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字拼音:孙立人与庐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7:56:04

●汪德生
孙立人(1900—1990),字抚民,号仲伦。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享誉中外的爱国抗日将领。1937年“八?一三”凇沪喋血抗战,身负枪伤13处仍镇定指挥、顽强拼搏而名扬全军。1942年3月,应英国盟军邀请,奉命率部远征缅甸荡击日寇,驰聘疆场、叱咤风云。仁安羌一役,击溃十倍于己之强敌,解救出被围困的英军、英国传教士、世界各国驻缅甸记者及外国教师共7500余人。彻底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振中国之军威,成为二战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当时的国际舆论盛赞他为“东方的蒙哥马利”,美国白宫、英国皇室分别授予“丰功”勋章和“帝国司令” 勋章,一度被誉为国民党“军中奇才”。抗战胜利后,迫于所服务的阶级阵营,他也曾消极地从事过一年多的反共内战。1949年,国民党兵败大陆,逃往台湾岛。美国对蒋介石大失所望,开始酝酿“弃蒋保台”计划。时孙立人官至二级上将,陆军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因其战功显赫、德高望重,被美国暗定为“替蒋”人选。美国的“扶孙除蒋”计划不慎被蒋介石识破,1950年,趁美国忙于朝鲜参战之机,他开始“先发治人”,以“治军不严”免去孙立人陆军总司令职务。1955年,又强加以莫须有的“兵谏阴谋”,剥夺孙的一切权力,软禁幽居于台中市长达33年之久,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张学良”。
有关孙将军的传奇人生多有文字,且各种版本见诸海内外。然关于将军与其出生地庐江县金牛山、以及将军晚年的故乡情结,鲜有人知。今笔者深入金牛山,现将采访之见闻辑录一二,以飨读者。
一,孙立人故居
孙立人将军的籍贯,在现出版发行的所有文字资料中,都记述为安徽省舒城县人。应该说,此籍贯是其祖籍。而孙立人自父辈起就出生和居住在庐江县金牛山。
据《龙舒孙氏家谱》记载:龙舒(即今舒城县)孙氏系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之后,封地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县),传40世至孙万登。孙万登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3年)官至金吾上将军。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奉命屯军徽州休宁。不久,唐朝亡,孙万登便率家小和随身亲信隐居休宁深山,就地辟荒耕耘,安居乐业。至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初叶,孙正仁(孙万登第33代孙)经商至庐州府三河镇(古名“鹊渚” ),因爱“鹊渚,濒巢湖西岸,烟水清滋,生物繁盛,云帆出没,有四通八达之便。”孙正仁便回休宁将全家迁居三河镇南岸(舒城县东乡)定居,此乃“龙舒孙氏”始祖。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孙立人祖父孙炳焱(正仁公六世孙)时,太平军攻克庐州府并在三河建城踞守。为逃生计,孙炳炎去浙江投奔时任杭嘉湖兵备道的堂叔孙观。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战事平息。孙炳焱回乡,可位于三河南岸的孙宅已被战火烧得只剩下断垣残壁。于是,他便举家移居到与三河南岸孙宅仅一山之隔的庐江县金牛山重建家园(今庐江县金牛中学校址)。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孙立人的父亲孙熙泽(龙舒孙氏第七代)出生于庐江金牛山孙宅。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孙熙泽完婚。元配夫人乃庐江北乡名门旺族方家闺秀,婚后共育有三男(同人、立人、衡人)和三女(静人、作人、之人)。孙立人出生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5岁时生母病逝(其父续娶方氏堂妹),7岁入家学,9岁时随父去青岛读书。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13岁又随父到北京。1914年,适逢清华学校招生,孙立人回安庆报考,结果名列榜首。1919年,升入清华高等科(土木工程系)。当年,其父命他回乡完婚,女方乃孙家世交、合肥龚氏龚夕涛小姐。此桩婚姻孙立人并非满意,但他是一个大孝子,父母之命不可违,便于寒假期间回家与龚夕涛小姐拜堂成亲。此乃孙立人少小离家后第一次回庐江金牛山老家,寒假一结束他便离家返校。后清华大学毕业考取公费留美,就读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192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在美国一桥梁公司从事机械工程设计施工。 约4个月后,他在征得父亲的支持下又决意改学军事,考入有“南方西点”之称的美国维吉尼亚军校。1928年,维吉尼亚军校毕业后获政府资助,赴英、法、德、俄等西方国家考察军事,从此步入戎马生涯。夫人龚氏婚后觉察到孙对其情感,便以不适军旅生活为由,不愿离乡相随,一人独守金牛山故居。
该故居坐落于金牛山南麓,五进四庭院,每进11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数十余亩。整个建筑木架结构,青砖小瓦,室内门窗户扇均为徽雕。其梁枋、斗拱、平盘斗、隔扇、梁脐等木构件,多用各种云纹、花卉图案组成,雕刻玲珑剔透;墙基、廊檐及庭院天井地面,均铺设着石板、石条,凿工精细,平整如切,柱基全为雕凿精美的石鼓。其室内装饰摆设及家具等用品,均一派晚清民居风格。布局井然,匀称严谨,蔚为壮观。在当时,位于庐江、舒城、合肥三地交界处,提起金牛山南孙家,可谓是声名显赫、妇儒皆知。解放后,龚夕涛回合肥其姐姐处安度晚年,孙家已无任何直系亲属留住孙宅。地方政府便将孙宅改建为学校,其他建筑均拆除改建,但当年孙立人结婚和后来龚氏居住的第三进11间房屋及其室内的陈设至今保存完好,今金牛中学将其另僻小院加以保护。小院内,当年孙立人亲手栽种的枣树、木瓜树虽经沧桑,却仍虬劲葱穠。2001年,孙立人故居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回乡奔丧
孙立人自1919年回乡完婚第二次离开家乡后,就一直没有回来过。直至1932年冬,其父孙熙泽病逝,后母方氏亦于当夜吞烟土殉夫而亡。孙立人闻讯立即回乡奔丧。
将军之父孙熙泽,26岁“江南乡试”中举。朝廷曾派他去担任福建龙泉县教谕,他却以母亲年迈有病为由而拜辞。之后,孙熙泽被授山东候补知县,济南、烟台地方审判厅丞,署理登州知府等职。民国初年曾先后出任山东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国会议员、总统府咨议等职。1921年,应时任安徽省省长许世英特邀回皖任职。1929年,身患有疾,告辞一切职务回金牛山养病,3年后因医治无效病逝于金牛山孙宅,时年63岁。
孙熙泽子女众多,唯对次子立人宠爱有加。孙立人进入军界后,他经常寄书勉励他“尽忠报国,当习武穆”。后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远征异域,在印度原始森林驻地,官兵齐唱的“师歌”歌词,就是他“恭请老太爷撰写,训示勉励吾师将士卫国保民,深意存焉。”歌词共分四段,其中第二段为:“第一体要壮,筋骨锻如百炼钢,暴雨无怨伤,寒冬不畏冰雪霜。劳苦是故常,饥咽粃与糠,卧薪何防,胆亦能尝,齐学勾践王。”全阙歌词,四五七言长短句,韵律工整,文字精炼,寓意深长。其父病逝,孙立人悲伤欲绝。因家乡习俗,老人病逝收敛入棺,要择地暂厝一年后方可入土安葬。又因他当年刚刚出任财政部税务警察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公务缠身,回乡仓促。于是,将父母入殓、棺厝金牛山,便匆匆离去。第二年(1933年)冬,孙立人专程回乡安葬父母。其墓地在距金牛山30里地的“龙颈凤领”之地——龙灯桥畔(今庐江县柯坦镇境内)。据今尚健在的老人回忆,“孙二胡子”(孙父中年蓄须,须长且粗黑,本地人尊称“孙二胡子” )的葬礼是他们一生罕见的规模最大、最隆重的葬礼。是日,孙父、继母双棺同时出殡。时孙立人带回部属一个排,清一色全新美国制长短枪,护佑灵柩两侧。孙立人则按家乡习俗,披麻带孝,执幡领棺。凡遇路祭者,均一一双膝跪地行叩首大礼,并赏路祭者每人大洋一块。一路上路祭者有数百之众,以至拂晓出殡,日落西山方到达墓地。双棺入土时,随行部属数十杆长短枪朝天齐鸣,其葬礼声势之大、形式之奇特,在当地盛传一时。
三,晚年未了故乡情
孙立人回乡安葬父母后,在金牛山故居“守制”三个月。这也是他最后的故乡行。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孙将军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了。但他虽身在海外,却无时不心系故里,眷念乡人。
1987年,台湾当局终于“解禁”,允许在台同胞返乡探亲。1988年4月11日,同为庐江籍的将军旧部刘文美回乡探亲,带回孙立人故居的照片,将军看后感慨万分,激动不已。提笔写道:“故居所摄照片,曾一再展玩,虽旧梦重温,然亦感慨系之矣。”1989年,将军另一旧部潘克辉准备回大陆探亲,将军又致函相托:“弟即将有大陆之行,烦便中至立人家乡一转。一则离家已久,对故乡思念甚殷,再则祖先坟茔不知尚完好否,亦日夜不能去心也。专此相托。” 潘克辉回庐江返台后,告知其父母坟墓因兴修水利,已由地方政府将其从龙灯桥畔移葬于相距1公里的月形山上。1990年3月29日,将军次子孙安平秉承父命,专程回故乡庐江,在庐江县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帮助下,看望祖父坟墓并举行祭祀活动。同年5月15日,将军致函庐江县台办主任杨则尧:“上月小儿安平回家乡扫墓,诸承接待照拂,深以为感。立人以身许国,长年在外,于先父母养育之恩未能报答于万一。今闻其墓道荒秽,表志无存,五内崩摧,哀痛莫名。为谋窀穸永安,拟由月形山迁葬于金牛镇金牛山之阳,既稍尽人子之心,而此地亦先人平昔游息之地,想千秋万岁,魂魄必能乐之以为安宅也。尚祈先生鼎力协助,俾如所愿。专此奉恳。” 紧接着于5月25日,潘克辉先生又专函杨则尧主任:“……将军回乡之意比任何人都深,他一再同我说,平生几个大愿,最为重要的便是回籍扫祭祖墓。可惜他目前身体状况实在不能长途旅行,我希望两岸能直接通航,只要他老人家身体状况许可,我必会亲自陪他回去祭祖。” 将军迁葬父母坟墓的愿望和思乡之情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正当家乡人民着手准备迁葬事宜,不料将军于11月19日溘逝,回籍祭祖的夙愿便成了他的终生遗憾。
叶落归根,魂系故里。据悉,将军临终遗嘱:国家一统之时,毋将其骨灰送回庐江金牛山,葬于父母身旁。笔者相信,不久的将来,将军遗愿一定会圆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