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录 a130 模型:童年时代的蔡和森与向警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40:04
        翻开中国近代史,1895年,确为非同寻常之年。

  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人民屈遭奇耻大辱。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瓜分豆剖、蚕食鲸吞,亡国的危机迫在眉睫。

  这一年,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发动全国1300多名应试举人,联名向清朝皇帝“上书”,要求清政府拒和、迁都、大力倡导变法维新,以求“立国自强之策”,史书将这一事件称作“公车上书”。于是,中国人民开始了新的觉悟,全国各地反帝斗争蓬勃兴起,如火如荼。

  也是在这一年,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相继来到了人世间。他们同为湖南人,一个出生于繁华闹市上海,一个出生于偏僻山区湘西。他们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对夫妻党员、建党初期卓越领导人蔡和森和模范妇女领袖向警予。

  蔡和森,双姓蔡林,字泽膺,学名彬,湖南双峰县人。1895年3月30日,诞生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兄弟姊妹共6人,排行第五。4岁时,随母亲回到老家永丰镇。

  向警予比蔡和森少5个月零4天,湖南溆浦县人,土家族,原名向俊贤。1895年9月4日,出生在溆浦县城一个商人的家庭里。兄弟姊妹共10人,排行第九,乳名“九九”。

  双峰地处湘中之腹,原属湘乡县,钟灵毓秀,源远流长。她东依九峰山之险,西扼界岭之隘,北凭涌口之固,南临衡岳之地,历为湘中战事必争之地。永丰镇,古名定胜镇,素为湘中物资集散地之一,乃县内最繁华的集镇,今为县政府驻地。

  蔡家祖辈世居永丰镇人寿总季家巷(今属文星街)。蔡和森的祖父蔡寿松继承祖业,以经营“永丰辣酱”出名,使蔡家成为该镇数一数二的富裕人家。曾国藩兴办湘军时,他还弃商从戎,在湘军当过哨长。父亲蔡蓉峰却无所作为,只顾游手好闲,全凭祖业维持生活,家境日渐衰落。蔡蓉峰30多岁时,打听到曾国藩的女婿聂缉规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当总办,便利用父亲参加过湘军和岳母系曾府亲戚的关系,偕妻远道来到上海,在总局捞了个小官职,并得到清廷诰授“奉政大夫,州同衔,补用从九”的衔称。蔡和森的母亲葛兰英(后改名葛健豪)却是个了不起的女中豪杰,她出生于双峰荷叶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即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知书达礼,贤慧厚道,既有大家闺秀庄重之风,又有热血男儿侠义之气,而且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她对浑浑噩噩渡日的丈夫非常失望,于1899年携着小和森从上海赶回永丰,再将膝下三男二女全部带奔娘家荷叶桂林堂,发誓再不回蔡家,决心独自将子女培养成人。

  荷叶是一个偏僻的小山乡,位于湘乡、湘潭、衡山三县交界之处,四面群山环绕,中间地势低洼,悠悠涓水河贯穿其中,宛如一片荷叶。自从曾国藩以“中兴名臣”荣耀桑梓后,便成了封建士大夫们向往之所。这里,曾氏、王氏、葛氏并称荷叶“三大户”,三姓都有人在朝廷为官,是当地有名的富户。他们不仅广置田产,营建庄园,还彼此联姻,相互庇护,构成封建官僚小地主阶级的最上层。

  蔡和森的外祖父葛葆吾(字承霖),是曾国藩弟弟曾国潢的女婿,在清朝当过盐运使和按察使。同治6年2月跟随湖北巡抚曾国荃镇压捻军,战死在湖北蕲水县兰溪镇。这在曾国藩是年2月28日的日记中有记载:“表弟彭杏南及葛承霖等阵亡。”那时,葛兰英只有1岁多,她哥哥葛望钦也不到6岁。葛望钦长大后,考取了秀才,并承袭“骑都尉”世职,在外做了一段时期的小官。解职后,他返回故里,将依山傍水、竹木相映的“桂林堂”及屋后小花园修葺一新,一头扎进故纸堆,过起了自命清高的隐居生活。

  葛兰英母子的到来,给葛家增添了不少欢乐。外祖母兴奋不已,葛氏兄妹也很合得来,经常在一起谈论正在北方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蔡和森则喜爱跟着表兄葛光宇、葛光宙到花园里栽花、捉蝴蝶,有时到山上捡菌子、采野菜,夏天便到涓水河里捞鱼捉蟹……这些,都是他在上海从来没有见过的新鲜事。

  于是,蔡蓉峰只得作出妥协与让步。一年以后,他弃官返乡,专雇轿子,亲自到荷叶来迎接葛兰英。只因岳母年迈,舍不得女儿和外孙离去,葛兰英母子也坚持要住在荷叶,蔡蓉峰便将永丰少量土地出卖,在葛家附近买下“光甲堂”住宅和10余亩耕地,全家在这里定居下来。一家人的衣食来源,主要靠田里收成和收取永丰镇店铺出租的少许租金。第二年,即1900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十六日),蔡和森的妹妹蔡畅就在这里出生了。

  在荷叶,人们谈论得最多的就是曾国藩,说他年少时如何“勤奋好学,知书识礼”,如何“吃千般苦,读万卷书”,所以后来成为“中兴名臣”、“国家栋梁”。用曾国藩鼓励年青一代发奋读书、自强自立,是当地长辈教育子女的普遍方式。蔡家与葛家也不例外。因此,蔡和森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曾国藩的故事。不过,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所敬佩的曾国藩,倒不是因为他官大,而是因为他的学问大。

  光甲堂距离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只有七八里路。一天,葛兰英带着蔡和森几姊妹来富厚堂玩,年满10岁的蔡和森当然很高兴。富厚堂是一座宫殿式的建筑。“毅勇侯第”匾悬于门楼,清朝皇帝所赐“勋高柱石”匾挂于堂上,均为金字大匾。厅堂两侧是凌空叠起的阁楼,飞檐翘角,南北相望,为曾国藩的藏书之所。左阁楼下面是“求阙斋”,门上挂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对联,乃曾国藩后裔读书之所。右阁楼东侧的小山上是“思云馆”,这是延聘塾师专供曾府子弟课读的地方。此时,曾国藩虽已离世多年,但富厚堂仍然保存着当年那种庄严的气派。

  葛兰英带着孩子们来到这里,当然不是为了来欣赏曾府的豪华与气派,而是要让他们来领略曾家的耕读家风,从而激励孩子们上进。她指着求阙斋门边“但问耕耘”向孩子们解释道:读书与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先得肯下苦功!如果舍不得用苦功,那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她又指着求阙斋内所挂32幅“圣哲”肖像告诉孩子们:这些就是古代有学问的大人物,他们读书个个都很发奋,最后成名成家。“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就是这一位。在思云馆前,她循循善诱,启发孩子们一些读书要求。当孩子们提出想进学堂读书时,她高兴极了,答应明年就送他们上学。

  蔡和森从小喜爱读书。当大哥蔡麟仙和表兄葛光宇、葛光宙在家念书时,他就站在旁边认真地听,不时还拿着书本要母亲教他识字。不久,舅舅葛望钦延请了一位塾师来家里教孩子读书,蔡和森就跟着表兄伴读。他开始读的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教材,随后就念起四书五经来了。蔡和森秉性聪颖,先生教过几遍后,便能朗朗上口,而且很快就能背诵,因此很受先生宠爱。

  1907年,女革命家秋瑾在浙江绍兴遇害的消息传到荷叶后,引来人们众多议论。这些议论,触动了蔡和森的心灵,使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甚至影响到他的整个一生。

  原来,鉴湖女侠秋瑾的婆家也在荷叶。19岁时,她从浙江来到湖南,与荷叶望族王黼臣的儿子王廷钧结了婚。王家世居荷叶神冲老铺子,距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仅3华里,与光甲堂也很近。1904年春,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秋瑾毅然赴日留学,参加孙中山发起和组织的同盟会。1906年归国后,赴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倡导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王家对其革命活动,在经济上亦给予了大力支持。就义前不久,秋瑾还返回过神冲故里。1935年谭日峰所著《湘乡史地常识》记载了这一往事:

  秋瑾这次从日本回国,向王黻臣家索取二千金,办大通学校。曾一度回神冲故里,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骨肉关系。当时乡里亲友,莫不骇怪,认为疯癫,而加以唾骂,实则女士服侍翁姑、对待丈夫、儿女,感情极好。自立志革命后,恐诛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这样一位智仁兼备的女子,历史上能找出几个呢?

  秋瑾为了民主革命事业奔走呼号,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秋瑾反对封建统治的具体行动,与曾国藩维护传统封建道德的思想,在荷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有赞誉秋瑾的,也有诋毁秋瑾的。葛兰英十分钦佩秋瑾,她反对人们将“乱党”的罪名滥加于秋瑾,认为秋瑾敢于冲破封建牢笼的束缚,是中国女界屈指可数的了不起的人物。她将秋瑾的革命事迹暗暗地告诉孩子们,勉励孩子们做秋瑾那样的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

  这对蔡和森来说,犹如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境界,使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些为了挽救国家与民族危难而敢于赴汤蹈火的人。从此,在蔡和森的心目中,只有象秋瑾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和英雄。同时,他还听到了不少有关曾国荃“打开南京进洋财”的传闻,知晓了曾府发家的历史。逐渐对曾家产生了一种憎恶之情,便不再到富厚堂去玩了。他经常与农家子弟打成一片,放牛、杀草、种地、扮禾等农活,样样都干过。他还同情与关心贫苦农民,在荷叶至今还流传着他兄妹帮农民种豆子的故事。

  有一年春天,蔡和森带着妹妹蔡畅帮家里去“点豆子”。他们看见地里的曾老爹弯腰很吃力,每放一阵豆子,就要站起来捶一阵腰背,咳喘不休。便丢下自家的活,牵着妹妹跑到曾老爹的地里,要帮老人家放豆种。曾老爹见和森兄妹家也要种豆,高低不让。兄妹俩就是不肯走,曾老爹没办法,只好请他们放豆种,自己则跟在后面撒灰。蔡和森兄妹一直将曾老爹家的豆种放完,才回到自家地里种豆。

  在光甲堂的9年里,蔡和森家里连遭不测:1904年,11岁的二姐蔡顺熙从楼上跌下夭折;1907年,22岁的大哥蔡麟仙病故。蔡蓉峰听人说,这是光甲堂屋堂风水不好的缘故。期间,他采用过改槽门、拆围墙等办法,试图改变这里的风水,但终究无法改善家境日趋衰退之势。1908年夏,蔡和森的大姐蔡庆熙出嫁衡山刘文炳。此时,蔡和森的外祖母已经去世,葛兰英几经打击,在荷叶不再留恋什么了。于是,蔡蓉峰便把光甲堂房产与田亩悉数变卖,全家从荷叶搬迁回到了永丰镇。蔡和森在荷叶欢乐而愉快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

  溆浦,位于湖南西部,属沅水中游之雪峰山北鹿。县陲四周群山环抱,秀丽气爽的紫荆山耸立于东,巍峨苍劲的雪峰山挺拔于南,溶洞丛生的雷峰山雄踞于西,峰峦叠嶂的圣人山绵亘于北。湘黔公路贯穿东西,境域面积足足比双峰县大出一倍。县城依庐山傍溆水。庐山又称庐峰山,乃绵延起伏的雪峰山余脉;溆水又名双龙水,为汇入洞庭湖的沅江支流。历史悠久的溆浦,有着许多许多美丽的神话。多少诗人曾经描绘和吟诵过她,多少贤哲曾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足迹。相传春秋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遭谗免职,长期放逐于沅、湘流域,曾经到过溆浦。在《涉江》这篇著名诗作中,屈原描绘了湘西山区美丽的自然景色,叙述了到达溆浦之后独处深山的悲忿心情。他在诗中写道: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 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向警予的家就在溆浦县城的西街。这是一栋老式瓦房四合院,坐落在背街临水的溆水河畔。院子四周是青砖围墙,前进与两厢是两层的木板房,正厅上面设有神龛、香案,下面摆着一套古色古香的黑漆桌椅。中间有一口小天井。后进是杂屋、厨房,最后则是桔园。父亲向瑞龄,名从狮,又名嘉年,号诵三,字锡龄。原住离县城三四十里的乡村温湖,后搬至牛角冲。幼时家里“打壁无土,扫地无灰”,靠走乡串户当小贩维持生计,常常打豆腐脑、贩卖小陶器。后来慢慢发了家,应聘到县城有名的鼎盛昌商行当管事。于是,全家搬迁到县城城西。母亲邓玉贵,溆浦姚家田人,出身贫寒,勤劳俭朴,善良诚恳,素为邻里所称道。向警予出生在这个和睦的大家庭时,邓玉贵已是9个孩子的母亲了。

  鼎盛昌最先由当地的“一钟三李”4家合股经营,向瑞龄做了管事后,甚得老板们喜爱,被派到常德充任“坐庄先生”。他经常往返于常德、溆浦之间,联系商务,调运货物。鼎盛昌极盛时期,几乎每天都有货船来回于溆浦常德,码头上堆满了鼎盛昌等待装运的物资。向瑞龄任“坐庄”期间,鼎盛昌逐渐同常德的日本通玉商行发生了商贸联系。他们通过通玉商行成批地购进日货,从沅江运销到溆浦一带;又将溆浦和邻县的土产山货运往常德,从商品进出口中牟取利润。经营范围,包括金银首饰、纱布绸缎、日杂土产,还贩卖鸦片、开设钱庄、发行票券等。由于向瑞龄经营有方,自己也日益发迹,竟以“邑中陶朱”自称,成为大富商。他后来还长期担任了商行经理与当地商会会长。“对于社会公益,尤能挺身以当大难,个人利害素不计及”,因而在地方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驰骋商界多年的向瑞龄,深深痛恨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渴望着国富民强。他对子女的前途和出路另有一番计谋。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子女委身商界,继续干父辈的事业,而希望他们求学深造,凭自己的一技之长自立于社会。向警予的哥哥先后就有3位远涉重洋,留学日本,来回往返通常是乘坐日本通玉商行的货船。大哥向仙钺(1879~1911年),最先考取了日本官费留学生,在早稻田大学法制经济科肄业;五哥向仙良(1888~1963年),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毕业;七哥向仙钟(1890~1926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向警予的弟弟向仙锞(1896~1934年),与五哥向仙良志趣相投,毕业于日本京都千叶医学专科学校。对于子女的教育费用,向瑞龄毫不吝惜,大有毁家兴学之意。

  幼年的向警予要比当时一般家庭的孩子幸运。父亲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富商,在县城有房产,在乡间有田庄,在社会上有地位,算是溆浦有头有脸的人物。他在县城开了两家大商号:一个叫“沅和祥当铺”,一个叫“大道生杂货店”,共雇有店员、学徒10余人,均由二儿主持。“爷娘疼满崽”。向警予这个满女自然常常讨得父母的欢心。她的活泼可爱,也使得兄长们垂青。1900年,向警予才5岁,就在父亲与兄长的指导下开始识字了。

  在家庭的熏陶下,向警予从小就爱上了读书。1903年入校以前,《三字经》、《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识字启蒙读物,她就已经烂记于心、倒背如流了。她尤其爱读北朝民歌《木兰辞》。每当清晨薄暮,向警予常常独自走到平静的溆水河畔,坐到岸边崖畔,津津有味地朗诵着: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清亮亮的溆水静静地听着稚气未消的童声,缓缓地流着,将这位7岁小女孩的心愿带向远方。向警予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诗歌的意境,但经过父兄的讲解,中国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的感人故事,已经深深地烙上了她的心扉。她是何等地企盼花木兰式的英雄征战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