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战姬破鞋: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分析和心理素质的问题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08:27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8-28 18:40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在进入分析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八十年代以来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衍变.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纯洁的.那个年代,能够走进大学是很值得骄傲的.每一个大学生都怀着满腔热情来面对学习和生活.校园是学习的圣地,是梦想驰骋的平原,大学生们满怀追求编织着少年的梦.他们的思想是乐观的,行动是积极的,在那样的学习氛围中自强不息,勇做时代先锋.可以说,八十年代是大学生激情燃烧的岁月,校园中处处洋溢着热情.             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是浮躁的,物质利益影响了人情冷暖,大学纯净的学习氛围已被破坏,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令大学生感到失望,虽然还有不少人在努力在挣扎,但是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有些失意和彷徨,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看法,价值观也有所改变.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则是盲目轻狂的. 面对丰富多彩的纷繁世界,五花八门的关系人际脉络,大学生身在其中,却不知该如何生活了.赤裸裸的功利追逐将大学校园也熏染成刻薄的角斗场,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令大学生追求知识的目的也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带上名利色彩,金钱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是现实还是无奈,社会在一天一天进步,人的追求却一天一天走向庸俗.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
    1、轻重倒置,忽视专业课学习。           第一表现为对参加学生活动过分热忱.     大学是充满活力的地方,最大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学校园中有许多学生社团。在它们的组织下,大学校园表现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泼。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灵气,高校教育者极力主张在校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生工作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在他们的推崇下,广大学子渐渐形成了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思想观念.     对于刚刚走进大学的新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面对种种新鲜事物,他们很难做出判断。面对是否要去参加学生工作部门和社团组织的选择时,他们失去了高考场上的英明主见,尽管他们本身能力有限或不适合选择的工作,但是毅然地加入了学生工作队伍。大一新生的课余时间一般很多,又加之不知道如何在大学中学习,他们就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组织各种活动上,而不去复习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考试时,由于还没有带便条的习惯和勇气,这样的积极分子就只有“望纸兴叹”,将获得学分的希望留到补考           第二表现为从事各种兼职,耽误学业.     大学生从事兼职已经被学校和社会广泛认同,有调查显示:有近40%的在校大学生曾经做过兼职,在没有从事过兼职的大学生中有近60%表示,如果有满意的条件,他们愿意从事兼职。无论是从事过兼职的同学还是没有从事过兼职的同学普遍都认为,从事兼职明显可以锻炼自己的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毕业寻找工作增加砝码。由此可见,大学生从事兼职是值得推崇的。     但是,问题也就在从事兼职的合理性中产生了。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对于刚刚准备走向兼职道路而对兼职又没有清楚认识的的人来说,这句黑格尔的格言成了他们行动的催化剂和急噪的镇静剂。他们在对大学本身都还没有失去新鲜感时就开始从事兼职,并错误地认为在大学学习是次要的,抓紧时间培养自己以后工作需要的能力势在必行。他们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寝,忙于应酬,但是他们浑然不觉这其中的错误,因为他们自认为有相当合理的理由。            2、标新立异,追求"个性"。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虽曾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作用。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性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往往认为一个“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倔强”、“要强”、“坦率”、“固执”是一种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者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倾向的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独特,往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也同样是一种性格温和、希望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带有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只不过这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比较平淡而不鲜明,往往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罢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不管这种特征是鲜明的还是平淡的,它都表明了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人人都有,精神面貌人人不可缺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性的人。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可以不好,做事可以没效率,但是一定要有"个性".这里的所谓"个性"可不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个性.比如说,敢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敢逃严厉老师的课,敢穿希奇古怪的服装,敢到处乱发脾气......这些都已经成为病态的个性倾向,却在大学生中形成一股潮流.
    另外,还有不少被人们称作“怪才”的大学生。这个“怪才”可不是那种在某些领域有独到见解的人,而是那些总喜欢标新立异,大放厥词的人。他们并不是大脑方面有什么缺陷或异同,而是误解或者曲解了言论自由的思想。他们认为自己说出与众不同的言语,就是领会了大学中言论自由的思想,实际上,他们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有一种被人关注的优越感。          3、忙于考证书,拿资格。     为了顺利地找到工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课余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培训。据尚德机构寒假前的调查显示:105名北京在校大学生受访者中,寒假期间准备和正在参加英语、计算机等培训的占70%。几位大一新生说,刚入校就有老生告诉他们,大学四年,除了上课还要考证。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已经掀起一股势力强劲的“考证热”,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证券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毕业后准备从事IT行业,还需要考取微软的各种认证,此外,还有秘书资格证、程序员、计算机操作员、甚至包括驾驶证。大多数同学认为,基本的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已经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拥有各种综合能力,阅历越深,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几率就越大。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选择误区,这种误区给社会投机者无偿送去大量钱财的同时,浪费了大学生宝贵的青春。证书最多只是一个“敲门砖”,关键还要看实际工作能力。           4、应付考试,游戏人生。     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已经诞生了一种实在的思想:大学是“严进宽出”的地方。这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大学的考试简单化,甚至过程化。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准备考试,在考试前几天看看老师平时讲的重点就不会挂科。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校园中出现了许多轻视大学考试的学生。他们平日不会学习,考试前也不会准备,而是用作弊来对待大学考试。他们认为,反正考试都是这样简单,没有什么意思,何必要去认真。     对学习失去兴趣,对生活失去激情后的大学生大多选择用网络麻醉自己。他们对学校的教学规定和寝室管理制度视而不见,能逃的课程就尽力逃,不能逃的课程就走进教室沉睡45分钟。夜不归寝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在大四同学中甚至有一个月连续上二十多个通宵的惊人记录。对于上网特别频繁的大学生,玩网络游戏是他们的首选。过度玩网络游戏使有的大学生不仅失去金钱而且毁掉了自己的前程。前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81名上海大学学生因学业无法完成,被集体退学的事件,使得不少人将“沉迷网络”与“退学”相联系。各大高校领导表示,因学业无法完成而遭致退学并不是新闻,每年都有学生因各种原因退学,但不可否认沉迷网络已成为不少学子“玩物丧志”的罪魁祸首。           5、及时行乐,得过且过。     大学生是很自由和独立的一个集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不再由父母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因为远离了父母,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费用是完全由父母定期汇到。在还没有踏足社会,不知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会在刚刚拿到一个月的生活费用的时候就大吃大喝一顿,或者到商场疯狂购物,体验大款阔绰的生活。在这部分人中还有极少数存在攀比的心理,周围人有的物品他没有,他就会出于嫉妒地去满足自己不切实际的贪欲,即使是把下个月的生活费用也再所不辞。     人人都有被认同和归属的需要,没有人和自己打交道是痛苦的,但是每个人对这样的需要的层次并不是一样。有的渴望在自己的身边有很多的朋友,有的则只是希望有一两个朋友,认为其余的人只是扮演了过客的角色。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独立能力也相对较强,由于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发现人们不再象以前那样的热情和善解人意,有部分的大学生就对周围的同学开始敷衍对待。不去得罪人,也不去主动接触别人,在旁人看来他并不缺少友谊,事实上他并没有真正的朋友。     现在的大学校园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是多重人格和矛盾激烈作用的产物。他们曾经期望自己在大学时有所作为,绝不虚度宝贵的四年,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很快将他们淘汰下来,尽管没有被挤进“弱势群体”的行列,但是他们对自己已经明显地失去了信心。这群人也动过堕落的邪念,但是想起家人对自己的殷切希望和父母为自己劳动的艰辛,他们又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复杂感情的交织使得他们选择了平凡,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就是他们上大学的目的,他们按部就班,得过且过.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是一批特殊群体,具有独立的人格特性,同时大学时代也是形成自己独立看待和思考问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最容易形成自己的个性心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当代大学生形成特有的价值取向的原因.              1、对大学期望太高,入学后落差太大,导致心理失衡。     对于中学生来说,大学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天堂,现实所有的缺陷都可以在大学得到满足.在中学生心里,大学是美丽、自由、平等、开放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人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当外界的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就会对事物产生某种态度。当客观的事物和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对事物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态度,从而引起人的爱、尊敬、满意、愉快、欢乐等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对它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态度,从而引起恨、不满意、不愉快、悲哀等内心体验。     经过高考前长时间的备战和高考场上的紧张应考,使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内心处在一个由紧张向松弛转变的过渡期。大学录取通知书如期到来,又使处在过渡期的准大学生立刻产生愉快欢乐的情绪,同时将他们引入松弛的心理状态。在松弛的状态下,又加之有足够长的假期,准大学生很容易根据自己对大学的肤浅了解对大学环境做一些想象,并把那些想象深深印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里,形成“首印”效应的基础。走进大学后,新生经过一小段时间的适应,发现身处的大学校园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那么令人心动不已。他们内心对现在的大学不满意,自然也就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生发出消极情绪.对大学产生厌倦。              2、独立人格不健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人格″一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话语里。许多人动不动就说:″不要失去人格。″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格″呢?″人格″,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人格并不能混同于尊严和节操,也不能仅仅理解为道德品质,人格的含义远远大于此。简单地概括一下,人格就是″个人存在的状态″,就是说,一个人人格的高下,是根据他的存在状态来判定的。如果一个人能保持独立的存在状态,他的人格就是健全的。反之,如果一个人依附于他人而存在,他的人格就是不健全的,可称之为″依附人格″。所谓保持独立的存在状态,不是象孤立于海岛上的鲁宾逊一样,离群索居地去做孤家寡人,而是在群体社会中保持自己经济政治的独立性。     当代大学大多已经完全融入了社会的大环境中,身处社会化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思想。互联网、电视、电台和学校分布的广告张贴栏等等都是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除此之外,还有同学间互相的思想交流。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很难做到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大学生人生追求积极极端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当代大学生没有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导致的。他们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在面临自己人生追求的选择时,不假思索地接受已有的各种思想,而懒于结合自身实际和对形势的分析。            3、自以为是,自欺欺人。     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关注远远超过从前.做事独断专行,行为偏激放肆,口口声声宣扬的个性完全是任性的代名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要知错就必须自我反思,而不能始终自以为是。人的发展离不开自我反省,只有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开展自我总结,提高自我认识,才能避免因为坚持了错误的方向而导致的失败。当代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大都没有自我思考的习惯,所以尽管选择了错误的价值定位,但是他们依然会在无知中走下去,直至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当代大学生中有成千上万的阿Q,他们运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他们不会静下来审视自己,更不会改进自己。他们在平庸中自得其乐,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他们轻视别人的进步,认为别人能做的自己也能做,只是自己不愿意去做别人那种“没有意义的”事情。         4、严重的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在当代大学生具有普遍性。贫富差距、成绩优劣、人缘好坏、兴趣特长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嫉妒的缘由.嫉妒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和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嫉妒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弗洛伊德在其1892年的著名论文《嫉妒、妄想狂和同性恋中的某些精神机制》把嫉妒心理划分了三种层次,即正常型、投射型和妄想型。根据弗洛伊德对嫉妒心理层次的划分,我们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划分,即难以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危险的变态嫉妒心理。     当代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在以上三个层次均有存在,当大学生存在难以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时,一般不会对他人产生严重的后果,也不会明显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但是这样的心理会直接作用于存在这种心理的人,因为觉得自己不如他人才会产生嫉妒心理,时间久了,这种心理就会演化成对自己的否定,而在潜意识中对被嫉妒者产生排斥心理,并使自己处于忧郁和消极的生活状态。当大学生存在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时,就会明显暴露出行动的发泄性。靠破坏自己或者别人的东西来获取心理平衡.如果发泄对象是被嫉妒者就会破坏人际关系,很容易使自己受到排斥.如果发泄对象是自己就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当大学生存在危险的变态嫉妒心理时,就极有可能导致犯罪,危害自己、朋友甚至社会。              5、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产生悲观主义。     从个体发展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由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过程,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有的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第三次断乳期。这一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活将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大学期间,每一个学生都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个性气质培养、智力潜力开发、专业知识储备、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等。这些人生课题通常与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这种复杂的关系让大学感到生活处处充满矛盾和冲突。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这些问题常常会给学生带来不适感和压抑感。     在出现不适感、压抑感,甚至焦虑感时,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本身就承受力很差的心理就会滋生出悲观的人生态度。一旦产生悲观的人生态度,学生自己不仅不会主动寻找心理医生治疗,还会想要极力逃避自己,更不用说对自己的言行做深刻的反思了,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对生活失去兴趣,轻则消极避世,重则走上轻生的不归路。               三、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的价值取向               1、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也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古学者都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后半句则显示了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价值观的偏离时,要加强自身修养,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提高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不被外界的浮华所迷惑。要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在生活中主宰自己,对生活充满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正视挫折,冷静客观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积极寻求战胜困难的恰当方式。            2、奉献精神     这里所说的奉献并不是要求大学生舍己为人,而是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为他人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为社会增加一些人情味,也为自己的生活添上几笔绚丽的色彩.     另外,教育对端正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有针对性地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他们进行积极调适,克服自卑心理,培养健全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要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庸俗化问题,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活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使外部的支持帮助与他们自身的人生追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定位人生追求,是克服其价值取向庸俗化前提。     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场所,校园的环境氛围将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我们认为,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首先,要营造强烈的求学氛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高校要把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引导到学习的竞争上来,强化比学习,淡化比消费,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能够和其他同学“一决高低”的学习竞赛这统一平台上来,以成绩论英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以人为本,给予积极的人文关怀。教师在与当代大学生相处时,要以人为本,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关怀。当代大学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重视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一要重视。从学校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到班主任,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使这一工作常抓不懈。二要引导。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工作,教育他们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剖析、自我调节,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优劣得失,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并给他们介绍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如升华法、转移法、分离法、利用法、解脱法等,以增强心理防御机制。三要培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使命感、自制力在内的健全人格,使他们真正融入学校和社会,     辅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学生自身的作用是关键,但是学校的引导和教育也不容忽视。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 存在的问题
    1)从在校的大学生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中学到大学,缺乏独立性锻炼,生活和心理上明显处于"断奶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模式,特别是社会改革全面深化和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心理压力加大,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很容易在遇到困难、失败和逆境时感到心理不适,造成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生活、学习和协调周围同学关系,最后影响自己的全面成长。
    2)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突出表现为:1自我评价过高,自负傲慢、眼高手低,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千人挑一的,看问题容易以我为中心,自私偏激,唯我独尊,理想脱离现实,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悲观失望,大呼理不公、百无寄托、丧失前进动力,这种心态在家庭及生活条件较优越和成长过于顺利的学生中最容易产生.2自我评价过低,自卑心理极强,感到生不逢时,往往感到自己没有在家庭条件好;外在形象、智力水平等方面的优越感,感到事不如人、低人一等,在遇到逆境时,缺乏信心与勇气,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从而自惭形秽、悲观厌世.这种心态在各方面条件较差或遭遇重大变故的学生中常见.
    3)在没有进入大学前,对大学过于崇拜,以为只要上了大学就进入了天堂,事事都能如意,把大学过于理想化.尤其是刚入校的学生不太适应,更容易一下子从理想化到失望,这样极易使一些学生陷于迷茫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习、生活.
    4)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日趋社会化和复杂化,一些缺乏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经验,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又相对个性化的大学生感到不适,难以在频繁的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经常显得难以招架、怀疑一切,缺乏真诚,嫉妒别人的优越地位和条件,交往中故意设置障碍,最终使自己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