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华都妇产医院图片:地震灾害遗迹旅游开发意义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54:57

二、地震灾害遗迹旅游开发意义

     了解意义,明确行为目标。明确地震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才能产生开发利用动力。

(一)灾害与旅游的关系;

1、灾害与旅游之关系探究

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灾害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第一,矛盾是灾害系统对人类社会最大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危害。第二,灾害史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认识灾害规律,防灾减灾的斗争史。

灾害危害人类社会,旅游是人类的社会活动,灾害危害旅游。系统对系统的破坏一般是通过能量的交换,破坏其它系统的要素、结构,从而破坏其功能。灾害系统通过灾害功能冲击和危害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系统;从而损毁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危及旅游活动安全,损毁旅游系统结构;破坏了旅游系统功能。本研究认为灾害危害旅游、旅游利用灾害资源开展灾害旅游、树立旅游防灾减灾意识和建立措施三个方面比较能说明灾害与旅游的关系。

1)灾害危害旅游 

关于灾害与旅游的关系,灾害危害旅游时必然,旅游必须防灾事必须,二者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秦志英《灾害旅游与旅游灾害的构想与探讨》中认为:第一,“灾害”与“旅游”虽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的确紧密相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们惧怕灾害,因为灾害带给人的是痛苦;人们热爱旅游,因为旅游带给人的是享受。旅游属于一种富含文化底蕴的综合的审美活动,而灾害却是因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导致的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然而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人类已不自觉地使某些曾经发生过巨大灾难的地区成为了现今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第二,“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旅游开发灾害遗迹资源,我们可以将灾害遗迹作为新的旅游资源来开发,使曾经的伤心之地成为今天的学习课堂。另一方面,旅游工作防灾减灾,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也时常导致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一是急性事件,即立即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事件;另一种是慢性事件,如开发不当或管理不善而逐渐l起的旅游地环境的恶化、区域生态系统的破坏等。(秦志英:灾害与旅游之关系探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03期)

苏全有,赵芳望《试析突发性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无论是突发性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对于旅游业来说都不啻为重击。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而突发性人为灾害的频繁发生,无不体现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开发灾害旅游

灾害遗留资源,旅游开发利用资源旅游业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开发灾害旅游资源,开发灾害旅游,能促进灾后恢复重建。旅游者与灾区群众的感情互动,心灵互通,促进实现灾区人群的心理重建的良性转换。旅游者文化与灾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促进构建和谐社区。

王金伟《灾害旅游及灾害旅游系统的初步研究——兼论旅游系统》中认为:灾害在带给人类生命财产灾祸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灾区的重建与长远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人们了解灾害、缅怀遇难者、接受减灾教育。利用系统思想和方法构建的旅游系统模型,引入了旅游场和旅游流的理念,可以充分地揭示旅游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灾害旅游系统是一个包括主体、客体、介体、栽体4个要素的动态系统。利用此系统能更全面地研究灾害旅游本质、解决实际问题。

灾害旅游系统由主体(灾害旅游者)、介体(灾害旅游业)、客体(灾害旅游资源)、载体(灾害旅游的内外部环境)4大要素组成。这4大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一个有机整体中共存,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稳定关系。

3)旅游防灾减灾意识和措施。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与灾害斗争,因此旅游无时无刻都要防灾减灾。第一,旅游活动过程需要防备灾害的突然袭击,如5.12汶川大地震突然袭击、中国南方雨雪袭击等等。第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也时常导致一些灾难的发生。必须建立旅游灾害的防范与控制系统。

方中权《旅游灾害的防范与控制系统初探》认为“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且很敏感的产业,极易受到外部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需建立一个可靠、快速、实用、先进的防范与控制系统,为各旅游相关部门准确厦时地提供各类旅游灾害信息,为旅游灾害的预报、预测、决策、控制、抗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手段,达到避免灾害或使旅游业损失降至最低的目的。”刘睿,李星明《四川旅游震后响应的实证研究》采用国外学者的PRI(防备-响应-影响)模式,以四川地震为例,调查并研究了政府部门、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响应行为。结果表明,政府部门响应表现在财政预算、政策

 

2、地震灾害对旅游业的冲击    

2008年的5月,正是全国五一旅游黄金周后的季节,一场山崩地裂的8级特大地震,灾区旅游业务的骤然全面暂停。5月12日地震发生当天,国家旅游局就发出通知,提示游客近期暂不要前往或途经川西汶川地震灾区旅游。第二天下发《关于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报》,要求各省市区旅游部门迅速通知所辖地区旅行社立即停止组织赴灾区或途经灾区的旅游业务。这对正步入旅游旺季的四川省旅游业无疑是迎头一击。汶川地震对四川省旅游带来的直接影响。

(1)旅游通道中断,旅游基础设施的损毁。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通讯、供水、供电设施。第一,震区旅游基础设施毁损。其中高速公路受影响轻微,5月14日已全部恢复畅通,但以汶川为中心的国省干线公路出现隧道塌方.大桥移位等较严重情况.通往九寨沟等重点遗产景区的道路损毁严重。灾区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第二,需要经过震区的旅游交通因此中断。

(2)旅游地景区(点)、服务配套设施的破坏。第一,大量自然文化遗产及其配套服务设施的损毁。四川地震灾区涉及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文保单位225处。目前所知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世界遗产都江堰一青城山景区,庙宇古建筑群全部垮塌.鱼嘴裂缝,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萝卜寨羌文化遗产地等严重受损。第二,自然旅游地如大熊猫保护区、银厂沟欢乐谷。第三,现代旅游景区(点)如龙门山生态旅游带、德阳重型工业东汽汉旺厂区等等严重损毁。

(3)对旅游市场的破坏。与地震有关的山崩地裂、天昏地暗、伤痕累累、灾区、死亡等一切震撼心灵的概念的地震效应、放大效应,一时间在风景如画的世界级旅游景点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珍珠连缀的“天府之国”九寨沟环线蒙上了一层恐怖的阴影。人们心目中的川西旅游天堂的形象受到极大的毁损。旅游投资者、旅游者、旅游营运者对灾区的旅游未来,旅游市场一时不振。

(4)旅游业的人财物损失。包括旅游管理部门及景区、旅行社.饭店餐饮娱乐业等在内的旅游行业的人员伤亡.应急投入(包括搜救.疏散游客、取消预订团队等)、宾馆等接待设施损毁等。截至5月20日18时.全省旅游行业共遭受经济损失331.47亿元。

 

3、旅游业对灾害遗迹的开发利用

地震、海啸、瘟疫、战争等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同时也遗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纪念物等。早在古代,人们就对这些遗留物产生了兴趣。近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被灾害的“悲壮美”、“残缺美”和“自然美”所吸引。但是,由于传统伦理道德束缚,很多人不愿把旅游与灾害联系在一起,以至于灾害旅游至今也没有得到“正名”,同时造成众多价值较高的灾害旅游资源“闲置”,甚至被破坏。 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相关组织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的广泛开展,灾害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旅游业对地震灾害遗迹开发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利用地震灾害遗迹资源的旅游价值,发展灾区旅游。

川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旅游业的带动系数大,启动快,可分期投入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和保护环境的功能十分突出。因此保证川西社会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产业是的必然选择。第一,灾害带给人类生命财产损害,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地震灾害旅游资源是特殊旅游资源,开发新资源可以丰富灾区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规模。地震本身也是一种“造景工程”,这次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形成的大量独特的地质景观,与地震在灾区造成的遗址一起,都将成为未来四川地震环线、地震纪念(博物)馆、地质公园、地震遗址等旅游线路开发的重要而独特的资源。地震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没有地震旅游资源就没有地震旅游的发展,旅游业的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也就成为空谈。为此,必须保证地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旅游资源开利用进行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才能做强做大“大旅游”;才能突出特色,形成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第二,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特殊吸引力价值的开发,可以提升旅游市场的推动力,扩展旅游市场。第三,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特殊审美价值的开发,可以整合提升周围相关旅游资源的品牌效应。

 

(2)挖掘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地震文化的核心是抗震救灾文化。用抗震救灾精神激励旅游者振奋精神、爱国爱家,努力工作。有助于人们了解灾害、缅怀遇难者、接受减灾教育。接受减灾教育。

 

(3)利用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开发和谐旅游。发扬大爱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和谐旅游。地震不仅危害了灾区的生产系统、生活系统,许多产业因此处于停顿处于暂时产业空心化状态,这就影响到灾区的就业和社会稳定。灾区的不稳定因素值得高度重视。从灾区的情况分析,灾区的不稳定因素来自农村和城镇两个方面,其中农村最为突出。农村生产系统受到极大破坏,人员伤亡、失踪;生活系统和社会系统受损。城镇产业受震害停顿,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存在极大隐患。归根结底,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川西灾区的各种矛盾在一定时期的积累,潜在风险很大,需要和谐旅游来弥补。

 

(4)开发利用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生态效应,合理有效地保护性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在保护开发中恢复旅游生态环境,有利于灾区的生态重建与可持续长远发展。

川西生态脆弱性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态保护问题。川西旅游区特别是龙门山地震旅游区因地震灾害形成的一段特殊区域,是成都平原生态区向川西高原山地过渡地带。是两大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它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抗外界干扰能力、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及生态环境改变速率上,均表现出明显的脆弱特性。

旅游业是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才能作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解决灾区先导产业和川西生态脆弱性的问题。

             

(二)地震旅游开发研究意义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要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要深入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预案的编制。要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既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先进技术,也对人类社会共同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实现“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课题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建方针,探索将地震后恢复重建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理论意义                                     

川西特大地震发生后,虽然中央决定把汶川保留作为地震博物馆,但还没有对整个地震灾害遗迹作为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特别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因此,本课题《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初探》是进行创新研究。

第一,丰富旅游发展理论。地震旅游发展理论是普通旅游发展理论的分支内容。对汶川地震遗迹旅游开发研究。把灾害遗迹作为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对于特殊的灾害旅游开发,地震灾害旅游开发的研究,丰富了旅游发展理论基础研究,拓展了旅游发展一般理论。

第二,充实灾害旅游理论。地震旅游属于灾害旅游之一,地震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研究充实和发展了灾害旅游发展理论。

第三,探索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理论。旅游是区域经济发展得增长极之一,以区域发展的观点,对地震遗迹进行整体研究,是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理论的有益探索。

在理论上,本研究认为。

本研究首次对我国国内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梳理,对过去的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首次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本书中,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不再只是针对问题、措施、原则、对策等某一个方面的研究,而是系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不但创新性地提出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支撑,而且还对旅游资源创立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从而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战略、模式、途径到对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终建立了旅游资可持续利用的体系。

 

2、实践意义等

川西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决定把汶川保留作为地震博物馆,并批准了一系列地震遗址遗迹保护。综合前述文献,对整个地震灾害遗迹作为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特别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不多。因此,本课题《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初探》是进行创新研究。

(1)创新程度。第一次把灾害以及作为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第一次对地震遗迹进行整体研究;第一次对地震遗迹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进行研究。

(2)本课题研究具有实用意义:

第一,对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提出了积极的资源利用态度,指导地震特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提出了对待自然灾害的科学方法;

第三,提出了对泛灾害遗迹开发的全新思路。

(3)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第一,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第二,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原则和开发利用模式。

(4)本课题的难点:

第一,时间紧、任务重,对整个川西地震灾害产生的遗迹资料难于准确把握,需要在实践中充实。

第二,地震灾害遗迹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进行资源分类仅仅是初步尝试,不一定很恰当,需要在开发利用中完善。

 

(5)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领域主要在于川西旅游资源的总体层面上的开发利用,不进行区域全面总体规划,也不进行具体景区的详细规划和策划。

①研究思路。本研究在逻辑上贯彻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路。首先本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学者对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成果的总结,明确地震旅游资源基本概念和开发理论。通过第一部分的开发理论,指导川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落实川西地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实现课题研究任务。

②技术路线。在川西地震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震旅游资源分类、评价研究,这是开发利用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川西(特别是德阳)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开发原则、开发现状、开发对策研究分析。

 

(三)地震灾害遗迹旅游开发的意义

正如地震博物馆作为地震遗址保护利用有三重意义。首先,它昭示着对生命的尊重。彰显着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共和国对公民生命的高度重视将彪炳千古。其次,地震遗址将成为后人牢记灾难的最生动最直观的第一现场。留住灾难的记忆,靠文字、图片、影视声像,远不如灾难发生地的残垣断壁、废墟瓦砾更令人触目惊心,扣人心弦。建地震遗址,必将促使今人及子孙后代永世记住汶川的撕心裂肺的一幕,以及抗震救灾悲壮而又震撼人心的壮举。第三,地震遗址是最好最形象的防震减灾的实习基地。牢记灾难是为了防范和减少灾难,防止悲剧重演。不忘灾难也是为了激发人们被地震唤醒的同情、良知和公民责任,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李劲松《浅析旅游业在30年中的定位与功能》分析认为,2008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旅游业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加速内河生态文明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产业,深化对外开发的窗口产业。将进一步发挥其经济功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性,全方位功能,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任葆德《对我国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认为:地震旅游的意义深刻,社会文化功能显著。其主要表现在:(1)它能开阔人们的视野,促进社会防灾事业的发展和民众防灾意识的提高。(2)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人类文明的进程。(3)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和对灾害的抗御能力。(4)能够增长人们的知识,提高人民的素质。(任葆德:对我国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灾害学.1993年04期)

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建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地震遗迹旅游资源是地震旅游建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地震旅游资源是对人类灾害特别大的、自然的、垄断性的特殊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开发特殊的地震旅游资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优势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也有助于旅资源游品级不高的地区建立和发展旅游业。灾后开发地震灾害遗迹旅游的意义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

1、政治意义

(1)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政治功效一,首先是通过旅游互动,对遇难者的缅怀,对受灾者的支援、同情与心理抚慰,稳定灾区社会秩序。通过旅游互动增强灾区群众抗灾自救,恢复重建家园的信心。

(2)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政治功效二,着重突出抗震精神对人们的政治教育。这也是地震旅游资源的重要功能之一。抗震精神激励着人类勇敢面对自然灾害,激励着人们努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政治功效三,地震旅游开发是震灾后开发的特殊旅游产品,它特殊的人文美、社会美是严肃、崇高而深邃的震撼人类心灵的氛围,而不能开展其他娱乐性的产品。

 

2、经济意义

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经济功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旅游业在灾区恢复重建中的经济地位一是基础启动作用,二是经济先导作用。

1)灾区经济率先启动作用      

5.12汶川地震后,形成了各式各色的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地震资源,启动地震旅游,给灾区送去关爱,带动灾区经济恢复。

①许多因素推动旅游率先启动。第一,震情促动。汶川地震强度大,达Ms8.0级,有感区域都能感到山摇地动;影响范围广,基本波及全国;灾情严重,集中灾区10个县(市)。吸引全国人民都希望到灾区去体验、感受。第二,精神推动。中华民族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团结一心的抗震救灾精神。大灾大难之下,天地无情人有情,中华大地有真情,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抗震救灾。大爱的吸引、真爱的促动,旅游率先启动势在必行。第三,资源引动。地震旅游资源是开展地震旅游的基础。汶川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或原始地震遗址遗迹的利用,也使推动地震旅游的因素。

②率先启动条件要求不高。旅游业的发展特点是对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利用,启动的基本条件要求不高。只要交通条件就可以组织旅游客流,打通交通是抢先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任务;旅游中介系统随时可以运行;旅游资源是新颖、特殊的,也是现实的;城镇服务设施可以使用。

③经济启动作用。旅游业对灾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2)旅游是灾后重建优势产业分析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认为,旅游作为灾后重建优势产业有4点依据(四川日报邵琪伟:保留下来的地震遗址要有教育功能2008年06月05日17:06  )

①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旅游业对许多产业或行业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带动和促进作用。优先发展旅游业可以比较快地推动灾后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②资源条件和市场基础具有明显的优势。四川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高、客源市场基础好。地震虽然造成了旅游业巨大损失,但旅游基础市场没有受到大的打击,因而旅游接待能力能够较快恢复。

③灾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受灾地区大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发展传统工业制约因素相对较多,发展传统农业的带动性和附加值相对较小,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是科学客观的选择。

④国际国内都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泰国、美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丽江等地在经历特大灾害后,统筹规划,优先发展旅游业,都取得了成功。

 

(3)旅游是恢复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

5.12汶川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灾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综合性、带动性特点,体现的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地位。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社会文化系统重建恢复的先导。

地震灾害改变了灾区地质地貌状况,改变了灾区现有产业基础条件。因此,在恢复重建中,应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国内外地震灾害恢复重建经验证明,旅游业是灾区恢复重建中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①川西5.12汶川地震灾区灾前产业结构的特点是:灾区平原、浅丘、山区产业结构差异性大。山中地带如北川、平武、汉源等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农业开发强度较大;半山及平原地带如什邡、绵竹、江油等地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浅丘和平原地带如安县、彭州、崇州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都江堰以第三产业为主。

②灾后重建选择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因是:第一,山中地带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退二限一进三”是必然选择。在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震断裂带区域,应限制发展资源耗费型的矿产、水能等第一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应全部退出,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第二,灾区环境承载能力的客观要求,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灾区旅游资源禀赋的必然选择。震中区龙门山造山带是世界上的地质奇观,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地震遗址保留最丰富、最完整的地区,是大熊猫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世界遗产地,气候和动植物的垂直带谱分布明显,是生物多样性宝库,是中国著名的自然地理过渡带。

 

3文化教育意义

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利用保留下来的地震遗址遗迹的教育功能。

(1)地震科学教育。《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说:中国减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的变革,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地震科学教育是地震旅游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自然科学教育的现场课堂之一。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建设地震纪念地、地震救援培训基地,建设地震博物馆,开发地震旅游是地震教育的手段。

 

(2)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地震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展地震旅游所富有的教育意义主要有助于对旅游者感受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启发、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增强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向心力。

 

(3)防灾减灾教育。近年来,我们在应对洪灾、台风、泥石流、地震、火灾、海难、矿难等各种灾害时出现了不少被动局面。反思这些灾难及应对措施,不难发现:防灾意识弱、侥幸心理强是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国民的防灾教育.人们普遍缺乏基本、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及常识。社会和公众往往对已发生的灾害实例感受深刻,对未发生的安全隐患却缺乏足够的敏感反应。灾难教育迫在眉侧,在我国,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调查显示,灾害后果如此严重,与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从已经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看,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民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所致。如何加强普通民众的防灾教育,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已成为我们做好安全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任务。当前,国外加强民众防灾教育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4)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生活生存失败教育。通过地震旅游使旅游者在感受生命无常,提醒人们珍惜现有生活的同时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意义;有助于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提升。

因而,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地震旅游是具有浓厚教育意义的旅游形式,旅游者通过游览进行反思,强化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受到良好的教育。

 

4、社会意义

(1)促进社会就业。 旅游就业优势何在,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旅游业是集聚“行、游、住、食、购、娱”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关联度大,就业成本低,对不同类型文化素质的劳动力都有需求,就业方式灵活,较强的就业季节性使岗位培训有时间上的保证,而且旅游服务企业基本上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扩大就业始终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不少国家都将旅游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加以培育和扶持。

据世界旅游理事会最新报告,到2010年,全球旅游就业人数将达2.54亿人,有9%的就业依赖于旅游业。

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司负责人认为,提高旅游就业能力、扩大旅游就业容量,关键要在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以改革创新、增加投入、整合资源为着力点,以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来推动就业规模,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来完善就业结构,以更新旅游产品体系来建构就业体系,以刺激旅游消费市场来拉动就业市场,最终实现旅游与就业同步增长。 

(2)促进社会和谐。

灾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旅游。灾区和非灾区之间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产条件存在极大差异。要构建两种区域的和谐发展,需要开展和谐旅游。要实现和谐旅游,必须带动这两种类型区域的旅游发展。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了和谐旅游开发公司,提出“发展和谐旅游,建设和谐北川”口号,说明和谐旅游是目前旅游发展的新形式,灾区恢复重建过程需要和谐旅游。

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和谐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旅游发展的目标是以旅游的经济发展功能促进社会生态和谐;以旅游的社会调适功能促进社会人态和谐;以旅游的人格塑造功能促进社会心态和谐;因此,旅游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因素。

谭越《四川地震旅游开发研究》分析认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多元化现象日趋明显,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全面推进,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相应的满足,同时对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震旅游的开发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地震旅游的开发,可以促进震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并带动建筑、交通运输、餐饮、纪念品制作售卖等相关行业,增加震区居民的就业率;地震旅游的开发,还给震区带来了相当大的客流量,提升了震区的人气,加深了震区与外界交流的力度,使很多游客在参观、参与中认识到当地发展的潜力,同时也使震区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和投资。加强地震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对地震旅游的科学发展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其他形式的旅游开发也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对完善四川旅游产品结构,应对四川省旅游业面临的挑战,满足国际国内游客多元化的需求将起到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旅游。在我国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许多贫困地区分布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另一个是许多经济发达却不具有资源优势的区域。因此,要实现和谐旅游,必须带动这两种类型区域的旅游发展。

 

5、生态意义

对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相互关系和综合作用的研究,将为探索建立一种既能充分利用、保护、提高自然生产力和环境价值,又能为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旅游产业体系提供条件,从而保证旅游经济发展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发挥长远生态效果。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旅游开发破坏环境,旅游发展需要优美环境,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观是深化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结论。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要求。

第二,保护生态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旅游业作为一个依靠自然秉赋和社会遗赠的资源产业,它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消耗资源少,环境代价低的优势,因此使得旅游业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然而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给旅游环境带来了许多忧虑,旅游资源的盲目、无序开发就是伴随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地震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旅游持续发展手段。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旅游发展需要保护环境,保护环境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发展摇篮。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生态旅游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方向。生态旅游是一种集观赏、感受、研究大自然于一体,又不破坏大自然的旅游形式,它将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宣传生态伦理渗透于旅游活动之中,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使旅游环境和资源得以永久持续利用,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6、促进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1)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有利促进灾区新农村建设。

第一,村落的旅游恢复建设对四川省旅游业重建的作用异常显著,一是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最大。分布范围广的乡村旅游区,长期是四川省旅游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许多灾区乡村接待的旅游者数量占当地旅游市场的50%以上;

第二,是乡村旅游恢复最快。地震中,乡村大部分农田景观基本无损,主要是大量民居接待设施遭受重创。因此,乡村民居和村落建筑的恢复建设能迅速启动乡村旅游;

第三,是旅游村落环境最美。乡村建筑作为乡村景观的核心构成部分,直接决定乡村旅游区的旅游价值。灾后安民工程如果不具备审美价值和服务能力,只能解决村民的安置,而难以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影响安民工程效益最大化。目前灾区的民居建筑单从安置补助标准看,难以达到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的接待面积和美化标准。

(2)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有力促进城镇建设

旅游城镇是灾区的旅游集群区,是旅游经济区的要素支撑点,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地震灾难前,许多城镇因规划建设中缺乏特色、旅游空间与旅游功能不完善以及建筑审美价值低等导致城镇旅游生产能力降低。通过城镇旅游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促进城镇旅游功能的完善和旅游环境的再塑造,提升城镇的旅游生产能力。

(3)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有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地震灾害使灾区的旅游设施受到毁灭性打击,有的景区边界已经消失,原来分散式的小景区开发模式应乘势进行调整布局。

城乡项目统筹。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城乡统筹,建设北川城市地震遗址博物馆及唐家山堰塞湖旅游景区,青川沙州地震遗址公园,安县桑枣逃生教育基地,绵竹汉旺和什邡穿心店地震工业遗址博览园,穿心店建设自愿者公园,在彭州银厂沟建地震地质公园,都江堰地址博物馆,汶川地震纪念地。通过项目建设,城乡统筹打造世界罕有的地震遗址公园的庞大体系。

城乡旅游统筹。地震灾害使灾区的城镇和村落受损严重。根据地质灾害评估,处于地震带上的城镇和村落,将会依据安全度及环境承载力进行旧址新建或新址新建。在重建和迁建过程中,应相对集中旅游设施及旅游项目,完善城镇和村落的旅游功能。实现从分散到集中的布局转变。统筹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落和旅游通道,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益,实现四个集中:旅游生产要素向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落和旅游通道四个空间集中;休闲度假服务设施向山前和山中的旅游城镇集中;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向山前和平原集中;整合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青城山-都江堰、羌族村寨、汶川地震遗址旅游产品,旅游影响力向六大品牌集中。

城乡区域统筹。将大龙门山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规划。整个龙门山东坡山前地带,在地震前依托成绵、成雅经济带及其城市群落形成的较完备的乡村旅游带已经在地震中全部损毁,需要尽快恢复重建民房和村落,恢复乡村旅游。但乡村旅游的发展仅靠农村居民的安置补偿资金,难以形成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这些农民的安置既关系到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又关系到社会安定,因此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山前地带,应安排资金重点扶持旅游村落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