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种类:《称呼之我见》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27:52

《称呼之我见》之我见

  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很奇怪?《称呼之我见》是发表在2009年11月15日《万向报》上的一篇文章,全文如下:

   称呼,反映了社会变迁、道德标准、单位素质,作为个人还体现了他的思想修养、文化水平,所以并非小事。
    解放前的旧中国,财主、老爷、长官、店王、太太、小姐、先生……都是敬称。新中国成立后,有这些称谓的人大都是地主、官僚、资本家家庭出身的,不少成了专政对象,因而这些称谓都由褒义转为贬义。如有人再叫,就意味着讽刺,因而十分忌讳。取而代之的是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党内不称职位,一律称为同志”。当时不分男女老少、领导群众,统称为“同志”。
    “同志”即志同道合也,如有人叫你“张同志、王同志”,就会以为你是干革命工作的,是非常光荣的。所以上个世纪50年代流行的称谓是“同志”。对工作单位的熟人则称“老张、小王”,几乎无人称职位。60年代初,《浙江日报》曾刊登一篇题为《从邱书记、邱同志到老邱》的文章,反映了一位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变化,入木三分,得到大力推崇,令人难忘!当然,如果是专政对象,则另当别论,如一位村干部召集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开会时误称“四类分子同志们”,就被批评是“敌我不分”。
  “文革”期间,流行称“战友”,以示派别;七八十年代统称“师傅”,连小青年也叫他“老师傅”。改革开放后,称谓也“引进”或恢复了。上面提到的贬义称谓又变为褒义了,“尽‘地主’之谊”、“先生”、“太太”、“小姐”、“老板”……十分流行。不久,“小姐”变成“做小姐”,成为红尘的专用名词,称正派人为“小姐”就要被骂了。其实小姐在宋朝正是指妓女、乐户,不过是还其开初的本来面目罢了。新世纪,又来了一个“美女”称谓,于是并不美的女人也被称“美女”。有人听了,不自量力,沾粘自喜,但真正的美女都因此掉了身价,而嗤之以鼻,大为不满。至于满街的“老板”,多数是小商贩的杰作,目的是推售他的产品。工薪阶层开始以“扳牢”来应对,现在已习以为常,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身价。
    近年来,个别人为表示自己知识渊博,滥用古汉语闹出笑话时有见闻。不知词之典故,望文生义套用。如“兄”、“弟”,平辈敬称为“兄”,它不以年龄大小为标准,就是农民讲的“阿哥无大小,大家都好叫”;“弟”,除了兄弟之意,还有“弟子”之义,就是学生,如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称自己为“弟”是谦称。“先生”是对有学识之人的敬称,即现在广称的“老师”,并不是男人专用,宋庆龄、谢冰儿逝世时,报纸上就称她们为“先生”。我上学时,教我们的不分男女都叫“先生”。还有女子在某种场合加上定语“我的先生”即丈夫之意。
    当前,社会上的称谓犹如春秋战国时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可谓“百花齐放”:尊称、戏称、爱称、绰号都在用,既有与时俱进的,又有克己复礼的。不过有一种趋势,似乎在返璞归真,还其本来面目。笔者并非刻意复古,反对“创新”,而是主张识时务、随大势,“入乡随俗”。为“保险”起见,现阶段在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称职位较稳妥:“张书记、李局长、王经理、赵主任……”;对熟悉的人,平辈亲戚,呼姓唤名都无妨,反感到亲切;向陌生人问路,问事,对不了解的人还是称“同志”、“师傅”合适,切忌直叫姓名,以免出现尴尬,甚至影响形象,把事情办砸。在农村,除了亲戚同族按辈份称呼外,可根据自己的年纪,对方的年龄,称“大爷、大妈、大哥、大姐、老弟、小弟……”,这些原始叫法,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大家都可接受,唯独对“大嫂”这称呼要慎用,可能对方还是姑娘呢!

 读罢全文,你是否觉得写的还不错?不仔细看确是如此,但我觉得文中至少有以下几处瑕疵:

第一,文章题目为“之我见”,通览全文“见在何处”?全文有了较大篇幅叙述称呼在不同年代的变化,只是对称呼变化这种文化现象的简单陈述,仅仅在最后以自然段有一句“笔者并非刻意复古,反对“创新”,而是主张识时务、随大势,“入乡随俗”,后面未能深入地阐述自己看法,本人认为,称呼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它是对人们在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社会关系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称谓,它应该反映出自身教养、对对方的尊重程度、人们间的亲密程度。身份背景、时代风尚、道德水平、语言环境,作者应该在这些方面全面展开地阐明在现代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称呼礼仪,要区分场合、区分对象,尊重对方的习俗和个人习惯。比如在跟别人谈及自己(包括对方)的父辈或长辈面时,不宜直呼其名,不然显得自己没教养,比如在网络中或是对港台人士不宜称同志,同志有同性恋的含义;又比如不宜对不是很熟悉的人叫叫“美女”“帅哥”之类,别人确实长得还可以,这种赞美看起来带着某种揶谕式的挑逗,要是人家相貌平平,这声“赞美”听起来是那么的虚情假意,而且无聊之极;又比如在现实交往中,不宜用网络语言来称呼,你在和人家正交谈中,突然冒出一个“偶”,可能人家一时还反应不过来,岂不尴尬!

第二,文中有“因而这些称谓都由褒义转为贬义”“上面提到的贬义称谓又变为褒义了”句,这里的称谓自然是指“财主、老爷、店王、太太、先生”,我觉得似乎没有什么褒贬之分吧,充其量就是表示他们与普通百姓的不同身份而已。关于“小姐”确实在古代指社会地位卑贱的女子,宋元代也专指风尘女子,明清以后直到现在成为未婚女子的敬称(在国际礼仪中小姐一直是对未婚女子的称呼),有些电视剧中将明清之前的大家闺秀也称为小姐,是不对的。现在也指娱乐场所的服务女子或性工作者,但绝非是作者所说“还其开初的本来面目罢了”。说起“小姐”,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个词“老公”,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小姐”,老公的本意是指宫门中人也就是太监,后来又成为性无能的骂人话,老公用作丈夫的意思功劳应该归于港台的女性,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广东一带流行,逐步蔓延到全国,老婆”与“老公”这类叫法,都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好在人们大都不知道“老公”的本意。

第三,文中“尽‘地主’之谊”,中的“地主”与前文中“地主、官僚”中的地主,意思相差很大,前者是本地的主人(相对于从外地里的客人而言),后者是指在社会处于封建特征的时期,具备土地作为产业资本的一个阶级的人的简称。在东方和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概念。西方学指的是农场主 Farmer (注:Farmer在中文翻译为农民,在英文中其实是指具备土地作为产业资本的人,因为西方实行的是农场化管理,故农场主即为地主)。东方学说中古代未有这个称呼,近代引进这个称呼后,泛指具备相对多的土地作为资本的人。相对的概念十分宽泛,但多数地方以聚集地为概念。 两者相差如此,岂能相互比较?

第四,倒数第二自然段,“近年来,个别人为表示自己知识渊博,滥用古汉语闹出笑话时有见闻。不知词之典故,望文生义套用。按照上下文的相互关联,下面所举的列子都是滥用古汉语闹出笑话的”,但先生,可以指女性呀,先生不同的环境下可能有如下外延含义:1男性,对成年男性的一种普通称呼。如:王先生、刘先生。2尊称,表示恭敬的称呼,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稍有不同的外延,但基本是对有一定地位与身份的人的一种尊称。大多数用于称呼男性,例如称呼男性:船山先生,也有用于称呼有较高学识与地位的女性,3丈夫,女子的配偶(丈夫),一般带有定语,如:我先生、你先生、李家女儿的先生。4教师、老师、教育工作者,如:何子渊先生、丘逢甲先生。5医生,对医生、医师的一种称呼。现在已经较少使用,在古时或民国时期经常用到。如:生病了就要去看先生。6会计,账房先生,古时对帐务工作者的一种称呼,现在已经较少用,在古时或民国时期经常用到。7算命师、风水师、说书、评弹等玄学或艺术工作者的一种尊称。所以女先生,可指女老师,也可以指有较高学识和社会地位的女性,比如杨绛先生、许广平先生等等。说到兄弟,我想起了2011年央视春晚上的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确实误解典故。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称兄道弟意为友谊情深也未尚不可。作者将“第”称有“弟子”之意,有点牵强:第是第,弟子是弟子,好比孔与孔子一样,你不能说“孔”有“孔子”之意。





禾子

二零一一年五月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