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工程质量检验资料:今日甘地 阿纳·哈萨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31:48
阿纳·哈萨雷 印度反腐斗士      

阿纳 哈萨雷

阿纳 哈萨雷1940年1月生于印度西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作为印度教徒,他一生未婚,以甘地主义为宗旨从事社会活动。哈萨雷有不同寻常的个性,年轻时候就经常陷入冥想,所思所行都与他人有异。24岁那年他奉召入伍服役,居然一干就是15年,39岁才回到家乡――马哈拉施特拉邦的西提村。面对饱受干旱、饥饿和无知之苦的乡民,哈萨雷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经过四处活动,他终于为家乡建起了一所小水电站和一所乡村小学。   生活的残酷事实,引起哈萨雷的深入思考。他说,印度人民痛苦的根源不是因为他们生于印度,而是因为政府的无效和官员的腐败。对此自然不能听之任之,但他认为,采用暴力手段也不可取,只能遵行甘地主义的斗争方式。后来哈萨雷成立了“人民反腐败运动”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党派背景的组织,开始了他特立独行的反腐败运动。他的武器就是像印度国父甘地那样,开展和平游行、静坐示威和绝食,迫使当局接受自己的政治要求。   这些年来,哈萨雷着实取得过一些胜利:1995年在他主导的抗议运动中,由印度人民党执政的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不得不撤换了两名涉嫌腐败的部长;2003年他又迫使国大党政府对4名在中央政府中任职的部长展开反腐败调查。哈萨雷的行事方式使他成为印度政坛上一股特殊的力量,尽管印度两大政党都想利用他,但实际上他对两党都不留情面。   哈萨雷从4月5日开始的名为“坚持到死”的绝食运动,在媒体的关注下,很快在全国引发巨大的连动效应。在民意压力下,辛格政府最终妥协,宣布接受哈萨雷的全部要求。   哈萨雷的“斗争”风光地结束了,但对于国内严重的腐败现象,广大印度人仍感到无计可施。他们认为,哈萨雷的抗议行动不过是让腐败官员懂得今后要更加小心而已。还有人质疑,用绝食的方式来强迫政府让步,这本身也是对民主精神的违背。如果真想取得成效,印度目前的反腐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绝食反腐

  印度新德里一群示威者2011年8月16日举行大规模绝食罢工活动,抗议国内的腐败现象、敦促政府修改相关法律。因活动组织者、印度国内的反腐斗士、现年71岁的阿纳·哈萨雷遭警方逮捕,使这次活动演变成全国性的抗议活动。虽然印度内政部长表示政府“并非限制和平民主的抗议方式”,但截至发稿时,印度已逮捕1400人,这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   据法新社报道,16日,在新德里举行绝食抗议之前,哈萨雷被以“公然无视禁令”的罪名遭印度警方逮捕,将面临为期一周的司法拘留。   哈萨雷被捕的消息传出后,他的支持者从新德里的四面八方拥向其关押地。抗议人群随即遭到警方的拘捕。印度内政部长齐丹巴拉姆称:“目前,警方逮捕了1000多名示威群众,他们被看押在不同的地方。”齐丹巴拉姆还解释说,政府“并非限制和平民主的抗议方式”,出动警力镇压只是因为抗议者拒绝遵守警方事先开出的条件。   对于逮捕哈萨雷的原因,印度警方解释称,此次示威活动的聚集地是新德里中心公园,且声势浩大,此地比较敏感,对各方影响较大,并没有予以许可。经过协商,警方为哈萨雷的示威活动制定了多项限制条款,比如将示威活动限制在3天内,参与人数不超过5000人,但都遭到拒绝。   哈萨雷的被捕在印度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印度人民党几位成员16日发起烛光游行,以表达对哈萨雷的支持。人民党领袖亚凡尼对哈萨雷的被捕并不意外,他认为哈萨雷只是替罪羊,称这是印度政府为镇压抗议活动不惜杀鸡儆猴的做法。哈萨雷的助手之一、目前同样在押的基兰·贝迪称:“他们逮捕哈萨雷是违宪行为,毫无民主可言。”对政府不满的情绪也迅速扩散到印度全国范围内,喀拉拉邦、旁遮普邦等相继发生示威游行。   示威活动的组织者哈萨雷是印度国内声望颇高的社会活动家,自2003年开始,他为政府信息公开法案、合作社腐败等问题一共绝食抗议7次,每次均以政府妥协而告终。由于他信奉“非暴力不合作”的处事思想,他被媒体誉为印度的“新甘地”。据《世界新闻报》称,今年4月5日,哈萨雷到印度首都新德里市中心,宣布开始无限期的绝食活动,要求印度政府重新审议修订徒有其表的反贪腐法案——《公民监察法案》,加大对贪官腐败现象的整饬力度。那次绝食持续5天,在印度各地引发强烈反响,最后以辛格政府的全面妥协告终。

第二次革命

  印度政府被迫在反贪腐的示威海啸前“低头”。当地时间8月17日夜,政府决定允许示威领袖安纳·哈萨雷带   

印度反腐领袖哈萨雷的支持者

领最多2.5万名示威者进行为期15天的绝食,而后者的口号是“绝食至死”。90年前,“圣雄”甘地用这种方式反抗英国殖民者。讽刺的是,被称“新甘地”的哈萨雷现在把同样“战术”用到了甘地曾经领导的国大党身上,而且他被普遍看成正义的一方,拥有成千上万支持者。印度《太阳报》18日打出激烈的标题:“哈萨雷的反抗相当于第二次独立斗争”。哈萨雷本人则把他领导的绝食抗议称为“第二次革命”。路透社的评论同样用了相当严峻的语气,该社写道,反腐运动如同雪球愈滚愈大,成为几十年来国大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如果不能遏制,恐将引发“印度版的阿拉伯之春”。
“绝食至死”冲击印度   “遭受围攻的印度政府向反腐怒火投降”,路透社18日这样给印度政府允许哈萨雷举行15天的绝食抗议定调。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在逮捕哈萨雷引发大抗议后,印度警方同意将位于老德里的拉姆里拉广场作为反腐抗议人士进行绝食活动的唯一场所,直至9月2日,以此换取哈萨雷同意出狱。哈萨雷同意在绝食抗议过程中遵守法规,同时承诺示威人数不超过2.5万人。哈萨雷原定于18日下午开始这场“绝食至死”的抗议,但由于示威地点未安排妥当等原因,绝食示威被推迟。   示威的浪潮大有席卷印度全国之势,印度几大电视台连日来几乎全程直播,将各地的示威情况随时展现在观众面前。法新社18日称,印度首都见证了几十年所未见的场面,数万人在市中心举行游行,自发表达对蔓延到印度社会各个阶层的腐败的愤怒。美国《时代》周刊网站说,成千上万印度人从17日开始聚集在新德里、孟买、金奈和一些小城市街头,发泄对政府未能坚决打击腐败的无比愤怒。他们并非中坚活动分子,而是普通人——教师、学生和办公室职员,他们不仅被腐败激怒,也为政府企图打压他们抗议腐败的权利而义愤填膺。   示威让哈萨雷“反腐斗士”的形象大放光彩。《印度时报》说,印度出现支持哈萨雷的海啸。各大电视台则不断在直播中以“印度人民与哈萨雷同在”、“制止腐败”等标语作为标题。英国《金融时报》说,6个月前,哈萨雷不过是印度西部一个不知名的公民社会领袖,今天这名74岁的老人正在首都领导着他所说的印度“第二次革命”。全国各地的支持者尊称他为“甘地式的人物”,努力在印度铲除腐败和裙带资本主义。哈萨雷的确将“圣雄”甘地的绝食形象复制得十分成功,他一尘不染的白色长袍和尼赫鲁式的帽子让人回想起反殖民斗争时期的领袖。   印度刚在15日庆祝了独立64周年,现在为何陷入这么大的麻烦?虽然危机升级的导火索是警方16日为阻止哈萨雷示威而将其拘捕,但舆论一致认为,示威更是人们对腐败不满的宣泄。法兰西24电视台的评论称,贪腐已渗透印度社会,影响到生活每一层面,不管办驾照还是护照,甚至让警方发还被窃后查获的失物,都需要送礼行贿。甚至有外国游客称,他们参加诸如“洒红节”等印度传统节日,也要向一些官员支付所谓的“过节费”。《纽约时报》18日称,印度人与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犹如结婚很久,都不清楚婚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了。   “他们依然在等待真正的独立”,《印度时报》以此为题称,这个国家一些人依然在等待一个自由的印度。自由斗士们过去为民族自由而战斗,“现在哈萨雷正为成为腐败奴隶的公民自由而战斗”。   印度总理辛格17日在议会讲话中指责哈萨雷的绝食抗议是“企图绕过民主”,但他的讲话不时被反对派议员打断,许多人大喊“可耻”。虽然现在与哈萨雷达成协议,但辛格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英国《每日电讯报》说,“绝食至死”在印度是一个敏感话题,因为甘地曾经以此来抗议英国人的统治。统治者担心如果眼睁睁看着他绝食而死会引发大规模起义。时任印度总督韦弗尔1944年在日记中写道,如果甘地死于狱中,“我将像(下令钉死耶稣的)庞修斯·彼拉多一样遗臭万年。”
阿拉伯之春,印度之夏
  作为“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一直是西方国家拿来敲打第三世界国家的样板。不过在看待这起危机的性质时,一些西方媒体并没有“留情”。路透社一篇题为“印度面临阿拉伯之春之危”的分析文章被多家媒体转引。该报道称,青年和老人、穷人和富人,团结一致,走上街头,无论印度哪个政党执政,这都是一杯致命的毒酒。如果不能遏制,恐将引发“印度版的阿拉伯之春”。多数人并不认为印度会步北非和中东某些国家的后尘,但5个印度人中有一个在挨饿,几乎一半国民属于贫困人口,这都是骚乱诱因。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大多数时间为同一家族王朝统治。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题为“阿拉伯之春,印度之夏?”的报道说,“阿拉伯之春”是一出难以仿效的大戏,但“印度之夏”将同样影响深远。作为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并没有可要推翻的独裁者,但示威者也在引发政权变化。印度政府治理正在发生改变,结束印度统治者掠夺国家财富而不受惩罚的历史。卡塔尔英文日报《半岛报》18日题为“印度的革命”的社论称,人民起义不仅仅发生在独裁的阿拉伯国家,也可以发生在世界欢呼的民主国家。印度现在正处于发生自己的“阿拉伯之春”的边缘。“埃及人”网站18日分析说,印度社会与阿拉伯国家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大,财富过于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社会分配不均,贪污腐败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等。   印度示威和最近的一系列动荡还有一个共同点——社交网络均发挥重要作用。《印度斯坦时报》17日称,这无疑是印度最大的网络社会革命。哈萨雷反腐运动利用一切通信技术,运动发起人和支持者淹没了脸谱、推特、邮箱、网络论坛和电话线。   不过,也有分析不认可“印度式阿拉伯之春”的说法。《华尔街日报》18日以“哈萨雷为何不是印度的阿拉伯之春”为题写道,印度的反腐示威和席卷中东的人民起义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但将它们混为一谈并不公允。“阿拉伯之春”的惊人之处在于愤怒的民众揭竿而起挑战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权威政治制度,谋求过渡到民主制度。印度人上街表达失望几乎和选举一样是印度民主的一部分,根据国际示威标准,他们的要求一点儿也不高。但两者的确有一个共同的方面:它们的坚韧令当局大吃一惊,无人能够判断何时结束

印度怀疑美国是“幕后黑手”

  对于这次危机,印度方面怀疑有“幕后黑手”。法新社18日以“印度发言人就抗议指责美国”为题称,国大党发言人暗示美国也许在挑战政府的反腐示威浪潮中扮演了“某种角色”。美国国务院上周表示,华盛顿期待印度在应对示威时表现出“适当的民主克制”。国大党发言人阿尔维17日说:“美国从未就印度的任何行动发表言论,这是头一次,我们向其他人展现了民主道路,美国有什么需要这么说?这引发疑问。”总理辛格17日在议会也暗示有外国干涉。他说:“我们现在是国际舞台上重要成员之一,许多势力不希望看到印度在国际社会实现其真正的地位。”   不过,美国对此予以批驳。《印度时报》18日称,美国17日表示支持世界各地和平表达和非暴力示威的自由,但指责印度“不准确的报道”制造华盛顿就印度反腐示威发表强硬声明的印象。   印度议会上院18日以“盗用公款”罪名首次弹劾一名在职高等法院法官,用行动向抗议人士“示好”。但示威名单上又多了一类人,印度金融之都孟买5000名“饭盒人”要在周五停止向15万名办公室职员送盒饭,这是120年来的首次。据“印度硅谷”网站18日报道,一名68岁名叫阿赫塔尔的巴基斯坦商人受哈萨雷的启发,将于9月12日开始在伊斯兰堡进行绝食,向巴基斯坦的腐败问题“宣战”。   埃及阿因·夏姆斯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侯赛姆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时代,哪个国家出现大示威都不会令人惊讶。因为哪里都存在社会问题,与“民主不民主”无关。印度的事情可能还会闹大,因为那里的情况比较复杂,真正的麻烦可能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