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鬼传极可以改发型吗:从恐慌消费说开去(五洲茶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21:06:26
黄 晴
《 人民日报 》( 2011年04月06日   23 版)
韩国母亲前不久疯狂抢购日本尿布,日本尿布价格上涨近一倍,韩国第二大网上商店的销量则增长一倍。此前,中国发生过“谣盐”风波,动静不小;欧美等地也发生过抢购碘制品现象;香港人则大抢日本奶粉和鲍鱼。
所有这一切现象的背景,就是日本在发生特大地震和海啸灾难后,又发生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次生灾害。按科学常识,核污染的传播会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应不会严重影响韩国和中国,欧美则更加不用过度担心。然而,各地的消费者却做出了类似的消费反应。
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消费是人们最主要的行为方式之一。消费既有需求的层次,也有心理的层次,因为人是社会动物。社会越发达,心理性消费的比重就越大。在现代社会中,攀比消费、虚荣消费等的价值比重大大超过了需求消费。日本大地震后世界各地发生的抢购,或许可称为“恐慌消费”,他们买的不是东西,而是一种恐慌消解,是升斗小民的一种习惯性的危机应对方式。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信息发达的条件下,一个地方的大灾变,会让全世界的人感同身受,从而也让恐慌走向“全球化”。网络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人们沉溺其中,感受着自我满足和自我放大。这是一个心理效应被极度放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常识往往挡不住忽悠,理性顶不住自我放大,恐慌、意淫、狂热、偏执等各种心理现象都被这个世界大大放大。现实感缺失,行为理性往往也就缺失了。
现代社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几百万上千万人挤在一起,全赖一种复杂系统工程的运作。水、电、气、路,哪个环节出点问题,马上就“民不聊生”。这种人类生存形态,比自然经济和农耕社会来得脆弱,对重大天灾人祸的承受力也更脆弱。当然,工业社会有更强的资源配置力和社会组织力,这是事物的另一面。当代人的心理恐慌现象恐怕与现代社会的系统脆弱性有关,也同人群密集,心理传染性极强有关。
人类面对重大天灾人祸,不免感到恐慌和无助,产生人的“渺小感”。在一些人类生存环境极为严峻的地方,倡导忍耐和敬畏的宗教力量就比较强大,这恐怕是文化对环境的自然选择。工业文明的发达,让人类获得了“改造自然”的强大能力,与此同时,工业化的种种负效应也日益显现。后工业时代环保主义的兴起,也是人类文化对其生存环境的自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