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真vs马贼:沙溪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3:14:25
 
  沙溪镇人民政府
  沙溪镇位于太仓市北部,2003年,沙溪、直塘、归庄、岳王四镇合并,全镇总面积132.14平方公里,居太仓七镇二区第二位。
  沙溪古镇是个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区位于沙溪建城区中部,核心保护区面积为0.4平方公里,古建筑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古镇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存历史风貌为明清至今。区内至今保留着一河二街三桥一岛的格局:“一河”是指七浦塘,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宋代由范仲淹主持开挖的古河道;“二街”是指沿老七浦河两岸傍水而建的河南、塘北两条老街,东西长各有1.5公里,且有大量清代、民国的民居宅院600多家、4200多间,连片成群,错落有致;“三桥”是指义兴桥、庵桥、新桥三座古桥,贯连了河南塘北老街,为适应水边生活和货运而建筑的临水民居,家家有水码头、河棚间(吊脚楼、水阁房),隔三户五户就有水弄堂,形成沙溪古镇独特的临街建筑风貌;“一岛”是指橄榄岛,是1954年人工开挖新七浦河时截断而成的。古镇中还保留着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历史遗存,如巷门、桥门、更楼等等,传承着沙溪地区自宋以来在建筑上的历史遗风。古镇上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龚氏雕花厅,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16处。目前已有乐荫园、吴晓邦故居、沙溪文史馆等景点对外开放。
  沙溪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职能班子,发挥多方优势,加快推进古镇保护。
  古镇保护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领导班子建设。首先于1999年成立了沙溪古镇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全面商议古镇保护事宜。2000年8月成立镇旅游公司,在领导小组决策指导下,开始推行市场运作机制。2004年9月又成立了沙溪古镇保护与利用办公室,全面负责古镇保护开发工作。2004年底,由镇政府牵头,镇建管所、土地分局、环卫所、城管、绿化、文化等部门联合组建了沙溪古镇保护管理委员会,共同担当起对古镇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职能。2006年6月,又成立了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一支业余文保员队伍,使古镇保护与文保监督工作落实到人。2008年,一支集采访、测绘、著录、分析为一体的文物信息队伍又了随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在沙溪应运而生,长年为古镇盘点和搜索文物信息工作。
  二、政府重视扶持,保护工作实现三次飞跃
  沙溪古镇较周边的周庄、同里、乌镇等古镇,起步晚,资源条件较差,景点优势不明显,要发展旅游投资量大,利益回收期长。面对这样的困难,我们始终得到了市、镇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为古镇的生存和发展请专家、绘蓝图、出点子、找路子,还给予古镇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古镇保护工作实现了三次飞跃。
  一是成功申报江苏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工作于1998年正式部署,我们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荐和指导下,于1999年3月开始组织申报工作,期间加强组织人力,克服了时间紧、材料溃乏的困难,于2000年成功通过验收评审,挤身于第二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把沙溪推向了江苏。
  二是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溪古镇虽已被评为省级名镇,但文物遗存数量少,且级别不高,省保单位只有一处,没有一处国保单位。为了扩大沙溪的知名度,为沙溪创造一个比较乐观的发展前景,我们注重挖掘资源的潜质,遵循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宗旨,通过原生态古镇来做文章,用面广量大的古建筑群落优势缓解精品少的弱势,通过积极对上争取,扩大对外宣传,于2005年9月正式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把沙溪推向了全国。
  三是成功争取了沙溪老公房的属地管理权。沙溪古镇区的古宅虽然数目众多,但大部门是私房,还有一部分是国有老公房,自主权并不属于沙溪镇,给古镇的修缮和改造工作带来了难度。在市委、市政府的协调下,2005年6月沙溪镇正式接管沙溪区域内的国有老公房约5.5万平方米,为实施街景改造、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工作做好了准备。
  三、落实科学发展,完成古镇相关规划与保护管理办法
  古镇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必须重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发展,坚持明确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我们根据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需要,先后邀请全国知名学府的有关专家、学者为古镇编制了一系列保护与发展规划:
  2003年3月,由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编制了《沙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2003年7月,由苏州市吴都学会编制了《沙溪古镇区保护利用概念性规划》;
  2005年3月,由上海同济大学名城设计院编制了《沙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环境整治规划》;
  2005年12月,由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编制《沙溪古镇老街保护性修复规划》。
  这些规划和方案为古镇保护措施的落实,工程施工的规范,旅游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可靠的参照性,确保我们的实际工作有据可依,也使古镇的行为受到科学监督和发展。
  四、创新工作思路,多途径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元素
  我们确立了“发展有规划,年年有任务”的目标,每年都把古镇保护工作列入镇政府实事工程,在政府领导、市场推动机制下,坚持“保、贴、补、修”多途径保护的原则,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古镇保护与开发工作,切实保障了古镇保护工作的良性运转。
  1、保。就是对古镇核心区内的古建筑(包括房屋、桥梁、古井等有物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都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保存下来,无特殊情况不轻易翻建。
  2、贴。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沙溪古镇的面貌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一些新建筑物,与古镇的风貌不相协调,因此我们采取“穿衣戴帽”的方式,对其外立面进行仿古改造,缩短与周边古建筑的差异。姚泾路、白云路段近600米的立面改造就是通过贴的做法,成为古镇入口的标志。
  3、补。在历次城镇改建中,沙溪三里古街已被截成了三段,有的街面被部分拓宽,我们采取补建仿古建筑、绿地等方法,尽量使古街格局得以完整。义兴桥南的景观长廊、中市桥的第一楼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修。目前沙溪还存有大量年久失修,甚至濒危的老建筑。而且这区间的通道、卫生、上下水、消防、电力、通讯等等配套设施供给和安放还有很多技术问题,“修”也就成了一项复杂量大且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因此我们始终坚持以保护规划为对照,维修工作要求做到资质设计和资质维修,民房修建严格规范审批制度。中市街黄氏宅院的墙门修复,庵桥桥门洞修复和吴晓邦故居的修缮,都做到了规范设计,严格监理,从严验收。
  五、上下齐心协力,多方面做好基础调查工作
  古镇保护工作涉及政府决策、经济活动、人民生活等等方面,还要考虑保护与利用的相互作用,是一项需要集思广益的工作,需要我们从无到有地去发现,去掌握,去创新。因此我们做了大量的基础调查,查清和掌握了实际的家底。
  1、古建筑的地毯式摸底调查。为配合编制保护规划,对古镇保护区内所有古建筑进行地毯式排查,为规划单位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2、老街商市门面、老字号调查。主要组织街道、居委会、商会的工作人员对1.5公里长的老街商业店面进行调查,排出了解放前后沙溪古街的原始商市分布图,为老街立面整修提供参考。
  3、做好了沙溪地方小吃、特产调查。为旅游产品开发做了准备。
  4、古镇区域古树、古井、古碑等历史遗迹调查,为今后旅游景点开发与线路编排做准备。
  5、组建文物普查队伍,做好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采集工作。我们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原有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单位的保护和资料建档,同时还抓好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建档工作,不断深入基层,扩大到直塘、归庄、岳王管理区范围,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视线进一步投向各个村,在普查过程中新发现并上报了条件较好的文物资源5处,并详细地为其建立了档案,录入了数据库。通过对大量信息资料的采集和整理,我们编制了沙溪古镇一日游讲解、沙溪地方文史与掌故的大量素材。
  六、改善旅游环境,顺利完成14项基础工程
  在以镇级财力为主的保护过程中,做好“一线二口”工程,对核心保护区主线进行了环境改造和重点景点建设;
  1、白云路整体改造一期工程,共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白云路全线的路面改造、立面整治、三线入地和绿地、路灯系统改建;
  2、姚泾路与白云路老街入口改造工程,总投资约500万元,主要用于增强古镇入口形象。
  3、重点规划建设了义兴桥景观长廊及茶厅、第一楼文化书场,总造价200万元。
  4、修复陆京士故居、吴晓邦故居、永兴桥、廊桥等工程项目,开设江南名俗用口馆、沙溪文史馆,总投资200万元。
  通过多方努力,沙溪古镇的环境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将从传承和发扬娄东文化的方向出发,做好沙溪古镇的全局开发工作。一是做好旅游发展的远景规划,全面指导古镇旅游发展,进一步细化古镇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定位,增加旅游设施建设,接轨太仓全市旅游功能配套。二是完成古镇水循环系统改造,搞好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三是立足娄东大文化背景,不断推出一批新景点。使沙溪古镇逐渐成为展示娄东地方民俗文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