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蛇炼狱蝰蛇怎么样:推荐:感受香港的基础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9:11:37

感受香港的基础教育

杨建华

 

5月29日-30日,我参加罗湖区访港教育交流团,赴香港进行两天的教育交流访问。

29日上午8时,访问团成员在罗湖区教研中心上车,乘坐香港大巴从皇岗口岸出境。阴雨绵绵,一路塞车,于10点45分抵达香港福建中学,比原定的时间晚了45分钟。

抵港的第一项活动是了解香港教育概况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色,由香港教育研究中心总干事詹华军主讲。此人四十多岁,中等偏瘦身材,拥有一大堆头衔:

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总干事

香港创新教育学会主席

中国学习科学学会名誉会长

全国创新学习研究中心研究员

詹华军能操一口广东口音的普通话,在香港,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他先介绍自己的简历:出生教师之家,成长于内地,在北京上学,14年前定居香港,从事香港中小学教育研究、师资培训及教育交流。他感慨地说:香港是一本难读懂的书,香港教育也是一本难读懂的书。

在两个小时的介绍中,他借助PPT侃侃而谈。内容全面而繁杂。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雄厚的经济基础打造现代化的香港教育

数据表明:2006/2007学年度全港教育总开支531亿港元,占政府公共开支总额的21.4%;其中教育经常开支449亿元(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占政府公共经常开支总额的22.8%。这个数字比起1996/1997学年度的教育经费379亿元,足足上升了40%,占GDP的比例由回归前的3.2%增加至现在的4.69%。此外,还有社会各界的捐款,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我的感慨是:一个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它的文明程度成正比。教育也好,文明也好,均属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有雄厚的资金作基础,香港的教育,想不办好都难。

2.法制化、社会化办学彰显香港教育的多元化特色

公立学校在香港只占很小的比例,更多的社会力量办学:具体又分为资助学校、直资学校(民办公助)、社团办学、法人机构办学。即使是社会力量办学,主要的办学经费仍然是由政府拨款。政府只管出钱,办学团体负责教学质量。那么会不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呢?回答是不会。因为香港的法制很健全,相关的教育条例、规则,严格的资助条例和个人的法制意识、诚信原则等因素能够确保教育工作者依法办学。

香港社会的多元化导致学校类型的多元化。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合作与伙伴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是软管理,因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较大。由此带来办学思想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校本管理的多元化、学校文化的多元化等。

3.视野国际化、师资素质化的结果是教育发展的均衡化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香港的教育有着与之相应的国际视野。例如,全港所有的大学教授都面向全球招聘,每间中小学都有一定数量的外籍英语教师,用“两文三语”(中文、英文、粤语、英语、普通话)进行教学,每间学校都重视对外交流,都有一定比例的海外交换生等。

国际化的教育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也较高:香港至今高考本科入学率才18%,但是中小学师资本科学历却高达100%,其中20-30%拥有硕士、博士学历。要求教师敬业乐业、平和知足,具有较高的个人操守和奉献精神,还要自觉回避利益冲突。例如某家长为了让尚在幼稚园儿子一年后能入读某小学,他找该校校长商量,自愿捐30万给该小学,条件是儿子到该校就读。在这种情况下校长是不敢收这30万的,尽管该家长的儿子本来就该入读本校,因为这里头有利益冲突之嫌。但是如果是在校生的家长捐的,则无不可,笑纳就是了。

还有一个更极端的例子:香港每年会考(相当于内地的中考)、高考试卷不是像内地一样把教师集中起来、封闭起来改卷,而是让教师带回家去改。除非有自己的直系亲属参加当年的会考和高考,否则阅卷老师是不需要回避什么的。这么多年来,除了偶尔发生过阅卷老师因挤公共汽车和地铁导致试卷丢失的事故外,没有出现过一例徇私舞弊的现象。这在内地是匪夷所思的事。

视野国际化、师资素质化的结果是教育发展的均衡化。全港中小学都能得到平等、均衡发展。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现代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人本化、人文化成了学校文化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4.香港的教育改革注重人本

目标: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它的关键词是每句开头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乐、善、勇、敢”。为统一认识,官方——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委员会专门出版了一本书:《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这一部分头绪太多。给人印象最深的有:

教育改革范畴:课程、入学机制、学制、评核。目前香港的学制还是英式学制:6—3—4—3学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4年(高4为大学预科),大学3年,准备从2009年起,改成与内地一样的美式学制:6—3—3—4学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

其改革原则为:学生为本、永不放弃、讲求质素、全方位学习、全社会动员。

其改革重点为:课程改革、语文教育、支援学校、专业发展、收生(内地叫“招生”)机制、评核机制、增加专上(大专以上)教育机会等。

其中鼓励中小幼“一条龙”的办学模式的政策,与内地大规模的初高中分离办学形成强烈的反差。到底哪种模式最合理,只能交给时间来评判了。

其课程宗旨为:提供终身学习所需的重要经验,帮助学生发展“五育”(香港的“五育”与内地的“五育”大致相同,内地的提法是德、智、体、美、劳,香港的提法是德、智、体、群、美,少了一个劳动教育,多了一个群体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共通能力,以获取和建构知识。

课程宗旨涉及到的两个概念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一是共通能力,一共列了9条: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研习能力。这些能力无一不是进入21世纪科技信息时代谋生立足所需要的技能,它的界定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前瞻性。另一个概念是价值观和态度。从字面上看,很像内地的新课程标准,但是内涵完全不同。所谓价值观,指的是外显或内在的信念,是行为决策的准则。所谓态度,指的是把工作做好所需要的个人特质。如:坚毅、责任感、尊重他人、国民身份认同、承担精神。这一点我们在深入学校考察时得到了活生生的验证。

5.香港同行的生存状态与工作特色

香港实行的是小班化教学,平均每班35人,明年将进一步缩小为25人一个班。香港的师生比,小学是1﹕19.1;中学是1﹕18。工作量:小学教师每周32—36节课,中学教师每周29—32节。小学每节课35分钟,中学每节课40分钟。如果从绝对数上比,那深圳的中小学教师简直快活得像神仙了。其实不然,课时数少的深圳教师并不轻松,课时数多的香港教师也并非在疲于奔命。举语文课为例,像《口技》这篇课文,深圳教师一般是1—2课时上完,香港教师要上5—7个课时。香港教师累在课时,深圳教师累在课外。过去曾有这么一个人,拿一尺布去请裁缝做一顶帽子。他问:“我这一尺布能做一顶帽子吗?”裁缝回答:“能。”“能做两顶吗?”“能。”……“能做十顶吗?”裁缝回答:“能!”这人贪多,就说:“那请你给我做十顶帽子。”裁缝答应了,要他三天后去取。三天后,这人去取他的帽子,裁缝果然做出了十顶帽子,每个手指头上戴一个……。香港同行做的帽子虽多,但跟我们做的帽子大小不一样。香港的学校也非常重视教学常规管理,追求课堂教学效能,也有集体教研制度,但是教、考、评分离。没有升学率压力,不以分数排名次。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把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自己的政绩来炫耀。虽然有“全港性系统评估”,但只在小三、小六、中三实施。对其余年级则不作要求。评估的目的、功能也不一样,其功能是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在中、英、数三科的一般水平,并根据所得资料,制定改善学与教成效的计划;另一方面,政府会根据评估资料检视有关政策,为学校提供适切的支援。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也具有鲜明的香港特色:那就是自主自觉、宽松信任。

当然,香港的教育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香港的教师都是公务员,铁工资、铁饭碗,缺少竞争机制,拿内地的话来说,就是大锅饭。教师除非触犯刑法,才会被取消教师资格,否则,没有谁能端掉你的饭碗。其次,由于教师授课节数多,很难做到专科专教。还有,学校空间不大等。

香港教育,一本让詹总干事读了14年都感到难以读懂的书,让我们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读完,那更是勉为其难。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它,择其合理的内核来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