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sua嫩模叫什么:滨海个性与城市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40:09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故事,每个城区都有自己的个性。如果我们以现代化、国际化的名义扼杀城市的个性,磨平他们的棱角,又嫁接来所谓“流行”的风格,城市就这样不伦不类了。

作者:大白萝卜 来源:东西 (http://dongxi.net/)

有报道称,在大型城市里愈演愈烈的城市病正在向中小城市蔓延,一些沿海的中小城市,由于其环境优势带来的天然的人口聚集效应,病症尤为强烈:房价高企(一些沿海二三线的房价直逼一线城市)、垃圾围城、空气质量恶化。而这些还只是浅层的问题,更深刻的是许多中小城市进入一种发展道路的迷途中:扩大规模城市、追求现代化、引进大型企业……形形色色靓丽的口号性话语俨然成为城市规划者的黄金定律。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故事,每个城区都有自己的个性。如果我们以现代化、国际化的名义扼杀城市的个性,磨平他们的棱角,又嫁接来所谓“流行”的风格,城市就这样不伦不类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城市不会是一个自信成长的城市。因为自信来源于对自身文化历史、地理特色以及在这两者之上形成的特质的尊重和扬弃,并寻找与城市性格相契合的地区发展路径。

在我们这样一个海洋资源稀缺、人均海岸稀缺的国家,沿海中小城市在滚滚城市化浪潮中如何走出适合自身特色的、有生命力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道路就显得尤为紧迫。

如果说生根于大陆-大河地区文化由于大规模农耕和大范围统治秩序的需要天然倾向于国家主义和结构主义风格的话,沿海地区却由于拥怀海洋这富有生命力和流动性资源资源禀赋,而往往更易于创新性和自由精神的长进。就如最发达的农耕文明与最古老的集权儒法传统相得益彰,而最灿烂的航海经济与崇尚独立自治的希腊城邦文明如影随形一样,当一个地区的经济方向与性格倾向相一致时,才能彼此“同质互促”产生极大的正效应,事半功倍。在一个势将由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定义的世纪里,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而广泛的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土上,这样的内涵于地区性格深髓的自由精神和适于新生理念产生的生态优势绝对是稀有资产。

以创新科技为方向的成长需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是硬件环境;需要知识与技术在大学、R&D机构、公司与市场之间自由的流动这是制度环境;更主要的,她需要自由活泼的研究氛围、需要有文化积淀有个性的城市氛围,这是文化环境,也是最微妙最高层的境界。如果说工业化时代以资源的空间集聚程度衡量经济效率而催生了众多超大规模城市的话,那么在地理位置本身已经成为几乎可以被忽略的电子标号的信息科技时代里,空间的集聚很大程度上被信息的集聚代替,这也客观上为相对远离中心城市的沿海中小城市崭露头角提供了可能性。

然而可能性决不等同于必然性,要想在新经济中分一杯羹的我国沿海中小城市还需要太多的努力。其中,有些努力更是需要对被许多地方政府潜在遵循的“大一统”的城市发展路线进行彻底地检省。就在前不久,在南陲一个以生态宜居著称的城市传出包括聂耳故居在内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被强拆的新闻,强拆当然又是在建设“大广场、大中心”的口号之下进行的。曾经多少的艺术灵感从这里流出、曾经多少历史深处的激荡在这里回响。清除的是风俗的地标、是城市历史的回忆,是社会价值的凝聚,是文化的符号,更是一个地区生命活力的根。试想一个没有人尊重音乐、没有人懂得艺术的城市又怎么会产生艺术大家?有怎么会产生一流的创意作品?一个没有文化没有根的城市又怎么能诞生一流的文化产品呢?

正如城市思想家芒福德所控诉的场景,“巴洛克规划师们对一切妨碍建设的累赘物用推土机清除,以便他自己死板的数学线条式的设计图得以在空荡荡的平地上开始建设。这些累赘常是人们的住家、教堂、珍贵的纪念性建筑物,是当地人们生活习惯和社会关系赖以维持的整个组织结构的基础,把孕育着这些生活方式的建筑整片拆除常常意味着把这些人的一生(常常是几个时代的)合作和忠诚一笔购销”。

如此看来,沿海中小城市要想真正在后工业时代的信息经济和创意经济中博得头筹,首要的是对以往的发展模式做出反思,在城市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地理优势中寻找进一步发展的根基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