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迪电动三轮车价格表:古代祈雨趣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0:40:24
古代祈雨趣事

据记载,古人总结人生最得意的四件快事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见古人对庄稼久旱得雨是何等的重视。这是因为我国季风雨季一般较短,各地大都有较长或较重的旱季。例如华北的“十年九春旱”,长江中下游和重庆、川东的“盛夏高温伏旱”等。而且,即使雨季季节之中也常常会发生异常干旱。明末李自成起义就是北方连续五年大范围干旱所激发的。有趣的是,古人迷信,以为雨是龙王爷下的,祈神可以得雨,从而造成了历史上许多有关趣事。
  祈雨诗中最有趣的,可能要算明代汤显祖的《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五风十雨亦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原来当时明神宗巧立名目滥摊税,横征暴敛,民众苦不堪言。万历二十六年(1598)京畿大旱,明神宗按礼制夜起焚香祈雨,因而雨露湿沾袍。“五风十雨亦为褒”是讽刺那些奉承拍马者说皇帝英明盛德,天降祥瑞,风调雨顺,而实况却迎来了大旱。诗的后两句中的申渐高是五代时吴国人。《南唐书》记载说,当时吴国关税沉重,商人叫苦连天。有一次城都广陵大旱。中书令徐知浩问左右,为何郊外雨独京城不雨?申渐高戏答,“雨畏摊税,不敢入京耳!”汤显祖借此辛辣讥讽明神宗,说雨也正是因为畏他的滥税而不敢入京的。
  比汤显祖稍早的郎瑛在他的笔记《七修类稿》中有一篇“十七字诗”。记载了明正德年间徽地大旱。太守祈雨,无效,有人作十七字诗嘲之:“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太守大怒,命人捕来,责杖十八。打完问他是否常作嘲讽诗,不答。太守转疑诗不是他写的,又不答。太守说,你如能再作一十七字诗可免罪,否则将重刑。那人应声说:“作诗十七字,责杖一十八。如上万言书,打杀。”太守笑而逐之。
  明崇祯五年(1632),文人张岱家乡大旱,村村祈雨。唯有别出心裁的张岱,却组织了梁山36天罡星游行。这36人化装得和《水浒》中人物十分相像。因此看得“观者如堵”,“忍俊不禁”。张岱叔父张汝懋老人当过京官,责问张岱说,《水浒》和求雨有什么关系?近来山盗蜂起,你却把梁山盗贼迎来了。什么意思?张岱觉得还真是成了问题。想了一会儿很快有了主意,说等36天罡过后用皇帝特使宿太尉殿后。再打出六块牌子,两块写“奉旨招安”,一块写“风调雨顺”,一块写“盗息民安”。再有两块用更大的字体写“及时雨”,放在队伍前导行。这样一来,果然“观者欢喜赞叹,老人(张汝懋)匿笑而去”。原来,众所周知,“及时雨”是梁山好汉头领宋江的外号。用“及时雨”把《水浒》人物和求雨巧妙地联系了起来;而且招安宋江又隐含劝降当时盗贼之意。真是别出心裁到了家!
  当然,在祈雨诗中也多有较严肃讽刺的。其中最著名的,可能要数唐代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土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诗中说的是当地春大旱,旱得桑树没有了叶,土地冒了烟。农民在龙王庙前苦力迎龙祈雨,可是有钱人家却热衷轻歌曼舞,还恐天不够旱,使丝竹受潮声音不好听!瞧,一边是惟恐不雨,身家性命难保;一边是惟恐天阴,哪管别人死活。对比之强烈,有人认为可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媲美,同样具有极大震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