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之拳2777攻略:重温“补丁”精神(金台随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05:55
重温“补丁”精神(金台随感)
周振华
《 人民日报 》( 2011年02月07日   04 版)
眼下,人们很少谈及“补丁”这个词了,甚至早已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温一下那个“补丁”年代,“补丁”精神还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多少启示!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个勤俭节约的代名词,记录着多少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些生动、朴实、感人的故事。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说起来很轻松的顺口溜,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人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特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待节约的态度,是那么认真、端正、一丝不苟。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在节约的问题上,从不空喊,也不唱高调,更不摆花架子,只是默默地去做,人人从心底痛恨浪费,伟人们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的《艺术人生》节目中,电视剧《毛岸英》的导演刘毅然在接受采访时说,该剧的拍摄真实度很高,相当一部分实景都是在中南海里进行的,他亲眼目睹了主席生前所穿着和使用过的物件,几乎全带着补丁。主席的一双皮拖鞋打了70多块补丁,老人家的睡衣居然有100多块补丁,这些要不是导演亲口所言,谁相信这样一位领袖竟如此的节俭与朴素,但这千真万确。
几年前,据曾任毛泽东内务总管的吴连登回忆:“那时,主席的衣服旧了也好,破了也好,毛巾等物品也是一样,他都要让我们为他反复缝补。到了我管主席家的时候,好多东西就很难补了,没办法。一件物品已经是补丁摞补丁,再拿到外面补,确实让人感到很为难。有时把主席的衣物和洗脸用的旧毛巾什么的,送到总后服装研究所去补,回来后没用多长时间,就又不行了。我们总和洗衣房的工人讲,这些东西一定要人工洗,千万不要用洗衣机。后来工人们就用一个大盆,水里洒上肥皂粉,将被洗的物件泡上一段时间,用手慢慢按,洗好后,从盆里往出拎时不能过猛,拧时劲还不能过大,不然拎上来就可能又出现一个大窟窿。记得,对这些不好对付的物件,只得采用特殊的办法,就是用网兜将它们兜起来,把水控去,再打开晾干、缝补、熨平。”
就在全国人民正面临着最艰苦最困难时期,毛主席在1962年的一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务必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反对虚荣,痛恨物质享受。”这是毛泽东坚持一生的原则,在他身上始终体现着中国农民的质朴,在他那一代的中国官员中,几乎成为了共性。我们的人民也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此之高的境界和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感染着,他们个个牢记毛主席他老人家“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那句话,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当时人们那种对待节约的态度是真诚的,质朴的,发自内心的,言行高度一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字面上似乎指的是穿衣,实际不然,它已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当中的每一个角落,衣被也好,用具也好,工具也好,统统都是反反复复地使用,缝缝补补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时不知有多少人亲自拿起针线,拿起修补工具,参加了缝缝补补的这支浩荡的队伍,在全社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利用资源,千方百计拉长资源的使用周期。
不光是衣服打补丁,身上的其他地方也被补丁包围着,帽子、手套、鞋、袜子,甚至腰带都打着补丁,只要还能穿,还能戴,还能用,就尽量再缝再补。眼下“袜板”几乎见不到了,早年谁家都有几个“袜板”。有大人的,孩子的,大脚的,尖脚的,袜子破了一定要补,因为袜子穿在脚下,更没那么多讲究,每双袜子都是补了再补。看吧,妇女们坐在街上聚拢聊天,十个有八个都抱着袜板补袜子呢。人们生活起居用的被子、褥子、枕头、毯子、毡子、炕席、凉席、门帘没有一件逃过打补丁的。小孩子们上学背的书包,用的手帕,捎干粮的小布兜,也都打着补丁。回想起那个睁开眼就是“补丁”的世界,我一点也不感觉有多不顺眼,心里倒是觉得很亲切,特别怀念当时的情景,因为那是一种质朴的美,一种清纯的美,一种自然的美。人们的心灵因此而变得如此的纯净而高尚。
如今我们的物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身边所用的物件,已不再没完没了地缝补了,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追求节约不是非要回到那个年代,非要“缝缝补补又三年”,而是要树立和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要知道中国的资源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并不充裕,国情不允许我们挥霍和浪费一点。眼下大力推行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一切都要厉行节约,节省能源。我们真的该从点滴做起了:再不要“一桌人,点两桌的饭了”,也不能“散会后,桌上又是一大片半瓶的矿泉水了”,更不能“公家的油公家的车,不烧白不烧,不开白不开了。”说句实在话,我们这点家底,禁不住如此的大手大脚!
毛主席他老人家为什么把浪费归于犯罪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再让我们记住一位名人说的话吧:“不珍惜和节约资源的民族,是早晚要吃苦头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