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迪crm接入平台登录:山东祈雨风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14:04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04:20 济南日报
李 然
祈雨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活动种类花样繁多,而且经久成俗,并沿袭至今。在山东大地上,主要的祈雨习俗有三类:敬龙祈雨、祭神祈雨和乐舞祈雨。
敬龙祈雨在民间信仰中,龙与雨源渊深厚,关系密切。龙,自古就是人们借以祈雨的
',1)">
主要对象,而且祈求方式多种多样。敬龙无定日。旧时每遇大旱,通常由官绅主持,率众祷于龙神庙,一般是庙祭,祈雨期间有的地方还要禁屠食素数十日。像蓬莱阁古建筑群中,就有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东海龙王端坐殿中,分列两旁的是他的八位站官,其中即有掌管下雨的雷公、电母、风婆和雨神,宫中还设有龙王的木雕像和龙王出行时的步辇和仪仗。求雨时,人们头戴柳条帽,抬着龙王雕像走街串巷,高呼“求大雨!求大雨!”如果屡求不应,据说还有一种有趣的办法,就是把龙王的木雕像放在烈日下曝晒,晒得大汗淋漓受不了时,他就会兴云布雨了。这虽然有些大不敬,但还是奉行先礼后兵之道的。
远离“龙宫”的内陆居民,还创造了一种“造龙求雨”的方法。即用泥土、沙石、纸等材料做一条龙放在田里或水中,藉以求雨。如,高密剪纸中创作的纸龙,在祈雨时则被放置水中。山东沂水县韩家曲曾出土一块半圆形的汉代画像石。石上雕刻着“祷龙祈雨图”:画像顶部横伸一条弧形的双头龙,龙头向下张开作喷雨状,下面有长跪之人头顶盆皿接雨。龙下有凤鸟、羽人、芝草和巫师作乐的图案。大体反映了当时人们祈雨的景况。
祭神祈雨一般在麦收季节过后举行,祭日因神而异、因社而异,其规模也以社大小而定。主要活动有祭天神、祭山、晒关公等。
一般性祭神活动,在许多地方都有流行,而且神无定指。天旱时,村民集资请来的祈雨法师,站在村口用泥土搭建的土台上,昂首向天,一边挥舞宝剑,一边念咒语,舞毕念毕,再将画满八卦太极四仪的黄表纸点燃。袅袅青烟中,法师喉咙里发出“咄——”的一串长腔。跪在台下祈雨的都是村中男子,也跟着发出“咄、咄、咄”的吼声。
祭山祈雨以泰山最为典型。泰山因其高,气候产生垂直变化,山上多云雨,山下少雨水,因而被认为是“出云导雨”的神山。《春秋公羊传》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故上泰山求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是帝王祭祀的重要内容。
山东省滕县和峄县民间曾盛行晒关公的祈雨祭祀。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三举行。相传:这一天是关公诞辰日,每逢此日,在天的关公都要磨大刀,故而祈雨最为灵验。这天所降之雨,人们称作“磨刀雨”。届时,人们用“八仙桌为座、柳枝为棚”的“彩子”抬着关公像,前呼后拥,先在村中游走一番,再放进设在村外的神棚之中,摆上果供、焚香,叩拜,祈祷,许愿,奠酒,烧纸。有条件的村子还要提前将关公像彩绘一新。
民间有些祈雨活动从一开始即以乐舞的形式表现出来,活动中人们又跳又唱,并伴有音乐,后来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像临沂的舞龙秧歌、邹城阴阳板和平阴加鼓通等。
舞龙,也称“龙舞”、“闹龙灯”等。临沂市河东区九曲镇三官庙村的“龙灯扛阁”,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初,人们只是将孩子举过头顶,随自行扎制的“龙”狂舞。后来,形式日趋复杂,由一个个壮汉肩背高2米左右的木桩(扛),孩子坐在上面舞动手中的彩带,并伴以震天的鼓声,实现了龙舞与扛阁的艺术性结合。
邹城阴阳板,流传于城东八里沟一带,因是一长一短两板相击而舞,故又名“打阴阳”。表演时两人一对,一男一女,队伍少则百余人,多则数千人。舞者右手持长板,左手持短板,在锣鼓伴奏下,按照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位置敲打拍击,以拖步、上步、绕步、踏跳步等变化多端的舞步,循着既定图案,做出各种姿态和造型,场面非常壮观。平阴加鼓通也叫“打长板”,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表演人数少,而且主角突出罢了。这些活动后世几经演变,愈来愈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艺术,其原始的祈雨功能倒被淡化,以至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