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坦42式太极拳视频:哈药“污染门”引出中国“环保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6:58:56
哈药“污染门”引出中国“环保之痛”总第105期      □ 本刊记者 温秀云            

 

哈药,作为一家年销售额近50亿元的全国医药“百强企业”,以“追求人类健康”为企业核心理念,多年来却一直在偷排乱放,损害着周边人群的健康。 

 

    6月初,央视报道了中国制药龙头企业——哈药集团制药总厂超级排污:硫化氢气体超标1150倍,氨气超标20倍;周边居民忍受恶臭10多年,直指该企业不尽社会责任,不遵守法律法规,缺少道德血液。

    哈药口号倒是很响亮,“做良心人,制精品药”,实际行动却恰恰相反。当全国人民纷纷讨伐之际,哈药却一边“哭穷”,希望工厂搬家时政府能在用地上给予“政策支持”,另一边却年花5亿打广告促营销,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地方纳税大户的霸气。

    殊不知,制药行业本身就是老牌的“环境杀手”,哈药这次被抓倒也不算意外,但对于居民而言则意味着健康的流失,危险的增加。人们呼吁:“追求人类健康”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是时候给药企“服药”了。


水陆空全方位排污

    据报道,在哈尔滨学府路哈药集团制药总厂附近,有一个见奇不怪的现象:在夏天,人们出门都要戴口罩。

    据哈尔滨市民介绍,多年来这里都能闻到一股臭味,“这味儿都能熏死人”。这股臭味来自于紧邻居民区的哈药总厂,住在周边的居民常年不敢开窗。一位在附近住了十多年的老住户说,根本不敢开窗户,那味儿“比厕所味儿还难闻”。另一位居民说,一些人长期被呛都得了气管炎、肺气肿、口腔炎,并称自己就被熏病了。

    颇具嘲讽意味的是,哈药集团一再宣称“做良心人,制精品药”,还声称“品质至上,追求人类健康”。如果真是做良心人,就应该讲良心,血管里流淌道德的血液;如果真是追求人类健康,就应该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首位。

    而我们却看到,该厂赤裸裸地偷排乱放,排放的臭气竟熏得附近居民不敢开窗,污水直接排入一条小河,固体废渣简单焚烧后不再管理,废渣可直接排到河沟里。“车间垃圾全往这儿倒,啥都有,盐酸、硫酸。”现场的制剂厂职工如是说。这种水陆空立体排污,已非一日。

    也就是说,哈药污染涉及水里流的、地上堆的、空中飘的,形成了水陆空全方位污染;固体、液体、气体,污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调查:污染超标千倍

    哈药总厂位于哈尔滨城区西南部,它所释放的臭味影响范围波及周边高校、医院和居民区。由于药厂位于哈尔滨的上风口,有市民反映在离哈药总厂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臭味。

    在哈药总厂厂区内,随处都可见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越往厂区内部走,臭味越浓,让人难以忍受。药厂为什么排放臭味呢?据调查,产生臭味的主要原因是,药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生产车间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高空排放,以及蛋白培养烘干过程和污水处理过程中,没有全封闭的废气排放。

    两年来,黑龙江省政协委员进行联名提案,提供了对药厂相邻区域空气质量检测的结果,发现硫化氢气体超标1150倍,氨气超标20倍,均超过国家恶臭气体排放标准。提案并分析了药厂怪味儿的危害性:可能导致隐性过敏,产生抗生素耐药性,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呼吸道以及眼睛刺激等症状。

    在哈尔滨城区有条河沟流经哈药总厂,发现河水在进入这个厂区之前是青白色的,但从厂区流出就变成土黄色,散发着非常刺鼻的臭味。有记者将排污口水样送到具有检测资质的相关部门进行检测,其检测参考值表明:哈药总厂排污口色度为892,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60近15倍。排污口氨氮为85.075,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35两倍多,排污口COD为1180,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120近10倍。

   

居民投诉多年

    “污染门”事件一经曝光,引起全国震动。

    哈药广为人知的是,年销售额近50亿元,位列全国医药“百强企业”。哈药总厂院内有绿树、花草,给人的感觉非常环保。在厂区内路边还竖着牌子,上面写着“厚德载物、兢兢以强”的企业精神,“质量至善、服务至美”的经营宗旨。

    但鲜为人知的是,一家刘姓兄弟父子三人,被这家知名药企“臭了十年”,自2007年来,状告了哈药总厂3年多,可至今都没有开庭审理。

    事实上,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0年,均爆出哈药总厂刺鼻气味影响周边居民的消息。哈药方面虽屡次称即将解决问题,但居民投诉却一直不断。这么多年过去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重视。因此,这被当地人称为“哈尔滨市市民反映最强烈、群众最关注的老大难问题”。

    目前,环保部门已令哈药总厂对产品进行停产或减产,通过这种方式,降低排出废水的污染浓度。实际上,环保部门也曾多次要求哈药总厂限期进行异味治理,但由于其处于哈尔滨城市的上风向,加之其治污系统落后,使治污收效不大。对此,黑龙江的联名提案即提出了整改、搬迁等一系列建议,“要想根治怪味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产生怪味儿的车间实施异地搬迁。”

    经过多年论证、选址,目前异地搬迁已经有了眉目,哈药总厂的青霉素车间将搬迁至哈尔滨市的阿城区,6月中旬正式签约。一旦搬迁完工,哈尔滨市民就会彻底告别怪味儿。

    那么搬迁是否意味着污染也随之转移呢?相关负责人表示,车间搬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才可动工:一是远离居民区;二是应当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第三个是不能简单地异地搬迁,而是通过新技术新工艺,从根本上解决异味的排放。

    哈药总厂青霉素车间选搬新址已经被纳入2011年哈尔滨市产业结构规划中。哈尔滨市环保局方面的消息显示,确保年内哈药总厂的污染车间搬迁。

 

“哭穷”与5亿广告

    哈药的超级污染,已经是一个无法掩盖与狡辩的事实。但对于搬迁,哈药集团表示,由于异地建厂的投资巨大,预计投产后2~3年内将不具备竞争优势,容易造成企业亏损,导致企业无法生存的后果,“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厂址选择问题上给予各方面政策支持”。

    对此,有评论称,哈药集团的这个“希望”简直匪夷所思。哈药造成的污染状况,并不是周围环境或居民有问题,而是因自身违法超标排放。由于自身原因形成污染,却要当地政府在新厂址选择上提供政策支持,这岂不是笑话?如果哈药的这个主张成立,就意味着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借“缺钱”为理由,向政府申请“治污政策”。

    有意思的是,媒体同时挖出哈药一年广告费达5亿多,是治污投入的27倍。对此,有大众评论:“哈药烧钱营销,却无力治污?”“一方面‘哭穷’要求政府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却用巨资投入广告,这也未免太过分了。”

    消息来源于哈药股份的2010年报。哈药股份称,报告期内公司为推动减排及清洁生产,新投入约1960万元用于废水、气味、烟尘、二氧化硫减排等方面的治理。而关于“制药总厂气味综合治理项目”的预算则是356.68万元,当期投入157万元。

    相对于2010年1960万元的环保投入,哈药股份当年的广告费用可谓惊人,达到5.4亿元。而2008年、2009年哈药股份的广告费用均在4亿元以上。

    其实,哈药股份只是哈药集团下面其中一个上市子公司,哈药集团下面还有别的子公司。例如旗下三精制药,就是名气不输于哈药的上市子公司。据三精制药的2010年报,该公司的营收额达到30个亿,而广告支出达到了4.6亿元,两个子公司广告费用加起来即达10亿。

    据悉,哈药集团去年的总营收达到了180亿元,远超媒体报道的50亿元。总的广告支出,在2009年估计已有20亿元左右。


谁在纵容?

    很难想象一家以“做良心人,制精品药”自诩的企业,竟然以这样的姿态“践行”着自己的环保义务。广告吹得再响,一回到违法排污的现实,便露了馅。可问题是,一家连最基本的法定环保义务都不肯履行的企业,其公信力可想而知;一家时刻伤害着周边居民健康的企业,又怎能真正关心病人的健康?

    还是那句老话,“没有执法者的纵容包庇,就不会有业者的肆无忌惮。”哈药总厂如此明目张胆偷排乱放,当地环保部门是知情的,媒体也多次曝光过,但这都无法撼动哈药总厂张狂排污的“特权”。

    毋庸讳言,这又是一起类似紫金矿业那样的恶劣污染典型。因为哈药总厂是全国医药“百强企业”,是当地的利税大户,所以执法部门就对其格外关照、法外开恩。

    殊不知,越是知名企业越应做好表率,越是利税大户政府部门越应严格要求。因为对社会公众来说,他们完全有理由对知名企业提出更高的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而对政府部门而言,连知名企业都管不好又怎么有公信力去管其他企业?知名企业的恶劣环保现状,其实就是当地环保部门执法严重失职渎职的一面镜子。

    一言以蔽之,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不能“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国家环保法规必须得到尊重,周边居民健康利益必须得到维护,傲慢排污的哈药总厂当要严惩,失职渎职的监管部门更需严查。唯有“一碗水端平”了,环境污染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企业的责任意识才能够真正确立。


行业“潜规则”

    不久,哈药总厂厂长吴志军在北京代表企业向公众道歉,承认公司超标排污“对广大消费者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对企业周边的居民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他表示,“哈药总厂和我本人及企业领导愿意为此事承担一切责任,接受一切处罚”。

    可是,浙江一家为跨国药企生产高端原料药和中间体的药企老总更爆料,“哈药的问题很严重,但这绝不是某一家企业的问题。整个原料药生产行业,真正环保达标的企业不超过20%。”也就是说,业内80%的企业都在“直排”三废,而且大部分都是晚上8点到早上6点偷偷排放。

    “我的几家工厂也肯定是不达标的,但我们已经做到业内最好。”他说,其所掌管的企业主要是从事为跨国药企做医药中间体和一部分高端原料药的生产,这部分产品由于附加值较高,生产的量也比较小,所以生产过程中排除的废弃物也不多,处理起来还算容易。

    他还透露,经过微生物处理后,如果废物还是不达标,公司会选择经过稀释处理后再排放。但这必须建立在量小的基础上,“如果量上了几千吨,哪有那么多的水用于稀释?”

    上海一家药厂的负责人也认同这个说法。他说,国内大部分原料药生产企业都从事的是最低端的生产,这块是典型的低附加值高污染,以哈药这样规模的企业为例,产出量巨大,一天需要处理的废水就有4000多吨,这样大的量也为污水处理带来了难度。


中国“环保之痛”

    据环保部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制药工业总产值占全国GDP不到3%,而污染排放总量却占到了6%。而在各类药品中,原料药属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对大气、水域的污染尤为严重。

    中国医药进出口商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优势明显,不仅品种多,产量大,而且价格便宜。目前中国可生产1500多种化学原料药,产能达200多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1/5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

    “中国的原料药企业不应该像现在这样互相进行低价竞争。如果所有的企业都提价10%用于环保投入,我想对整个行业的改变是非常大的。”浙江药厂的老总表示。

    2010年开始,环保部颁布了《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新标准中,主要指标均严于美国标准,例如发酵类企业的COD、BOD和总氰化物排放要求与最严格的欧盟标准相接近,环保门槛上调了一倍多。由于原料药是化学药生产中的污染和能耗大户,一直是环保部门重点污染监控的目标。

    对此,上海市政府的监管就很严格,为了达标新标准,上海已经放弃了原料药的生产。与此同时,由于各地政府环保监管力度不同,越来越多的原料药企业已经逐步将生产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包括安徽、江西等地的一些厂区,已经成为污染的重灾区。

    此外,跨国药企也纷纷将原料药生产转移到中国,许多药企已经不在欧洲本地设厂生产化学原料药,尤其是青霉素工业盐类等大宗原料药。其重要原因,就是原料药处于制药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较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往往治理难度大,且处理成本远远高于普通的大化工厂,这也是包括哈药在内的原料药生产企业所面临的行业难题。

    据称,在发达国家,制药企业内部,专门用于污水废气废渣处理的厂区和装备,往往要占到整个厂区的一半面积,而在国内,几乎所有企业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