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吊顶灯坏了怎么换:与广西高中课改考察团座谈会上的交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26:13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在申报首批新课程实验区之前,省教育厅曾组织多次论证,包括专业人员、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部分高中学校校长。在论证过程中,大家一致肯定高中课改是个好方案:因为它充分吸收了国内外课改经验和最新成果;充分吸收了科学界和教育界专家的意见;也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

大家认为:

(一)申报首批新课程实验区的有利方面

  1.有利于促进高中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化,自然淘汰一些条件太差、规模太小的学校;

  2.有利于促进高中办学条件改善;

  3.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有利于加快推进高中素质教育;

  5.有利于赢得教育部对我省高中改革、发展的关注、支持、指导,其附带成果是解决困扰我省的“高考移民”问题;

  6.有利于专业支持队伍建设、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申报首批新课程实验区的不利方面

  1.2004年仅有海口市初中课改首轮完成,全省难以实现高、初中改革的有效对接,这是否会影响高中课改的推进,当时尚无把握,有待研究和论证;

  2.缺乏先行实验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整体推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3.我省课改指导力量不足,仅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就力不从心,在义务教育阶段尚未完全推开的情况下,整体推开高中课改,很大程度上会削弱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对04年进入义务教育课改的区域和整个义务教育后续课改实验会带来较大冲击,弄不好,应接不暇,一个都搞不好,分散力量;

  4.首批进入虽可得到教育部支持,但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在自身力量的基点上,而关键在学校,外力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力量,不能给予过高期待。

  (三)申报首批新课程实验区的应对策略

  1.我们认为,宁可将问题找充分一些,分析透彻一些,这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决策。对于存在的问题,还要分析其性质,有些问题是干与不干都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干以后出现的问题,对这两类问题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办法加以解决。对于干与不干都存在的问题,正是我们要通过课改加以解决的,课改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迟干不如早干。克服课改各种困难的过程,也是教育自身取得不断进步的过程,每克服一个困难,我们就前进一步。通过课改,整个基教各个系统将从中获得新生,获得蓬勃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因此,我们要将这次课改作为一次基础教育发展的机遇。对于干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估计要充分,如果要干,就要想方设法加以化解。如要处理好高中课改和义务教育课改的关系,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使之相互促进,而不是此消彼长。

  2.实施课改是大势所趋,要以此为契机,大造声势,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整体推进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如政府职能转变,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教学制度重建,布局结构调整,通过课改,使整个基础教育有一个大的提升。

  3.实行民主决策,以新的管理理念来开展课改,使课改成为全省各级行政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乃至家长的共同愿望,至少从程序上和策略上要注意这一点,先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把我们的想法转化为大家共同的想法,变成大家共同的愿望。大家都想干,主动去干,我们的事情就好办了。

  4.要提前着手进行思想武装,开展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动员和培训,实行“大练兵”,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动员培训,就为课改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5.要用新的机制和组织系统来推进高中课改,如以现有实力和区域为基本构架,重点培育和扶持几所核心学校,再以这些学校为龙头,形成高中课改区域(研训)协作体。在培训上,可以不必搞县级培训,省主要抓省级培训,指导开展校本研究和培训,并形成区域性协作体。

  6.要借此机会加强研训队伍建设,充实专业支持力量,增加编制,保证经费,解除后顾之忧,使大家集中精力于课改和研训。

  7.要保证充足的课改经费,以利于课改顺利推进。

二、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做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高中新课程管理机制

  我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的一些工作机制对平稳推进新课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

  1、成立高规格组织机构,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2003年8月,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升格,由厅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相关厅领导和高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处室任成员。2008年11月,适应深化课改工作的需要,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再次升格,省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工作的姜斯宪副省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不仅包括省教育厅,还包括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劳厅、省编办、省委宣传部、团省委和有关高校。

自高中课改以来,我省凡是涉及课改的重大事项,都坚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开展先行研究和科学论证,并面向学校和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后,做出最后决策。一般事项由课改办决策,重大事项由课改领导小组甚至省政府决策。这是我省高中课改平稳推进的基本保障机制。最典型的案例是高考方案的制定,十易其稿,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听取各个层面的意见,最后形成决策。

  2、重视舆论宣传作用,形成合力推进课改

  在新课程准备阶段和推进过程中,我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各种宣传形式进行充分动员、广泛宣传,争取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同、理解与支持,努力为课改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在形成合力推进新课程方面,我省教育厅相关处、室(院)开展了良好的合作,同时,我省还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校学生司、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考试中心等上级机构形成了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关系,这对平稳推进新课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充分发挥样本校作用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省以学校自愿申报为基础,确定了20所学校(其中7所综合样本)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样本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实验、示范和辐射作用,很多学校都在探索和实践中创造了自身的特色,成为我省高中课改的排头兵。有些学校的特色经验被作为国家级课改通识培训的案例,到各省宣讲。

  4、坚持全面进入、分类指导

  我省实验工作坚持全面进入、分类指导的原则,比如,对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校,在选修课开设、选课走班条件、教师培训和任课要求、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校本教研、学生评价、校园环境等方面分三类提出不同要求(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以选课为例,对三类学校分别要求开设出选修模块的80%、60%、40%。实践证明,这是符合我省实际的。

  5、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加强课改全过程管理

  高中新课改以来,已研制和下发制度、政策性文件30多个,有力地推进了新课程的实施。针对启动阶段调研中发现的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标高控制、选课指导和学业负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省提出了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的策略主张和推进要求,并以依法规范新课程实施为主题进行了课改专项督导检查。对督导检查中发现的不规范行为及时予以纠正。

  我省十分重视对新课程实验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每年都要通过调研指导、阶段评估或专项检查等方式,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每年都要召开校本校工作会议和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举办新课程开放周和优质课展示等活动,既为各校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促进学校自我反思、改进提高。

  (二)构建有鲜明海南特色的研训新体制

新课程实施,教师培训工作十分重要。我省采取以下措施来抓好这项工作:

1、抓好教师新课程培训这项基础性工作

我省始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基础性培训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规模:全员参与

规格:省级以上

次数:岗前、跟进、深度

类别:通识、学科、专题

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模式:任务驱动、主体参与

费用:免培训费、免伙食费

2、初步构建有鲜明海南特色的研训新体制

针对我省专业支持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通过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海南特点的“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网络支持,研训一体”的新体制和新模式,对推进新课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校为本”,即推进校本研训制度,构建学校自主解决问题的机制。在省教育厅的推动下,经过几年努力,各高中学校初步构建起自主解决问题的机制,对课改理念、技术、方法一般都能通过组织校本培训来及时推广,对课改中面临的问题一般也能通过校本教研找到适合本校的解决办法。

“区域协作”,即成立中心教研组和开展区域教研协作,构建新课程实施的专业支持体系。针对高中教育专业支持力量薄弱的实际,我省组建了15个(门)学科(或课程)中心教研组,每科(课程)10人,全省分成若干教研协作区开展区域教研协作,为校本研训提供引领和支持,构建起新课程实施的专业支持体系。省中心教研组通过区域协作和网络教研方式开展的专业支持服务,既缓解了专业支持力量不足的矛盾,又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专业支持方式。省中心教研组具体任务主要有:

分析模块教学任务,研究模块教学和评价,对全省模块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

针对高中新课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组织专题或课题研究,通过网络进行“有问必答”和“在线研讨”;

建设和积累高中教学资源,组织广大高中教师参与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

组织全省学科教研活动,对协作区教研活动提供指导帮助;

组织开展全省高中学科教学活动的竞赛评比,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促进我省普通高中教研水平的提高;

抓好典型,分类指导,不断总结学科教学改革经验,探索模块教学规律,创造和推广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经验;

研制基础会考和高考学科考试说明等。

  “网络支持”,即依托互联网,打造新课程实施的技术支撑平台。2004年秋季以来,我们依托“新思考”(CERSP.COM)和“海南教研”(HERSP.COM)平台,初步建立了全省教研网络,并大力推广网络研训。建立了“海南教研”(有26个学科或专业网络群组)、“高中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智慧人生”、“成长博客”、“目标教学”等新课程教研网站。网络的“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优势,使专家、教研员和一线的骨干教师能全天候面向全省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琼岛上的每一位教师也能全天候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开展交流,获得所需的专业支持。网络教研推动教研真正走向校本,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优化了学校人际关系,为教师充分展示自我、骨干脱颖而出创造了公平的机会,促进形成了“自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教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研与教学分离的状态和教研供给不足的局面,实现了“研”、“教”同步,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差异。上网做教研、反思教学、交流体会在我省中小学教师中蔚然成风。

我省创造的网络教研经验及运用博客开展远程研修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都得到教育部的肯定和推广,新型研训模式促使一批本土专家迅速成长起来,不仅缓解了自身专业支持力量不足的压力,还为全国其他区域的课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训模式和专业力量。2006年全国万名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我省38名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占全国指导教师总数的40%。自2007年以来,全国性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都借助网络开展远程研修,研修人数已达数十万人,我省参加远程研修的教师已达近5000人。陈小娅副部长2006年1月考察海南时说:“用成长博客的形式,支持课改的推进,使教师在一个共同的载体下成长,这是海南的一个创新。”她还说:“海南的成长博客正在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涯。让教师共同介入网络,相互促进,课改与网络相互推进,这对教师的职业非常重要。”

“研训一体”,即将研训工作充分整合,相互促进。

  (三)以智慧破解难题,创造性地实施高中新课程

  在探索解决课改难题的过程中,我省借助网络科技破解课改难点,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受到教育部和各地的充分肯定。

  1、破解资源不足难题,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作为首批实验区,我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我省借助网络实行资源共建共享,一方面引导学科中心组教师及时上传与教学同步的教学设计,供一线教师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引导广大教师充分利用同一资源平台进行备课,并邀请课程专家定期在网上与教师对话,解答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和难题,给教师课堂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这一做法有效破解了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难题。

通用技术是普通高中公认最难实施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我省通过创建国内第一个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网站,让全省教师在同一平台上备课、研讨,并提供专业资源支持和针对性指导,具体做法有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每月话题”和“在线研讨”等,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不仅保证了全省所有高中学校正常开设通用技术课程,也为这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省级区域的成功范例。

  2、动态监控课程实施,构筑过程评价模式

  借助全省教研网络,我省要求各校将实施新课程及其评价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实时呈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省课改办可以通过网络对各校课程实施和评价情况进行指导和监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也是公认的新课程实施难点。我省依托综合实践活动专业网站创立了建构式评价制度,要求各高中学校每学期将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环节材料及时呈现在网站上,形成电子档案,作为该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证材料,同时,还将这门课程的考评结果与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挂钩。这种面向全体学生、全过程的管理和评价模式,推动我省部分区域和学校初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海南侨中的做法曾在全国各地作经验介绍。整个海口市,琼海市,还有海南中学、海师附中和洋浦中学等学校都有十分突出的表现。

  3、探索特色选课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选课和走班是高中教育制度层面的一个重要变革,也是一大难点。在推进选课和走班方面,我省各高中学校普遍进行了有价值有特色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作为一种过渡的有特色的选课模式,“定餐制、配餐制、自助餐制”相互谐调补充的课程编排模式受到特别关注。定餐制,即对八大学习领域而言,这是每位学生必修的课程,以使学生普遍达到共同基础。配餐制,即对大多数选修Ⅰ模块而言,这是学校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对不同发展需要提出的选习建议和学分要求,编制出的适合于不同发展需求的三年课程设置规划,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和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以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自助餐制,则是对选修Ⅱ、艺术、体育及其他部分选修Ⅰ模块而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这样的课程编排,实现了国家主导、学校、教师、家长引导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课程实施,也有利于课程和教学管理。

为了拓宽学生的选课范围,并不断提高学校自身的课程实施、管理和建设能力,各普通高中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基本落实的同时,还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发出大量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比较多的有海南中学、海口一中、洋浦中学等校。

  4、促进教学方式改革,解决课时不足问题

  课时不足是各高中学校进入新课程后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省及时组织教学研讨会,交流突破课时瓶颈,实施有效和高效教学的经验。很多高中学校在遇到这个问题时,不是简单地增加课时,而是科学地分析课时不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课时不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洋浦中学更是在探索破解这一难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四)探索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试模式

  几年来,经过不断地研究探索,我省已初步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考试评价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1、推行校本评价

我省将学分认定权和综合素质评价权赋予学校,引导学校实施全过程管理和调控,推动“三维目标”的实现和八大领域课程的全面实施,在普通高中学校初步建立了学分管理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建立学分管理制度,赋予学校学分认定权,引导学校实施全过程管理和调控。学生课时记录(考勤)、过程反映(课堂表现和平时成绩等)、模块考试成绩三方面考核均合格是获得某个模块学分的必备条件。

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定由学校负责。评定内容包括道德素养、学习能力、 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实)5方面,素质的评价与相关课程的实施挂钩,实行U型评价策略。

但由于校本评价结果目前在招生录取中尚未发挥基本的作用,有些学校觉得耗时费力还得不到利用,持续实施的积极性有所降低。

  2、改革会考制度

我省将实施十多年的高中毕业会考改为“基础会考”,基础会考的性质仍然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高二学年末实施,但考试科目减少6科,即拟报考文科的考生不考语、数、外、政、史、地,只考理、化、生、技;拟报考理科的考生不考语、数、外、理、化、生,只考政、史、地、技。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考试负担,又确保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学生的均衡发展。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学校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组织基础会考,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

  3、改革高校招生考试模式

  本着稳步推进、有所作为的原则,我省高考改革探索集中致力于使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实行“3+3”高考科目设置,各科高考分必考题和选考题,选考题采取“超量命题,限量答题”的办法,以推动选课制度的实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选考模块的等值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是强化会考结果的利用,将“基础会考”成绩(总分400分)以10%计入高考总成绩,这有利于引导学校确保学科必修模块的开设质量,保障学生的共同基础和知识学习的结构完整。但基础会考的原始分与高考的标准分相加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论证。

  三是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档案作为高考报名的必备材料和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以引导学校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我省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和学科考试说明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和认可,高考调研测试工作也得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大力支持与指导,自高考改革至今,全社会反映异常平稳。当然,在高考试题命制方面,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四)高中课改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新课程实验成效初显

在过去的四年多时间里,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满怀激情的投入课改实践,大胆探索,理性操作,高中课改整体发展平稳、健康、有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高中新课程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基本认可,课改成果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引起了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和兄弟省市及港澳地区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1)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省锻炼和成长起一批有执着教育理想追求的优秀教育管理者、教科研人员和教师,提升了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一批本土课改专家得到迅速成长。课程改革使广大一线教师深刻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新课程唤醒了教师们的教育理想和工作热忱,教师们积极投身各种培训活动和课程实验,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教学新风气逐渐形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学生不再是读死书,封闭式教育变成了开放式教育,学生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开始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关注现实与环境,结合实际学,联系社会学,带着问题学,创造性地学,团结互助学,学习兴趣浓、效果好,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年教育部调研组在我省的调研表明,广大高中生对新课程持高度认同的态度,所有正面评价都指向新课程的创新之处。如在三亚一中调研时,学生说出的关于研究性学习的体验与感受,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实践版的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

(3)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方式发生变化,新型的学校文化正在形成

我省至今已经出台30个左右的新课程实施方案、相关制度和政策文件,初步形成新课程实施的新制度框架。各学校也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文件,加强了教学制度重建的有关工作,分别建立了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认定与管理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校本研训制度等。

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我省高中学校加强了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学校文化建设,科学、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新型校园文化在一部分学校逐步形成。

(4)社会和家长普遍认同新课程、支持新课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变得更加活泼、爱动脑筋、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学业水平和高考成绩也稳步提高。学生的变化和新课程后两次高考的平稳顺利实施,特别是那些课改成绩突出的学校,高考也比较突出,为我省新课程的深化推进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多方面的社会调查表明,社会和家长基本认同新课程、支持新课程。

(5)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我省的高中课改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兄弟省市教育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国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含港澳)来我省考察高中新课程实验。周济部长称赞海南的高中课改是对全国教育工作的重要贡献;陈小娅副部长称赞“海南的基础弱,推进课改不错”。各省市考察者对我省的高中课改给予较高的评价,香港连续三年跟踪海南的高中课改。高中课改工作初战告捷,已经成为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品牌。

2、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的高中课改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换句话说,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得比较好,高中课改的成效将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

第一,校本管理体制有待建立,校本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学校自主管理的空间还相对狭小,自主管理能力也相对薄弱。这对于推进三级课程管理和校本管理、实施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开发校本课程、形成特色学校文化都是十分不利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增强。

  第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过于功利,评价改革制度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社会乃至某些地方政府仍然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导致学校难以放开手脚实施新课程,一部分学校可以说是带着镣铐跳舞。在这种环境下,有的学校甚至完全以高考来考量学校的各项工作,凡是他们认为不利于高考的事项都没有兴趣。开局良好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也因此压力甚重,下一步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支撑改革。

  第三,高中学校的基本硬件设施总体不足,满足不了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直接制约了课改的实施。班额普遍偏大,我省普通高中大班和超大班总班数的比例达到64.77%(2006年),对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带来很大制约。要进一步明确高中教育的定位,加强对高中学校的投入。现在我省高中学校的学费标准比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标准还要低,高中学校运行十分艰难。

第四,高中课改工作的推进力度还很不平衡。总体看,先行实验区、样本校和部分优质学校的工作力度较大,取得的成绩也比较大。但后进入的地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工作力度明显不够,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也影响了课改的整体实施水平。新课程之后,师生负担普遍加重,这既有新课程本身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一面,也有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偏低形成的制约。就省级层面而言,需要进一步促进高中课改更均衡地发展。要根据这几年的实验经验,进一步明确规定动作,推广成熟经验,并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选取一些自选动作,推动特色学校建设与发展。

第五,新课程实施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新课程经过几年之后,初期高涨的课改热情有所降低。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强新课程舆论宣传力度,特别是对这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要进行充分的宣传。要通过综合评估对教育评价实施正确的引导,矫正错误的评价观念,推动市县和学校重视按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来推动各项教育工作。

第六,省政府各部门、教育厅各处室需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推进课改的局面。

  (六)深化我省高中课改工作的新举措和新思考

1、关注教育质量

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省人民政府2008年提出了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年,省教育厅专门召开了新课程实验总结表彰大会,提出了深化课改的一系列措施,出台了六个课改和教学管理文件,包括:《海南省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海南省中小学校本研训工作规程(试行)》、《关于开展有效教学深化课程改革的意见》、《海南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方案》、《关于深化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海南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为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去年秋季,省教育厅专门召开首次高规格的基础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系列举措。

省政府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继续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首次出现),大力实施校长、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作为“优先发展教育”的重点工程。

2、重视组织保障

2008年11月,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升格,这为课程改革中政府行为的到位、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一些难题的破解,奠定了较好的组织保障基础。2009年3月初,省教育厅还调整充实了省课改办、省课改专家工作组和学科中心教研组,这为完善我省课程改革的组织管理架构和加强专业支持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3、加强专业支持

2009年3月,省编办、省人劳厅、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我省教研队伍建设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新课程推进的专业支持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四部门联合下发这样的文件,这在全国是史无前例的,受到各省市的关注。

4、抓好重点工作

在抓好上述组织建构的同时,2009年,我省的高中课改工作将着重抓好三大新课程研修以及样本校的评估、重组和项目研究工作。三大新课程研修包括:高中校长新课程主题研修(两期)、10个学科高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和相关资源建设、骨干教研员研修。样本校的评估、重组和项目研究是以样本校的总结反思和相关评估为基础,结合重、难点项目研究,采用1所样本校影响带动3~5所实验经验推广校的方式,扩大成功实验经验的推广面,从而推动实验工作走向纵深。样本校的建设内容包括:一是由样本校系统总结和梳理五年来的经验,提出下一步实验措施,对比较成熟的课改实验经验要做成项目推广书;二是在组织专家工作组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报省课改办确认样本校和要推广的经验。此外,结合高中办学水平评估,也将强力渗透高中新课程实施水平评估的有关内容,通过办学水平评估引导高中学校深入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

我就介绍这些,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有遗漏的,请大家补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