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透视眼txt下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问题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10:28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导价值观日趋弱化,这是由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当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实施全方位引导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 价值观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 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539(2010)03008406
  
  价值观是一种衡量内心活动的尺度,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它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信念、理想等,也为人们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价值观被内化为个体的行为标准时,就表现为个体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可通过个体行为被外界感知,反映的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重要性的认识倾向,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是指其在成长、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自身价值及其实现的普遍看法,是衡量他们人生追求与精神支柱的动力依据。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尤其表现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正处于时代发展的前沿:一方面接受着传统价值观念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经受外来的各种新观点、新思想的影响,强烈的冲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将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当今社会变化和文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及价值取向的影响,2009年3月我们对天津市某些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不同学院随机抽取班级进行现场测试,共发放问卷2000余份,收回1972份,其中有效问卷1868份,有效率93.4%。问卷由基本信息和自编价值观两部分构成。其中问卷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生源分布、是否独生子女等信息;问卷涉及目前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学习的动力、对理想工作的要求、对未来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道德价值等问题,为我们开展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一、 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存在的
  
  问题及表现形式
  (一)主导价值观趋弱,价值取向多元化
  当代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塑造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但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出现也对主导价值观提出了一些挑战。主导价值观就是指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统帅其他价值观念,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与趋势以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现阶段我国的主导价值观主要就是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主导价值观理应成为他们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却令人忧心,“目前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9.8%的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民族安危;在对“学习动力”一项调查中,也只有5.8%的大学生将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列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这反映出当今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呈弱化趋势。
  与此同时,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对“你心目中理想工作”一项的调查中,24.6%的人认为稳定是最重要的,因此拥有一个“铁饭碗”仍是很多人的追求,而23.2%的人认为待遇好、工资高更为重要,22.8%的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符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21.6%的大学生注重的是个人的发展前途,也有6.2%的人认为清闲、安逸更为重要。
  (二)个体意识增强,集体意识趋于淡薄
  市场功利泛化及利益机制的重建均为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在市场配置中,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尺度也极易被大学生引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使得当今大学生对于自我重要性的认知日益加深,更加关注个人得失,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而集体意识却趋于淡薄,对集体和一些公益活动的认识上也表现出了一种自我价值体现感。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分别是:个人的成长与发展(50.1%)、就业(19.9%)、学业(15.9%)等;因此在人生构成因素的重要性上,排在前四位的是健康(66.5%)、家庭(58.9%)、金钱(46.2%)、爱情(40.2℅)等因素;对于学习,33.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日后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26.4%的人则更看重发展自己、实现自我;在自我实现与奉献社会的关系上,41.9%的人认为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应该适当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有9.2%的人只考虑到是否关乎个人的发展,仅有8.3%的人将“只求奉献,不求回报”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由于过分强调自我,大学生难免孤立、片面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如今,赞成“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这一观点的大学生少之又少,而持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这一观点的大学生却越来越多。个体意识不断强化,强调以自我为核心,过分重视自我价值,忽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随之出现的必然是集体观念松懈、团队精神淡薄、奉献意识减弱。
  (三) 过分崇尚自我,理想信念逐渐削弱
  大学生由于过分崇尚自我,不断追求个人利益的极大化,缺乏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也就缺乏人生最高价值的信念。调查显示:56.3%的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又苦于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仅23.8%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很好的规划,但又总是精神倦怠,不能持之以恒;16.4%的大学生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因此学习没有动力;还有2.7%的人抱有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但又不甘心自己的堕落,常常焦虑,无所适从。在对目标的实现方式上,42.0%的大学生认为个人的成功要靠自己,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偶遇挫折便失去努力的决心;30.6%的人则更愿意顺其自然,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困难,但常常愤世嫉俗,自叹命运不济;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通过努力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他们在实现方式上仍然不知所措。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断地困扰着大学生,根本的问题就在于理想的庸俗和缺乏高层次高境界的人生追求。
  (四)道德标准宽松,道德观念更趋务实
  实用主义的泛滥导致了道德相对主义,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判断就是对事物、事件和人的行为在道德意义上进行估量和预测的观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选择和评价,用以影响主体当下或今后的价值定向和价值追求。道德价值判断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在做出行为之前,总是要对行为对象进行评估,只有对象符合自己的评估标准,对个体有利,才会做出相应的行为。在调查中,对于涉及社会道德的问题,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很大的宽容性。例如,在对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范美忠)现象”的调查中,37.0%的人认为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18.3%的人认为他是一个诚实的人,敢讲真话;相对而言,29.9%的人认为这种行为有失教师道德风范,14.6%的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可耻的。大学生道德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道德观念日趋务实,因此表现出对失德失范现象的宽容理解,大学生道德价值标准的宽松也正是多元化的一种表现。他们正处于知识最为活跃的时期,渴求新鲜与刺激,但其世界观价值观又尚未成熟,因此从各种渠道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旦被大学生所接纳,很容易内化为他们的一种负性经验,进而成为大学生道德价值判断标准的重要依据。如果大学生没有一定的免疫力,不断地吸收外部不良信息,那么其道德价值标准就有可能偏离道德的准绳,甚至违背道德原则。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成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特点与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大环境的冲击,也有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惑与焦虑,同时不乏教育及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一)国际因素
  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科技的竞争,更带来了文化的竞争。全球化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国家、地域的界限和阻隔,各国的文化交流必然进一步扩展,文化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空前加强,最终形成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形成复杂、矛盾的文化发展态势。全球化所带来的各民族间文化的冲突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价值观念的冲突则是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的显性表现,这既是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价值冲突的实质,也是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国内大学生群体价值冲突的实质。
  大学生由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同时又面对远比父辈们更为复杂的国际和国内新变化及巨大的社会压力,内心交织着困惑重重的价值冲突,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价值观念上民族国家认同感弱化的趋势,对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代表的主导价值观念的疏离和不认同,政治立场消解、政治意识淡漠,表现出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二)国内因素
  中国社会也正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东方的价值观与从西方传入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新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和激荡是这个时期表现出的独特精神面貌。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群体,其价值观念的形成直接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主体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理想信念和政治选择等,形成了多元的社会格局,导致了价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舍有了更多的参照系,从而在多元价值导向的选择中形成了复杂、多元的价值取向。其次,从政治方面来看,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种种干扰,面对目前出现的某些官员的腐败、愈演愈烈的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的重创带来的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产生了困惑和动摇,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前途感到迷茫,甚至丧失信心。
  (三) 教育因素
  中国传统教育一向重视加强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理论层面还是在教育实践层面,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都已成为教育的中心任务,教育的中心内容也被仅仅定格于“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1]。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的过程也成为一种简单的知识积累和被动接受的过程。多年来,中国教育历经改革,却一直未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笼,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做人,造成了社会上只重视学历和技能,学校教育只重视培养学生成才,却忽视培养学生成人。虽然我们的德育教育一直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也只是停留于课堂灌输,而较少课堂以外的实践环节,忽视引导大学生怎样在实践当中将宏伟目标与平凡小事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去做人做事,很少顾及学生对说教内容的真正接受和理解,甚至有个别教师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于大学生,造成大学生对德育课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
  (四)家庭因素
  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同样承载着社会的责任。家庭教育关乎着孩子一生的成长,无论是生理的,抑或是心理方面的成长与成熟无不打上了家庭的烙印。我国学者寇彧研究发现,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状况与家庭因素,尤其与父母的养育风格、个体认同的影响密切相关。家庭养育风格的不同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形成对个体在观念上、情感上的不同影响。[2]当今家庭教育存在三大显著弊病:①溺爱娇宠,造成当今大学生一味索取而不懂回报,贪图享乐而不思进取,自私自利而无责任意识等;②望子成龙,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③包办代替,致使一些子女上大学后,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相对较差,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意志力等方面相对薄弱,因此无法主动、积极地去适应社会,形成积极的价值体验和价值观念。
  (五)个人主观因素
  无论是80后抑或是90后的大学生,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经常受到的关注就是学习成绩,学习是主要的生活,经历的磨难恐怕就是考试,而人生最大的一次考试也就是高考,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的锐气顿消,认为美好的人生就此开始,从不曾想过还要经受什么人生的磨难,他们憧憬着、幻想着,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迷茫和沮丧,如不及时树立人生目标,加强自我修养,一旦面临冲击和选择,他们将措手不及,无所适从。
  无论是从生理还是从心理角度来看,大学阶段仍处在成长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加之缺乏自身道德等方面的修养,其思想观念在社会转型期不断地受到冲击,必然会出现价值观的分化和异化。
  
  三、对策与建议
  
  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主流是好的,只是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或缺憾,需要加以有效的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当务之急。
  (一)树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在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只有通过主导价值观凝聚社会成员的思想并使之渗透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才能发挥巨大而持久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党中央始终强调要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我们不能用主导价值观来强行取代大学生个体对自身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自主选择,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并不等于完全消解大学生群体中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差异,而是要通过对各种现行的价值观的批判整合,确立一种为大学生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在多元价值观中作价值量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懂得去确定价值等级次序,优先选择其中价值量最大、最值得选择的那一种,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等级最高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大学生自我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个人享乐主义思想。 只有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了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才能坚定其社会主义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二)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大学生群体特点鲜明、个性突出,思想行为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且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结构、价值取向结构、道德追求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的不同无疑增加了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价值整合的难度,也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必须认真思考新形势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整合的有效策略,以不断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大学生面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在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上尚幼稚和偏激,不能全面地、发展地、理智地看待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他们时而踌躇满志,充满对理想的向往,时而对个人和社会的前程缺乏信心;他们会因世间的不公而愤懑,也会不思进取享太平,他们思索着、憧憬着、彷徨着。这就更需要我们小心地关心和呵护他们,走进他们内心,去理解他们的选择,甚至能够理解他们错了的选择,德育才会取得真正的效果。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真正去尊重和理解学生。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追求“具体可感”的教育效果。过去的德育工作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传授的内容多是高、大、全的理论和人事,距离学生的实际利益和需要甚远,缺乏感染力,产生不了实效。这就需要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在内容上要不断创新。一是要高屋建瓴,紧密结合人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授课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不断更新和丰富。二是要注重细节。因为任何一个伟人的成就都是平时生活中细微之处留下的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也恰恰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培养途径。如果大学生连最起码的人伦道德都没有,又何谈去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既要突出主导性的价值观内容,又要重视基础文明的重要性,从点滴上见高度,从细微中见伟大。
  再次,形式上要丰富多样。一是实行课内专题讨论,改变过去教师一授到底的形式,将传统的教师授课与学生的专题讨论相结合。专题讨论是一种研究型、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当我们面临的教学对象已经具备了较高层次的文化水平与独立思考能力时,适当地给予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将更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教师的高水平指导下的,如果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之中,能够提出令学生确实感兴趣的问题并能够有效地掌控讨论氛围和秩序,则既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又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二是加强实践环节。可以尝试适当减少德育课的授课时数,增加实践环节。教师把授课的时间用于学生社会实践,然后将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再纳入课堂讨论,如此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势必会引发大学生对人生的不断思考和领悟,使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在方法上采用“情理并重”的教学手段。大学生德育课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但讲好此课需要的不仅是空洞的说教,更需要用“情”字点燃大学生的理想之火,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一是教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笃信不疑,才能投入积极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二是德育教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使自己具有较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功底和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实施全方位引导的有效机制,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社会引导。个人的价值观念大多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来自他所属的群体,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或在一定文化氛围中积淀而成的,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社会舆论等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社会引导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利用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进行正确的引导。当今中国社会市场经济元素的注入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然而市场经济还存在很多积极因素,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要让大学生懂得: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力,如敏捷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精诚的合作能力、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以及极强的心理素质等,这无疑给大学生全方位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大学生必须在各个方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新,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更要让大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愈是健康、顺利地发展,个人就愈能获得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要手段,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
  其次,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和管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引发了一场信息的狂潮。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知识群体之一,对信息的渴求非常强烈,他们一并接受着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美丑,如何正确应对网络中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交汇、冲突,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政府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不断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督,引导网络舆论,加强网络建设,打造主流媒体,宣扬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摒弃腐朽、低俗的文化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
  2.教师引导。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引导应首先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地长大,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汲取过程,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成长过程,道德修养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好教师的魅力濡染。教师的教学水平、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家庭引导。首先,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纠正重智轻德的教养方式。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望子成龙先要望子成人,许多家长非常关注孩子考重点大学、上名牌学校、出国、考研等,却忽视子女的心理成长,使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虽然大学生离开了家,但心灵的沟通不能因此中断和隔阂,要定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长期的困惑,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体验和价值观念。
  其次,家长应注意自身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的不成熟,缺乏客观地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容易认同和模仿家长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价值判断等。因此,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当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4.内观自省。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有的大学生能够积极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价值体系,面对各种诱惑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前进中的各种障碍,有的却走向了极端消极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说明,一个人究竟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除了社会、家庭各方面加以正确引导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个人去内观自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价值观、人生观的构建具有体认性,即需要自己去体会、理解、认同,需要人们对外界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选择、消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亲自实践,用自己的力量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外部力量只能使自己得到激励,而不能真正获得感悟。外在引导和教育的目的在于疏导、启发客体自我教育,只有通过自己去领悟教育要求、内观自省、自觉实践的内化过程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谢东华,郭永朝.浅谈教育的生命意义[J].河北软件职业学院学报,2006,(10).
  [2] 寇彧.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2, (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责任编辑:冯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