 1989 年高中毕业,在王府饭店当行李员。虽然收入不菲 (多元外币),但他想这并不能作为长久的职业。一年多下来,他在外语、礼仪知识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等待着机会。

  饭店附近有家 "五衍烤城",经营韩国烧烤、日本料理、川鲁菜;段云松介绍了不少客人去那里用膳,居然给烤城带来了 3 万元的流水额。于是烤城总经理邀请小段来干副职。小段白天在餐厅,晚上当行李员,半年下来,他的精力、体力都有些顶不住了,只有舍弃一个。挣钱机会随时有,但是锻炼的机会不能放过。他辞去了王府饭店的工作,到烤城当上了 "大灰狼"--因为他当副总时,对下属严格要求,从言语到站姿,都要求规范,故被人背后叫起这个外号。那年小段20 岁。

  五衍烤城曾经让他风光一时。是啊,那么年轻,陪着王府来的贵宾吃饭,还与台湾影星胡慧中同过桌,真正觉得好幸福。后来,他和老总各出5 万元钱,把烤城承包下来。可惜,干了8 个月后,烤城卖给广东顺德的一家企业。

  "段总"等9个员工失业了。但是,这段短暂的 "副总"生涯,使他赢得了员工们的信任: "我们跟着你干吧!"可是,干什么呢?

  利润丰厚的饺子馆个人闲了半个月。

  一次,有个朋友说,有家饭馆要转租。这饭馆半年都没交房租了,还欠着别的债;而且,这地方换了五个老板了,川菜、泡馍都卖过。

  小段等人凑了 1000元钱,就干上了。装修时,手冻得像小萝卜般又粗又红,卖什么呢?火锅、家常菜等方案一一被否定,干脆开个饺子专营店吧。

  咱就给它来上几十种馅,加上凉菜。

  第一天流水4 块,第二天8 块,第三天 16块……你想想,一位客人进门,有5 个人走上去热情服务,何况这帮人在星级饭店受过专业训练,态度自然不同寻常。而且咱这里调料多,还免费给客人准备口香糖--吃蒜、葱怕有味,这里还有酸菜、香菜、辣椒……这生意就越来越好。别的店一两卖四个,咱们一两卖五个。所以,最火的一月能卖个5、6万。想当初,头一个月交的元管理费,还是哥几个凑的呢。

  平方米的民丰饺子馆从此出名了。

  小段告诉我们: "小店鼎盛时期,是在前年夏天,好多人排队吃饺子,门外的车足足停了15辆,从卡迪拉克到奔驰550……还有一天下雨,由于屋里小,大家都在车里等,后来客人干脆叫我们送出来,他们在后备箱里吃。

  屋里凳子少,居然有 10个人围着桌子站着吃。"他说起,脸上现出喜悦。

  "那会儿,那条街就我们一家饭馆,现在有6 家了,有4 家卖饺子,那都是跟着我们的路子干的。"饺子馆叫民丰,位于民族饭店西南方向。

  幼儿园圈出的大杂院饺子馆经营成功了。小段的思维活跃了,哥几个有心搞个北京小吃 "四绝",饺子是之一,那之二、之三呢?再开个炸酱面、窝窝头之类的专营店?

  小段想起了一个地方。那就是位于西单辟才胡同的一所幼儿园。他就是从那儿出来的,老师现在还认识。他很想把各种小吃集中在一个院子里。后来,躺在床上琢磨时,无意中想出 "忆苦思甜大杂院"的名字来。

  这个 300 多平方米的院子从幼儿园圈出来了。那会儿饭馆起名比较庄重,这么 "乱叫"行得通吗?事实证明,它马上让人们接受了。这名字有透明度,一看就知道饭庄的经营特色。

  装修大杂院,小段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他坐着三轮车去前门、大栅栏一带观察人家的窗子、大门是怎么个特点,并拍照或画下来,请施工队照着做。他还读了有关老北京的书,想想自己也在大杂院住过,存过大白菜,揪过干辣椒、蒜瓣。后来,小段跑到河北、京城远郊去弄些玉米、镰刀、剪纸、马鞍,还有门环,就这样把大杂院装点起来。

  小段的女朋友谭波说:那会儿我们去郊游,还沿路挖野菜带回来呢。

  年 10月15 日,"忆苦思甜大杂院饭庄"正式开业,胡絜青题的字。

  它的招牌,吸引了京城的老老少少,与 "老三届"、"黑土地"等饭庄形成一股怀旧的潮流。新闻界关注之后,演艺界的毛阿敏、那英、李婉芬、韩善续等人也来尝鲜。最火时,一天有800 多人就餐。

  他们的菜单有意思,分忆苦篇和思甜篇。

  他们的对联有意思:

  窝头咸菜棒子粥饼子凉菜二锅头布衣华服不分贵贱登堂入室都是神仙他们的价格也有意思:一位老太太,吃了一顿饭,只花了一块五--一个窝头,一碗粥,他们咸菜免费送,也送口香糖、餐巾纸,老太太还打了两个电话。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很热情地接待着。

  人要追求,肯定会付出巨大的艰辛。当初租下大杂院时,小段集资万元,可是办照拖了好几个月才下来,在装修中,一天三顿都是葱、辣椒和方便面,于是,小段差点得了白血病,丢了性命。那时,他说一句话要喘口气,坐也不能坐,只能半倚着。他很轻描淡写地说起那时的病痛。似乎段云松现在沉迷于中国的茶艺文化中去了。

  还剩一分钱,也要办茶道"我不想让人永远把我看作是个体老板。而且干饮食业实在辛苦,我想转行了。""一天,有位台湾的朋友拿出一套茶具招待我们。刚喝时喝不惯,后来咂吧出味来。我说真怕上了瘾,因为以后难再喝到了。他说,干脆下回带一套给我。后来我灵机一动,他能带一套,也能带十套,新加坡、台北不是很流行茶艺馆吗?干脆开个茶道茶艺馆吧。于是,我投资40 万。"年 12 月,京城首家台湾五福茶道茶艺馆便开业了。小段又爆了个冷门。

  在国内,上海、南京、成都等地出现了高档茶馆,人们逐渐把谈生意、谈心的场所转到高档茶馆。这里有优雅的茶道服务,品茗用精纯的水,听着丝竹之声,是纯粹的阳春白雪式的。小段说, "这些还将带动茶具等新兴行业。"他说:"在台北就有1500多家茶馆,相信北京也会发展很快。尤其是五天工作制,人们有了富裕时间,当然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

  我国的茶道历史悠久,我只要还剩一分钱,也要搞茶道。我打算实施会员卡,开分店,当然这需要人们接受它,这需要一个过程。"走进茶艺馆,便看到他们的牌子: "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酒后失态者不得入内".

  "我希望从我们这里出来的人都是彬彬有礼的。"小段说。

  我望了望茶楼悬挂的横幅: "百丈清规,清静怡情。"这的确是个谈心品茗的好场所。

  这是个好学、有灵气的小伙子。

  "送子观音"赖庆龙陈大鹏不久前在美国纽约揭晓的首届世界传统医学论文大奖赛上,"蚁皇再生"一文被评为功勋金奖。这篇论文的作者就是深圳市传统医疗中心第一门诊部男性不育症专科的中医师赖庆龙。

  近几年,人们用蚂蚁开发出各种药后,用来治疗关节炎、类风湿等疾病、取得良好效果。而赖2庆龙根据祖传秘方、民间验方和中医学知识研制的"蚁皇再生丸",却给男性不育者带来了福音。蚂蚁不仅有强身健体作用,还有"补肾"的作用。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为生命之本。"蚁皇再生丸"就是以蚁皇为药君,并配以蜈蚣等几十种昆虫和中草药,旨在疏肝活血,通络生精,颇有滋肾养阴的神效。

  湛江市某建筑公司的一个职工,婚后五年一直没有爱情的结晶。他从报纸上看到赖医生专治男性不育症的介绍后,上门求医。赖医生给他开了两个疗程的药,他吃后不久妻子便有喜了。一年后,夫妇俩专程上门道喜,并让孩子认赖医生为干爸爸。广东省武警某部的一名干部,结婚五年多还未生育,曾到多家医院诊治无效。找到了赖医生,吃了两个疗程的药物,他妻子便怀孕,不久就生下了一个胖娃娃。香港有一个富商,长期阳萎,性功能减退。

  婚后一年,妻子便离他而去,说是等他治好了病再回来。该富商病急乱投医,鹿尾巴,鹿茸,高丽参天天不断,结果仍无济于事。经内地亲戚介绍找到赖医生后,让他吃了两个月的药,便使他恢复了男子汉的功能。离开10年的妻子又回到了他的身边,不久,他们就有了自己的孩子。

  "蚁皇再生丸"采用的蚂蚁,不受环境污染的影响。一般是由赖医生亲自监督,派专人到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深山老林里采集。这些蚂蚁在山林筑巢,体型巨大,而且都是蚁皇 (或称雄蚁,蚁王)。蚁皇每交配一次,可使雌蚁终身产卵。蚁皇精子的质和量在陆生动物中可谓无可匹敌,对人类的医药效用也是极大的。赖医生祖上四代行医,尤对蚂蚁药用功能颇得真传。

  他从广西到深圳行医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用其精制的 "蚁皇再生丸"等药物治愈了不育患者上千名,人们称颂他为 "送子观音".赖医生声名远播,求医者络绎不绝,连东南亚一带的患者也慕名前来。香港有个大医药公司愿出价 10 万港元和帮办其出港手续为条件,请赖医生献出配方,被他婉言谢绝。赖医生说,祖传秘方是祖国的医学财产,我国还有3500 万不育患者,我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后 记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推动我国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展示我国庞大的企业家阵容,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组织编撰出版大型纪实丛书 《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共五卷,每年出版一卷),首卷今天与你见面了。

  该书以我国一流大型企业的主要领导人、着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及一些具有传奇色彩、有特殊建树的企业家为撰写对象,收录了国内 100名优秀企业家,其中有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此外,为鼓励企业家奋力拼搏、积极进取,本书也收录了一些后劲十足潜力勃发的实干家。他们都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佼佼者。

  本书以传纪文学的生动形式,记叙他们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生涯,在直接采访传记的基础上,辅以有关资料,并注重反映了企业集团或企业家人生哲学及现状。

  该书作者系国内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优秀记者,全方位多层次用细腻洒脱可读的笔触,真实地告诉你:国内优秀的 100位企业家是怎样奋斗的。

  人人都渴望成功,看看别人是怎么通过奋斗取得成功的。

  兴许,说夸张点,这本书将教给你:白手起家之诀,呼风唤雨之能,点石成金之术;它能传给你:排山倒海之气,力挽狂澜之法,起死回生之力,此书将成为商海竞争的指南针,探索老板之道的探宝仪。

  但愿,所言不是吹牛。

  相信,第二卷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