霎怎么读音是什么:为二程“存天理、节嗜欲”正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16:03
 为二程“存天理、节嗜欲”正名

 

1、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2、节嗜欲,定心气。

 3、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取也。

4、尝谓凡人气量窄狭,只为私心隔断。苟以直养而无害,则无私心。苟无私心,则志气自然广大,充塞于天地之间。

5、人心莫不有知,惟敝于人欲,则亡天理也。

 

   二程理学被人误解很深的两句话是“存天理、灭人欲”。说起二程理学的命运,可谓坎坷、曲折。二程在世时,他们所创立的理学并不为统治者所看重,相反,由于二程理学秉持以理抗势、格君心之非的思想,往往为统治者所不容,程颢任监察御史一年多即被贬谪,程颐还曾被流放四川涪陵。程颐临去世时他的学生说他的学说要被朝廷所用,他却说:“道著用则不是”。意思是他的学说一旦被朝廷所用,就不会有好的命运。

   程颐的这句话,也算一语成谶!试看理学近千年的命运:从南宋后期到元明清,理学被抬到了官书的地位,代表二程理学思想精华的《伊川易传》成为了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而民国以来,理学随着孔孟之道被打倒,也被视为封建卫道士、杀人不见血禁锢人的思想而遭诟病。文革中理学因“存天理”被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受批判;改革开放后理学又因“灭人欲”被视为压制个性、抑制个人欲望而与左的思想划等号。近几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孔孟儒学早已被热捧,而作为新儒学的理学却仍然难登大雅之堂,仍然没有人为之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

事实上,存天理、灭人欲并非二程理学的思想核心,二程理学提到的人欲的时候,更多的是说要节制嗜欲。他们说的“灭人欲”是为了明天理,即认识天理时不被私欲所遮蔽,不至于扭曲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天理,是事物的规律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在二程看来,人们在用天理来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时,由于受到人心私欲的阻挠和影响,会产生偏见,进而影响对事物的分析和认识。正因为如此,程颐提出“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私欲,则亡天理”,“灭私欲则天理明矣”。比如说孝悌是伦理道德的天经地义的要求,可如果做儿女的被私欲所遮蔽,就不会孝敬老人。

我们平常说人的气量狭窄、胸怀不广,在二程看来,都是由于私心阻隔的缘故。假如没有私心,那么他的气量就会自然广大,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程颐:“尝谓凡人气量窄狭,只为私心隔断。苟以直养而无害,则无私心。苟无私心,则志气自然广大,充塞于天地之间”)。

对于人的正常的欲望,二程并不反对。程颢说过:“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取也。”意思是说:财富,是人所欲求的东西。假如与义相合,虽然委屈自己也可去追求;如果与义不相合,就要守住贫贱以保持其心志。这样做不是以贫贱为乐,而是义不允许的呀!程颐也说过:“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妨义耳。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意思是,圣人对于利,不能全不计较,但不至妨害义。人若无利,连生活都不能维持,怎么能没有利呢?

二程所反对的,是嗜欲,是非分的欲望。程颐说:“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急,则侵夺而致仇怨。”意思是,专想为自己利益考虑,其害处就很大。欲望过甚,则会使人昏庸而忘义理;追求欲望过急,就会造成争夺、伤害而引起仇怨。”

二程所着力反对的是危害天下国家的帝王之穷奢极欲。程颐说:“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伐。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也。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也。”意思是:为害国家天下的,全在于奢侈之欲太过。峻宇高墙,是宫室奢侈的反映;酒池肉林,是官员奢靡的反映;那些残酷的行为,是烂施刑罚的人的恶欲的反映;穷兵黩武,是受喜好征战杀伐的欲望驱使的结果。凡过度强调人欲的,开始是为了奉养,可流布之远,则为害极大。先王规定了人们应遵循的根本法则是天理,后人由于受人欲的驱使而流于奢侈。损之义,就是要去人欲而恢复天理。

在人欲横流的当今,重读二程的这些至理名言,有闻黄钟大吕在耳边震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