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紫合剂什么时间喝:从“判若两人”说开去(金台随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21:33

从“判若两人”说开去(金台随感)

杨新元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05日   20 版)

  我们常将一个人的前后变化之大,用“判若两人”来形容。近日读史书,看到《太平广记》“酷暴”中的李绅时,也有“判若两人”之感。

  提起李绅,可能很多人有些陌生。可是他的《悯农》诗你一定读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是李绅年轻时的作品,从1200年前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这位年轻诗人,在步入仕途,当上官以后,前后就判若两人了。据记载,当李绅在淮南当节度使时,就完全没有了人情味和爱心,百姓疾苦他根本不放在心上,露出一副酷吏嘴脸:“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持法峻,犯者无宥。狡吏奸豪潜形叠迹。然出于独见,僚佑莫敢言”。连狡吏奸豪都“潜形叠迹”,普通百姓就更是战战兢兢,没有好日子过了。“邑客黎人,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就是说在李绅的暴政下,黎民百姓终日惶惶不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大祸临头了,于是纷纷渡江淮而逃难。而当部下向他报告“户口逃亡不少”时,这个曾经同情农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李绅,却轻描淡写地说:“汝不见掬麦子乎?秀者在下,秕糠随流者不必报来。”意思是,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那些颗粒饱满的总在下面,而那些随风而去的秕糠,就不用报告了。在官僚李绅的心目中,老百姓就是“随风而去的秕糠”,不值一提。

  更有甚者,就是这个李绅,在未发迹时曾寄居在江都。每到李元将家做客时称其为叔。而“荣达后,元将称弟称侄皆不悦。及为孙,方似相容。”就是说,李元将别说是以叔自居了,就是自称弟或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把自己降为孙辈,李绅才勉强接受。俗话说“官升一级脾气大”,而李绅当官后不仅脾气大长,连辈分也要长。同当初未发迹时懂礼貌、知人伦的李绅相比,前后确是判若两人。没当官时有人性,当官后李绅除了官性,已没有一点人性了。

  从故纸堆里找出一个李绅来说事,当然不是无病呻吟。千百年来,像李绅式的人物,在中国大地上绵绵不绝。就是现代,在我们身边找几个李绅式的人物,也不是一件难事。比如,有的人刚进单位时,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对同事、长辈也十分谦卑。而工作有一点成绩,个人有了一点资本,或者是找了一个靠山后,就趾高气扬,眼睛生到头顶去,说话做事前后判若两人;有的人刚走上领导岗位,做事公道,清正廉洁,很受群众拥戴。而拍马的人一多,手中的权力一大,就私心膨胀起来,结党营私,贪污腐化,受贿索贿;有的人为了得到提拔重用,跑步“钱”进,对领导百依百顺,好话说尽,只差喊领导亲爹亲娘了。而一旦领导退下来,或者换了一个环境,就翻脸不认人,当面碰到以前的领导也视而不见,前后判若两人。

  李绅式的人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经常能够看到。这种人物绵绵不绝,关键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健康、不正常。而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一多,就会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变得功利,越来越没有人情味。要铲除李绅式人物生存的土壤,需要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多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在用人问题上公开、公正、公平,不让那些披着伪装的李绅式人物有可乘之机。 

  前后判若两人的人物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健康。这是每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企盼的,也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