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同城物流配送:哈扎尔不是当代甘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8:02:15

  安纳•哈扎尔(Anna Hazare)绝食13天之举,在印度多地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引出两个问题:一个关乎甘地的抗议模式,一个关乎印度的民主。此次运动的口号“绝食至死”(fast unto death),从本质上讲就是某种形式的非暴力不合作。在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祖国,此类绝食活动并不少见,但没有哪次能像哈扎尔此次绝食这样,唤起全国的关注。

非暴力抗议会让政府感到无奈,暴力抗议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政府可以轻而易举地采取高压手段,来镇压暴力抗议。但如果政府采用过多武力镇压非暴力抗议,往往会导致抗议活动赢得民众的同情和支持。可另一方面,如果政府不动用武力,民众将不再惧怕高压手段,从而导致抗议人数激增。在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自由期间,圣雄甘地出色地领悟了这个逻辑。在美国民权运动期间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也利用了这一点。

但人们不应匆忙对哈扎尔冠以“当代甘地”的称号。从哈扎尔的作风和生活方式上看,他俨然是一个苦行僧——蜗居在村中一个寺庙的小间里,显然没有任何银行账户,没有家庭。此外,尽管他的斗争对象不是殖民势力,但他却展示出了偶像甘地式的决心,公然反抗权威。绝食13天不容易。肉体的痛苦真真切切,死亡的阴影也如影随形。

但与甘地不同,哈扎尔对普通选民的蔑视是显而易见的。他不相信选举是确认民意的主要机制。此外,在绝食初期的一次演讲中,他将自己的绝食比作印度的第二次自由斗争,称第一次是反对白种英国人。而事实上,甘地的斗争并不是反对白种人,而是反对暴虐的殖民主义。哈扎尔的反抗十分勇敢,但他言辞粗鄙。他将非暴力视为一种斗争策略,而不是像甘地那样视为一种人生哲学。

当然,如果将哈扎尔放到中国的政体中,他还能否成功仍不得而知。在当今中国,反对地方政府的抗议活动相当常见,但这些抗议从未将矛头指向中央政府。上一次中国民众集体挑战中央政府,坦克开到了天安门广场上。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在若干年前赞颂甘地时指出,非洲人国民大会(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之所以放弃将甘地的非暴力作为一种政治策略,是因为在种族隔离制度下这种策略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因此,非暴力能否胜利,也要取决于对手的本质。印度政府不会将坦克开到街头镇压抗议者。因此,哈扎尔的胜利也是印度民主的胜利。

不过,尽管取得了种种成就,印度的民主仍存在相当多的缺陷。如果选举竞争的激烈程度是评判一个民主国家的唯一标准,那今天的印度可谓一个伟大的成就。过去20年,印度在任者不断在选举中落败。鉴于在任者可以操控主持选举的国家机器,很显然,选举真的竞争激烈,除了个别情况以外,民意也得到了明确的表达。

但两次竞选之间的情形则截然不同。印度的民主已变成两面派。在选举期间,政客利用政治势力来取悦民众。但在两次选举之间的那几年,他们却常常用政治势力来聚敛财富,无情地对待民众,并粗暴地羞辱对手。那些终身官僚们(即行政人员和警察)追随上司,在其中扮演了从犯的角色。在选举期间获得权力的民众,常常在下一次选举到来之前都会感到自己毫无权力。

在印度,能否入学、以及在医院受到的待遇,常常取决于你能否找一位政客或官僚替你打个电话,或能否买通各环节。腐败还渗透到驾照发放、房产登记、参与就业保障计划和发薪水等各个生活领域。这个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

此次反腐运动的焦点,正是印度政府在两次选举之间的表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哈扎尔来自农村,但印度日益繁荣的产物——城市中产阶级——却构成了运动的基础。这也意味着,这次运动将拥有持续下去的内部资源。深化民主的政治斗争已经打响。印度的政治阶层对此应引起重视。

本文作者系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国际关系与社会科学Sol Goldman Trust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