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坷垃厂家:“蔡向同盟”的浪漫与悲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12:01

    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中,董璇饰演学生时代的妇女领袖向警予气质清新灵动可人。向警予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也是党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和第一任妇女部长。

 

1939年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向警予的一生。他说:“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蔡向同盟”

“革命夫妻有几人,当时蔡向各成仁。和森流血警予死,浩气巍然并世尊。”这是新中国诞生前夕,著名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深情缅怀革命伴侣蔡和森与向警予的诗句。

 

向警予的丈夫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法国勤工俭学组织者、实践者之一。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结合在当时被称为“蔡向同盟”。

 

1913年秋,蔡和森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在一师,他和毛泽东、萧子升三人品学兼优,志趣相投,都是杨昌济最得意的学生,人称“湘江三友”。1918年4月,他们共同组织的“新民学会”,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进步团体之一。蔡和森在校内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以才学出众著称。1916年春,同样是杨昌济最得意的学生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冲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回到家乡担任溆浦女校校长,走上了致身妇女解放和教育救国的道路。

 

向警予在溆浦女校开风气之先,她要求女生放脚,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并一个个地陪其回家向父母作动员。她的感情热烈得很,爱国至上,她为国家大事,常常号啕大哭。

   

向警予在担任溆浦女校校长期间,一些工作得到了湘西镇守副使第五区司令周则范的支持。出乎意料的是,周则范竟然要求漂亮文雅的向警予做他的二房夫人。向警予的继母也想借此高攀,向警予的父亲虽是位富商,但慑于周则范的权势,只得同意。可是,早已接受妇女解放新思想的向警予则坚决反对。她只身冲进周公馆,发誓“终生不嫁,以身许国”。

 

周则范在当时还算是个新派军官,但向警予鄙视军阀的权势,反对无爱情就与人结婚。为避免周的再次纠缠,向警予干脆离开溆浦老家,前往长沙,住在同学蔡畅的家里。蔡畅是蔡和森的妹妹,当时蔡和森就读于湖南高等师范,很少回家,所以未曾见过向警予。

 

1918年底,向警予为联系湖南女子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到达北京,第一次见到了在湖南学生界中享有盛名的蔡和森。不久,向警予也加入了“新民学会”,与蔡和森的交往因此逐渐增多。  

 

1919年底,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五十多人乘坐“盎特莱蓬”号法国邮轮从上海启航前往法国。在35天的航程中,蔡向两人经常一起观看日出,讨论学习和政治问题。在谈到个人婚姻问题时,他们都强烈地反对旧式婚姻,主张大胆追求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结合。当邮轮停靠在终点站法国马塞港时,他们俩都惊喜地发现自己完全被对方吸引住了。于是,“向蔡同盟”的爱情之舟扬帆启航了。

 

在国内的毛泽东闻知此讯极为高兴,十分赞赏他们自由恋爱的行为,认为这是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他于1920年11月26日致留法学友罗学瓒的信中说:“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

 

向警予的继母得知此事后,则气愤地说:“现成的将军夫人不做,却去找个磨豆腐的!”(蔡和森当时在法国的豆腐公司打工。)  

 

到达法国蒙达尼城后,异国他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需要中国留学生的相互关照。在这些关照中,蔡向之间的感情和理想的同盟得到了升华。1920年5月,他们在蒙达尼结婚。婚礼热烈而简朴,几十名中国留学生为这一对志同道合的新人送上了温馨的祝福。蔡向分别朗诵了两人在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歌,婚礼达到了高潮。不久,他们将这些诗作结集出版,题目为《向上同盟》,分别赠送给亲朋好友。萧子升在看完诗集后幽默地对他们说:“你们两位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深深地祝福你们,并献给你们四个字——‘向下同盟’。这是你们书的名称,我只不过改换了一个字而已。”

 

他们的结婚照片上,一对马克思主义的虔诚信徒并肩坐在草坪上,共同捧着一本打开的《资本论》。婚后,向警予给父母寄了一张印有一对十分可爱的小孩的明信片。她针对明信片上的小孩,借题发挥,写道:“和森是九儿(向警予在家排行第九,小名‘九儿’)的真正所爱的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的。这画片上的两小也合他与我的意。我同他是一千九百廿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叫做廿世纪的小孩子。”

 

1921年底,蔡和森等人因为领导留法学生争回里昂大学的入学权的斗争而得罪法国当局,被强行遣送回国。稍后,向警予也回到了中国。夫妇俩当时都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物。蔡和森主编党的机关报《向导》,1922年下半年他与向警予在上海共同创办平民女校,大力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婚变悲歌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一向被革命青年奉为爱情楷模的“向蔡同盟”,数年后却因另一个男人的出现走向了终结。这个男人,就是留苏期间与瞿秋白、罗亦农一起被称为中共党内“留苏三领袖”的彭述之。

 

向蔡婚变发生在婚后的第六年,亦即1925年。当时彭述之以中共的“四大”中央委员的身份接替多病的蔡和森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蔡和森则专职主编《向导》周报。为方便工作,中央决定蔡和森夫妇、彭述之夫妇和秘书郑超麟一起住在宣传部的寓所。  

 

彭述之潇洒的举止,幽默的谈吐,深深地吸引了向警予,给她带来了许多乐趣。而这些正是蔡和森不注意或者本身缺乏的。蔡和森的性格和工作作风与彭述之截然不同的,他是那种把生命完全奉献给革命事业的忠诚的革命家,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得到公认的特别艰苦勤奋的领导人。工作废寝忘食,生活不拘小节,甚至不讲卫生,加之自幼患有哮喘病,等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人的工作和生活。与蔡和森一起工作好几年的张国焘曾说“和他一起生活是一件苦事”。同志间尚有此种不愉快,更何况夫妻间朝夕相处。

 

向警予原本是一位活泼多情的女子,崇尚妇女解放和个性自由。但婚后的她还是受到旧式礼教的一些束缚,处处压抑自己,不苟言笑,也反对工作和生活中其他人的谈情说笑,少妇老成。同事们送她“老祖母”的绰号。处于从封建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转型时期的向警予,她本身就是趋新和守旧、开放和封闭的矛盾统一体。婚后她对蔡和森的爱没变,但对他拖沓和不注意卫生的生活习惯比较反感,裂痕渐生。再加上向警予不善理家务,蔡和森无固定收入,以致于家庭有时发生断炊之事,这个自然也成为了两人感情不和的原因之一。  

 

蔡和森不顾身体拼命工作是出了名的。1925年6月,蔡和森因为领导上海“五卅”运动等工作,过度劳累,哮喘病和胃病复发,不得不离沪到北京疗养。彭述之除了担任中央宣传部长之外,还自告奋勇地兼管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工作,而负责妇委工作的正好是向警予。这样,两人接触的机会便更多了。特别是蔡和森离开上海后,彭述之在生活上对向警予更是关照有加。这使向警予十分感动。对她而言,彭的出现仿佛打开了她的另一扇情感的窗口,令其耳目一新。两人很快坠入情网。 

 

三个月后,病情缓解的蔡和森与陈独秀一同返回上海。当晚,有愧于丈夫的向警予向蔡和森坦言一切。刹那间,蔡和森如五雷轰顶。向彭的恋爱风波不仅大大地伤害了蔡和森的感情,败坏了向警予的形象,而且影响到当时中央领导的威信和团结。

 

为了修复有了裂痕的“向蔡同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其不良影响,中央决定向蔡两人同时赴莫斯科,向警予进入中山大学学习,蔡和森参加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感情的裂痕是很难修补的,在莫斯科,他们十分理智而平静地分手了。而那位彭述之与向警予钟爱的革命事业也渐行渐远,后因不同意中央的路线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成为著名的托派分子。

  

  

凛然就义

大革命失败后,迫于严酷的形势,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已从莫斯科回到国内的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有的同志考虑到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在严重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武汉太危险,劝她离开武汉到上海去,向警予说:武汉三镇是我党重要的据点,许多重要负责同志牺牲了,我一离开,就是说我党在武汉失败了,这是对敌人的示弱,我决不能离开!1927年10月,向警予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党报《大江报》主笔,撰写了许多短小精悍的文章,激励了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

 

1928年春,因湖北省委交通员宋若林叛变,国民党当局勾结法租界逮捕了向警予。

 

在法庭审问中,向警予先用中文接着用流利的法语质问租界当局,这里是中国的土地,你们有什么权利来审问中国革命者?你们把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都忘记了吗?你们法国人不是鼓吹自由、平等、博爱吗?不是说信仰自由吗?

  

法国领事听后,也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认为作为政治犯不该引渡。然而,法国殖民当局与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毕竟串通一气,随之撤换了领事并将向警予交给国民党桂系军阀。 

 

桂系军阀对向警予实施了严讯和逼供,但她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严守共产党员的操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崇高品格。敌人威胁说已经查明了她是共产党重要领袖,逼她招供。向警予凛然地说:“要杀就杀!至于我是不是向警予,没有多大关系,横竖你们都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革命者不会在你们的屠刀下求生。等着吧,你们的末日,就在明天!”

 

丧心病狂的桂系军阀决定在5月1日这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杀害这位坚强的革命者。向警予视死如归,在走向刑场的路上,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演讲。敌人对此极端恐惧,宪兵们殴打她,想使她不再说话,但她仍然坚持地讲下去。残酷的刽子手向她嘴里塞进石头,又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街上许多人看了都哭泣起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年仅33岁。当夜,便有工人冒生命危险将她的遗体抬走安葬。此后,烈士长眠于龟山以西的“红色战士公墓”之中。

 

虽然婚姻解体了,但蔡和森和向警予的理想、事业和友谊的同盟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1928年3月,向警予在武汉被捕后,蔡和森心急如焚,曾给在国民党中做官的老同学萧子升拍电报,望其营救。向警予牺牲后,悲痛不已的蔡和森撰文表示深切的悼念:“……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刘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