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博会展:回归实践:道德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方向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50:39

回归实践:道德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方向

——中小学新道德教育研究之四

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研究员 张志勇

 

    道德教育评价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部分,它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定向、调节、激励、内省、肯定等诸种促进作用。传统道德教育评价存在着过于重视道德认知评价,而忽视道德实践评价的倾向。这种评价观违背了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教育的特性,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道德实践,造成了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上的“知行分离”,甚至双重人格现象大量存在。新道德教育呼唤新的道德教育评价。

一、对现行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的反思

现行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除了某些表彰活动涉及到学生的道德因素外,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课评价和操行评语评价两种。

(一)  思想品德课评价陷入了“主智主义”的泥潭

为了研究目前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的现状,笔者曾要正在上初中的儿子把上个学期思想品德课的试卷给我一份,他说:“我没有,在老师那里”,“你要这个干什么?你对我的思想品德还有什么怀疑吗?”显然,他认为,自己思想品德课得了99分,就是对自己最优的道德评价。那么,现在的思想政治课试卷到底考的是什么?请看某市2004年6月进行的8年级一份政治试题的内容。

试卷说明:本学科考试为开卷考试,考生所带资料不限,但必须独立完成答卷。本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4页)为选择题,50分;第Ⅱ卷(5—7页)为非选择题,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其中某题为: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表明在我国

A.公民的权利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B.公民履行义务比享有权利更重要

C.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D.公民享有权利,就是在履行义务

“不定项选择题”某题为:

第十三届亚洲杯足球赛今年七月在我市举行,这为我们加强国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本次足球赛期间与外国人交往时,我们中学生应该做到

A.自尊自重,不卑不亢

B.自觉履行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C.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妄自菲薄

D.文明礼貌,友好交往

第Ⅱ卷是问答题,包括4个题目,其中某题为:

某地一对七旬老人,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又没有经济来源,可他们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两儿四女却长期不管不问。老人要求儿子尽赡养义务,儿子却说,你的女儿家比我们富,让她们养活你们吧。老人找到女儿,女儿却说,我们已经出嫁,没有义务养活你们了。无奈之下,二老将儿女告上法庭,法院判令他们的儿女每人每月支付赡养费100元。

(1)请评析这对老人儿女们的言行。

(2)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应该承认,这是一份理论联系实际的好试卷。但是,我们又必须实事求是承认,这份试卷评价的不是学生的道德水平,而是道德认知,也就是对生活中的道德现象的辨析和认识。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并不等于学生就具有相应的道德水准。学生在思想品德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只标志学生对道德知识掌握得好,学生能够用自己掌握的道德知识来分析道德现象,仅此而已。因此,道德知识的多少不能与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划等号,或者说,道德知识的多少不代表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这就像一个不知道什么是“见义勇为”的老农,但见了坏人却能挺身而出,而一个能回答什么是“见义勇为”却见死不救的大学生,谁道德水平高?道德教育评价不评道德,这是我国中小道德教育长期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症结之所在,是我国道德教育评价的最大失败。我国道德教育评价对象的这种错位,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了错误的导向。

(二)操行评语评价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或特长评价

中小学道德评价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每学期由班主任进行的操行评价。顾名思义,操行评语评价应该是对学生一学期的道德操守和道德行为做出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但是,现行的操行评语评价似乎离操行评价的本来面目越走越远。请看笔者从报纸上摘抄的几例受到媒体充分肯定的操行评语:1

(1)实事求是型:“你真了不起,被评为班级特长生,老师为拥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但老师送你一句话:‘学无止境’!”

(2)挖掘闪光点型:“祝贺你——未来的演奏家!勤奋会使你学到更多的知识。愿你的学习与弹奏一样精彩!”

(3)体现个性型:“你优美的舞姿和美妙的歌喉使同学们陶醉,老师相信你,在数学的智慧园中,你也会成为一棵璀璨的星星!”

(4)鼓励型:“闽闽你最近身上多了一个‘小马虎’,赶紧做一只啄木鸟吧,把它们赶快啄出来吧,不要让满分再次与你擦肩而过哦。”

“老师知道你有一颗求知和进步的心,只要你下苦功夫,你的心愿一定会实现的。老师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这些备受媒体推崇的操行评语到底评的什么?反映了现行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存在的什么问题?的确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毫无疑问,这些操行评语也患上了严重的“主智主义病”,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领域、智慧领域,而很少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几乎将操行评语与学生的学习评价划上了等号;这些操行评语还让笔者想起了娱乐界流行的一个词汇——“作秀”。教师在用这种几乎让人感到肉麻的方式盲目地迎合学生的所谓“赏识”的需求。笔者认为,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提出更加清晰明确的努力方向,而不是用这种听起来挺舒服,做起来不知从何入手的廉价的语言去迎合学生。

(三)道德教育评价远离学生生活、效果不彰

由于思想品德课评价偏向了道德认知,试卷中充斥的主要是“假如……”之类的道德认知问题,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不够。这种道德教育评价产生的消极后果非常严重。一方面,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反感,对思想品德课没有兴趣。有一次,某地教研员到学校进行教学视导时,正值初三毕业考试,发现了丢弃满地、被撕碎的历史、政治课本。在随后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在“你最不喜欢的学科”一栏中,政治课赫然名列其中。学生们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上课画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忘条条”的状况极不满意,不满意率达80%以上;另一方面,道德教育评价不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道德生活,使不少学生将思想品德课考试分数的高低与道德品质好坏划上等号,上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道德水平的提升,而是为了考试过关。这种思想品德教育不但起不到修身启德的作用,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手段。

班主任对学生的操行评价只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几乎不触及学生的任何道德发展问题。这种“重学校,轻社会”、“重学习,轻道德”的操行评语评价,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多少学生,在家里是“公主”、“皇帝”,什么都不干,连洗袜子都要用洗衣机;在学校,打扫卫生等又表现得特别积极,甚至样样都表现得非常优秀。为什么在学校和家里判若两人,学生们常常理直气壮地回答:“在学校当然要表现好啦!”学生们的人格分裂了,这是道德教育的失败。班主任的操行评价必须改革:一方面,要关注学生道德生活的全部领域,促进学校与家庭教育一致;另一方面,要改变学校长期存在的“以分评德”的做法,激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修德养性的主动性。

总之,现行中小学道德评价由于脱离了现实生活,学生掌握了一堆似乎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毫无关系的知识,难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几乎毫无意义。这样,道德教育评价不评“道德”,学校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新道德教育评价的基本主张

新道德教育评价的基本主张是:中小学道德教育要从脱离学生道德生活的“主智主义评价”,走向关注学生全部道德生活领域的道德实践评价。为此,新道德教育必须对现行中小学道德评价做出一系列改革。

(一)道德教育评价在性质上应从以量化评价为主走向以质性评价为主

在教育评价发展史上,教育测量曾经盛极一时,主张通过测量来评价人的智力水平、教育质量等。这种教育评价思潮对教育评价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再加上人们长期把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定位于知识的掌握,而以量化分等为目的的考试恰恰能够比较有效地评价人的知识掌握的水平,教师们也比较容易掌握这种评价手段。因此,在教育发展史上,量化评价曾长期倍受青睐,甚至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格的代名词。

从本质上说,量化评价比较适合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但是,当人们把这种量化评价扩大到教育领域的所有评价任务时,量化评价也就从教育质量的促进手段走向了它的反面。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行为活动的人。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意志、精神、习惯等,很难用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进行科学的评价。用量化评价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能给学生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外,几乎没有任何用处。留美学者黃全愈博士在《高考在美国》一书中曾谈到:美国哈佛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其中1996年就把165个SAT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理由是对满分考生的“综合素质”不满意。其实,在美国,像哈佛、普林斯顿这种绝对顶尖级的学校,都公开宣称SAT、SAT和学校的平时成绩都非常重要,但还要看申请者的综合素质,而且越是高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量化评价的局限性,人们开始重视质性评价(如解释性评价、定性评价)。质性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范式,并不是简单地否定量化评价,而是对量化评价进行革新,在努力增强量化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本质性的同时,走一条以质性评价为主,用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的道路。或者说,质性评价内在地包含着量化评价。笔者认为,就道德教育评价而言,单纯的量化评价难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从本质上说,传统的纸笔测验除了评价学生的道德知识外,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的评价可以说是无效的。道德教育评价应该从过去的以定量评价为主走向以质的评价为主。正如有人所说,道德水准不能用考试分数来衡量,用考试分数来衡量道德水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2

与纸笔测验相适应,过去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结果,主要用“分数”或通过分数折算而成的“等级制”两种方式来表达。以质性评价为主的中小学新道德教育评价,主张改变道德教育评价结果的传统表达方式,主要通过对学生道德行为实现程度的客观水平的确认来进行,将传统的“分数”或“等级”表达方式改革为“道德行为水平”表达方式。比如,学生的卫生习惯包括生活卫生和环境卫生。对某位学生卫生习惯的评价,可以一个学期为单位,以日常卫生习惯记录为基础,将学生的卫生习惯评定为“做到”、“基本做到”、“未做到”三种水平。同样,对学生道德知识的评价,可根据某个道德知识范畴的通过率,分别评定为“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三种水平。

(二)道德教育评价的对象应从以道德知识为主走向以道德行为为主

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所谓社会性,是指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脱离社会生活的道德是不存在的。所谓实践性,是指人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明显的养成性,没有相应的道德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道德就不可能形成。比如,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经常向学生灌输“乐于助人”的道德观念,但不重视“乐于助人”的活动实践,不为学生创设养成这种道德品质的机会和氛围,所以,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乐于助人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少。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向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必须从以道德知识评价为主走向以道德实践评价为主。

道德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我们不否认道德知识教育的重要性,道德知识教育对于学生掌握道德行为准则,判断、辨别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否认道德知识评价的重要性,没有一定的道德知识评价,教师就无法确切了解学生对道德知识掌握的水平。但是,必须明确: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无论是道德知识的教育,还是道德知识的评价,都是为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服务的。

道德教育评价必须改变道德知行分离的弊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知行统一。知行问题是我国传统哲学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知易行难”是人们的共识。在道德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他的日常行为往往离道德要求有很大的距离。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必须改变重视道德知识评价,忽视道德实践的弊端。一方面,中小学生只有将道德知识转化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才是价值、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一个学生道德水准的高低必须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来判断,也只有通过社会生活的检验和评价,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才能得到激励,道德品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把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课外道德实践教育相结合,在知行统一中考核评价学生的德行。任何缺少实践环节的道德教育评价,都不是完整、科学的道德教育评价。

道德教育评价在具体操作上必须更加重视学生的操行评价,即道德操守和行为的评价。说到底,一个人的道德知识与道德水平的高低并不成正相关,学生的道德水准不能依据学生对道德知识掌握的多少来衡量。道德教育评价不能游离于中小学生现实道德生活之外,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表现,把日常道德行为表现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只有全面关注学生日常道德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评价,才是真正具有引领和激励作用的道德教育评价。因此,道德教育评价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日常的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表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养成习惯,陶冶品德,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三)道德教育评价应从过多地关注外部评价走向重视内部唤醒

现行中小学道德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对自己道德发展评价的参与度很低。这种以外部评价为主的道德发展评价方式,导致了道德发展主体与评价主体的分离,学生不能从评价中真正感受、体会自身的道德发展。我们知道,道德品质的锤炼常常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监控的过程。维果斯基曾说过,一个人是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的,个性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而成为现在的样子。因此,新道德教育要求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要从过去过多地关注教师的外部评价走向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以唤醒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积极性。

重视学生道德发展的自主评价。所谓自主评价,就是学生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或活动结束后,客观分析自己的状况,及时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控制,促进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新道德教育评价要求高度关注评价过程中的人文因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注重自己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因此,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在充分发挥外部评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挥学生自主评价的作用。学生参与自主评价的过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明确什么行为是合乎社会行为规范的,什么行为是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三省吾身”的好习惯。不仅可以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而且可以客观地评价他人,对待他人。

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体验。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我们把道德体验看作是学生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道德体验,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就不可能得到情感的支持,就很难纳入学生的情感价值系统,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道德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基于道德实践活动的道德体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道德体验的重新唤醒过程,既是一个道德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道德情感升华的过程。它使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进一步感知道德知识、感受道德情境、理解道德规范,“固化”学生的对道德的情感认知,对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良心和心灵世界的构建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更加深刻地道德需求,进而升华为道德信念。

重视唤醒学生的道德智慧。在笔者看来,重视中小学生的自主道德评价,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活动唤醒学生的道德发展智慧。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内省意识。孟子云:“知不足,才能知反也。”对于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不足与缺陷,最重要的是让其本人有“自知自明”,而并非要让别人明白;甚至在必要时,为保护儿童的道德自尊感,可以设法不让别人知道。故在道德教育中上,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机制。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熟知自己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明确自己应遵循的道德底线,经常比照这些标准,及时梳理自己的行为举止,该肯定的地方及时肯定,该反思的地方及时反思,该改正的地方及时改正,不断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修正自己的言行。二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认同感。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和建立一种恰当的自我认同感。在道德教育评价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正确对待他人评价,不断完善自我意识。三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向善意识。善于向具有道德榜样意义的同伴学习,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会发现表现优秀的同伴,学生会从同伴的良好行为表现中得到道德向善的启迪,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克服不足,从而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三、新道德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

近几年来,笔者在组织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中,也非常关注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创新与研究,各地有不少学校在道德教育研究方面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成果,取得大量有益的经验。结合这些经验,笔者认为,新道德教育评价应着力研究和推广以下三种评价方法:

(一)  自主发展评价法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实验小学课题组从2001年开始,针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空虚,教师空洞说教,忽视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学生“知而不信”或“言而不行”等现实,开展了“实现小目标——小学生自我养成教育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其实质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学生素质发展目标和评价体系”、少先队“雏鹰争章行动目标”,自主选择发展目标,自主进行实践,自主进行达标评价”的系列道德实践活动。为了便于学生实践,学校将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简明文字陈述,归纳为“爱国、礼议、自律、自理、自学、合作、科技、健美、艺术、劳动、俭朴、自护、环保”等13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之间的充分讨论,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薄弱环节,把薄弱环节具体化为“道德发展小目标”,并在全班同学的监督下,围绕“小目标”自主开展道德教育实践,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具体实施过程为:(1)确定小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开展达标活动的目的,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从自己最薄弱的方面寻找自我奋斗的行为启动点,填写“达标”记录表。(2)实现小目标。学生在课内外开展达标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养成;教师在指导学生实现自我小目标的同时,要争取家长的配合。(3)考评小目标。学生每月通过自评、组评、班级评和家长评、老师评,考察自我小目标的达标情况,填入评价记录。(4)表彰达标。小组每月向班委推荐达标成效显著和进步较大的同学,在班内进行表彰;班委每学期向学校政教处推荐达标突出的典型同学,在全校范围内以十三类“世纪星”的表彰形式,张贴典型学生的照片,刊登光荣榜,并向家长发“喜报”。(5)再确定和实践小目标。学生实现自我小目标后,再通过自我分析,确定新的小目标,填表上报班级,进行新的达标实践和考评活动。德育过程是学生自我养成教育的过程,学生是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人。在学生自主选定“小目标”之后,要引导学生为实现目标自觉进行道德实践,创造各种条件,优化德育过程,加速德育目标的达成,促进道德信念的内化。

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对学生个人和班级“达标”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步骤分三个层次,一是学生自评(每周一次),二是小组互评(每月一次),三是班级总评(每学期一次);同时教师和家长都要参与这三个层次的评价,进行指导并填写意见。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是“学生素质评价”中日常评价的主要方式和方法;班级总评要为每个学期的“综合评价”提供依据。要设计印发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操作量表,主要由学生本人、小组长和班委成员填写,由班级统一管理。所有资料每学期都要整理,以学生个人资料为系列,以班级为单位,汇总建立学生“小目标达标过程”档案,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资料一并存档。

(二)活动反思评价法4

活动反思评价是基于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心理体验及表现而进行的评价,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对促进其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转变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或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及心理感受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审视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及其效果,通过反思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这种评价过程中,活动反思本身已成为德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活动反思评价在本质上是要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自律机制,促进学生德性成长与自我意识的同步发展。

活动反思评价的“活动”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班主任组织的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二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活动。

沂南三中徐铎厚同志将学校组织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反思评价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又分为自我评价、同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环节。活动过程中的评价,主要记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心理感觉、同伴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活动过程中,了解学生活动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随时记录来自不同方面的评价意见,同时也对不同学生(小组)的活动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自评、他评、评他过程中不断得到有效刺激,让评价贯穿活动始终,以期产生良好效果。在活动结束前,教师要为学生留有一定的填写心理感觉、整理表格的时间。二是学生“心语记录”。以“悄悄话”的形式记录自己参与活动及活动后的心理感受、今后的努力方向等。活动后的悄悄话由学生在活动后自主完成,可长可短。对自己在活动中的想法、表现进行理性反思,对来自老师、同伴的评价进行重新思考,对自己的发展思路进行二次设计。记录表由学生保存,作为分阶段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学生沟通,进一步帮助解决学生在品德发展中的困惑,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学生自我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由学生自主完成,要求用客观实际的语言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活动对自己所产生的作用进行评价。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评价时注意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可变性和社会性,注意和家长交流,吸收家长的建议,要关注自己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班主任应做有心人,把发生在生活中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争议的道德事件搜集起来,引进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比如,卫生委员为了保住自己班级的量化成绩,故意向别的班的卫生区里扔废纸片;学习委员帮同学解决疑难问题却收了报酬,等等。这些包含丰富的道德意义的事件,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符合中小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更能激发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他们在评价、讨论的基础上,实现道德的知、情、意、行的整合。

(三)道德成长纪实评价法

临沂八中王立华同志是近年来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组中涌现出的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是山东省师德报告团的十名成员之一,他的报告受到了专家和教师们的充分肯定。总结他的班主任工作,我们可以发现他特别注重将班级管理与学生的道德发展相结合,特别注意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特别注意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行为养成相统一,特别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在他寄来的班级德育工作材料中,笔者发现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周训练规划》、《班级学习常规自我鉴定》、《我的一天必做到自查表》、《我的一年必做到》、《激情七班行为承包管理分工》、《学生在家表现反馈表》、《家校联系单》、《家校联系夹》等大量原始档案资料。从这些原始档案材料中,笔者受到启示,新道德教育评价的重点转向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之后,道德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也要由过去的试卷评价转向对学生道德生活纪录的评价。

当然,对于学生道德生活记录的内容,要根据中小学生道德培养的基础性目标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笔者认为,可以将学生的道德生活记录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道德实践活动记录。可对学校组织的校内外各种活动,特别是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表现进行记录。如对活动的态度、能否互相帮助、是否诚实,等等。二是家庭道德生活纪录。如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对人礼貌、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家务劳动、诚实守信,等等。三是学校道德生活记录。如对人有礼貌、团结友爱、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热爱劳动、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等。对于这些道德行为习惯的要点,可以进一步细化。如学生的家庭卫生习惯可以包括:刷牙、洗脸、整理床铺、打扫个人房间卫生,等等,然后制成评价手册,由全班同学和家长分工负责记录,每学期对这些纪实进行梳理分析,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做出“做到”、“基本做到”、“未做到”三种水平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的实效性如何,关键是要对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表现进行客观的纪录。尤其要与家长达成共识,实事求是地记录孩子每天的行为表现。



1 教师温馨心语展示学生个性[N].新闻晨报,2004-11-29.

2史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是靠几堂课、几次考试就能完成的——构建学生道德养成的新平台[N].

文汇报,2005-1-3.

4 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