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蛋上涂风油精的感觉:“语言”是中国城市最后的“个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21:44

“语言”是中国城市最后的“个性”

本帖最后由 亦非台 于 2010-9-21 08:08 编辑

这是百度吴语吧吧主小杜楠发来的观点:

中国的城市正在千篇一律地走着相同的道路,城市与城市越来越像
走到太原想起了长沙,走到长沙想起了南昌,走到南昌想起了郑州,走到郑州又想起石家庄,走到石家庄又想起济南,走到济南又想起南宁······
中国的城市个性正在逐一地泯灭——
CBD一定要堆满玻璃墙的高楼
沿江风光带肯定是通明的灯火
古街一定要一堆新造的马头墙
火车站一定要面对一个大广场,一条大马路
地标一定是高耸入云的电视塔或者圆形的剧院

“硬风景”差异渐小造就了中国没有个性的城市,这时候语言(方言)这道“软风景”成就了城市最后的个性

如果没有成都话,你又凭什么认为自己在蓉城?论摊大饼式的环环相扣城市规划,北京与西安早成典范;论春熙路的繁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笑而不语;论古迹,想必大多数做过都城或府地的城市亦然;论饮食,川菜馆火锅店遍布中国:这时要是哪位妹子说一句“要得”,哪位大叔说一句“球”,甚至哪位大妈骂上一句“胎神婆娘”,成都的个性就马上出来了。

杭州和南京,同样有山有江有湖,同样有铁桥有运河有古街,要不是一个说着江淮官话,一个说着吴语官话,光凭新造的高楼,你也越来越难把“铁头”和“大萝卜”给区别出来;同样在大江出海口的上海与广州也在比着身高的过程里越来越像,但是一个说着吴语,一个说着粤语,想必这样的个性是显而易见的;苏州和绍兴,一个吴都一个越都,同样有着老城和新城,同样水乡遍野,同样宝塔林立,同样出文人雅士,同样说着吴越方言,但是一个糯软,一个快直,这就是它们的个性;就算是开化、缙云、磐安这样山谷河畔的县城,要不是和而不同的南吴方言,恐怕早就成为彼此的翻版。

本人尊重每一座城市和它的子民,因为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伟大和生命力。但在城市一轮轮地暴力拆古迹行动,跃进式地疯建高楼地标CBD和房地产刮地运动中,我看见的只是城市个性地一轮轮泯灭。或许这是我们必然的吧,这就是国情和时代个性。

有人说,中国现在拿得出手的只有祖先留下的和外国人留下的。外国人留下的或者是山寨外国的建筑成了千篇一律的钢铁森林一员;祖先留下的大部分已经收门票了或者灰飞湮灭了,幸运地是我们还有祖先传下来的母语——方言,这也许是城市最后的个性了吧。

可悲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叫嚣着消灭方言,难道我们就应该这样地“大同”——将最后的个性也泯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