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公务员考试试题:对关公“刮骨疗毒”相关细节的质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01:40

关公“刮骨疗毒”相关细节的质疑


赵 源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讲了一个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作者颂扬了名医华佗精湛的医术和关公威猛刚毅的性格,可谓绘声绘色,情节感人,至今在民间传诵不绝。然而,某些情节有违常理,作为医生的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故事梗概: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天,关公取得襄阳后,又亲率大军攻打樊城,与曹军先锋庞德对阵,交战中,庞德佯使拖刀计,偷偷放出一支带毒的冷箭,正中关公的左臂,关公落马被关平等人救回。

回营后,将士们力劝关公回荆州治疗,但关公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兵。众将士见关公的箭伤逐渐加重,便四处寻医。某日,一人从江上驾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听说关将军中了毒箭,愿为将军疗伤。华佗切开皮肉,用刀刮骨,关公一边喝酒,一边和马良下棋。过了一会,血流盈盆,关公面不改色,直到骨上的毒液刮完,缝线敷药,手术告成,关公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

如上述,我的看法是:一.关公手术的部位是上肢三角肌,该手术的顺序是破皮、皮下脂肪、筋膜、三角肌、骨膜,最后到骨组织。众所周知,“酒”是舒筋活血之物,病人在承受切开多层组织的情况下同时饮酒,虽能起到些许的麻醉作用,但更多的会造成术中止血困难,影响手术顺利完成,以至于失血过多导致休克。

二.书中记载,关公中的毒是乌头毒。乌头分川乌和草乌两种,前者为栽培而得,后者为野生,乌头除有治病的功效,还具有很强的毒性。古代将其涂在箭头上射人猎兽,中箭即倒,是军中常用的毒药,毒箭使猎物倒地,战将落马,是因为毒性扩散,袭击了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所致。据现代药理研究,乌头的主要成分是乌头碱,一旦进入体内,使之先兴奋后抑制,甚至麻痹,常人只需服用3—4毫克就会出现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甚至心跳骤停。关公在中毒箭的情况下应卧床静养,排毒解毒,饮酒可导致毒邪走窜,伤及更多的组织器官。

三.人的骨膜在幼年及青少年时期生长旺盛,有极强的再生能力,而关公刮骨疗毒时的年龄为58岁(关出生于公元161年,受伤时间为公元219年),骨的修复机能已进入失代偿期,华佗为其手术时,刮骨悉悉有声,显然骨膜剥离过多,骨皮质大面积遭破坏。如此,骨的营养和再生会发生障碍,可造成穿透性骨损伤引发骨膜炎,甚至骨坏死。

四.关公“刮骨疗毒”实际上就是外科清创术。无论中、西医清创缝合以后,都要包扎创口,固定肢体,切忌随意活动,以减少血液渗出,利于伤口愈合。然而关公在术后还摇了摇胳膊,自称轻松了许多。这点有违医学常识。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既然是小说就允许杜撰,不必拘泥历史事实,这也是小说家们常用的笔法。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关羽是少数的成功者之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关公的崇敬之情,作者为了把关公塑造成为一个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英雄,煞费苦心地虚构了华佗为其刮骨疗毒的故事。

                                                                        
                               山东工商学院校医院

                                                         20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