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卫星地图:制度土壤滋养“中产”才能生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57:36

制度土壤滋养“中产”才能生长 

 

--------------------------------------------------------------------------------

 

 

 

http://www.youth.cn   2011-08-05 09:51:00 评论频道 

 

  [核心提示]“中产”标准能否关照生活水平,形成接轨物价的变动机制,关系着它的公允客观。“高收入、强消费,生活品质可观”的水准,与商业环境、物价指数等紧密联动,单纯用某个僵化数字判断,显然有失偏颇,错估了中产阶层的厚度。

 

  8月3日,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城市蓝皮书,称中国城市合理贫困线在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之间,城镇贫困人口数约为5000万人,城市中等收入者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住建部专家表示,贫困人口肯定不止8%。(京华时报 8月4日)

 

  “近四成城市人口跻身中产”,在橄榄型社会饱受期待的语境下,振奋人心。“10年来年增3.8%”的长势,也令人欣慰。毕竟,在现代政治的叙述中,中产阶级的增长,跟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紧密挂钩。依此势头,社会结构的趋良指日可期。

 

  在国内中层力量孱弱的情势中,增速平稳,俨然是旱土上的甘霖,润泽了公众的信心。制度安排改进、公共生态优化等期许,也随着中产者日增而膨胀。中产者一多,主导型价值观更受认同,阶层共识增加,市场也愈有持续力。因而,中产“阵容”的壮大,承载着现代化迈进的厚重愿景。这,跟政府屡次提及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目标也很契合。因而,对于“中产”“白领”等标签,宛如公共视野中引人青睐的胜景。

 

  社科院怎样统计出中产数量,不得而知。但按照中国的阶层界定惯例,量化的收入极可能是裁定依据。这界定标准是否公允,至今存疑。2010年9月,亚洲开发银行就曾以“每天消费2至20美元”为标尺,量出中国中产阶层多达8亿。消息乍出,激起民众的强烈反弹。选择性地衡量,忽视物价水平、消费环境、价值观念等,让它沦为笑柄。

 

  “中产”标准能否关照生活水平,形成接轨物价的变动机制,关系着它的公允客观。“高收入、强消费,生活品质可观”的水准,与商业环境、物价指数等紧密联动,单纯用某个僵化数字判断,显然有失偏颇,错估了中产阶层的厚度。

 

  收入涨幅跑不过CPI,生活压力挤压幸福度,在当前,已成人们的普遍情形。即便是收入不菲者,在劳动力价值廉价化的坚硬现实中,也得忍受生计的重压。柴米油盐的紧张,“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的倾轧,无暇听丝竹、为生活劳形,早已蚕食了民生的改善空间。那一纸光鲜的收入,无法折现为生活节奏的舒缓、生活品质的提升;当“工资领了也白领”解构了“白领”美好语义,当“拖了平均工资后腿”的唏嘘声四起,“中产”更像是公众的错觉一阵,误会一场。

 

  焦虑的时代背景,让中国的中产群体易于“流产”,极其脆弱。物价上的小风浪,经济环境的小萎靡,都可能在他们那引起“蝴蝶效应”,让其生活猛跌。而关怀、同情、平等等普适的中产阶层价值观,也久未成型。

 

 

 

  中产阶层像是雏形初现的零落花草,跟社会土壤密不可分。易宪容先生曾鞭辟入里地说:“我国中产阶层的形成不在于民众的知识教育水平、个人能力以及拥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培厚中产力量的制度――看这种制度安排是扩张民众生活权利的空间,还是抑制、甚至剥夺”。因此,只有制度滋养跟上,“中产”才能健康生长。

 

 

 

  美好的中产阶层,离开了利益配置平衡、保障机制完善的肥沃土壤,都是一碰即灭的泡沫。而自嘲“工资白领化”、信仰空心化的我们,也只能面面相觑:亲,你“被中产”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