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陪杨过在山洪中练剑:【浴火重生●独有熙凤】【转】红楼梦忆-87《红楼梦》拍摄散记(邓云_王熙凤吧_贴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00:05
【浴火重生●独有熙凤】【转】红楼梦忆-87《红楼梦》拍摄散记(邓云
注册
|
登录

新闻网页 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

进入贴吧 进入i贴吧 贴子搜索
吧内搜索 | 帮助
',1)">
百度贴吧 >王熙凤吧 > 浏览贴子
吧主:梦呓婕恋婕菲儿超黑牛牛同学
快速回复   切换到经典版
贴吧投诉
王熙凤在线观看
以色列Amiad供应过滤器以色列Amiad过滤系统供应过滤器,可满足各种水过滤要求.供应过滤器 用于化工业,石化业,电厂,钢铁业,食品工业,纺织业..www.taixing.cc
无锡华滤空气过滤器厂专业生产各种粗,中,高效过滤器,空气过滤器,空气净化器,的专业制造商.产品广泛应用于电 子,化工,精密机械,食品,医药,..www.hyglq.com
多介质过滤器 同力达集团多介质过滤器(凝结水回收)国家资金扶持产品公司服务宗旨:同心协力,达到顾客满意www.tldjt.com
美国阿姆斯壮高品质过滤器阿姆斯壮过滤器,全自动清洗能快速过滤专业设计制造及技术咨询,优质的售后www.armstrong.com.cn
专业生产 高品质 强磁过滤器沛德水处理磁过滤器无..要停机即实现过滤,磁化,排污,维护,保养等多种功能.磁过滤器手动不耗能,自动无人控, 还具磁化功效长.以最佳的质量,最优..www.cnpeide.com
过滤器生产厂家-大连大明工业有限公司大连大明工业专业生产过滤器.产品质量保证,价格实惠,放心选购. 电话:0411-89423777www.d-valve.com
宜兴东升环保专业生产无阀过滤器东升环保无阀过滤器质量优良,且使用寿命长.通过国内外权威行业机构检测,认证!www.dshbtl.com
优质过滤器 首选河北福瑞达福瑞达致力于过滤器的设计,开发制造于一体的企业.公司可跟据用户的需求定做. ,采用CAD和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使过滤器产..www.frdtyq.com
pe过滤器 品质有保证,生产pe过滤器用超高子聚乙烯为主原料,不用粘合剂,具有广泛的化学兼容性. 经科学配方高温烧结而成,过滤层厚,工作压力高时..www.xdxkj.com.cn
世杰膜陶瓷膜过滤器保证高品质 高性价比陶瓷膜过滤器技术与陶瓷膜设备,专业研制生产无机陶瓷膜管,无机陶瓷膜组件,无机陶瓷膜. 分离设备,陶瓷膜过滤器,反渗透膜设..www.sjm-filter.com.cn
热门动漫榜单
转贴次数:1
共有49篇贴子
12下一页尾页
【浴火重生●独有熙凤】【转】红楼梦忆-87《红楼梦》拍摄散记(邓云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1楼


0

2010-7-21 07:39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2楼
邓先生的《红楼风俗谭》,围绕《红楼梦》里的风俗故事信笔写来,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至琐至细,无不包藏,头头是道,洋洋大观。
红楼梦忆------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散记
【二 白发“红”缘】
“新添华发双鬓,都是为红楼”
虽然不是好词,但我说的是实话。由1984年2月开始,在苏州角(lu)直拍序集的镜头,到1986年9月底全部完成,实足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除去演员训练班等准备工作、案头工作时间不计外),共拍万把个镜头,严寒酷暑、起早摸黑其辛勤劳累,真可以说是笔难尽述。导演王扶林同志两三年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他头发白多了。我也明显地看着他两鬓自发增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但这不是“等闲”白了,而是为“红楼”白了。为了祖国这份伟大文学遗产——《红楼梦》的普及,为它变为更形像的电视艺术,新添几缕白发,是值得的。“白发”,是三年辛勤艺术生涯的甘苦见证,也是三年辛勤艺术生涯的欣慰收获。
说是三年,其实还不只三年。早在1982年秋天,在上海漕河泾上海师范大学。(当时还叫上海师范学院)召开的第三届《红楼梦》学会年会上,王扶林导演就特地到我房间中找我谈话,讨论把《红楼梦》改编成电视剧、筹备拍摄等问题。屈指算来,实足也还不到三年半的时间。他现在两鬓花白,而当肘却还是头发乌黑,风度翩翩呢。
这是我和他初次见面,是红学会秘书长胡文彬兄介绍的,但他并未同来。二人初见面却都是自我介绍。当时谈到最后,一致感到:把《红楼梦》拍摄成电视连续剧,是极有意义的。但是原作的艺术界境太高,改编拍摄,条件距离太远,困难太多了。当时他还说笑话:不但钱是个无底洞,不知要花多少,而且这个宝玉,一会儿谈诗论文,象个大人,一会猴在风姐身上,倒在王夫人怀里,象个孩子忽大忽小,似男似女,上哪里去找呢?
在第三次红学会期间,我们谈过两次,此后,一隔就将近一年半,再未见面,也无联系。1983年秋,在南京开红学会年会,扶林兄未来,只遇见编剧之一的周雷兄,告诉我剧本已写好,准备开拍了。我听了很兴奋,但因同此工作无关系,只是一般的祝贺而已。其心情不过象—个一般的“红迷”,特别关心此事而已。
我怎么会和《红楼梦》电视剧再结艺术姻缘呢?那是在1984年春节前五六天,天气很冷,我正在我那六点三平方米的小屋中哈冻写稿。忽然一阵叩门声,我拉开房门一看:一位不认识的、穿棉军大衣的姑娘站在门前,自称是《红楼梦》电视剧组的工作人员,带来了编剧周雷的亲笔,找我有事;我一看信,原来是要我去苏州“准备”一条二百年前的街道,街上要布置种种摊贩……
事情很突然,但我义不容辞。第二天下午;我和三位同志一齐赶到苏州,开始结“红”缘。
【三 姑苏岁暮】
多亏了苏州老友,画家、诗人王西野兄帮助,使我能在苏州广结“红”缘,完成了剧组的任务。
那天下午,我们匆匆赶到苏州,下榻姑苏饭店。当晚,即和西野兄研究工作,要布置十条二百多年前的姑苏小街—-《红搂梦》):中写的是:“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实际可以看出是以“七里山糖”的山塘街为背景的——都应该有一些什么摊贩,先草草作计划:什么卖桃花坞年画的呀,卖虎丘泥人的呀,支着绣床卖苏绣的呀、卖糖粥的“骆驼担”呀以及卖花、卖鸟、测宇,算命等等,一下子罗列了几十种。这时离开拍不过半月左右。这些古老的摊贩,稀奇的道具,该到哪里去找呢?决定第二天邀请几位能帮忙的开个会。
恰巧第二天是星期日,又是农历□月二十七。家家忙着准备年菜。而那天又下着大雪,事情很急,只好包了个车,冒雪挨家把客人从厨房中请了来。都是熟朋友,大家一听说拍《红楼梦》电视剧,都感到很兴奋,愿意主动帮忙。
苏州刺绣研究所主任,著名画家,刺绣专家徐绍青兄,把所中珍藏的乾隆年间木版桃花坞年画和康熙,乾隆年间的绣品、帐沿,衣裙、荷包等都拿了出来,并由研究所中年轻的女刺绣家来担任临时演员,届时摆摊表演。苏州博物馆领导也大力支持,拿出馆藏清代前期的虎丘泥人——俗名“落架”来参加摆摊,井由馆中的一位会捏泥人的老先生充当临时演员。这种泥人就是《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所写:“一出一出的泥人儿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不禁笑起来了。”
这些用泥捏的人头像,加上粉彩,与真入画部颜色神情一样,身体不用泥捏,而是木架子。外穿小衣服,衣服还可以按季节更换,配上小桌子、小椅子,象生活行乐图一样。我读了几十年《红楼梦》,还是第—次见到这样的泥人小像。
沿街叫卖赤豆糖粥、馄饨等的“骆驼担”也找到了。这种古老的竹制小贩担子在苏州街头已消失多年,这次好不容易找到一付。这种担子造型特殊,两头翘起,一头下面可放小火钵,上置锅于,保持温度,一头有小架子、小柜等,可放碗、筷、调匙等;中间毛竹片扁担,扛在肩上,十分轻巧。而放在地上,样子象匹骆驼,所以叫“骆驼担”。这种古老的带有江南地方色彩的吃食担子,也象北京旧时的馄饨担、杏仁茶担一样,使用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北京的是木制,而“骆驼担”则是竹竹制,更为轻巧。
在电视播出了,看见荧屏上的“十里街”、“甄士隐”门前的摊贩,不禁想起前景,感到真象是昨天的事一样。

2010-7-21 07:39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3楼
【四 十里街·葫芦庙】
早在我去苏州之前,剧组美工人员已经开到水乡古镇角直。经过个把月的努力,场景十里街、葫芦庙、甄士隐务一都搭出来了。剧组人员是过了春节陆续南下的。全班人马到齐,已经是灯节之后了;而且先在嘉善一所旧宅子中拍了一些甄士隐家中书房内的镜头,然后才来到角直。
角直,这个姑苏城东南六七十里路程、金鸡湖畔的小镇,却是大大有名的。从现代来说:它是叶圣陶老先生年青时出教书的地方叶老的创造生涯,是从这里开始的,早期在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不少都是在这个幽静的小镇上写成的。当年到这里不通陆路,只有水路。要坐着脚划船,哗啦哗啦地划来。
角直,有极著名的古刹保圣寺。庙中的罗汉据传是唐代杨会之所塑,是我国最古老的塑像,比著名的元代刘元塑,还要早二百多年。半世纪前,这著名的罗汉堂已残破不堪,罗汉像也只剩下八尊。后来叶恭绰先生倡导,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设计施工,把残破的罗汉堂,改建成为陈列馆,加了防火 、防水措施,总算将这珍贵的古文物保存下来。而更重要的是对塑像本身,未加任何修补粉饰,保存着原有的神态风格。这就叫作 “整旧如旧”,是保存古文物的典范。可惜的是,不少人不懂这点道理,使不少古建筑在修缮中反而受到破坏。
角直,如再往上追溯历史人,那就更久远,可以远溯到唐代。名诗人陆龟蒙的故里,斗鸭池的所在地。不过这些不必多说了,所要说的只是《红楼梦》。
《红楼梦》一开始写的不是京城,却是苏州:
按那石上书式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房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甄”者、真也,“费”者、废也,“士隐”者、事隐也。读者可鉴,《红楼梦》是假的;而这姑苏城、阊门等等却还是真的。但在今天苏州阊门外,又如何能找到二百年前的仁清巷、葫芦庙呢?——自然这又是假的了。
角直小街,不足一丈宽。古老的石板路,却很热闹,路顶头便是河,狭窄的小街尽头对着一座高高的小石桥,在石桥搭一个小牌楼,与上三个字,便是十里街了。街中间转进去,一条短巷, 一座古刹,便是著名的保圣寺,寺门换块用“米波罗”塑料作的匾,就是葫芦庙了。妙在庙门前有座古老的石井,而且还有井亭,正好让小沙弥打水,古老的意境多么理想啊!
“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梦》中,真真假假,谁能弄得清呢?第一、二集中有不少镜头,请观众在荧屏上细细地去观赏研究吧!
【五 开机典礼】
在角直除去拍十里街、葫芦庙、甄士隐家门前诸场景外,还拍了一场贾雨村升了县太爷,“乌帽猩袍”,坐着大轿上任一这场戏是在角在东南面河道队一座古老的大桥上拍的。机事’轿子缓缓地由桥上下来,镜头推近,现出纱帽红袍、端坐在桥中的贾雨村的上半身。贾雨村一出来作官,《红楼梦》第二回写道:
原来西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进士,选人外班,今已升了本县太爷。
“大比”是在京城举行的、“会试”。春天举行。先在贡院(即国家考,场)考,取中的发一榜,再到皇宫考,分出等级。三等的泛称“进士”,分配工作。“内班”在京城各部报到,分配当差。“外班”到会省的县中作县丞(相当于副县长)、教谕(如教育局的职责)、以及小县知县(全称“知某某县事”。官场中客气称呼叫“大令”。百姓称“县太爷”、“大老爷”等)。然后再升知县或大县知县。所以原文文叫“今升了本县太爷”。知县是七品官,下面还有八品、九品的小官,到“九品”为止。下面极小官吏均叫作“未入流”了。孙悟空的“弼马温”,就是“未入流”。贾雨村穿明代的官帽。乌纱帽,大红圆领,七品补子。但《红楼梦》作者预先声明他的书无朝代可考,所以不明写明代或清代官服,只写“乌帽猩袍”四字。猩是“猩猩红”。据说染红色加“猩猩血”之后,可以永不掉色。

2010-7-21 07:39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4楼
顺便说个笑话:演贾雨村的刘宗祜同志人很高大,美工同进租地坐的那顶轿做的很结实,都是好木头,份量很重。角直中学的同学作临时演员抬轿子,十分吃力。而拍摄时,一遍两遍拍不好,坐轿的“官”很舒服。而把抬轿的同学却给累坏了。现在想想,还感过意不去。
拍这场戏时,作为整个t红楼梦》电视剧拍摄的开机典礼。总监制戴临风、电视剧制作中心阮若琳、副总监制胡文彬、编剧刘耕路等几位同志,都由北京赶来参机。在大桥下面,摆了一排椅子,面对拍摄现场。地方领导和大众电视等报刊的记者也都来了,看热闹的群众也很多,场面十分热闹。
这天天气很好,但过了一天寒流来了。原想“二月春风似剪刀”,谁知江南水乡农村春天的寒冷,是十分“结棍”的。北京的客人以为南方比北方暖和,换上春装,衣冠楚楚地到角直来了。而角直小地方,没有取暖设备的高级旅馆i,只有江南式的客找、招待所。住在上下飕飕透着冷风的小客栈中,在北京暖气房间住惯的人,犹如置身于雪柜中,实在受不了,都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了。最后闹元霄、火烧葫芦庙等大场面他们都未参加。
角直最后大场面。直拍到午夜三点多钟才结束。完成了”《红楼梦》电视剧最早序集的拍摄任务,实际等于“练兵”。这时宝、黛、钗是谁还不知道呢。
【六 记得祝愿词】
如果用工业上的术语说《红楼梦》电视剧的拍摄,那它就是流水作业,或是多条流水线同步进行。在角直拍摄的同时,找演员的人员已在全国各处开始一一“选美”了。
坐惯办公室,或习惯于上班、一下班三班倒的人、是很难想象影、视摄制组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的,在摄制现场中,没有什么上班、下班、星期天休息等等。演员没有戏时,还可以休息、看书学习等等。而导演、摄像等工作人员,那只要一到现场,是一刻也不能分神的。需要工作几个钟头,就得全神贯注“战斗”几个钟头。一如第亿、二集中出现的闹元宵、龙灯、喷火等场面,原来资料拍得很多,那场戏几乎紧张了一个通宵。有时沉重的摄像机要扛在肩上,跟着场景转,而且还要爬高、跪下来、矮下身来……亏得摄像李耀宗同志是位棒小伙子,体力差一些是于不了这个的。说真的,这活儿真比拍电影的摄影师费力多了。
不止此也。在奇冷、奇热、风中、雨中、泥泽中都要拍摄。如在《红》剧的《简介》中,凤姐死后被狱卒拖着尸体在雪中行走的场面,那便是在东北哈尔滨野外雪地上拍的,零下三十度。摄像机在露天工作二十分钟,便拿到房中暖一暖。一进热屋子,摄像机外壳便象雪柜中的冰室一样,立刻蒙上一层雪白晶莹的霜。其次,读者可以想见了。由此一点,我也想起用视剧《今夜暴风雨》拍摄的艰苦程度。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是否能尝到这些滋味呢?
角直拍摄告竣,回到苏州,小住二三日,但并没有闲着。在网师园、寒山寺,各拍了一些镜头。一、二集中,有一个甄土隐抱着小英莲摘“吊金钟”的镜头,就是在网师园拍的。
拍完之后,又到天池山、同里等处采景,这可以叫作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吧。因为这样大的戏,要找一些理想场景,不花很大的精力去采景,是不行的。不过这两处采景结果,未能找到大量理想的镜头,便匆匆而去了。只在同里一所破旧的明代古老宅子中,推开里院前小门。忽然一片红光呈现眼前,原来是一株高过屋檐、有一二百年树龄的盛开的木棉花,招展于料峭的春风中。我笑着对摄像李耀宗何志说:“这不是《红楼梦》中的场景,倒象是《聊斋》中的意境……”这一瞬间红艳艳的光华,给我留下深刻的梦幻般的记忆。
这次我送给导演王扶林兄一首《满庭芳》。词云:
甲子逢春,红楼旧梦,先生自是情亲。一天烟雨,佳节过吴门。依样葫芦景物,华灯照,疑假疑真。痴心在,东风欲舞,白发亦销魂。 涕痕。知几许,葬花翠袖,修竹一罗巾。把场面安排,妙手传神。莫负芹翁十载,谁记得,黄叶孤村。向空碧,银河万里,珍重问兰因?
开拍时的这首祝愿词,和今年写的惜别词, 正好前后辉映。
2010-7-19 15:40 回复

2010-7-21 07:39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5楼
【七 开讲江南风俗】
早在1984年8月初,在苏州角直拍序集时、编剧周雷同志就对我说,他就要赶回北京准备演员训练班的教学工作去了。并约我安排好时间,去北京给演员讲课。
几周之后,接到他的来情,说是演员学习班已经开学.十分隆重。当时王昆仑老先生还健在,也来出席了开学盛典。王朝闻先生、周汝昌先生等都来参加了。信中还说:原约我讲“北京风俗”等等,现因这一专题,已请朱家缙先生讲了,要我讲一下《红楼梦》中的“江南风俗”。
4月上旬,我到了北京。剧组演员训练班驻地,在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残石后面,一个全是平房、小有庭院的招待所。记不清是什么单位办的了,不过,也无须我替它扬名,因为它后来自己大大地扬了名。那便是在6月份发生了食物中毒事件,不少剧组小演员都送了医院,差一点出了人命。
头天到了北京,第二天就开讲。题目就是“《红楼梦》中的江南风俗。”
招待所中没有教室,讲课的地方是一间大会议室。听讲的人,有的坐沙发,有的坐折叠椅;讲课的人坐在沙发上,面对大家。坐在沙发上讲课,在我大半辈子粉笔生涯中,却还是头一次。不过这也有缺点:边上靠墙竖了一块黑板,要站起来写字,就比较费劲。
沙发前放了一个茶几,茶几上放一台录音机,一边讲,一边录音。管录音的是后来演湘云的郭霄珍,她原是安庆黄梅戏剧团的小演员。当时我并不知道,只看见个穿着黑色线衫的朴素的圆脸小姑娘,提着个录音机,一声不响,腼腆地坐在茶几边椅子上,把录音机放下,插上电源插头,又上好带子——一切都较文静、安详,似乎还没有显现出“湘云”的豪爽劲儿。
我本人是北方人,而从小却和世居北京的南方人作搬居,长大了又久客江南,岳家也是浙江人,风俗之南北异同,在情趣上感受也特别深。在前人的文学历史作品中,南北异趣的作品,我都有深切感受。既喜欢吃饺子,也喜欢吃圆子;既领略“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苦寒,也钟情“飞人梅花香不见”的清冷;既爱读《燕京岁时却,也爱读专写吴下风俗的《清嘉录》……从某种程度讲,我是一个“南北和”,但从某种程度讲,我又是个“南北异”。
像我这样的人,讲“《红楼梦》中的江南风俗”,不是天造地设吗?坦率的老王卖瓜,还是可爱的——读者以为如何呢?
《红楼梦》中风俗习惯,大部份都是北京的,也有不少部份是受江南影响衡其故安在呢?很简单:“北京风俗”不等于北方凤俗。曹雪芹写《红楼梦》时代的那个北京城——也就是明成祖永乐年间修的那个北京,到他写出时,已作了三百五、六十年首都。江南人、江南风俗大量影响首都,《红楼梦》中怎么能不写到呢?这次讲稿,后在北京续成,曾经发表在刊物上,现在收在《红楼风俗谭》一书中。
【八 课内课外】
在我讲课之先,北京不少先生们都已讲过了。不过他们儿位都家住北京,讲时接来,讲完送走,没有住在所中的。只有我是从上海来的,讲在所中,住在所中,比较方便。但远道而来却不容易,因此应周雷兄之嘱,又讲了好多次,这都是在原定讲题之外的,如各种游戏。诗词格律等等。可惜这几次讲课,事先未写好讲稿,而讲时却又偏偏没有空自录音带了,没有录音,事后未能回放笔录整理成文。
因我住在所中,不但讲课方便二随叫随到,而且提问方便,学员们随时可以到房间序来找我,这样很快便和学员们熟悉起来了。真象曹雪芹所写,这些学员们正是“混饨世界,天真烂漫之时”。虽然学员们实际年龄比曹雪芹所写大观园中的女孩子略大些,但也大不了多少。有几个当时只有十九七岁。个别大的也不过二十三、四岁,一般都在十八、九和二十之间,真可以说是锦绣年华。得到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讲课的都是各方面的专家,又是这样富有思古幽情的学习地方,真比上什么着名大学还难得。

2010-7-21 07:40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6楼
她们和他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东北远到哈尔滨,西面远到成都,江南南京、上海、扬州、杭州、安徽、合肥、安庆,还有远到南宁、昆明的……祖国各地,济济一堂,都是未来的“大观园”中的娇客。
因为我是江南来的,不少南方的便和我谈“乡谊”,如后来演袭人的袁玫。她是安徽省黄梅剧团青年演员,家住安庆,在上海拍过电影“女驸马”。同我聊天,总是“咱们南方”如何如何了。这样的姑娘也还有好几做.前期演迎春、后来考上电影学院的金莉莉.是杭州郊区余杭县的农村姑娘,更欢喜和一我谈杭州一本来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怜牙利齿的杭州姑娘,老实说,她也不大象“二木头迎春”。
与此相反,北京姑娘,知我是“老北京”,说的一口京话,谈起来便也同老乡一样了。学员中不少位都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如演妙玉的姬培杰、演司棋的古彤。古彤怯生生地拿了她写的旧体诗习作本子给我看……
演凤姐一举成功的邓捷,原是四川省川剧团的青年演员。正好住在我隔壁房间,和金莉莉、袁玫同室,谈起川剧,十分兴奋。多少年前,全国戏剧汇演,我看过。名川剧演员演出的《秋江》,近年又看过川剧电影。谈论兴高采烈之际,承她不弃,为我在走廊中曼声细唱《活捉王魁》中焦桂英的唱民而且还走了身段,没有乐器伴唱,反而更清、更淳……
【九 春风夜话】
二十天来,除一次骑车漫游圆明园残地 其它绕朝暮暮,在那名园林莽残址中散步了多少次,也记不清了。而其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次,便是在大水法残石储月下的闲谈。
那是一次怎样的闲谈呢?不妨先抄我一首词牌“小序”,以见当时情景:
甲子四月初五日立夏,黄昏后,与周岭兄等闲步圆明园废址林莽间,漫谈烧因故事。余道及那拉氏杖杀汉官人四春惨状,相与太息者久之。不觉瞑色四合,新月欧残,夜已阈矣。因谱《摸鱼儿》志之。
从这小序中,读者可以约略想见当时的情景。这里不妨再细说几句。招待所中住了几天,讲了几次课,和学员们十分熟悉了’很快形成一种习惯。郧早晚之间.一同去圆明园旧址的荒僻小径上去散步 或是边秀边谈,或是立在那里闲聊。环境、季节那样好,大家又有着共同兴趣,而又没有任何拘束,走如古人说的‘四类具、二难并”,所以谈起来,特别有兴趣。不过这种闲谈,大多是她们提问、引头,而由我来谈。联系眼前的废园,那还是谈圆明园的话题最多。由国的被焚毁,谈到西太后那拉氏,又由那拉氏谈到宫中情况,各种制度、礼仪等等。我当时也有意多谈一些这方面的情况,意在给她们一些启发,唤起她们的想象——甚至可说是种种幻想,这对演好《红楼梦》中的随便哪个角色,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小序》所说之“夜话”,参加者除周岭见外,记得尚有哈尔滨姑娘、后来演夏金桂十分成功的杨晓玲,后来一直做场记的李曼。还有两三位是谁记不清了,散步回来,立定在“大水法”残石边,听我讲说故事,主要讲“四春”故事。
清代宫中不能有汉人嫔妃,但清代宫庭从清初即从江南苏州、扬州购买女子。圆明园中一般可以不按宫中规矩,所以圆明园中有汉女宫人。咸丰皇帝奕泞最宠爱四个汉女,分居四大景之一。居“搂云开月”者名“牡丹春”,居“杏花春馆”者名“杏花春”,居“武陵春色”者名“武陵春”。另有“海棠春”园册无名。当时宫中号称“四春”,均系供奕泞玩弄躁据之汉女。据传后来“四春”都被那位氏活活杖杀……听者动容,谈者忘倦,不觉夜已深矣。回室便填了这首《摸鱼儿》,词云:
立斜阳,废池嘉树,闲将风月评说。惜春光景,丁香花下,多少落英如雪。眉样月,暮然见,一痕曾照残宫阁。西山清绝,妩媚更无言,朝朝暮暮,相见应难别。 前朝事,戎马俊格火烈,霓裳顷刻消歇,雕云按月开明镜,肠断统年华发。伤碧血,夜阑处,水边似听人呜咽。摩挲断碣,剩未了情,寻思他日,再看野花发。
2010-7-19 15:40 回复

2010-7-21 07:40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7楼
十 曹雪芹纪念馆
在5月1日劳动节前,剧组为学员们安排了一次参观、游览。游览香山,参观大
观园沙盘模型,参观曹雪芹纪念馆。
那天大气特别好,一路新绿宜人,春花似锦。两部大旅游车,把学员和工作人员们全部送到香山脚下静宜园门前。四、五十位穿着新式春装的姑娘,像一簇艳丽的鲜花一样,使香山脚下密如蚁阵般的人群,目为之眩……
我也有近二十年未逛香山了,突然发现香山门前比昔对厂甸门前人还多,还挤,我真有些愕然了……
望着鬼见愁顶上细如米粒排队等乘缆车下山的人群,我早已无意游山,只在下面转了转——这次活动只有参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观园沙盘模型,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是一座十几平方米大的模型,是以《红楼梦》中“宝玉题对匾”、“元妃省亲”,“刘姥姥逛大观园”、“检抄大观园”等回目中所写的路线制作的。按一定比例制成的建筑沙盘模型,不同于中国传统营造中的“烫样”,而是点缀了花木人物的工艺模型。原来模型中有四百多个不到一寸高的仕女小人,装饰在各处,据闻是六十年代一位七十来岁高手老艺人制作的,其精美可以想见了。
这个模型1964年曾运到日本各地展览过。国外展览回来,没有与国内见面,就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打人冷宫了。扔至仓库中,十分幸运,没有被破坏;三中全会之后,重见天日,只是搁置年久,损坏不少。“小人儿”也坏了,遗失了不少,展出前要加修补。而原作老艺人早已成为古人了,岂不可叹?——这个模型,就是今天在北京新建大观园的雏型。
曹雪芹纪念馆,那真是个极为萧疏、爽朗、.风景优美的所在。面对香山、西山,峰峦起伏,一派绿意;门前不远,一条小河,流水淙淙而去;侧面望去,看见的是半山间昔时八旗屯兵的残破营垒;短短的院墙小街门前,乱石砌的台阶,有几株标志着岁月的老槐树,浮着春光中的嫩绿,闪着日影中的游丝……这个处所,不论真假,都可以想象“举家食粥酒常赊”、“不如著书黄叶村”的曹雪芹了。我徘徊、低回者久之,也写了一首《永遇乐》,词云:
黄叶孤村,我来偏是,春暮时候。四望青山,迎眉嫩绿,照映阵如绣。古槐陋巷,闲花野草,午韵消磨清昼。小门中,纸窗土坑,待除两杯村酒。 思量旧日,斯人幽独、虽唱秋灯户液。收拾繁华,唯余憔悴,风月随更漏。著书情远,析声哀怨,文字漫留身后。任流水,年年绕屋。落红漾走。
十一 首次小品练习
演员第一阶段学习,主要是学习《红楼梦》,理解《红楼梦》;第二阶段学习,则题习表演艺术;调个阶段之间,有第一次小品练习。目的是为第二次、第三次打下基础。
在演员学习班的前一阶段,导演在家忙于写分镜头本子,没有到训练班来。直到小品练习那天,他才赶来见面第一句先问我:
2010-7-19 15:41 回复

2010-7-21 07:40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8楼
“老兄,你看这些演员怎么样!”
说笑之间,又似问话,又带自豪。
“真不容易,聚集了这么多‘大观园’中人。”
我的回答,既表示赞赏,又道出艰辛。
演员们作第一次小品,准备是十分认真的。因为都十分熟悉了,所以接连不断地拥到我房中来问长问短。
第一次作小品,初步显示了这些姑娘们的表演才能,如后来全剧中发挥大作用的陈晓旭、邓捷、张莉、袁玫、成梅、周月。刘继红、郭霄珍、郑挣、姬培杰、陈剑月、杨晓玲等,都作了很充份的表演。不过这次小品,只是给人留下了初步印象,还未定“终身”呢。但就是这次初步印象,也使人能感到谁的“戏”多,谁的“戏”来的快;而另一方面,也使人看到明显的差距。
这些演员,从年龄上说,都比较接近大观园中女孩子们的形像;从外貌上说,都是十分漂亮的。但有此条件,并不能说就能演好戏,更不能说就能演好“红楼梦中人”。年龄。外貌固然重要,而不能演戏,表情出不来,也是枉然。学员中有一位姑娘,只有十六、七岁.’最小,长相十分美。但是作不来戏,不要说正面,背影都站的不是地方。怎么办呢?只好割爱,十分遗憾了。原因就是:选演员不是选美;而是要选出个性,选出戏。不过就《红楼梦》来说,年青、美貌,当然是必要的。人到中年,纵然名气再大,演技再高,对于“十二金例说来,那也是无能为力了。这是剧组坚决选用年青新演员的道理。
在后来,有的报纸记者,问演员看过几遍《红楼梦》。其实剧组的演员在学习班中。就是把《红楼梦》当作教科书的。讲原作时,要看《红楼梦》;练习小品,以及后来写角色自传和长期助演出过程中,也都是随时翻阅原作的。所以演员回答记者也妙:我们自己也不知看了几遍。其实,这还不只是看几遍《红楼梦》的问题。而更难解决的是;时代隔阂问题,古老文化的修养问题,传统闺秀生活与现代青年女性生活的差距问题……戏好演,而生活更难于表现。回头一看,差距在此啊!真正达到曹雪芹的艺术标准,又谈何容易!因此只能是各种程度的“近似值”,不可能奢望出现“等号”的。
十二 小谈服装
圆明园讲习班在第一次作了小品练习之后步转入第二步学习内容,重在表演艺术的培养,以便第鳅作小品认定脚色。我因上海原单位有课,要赶回去,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挥手向这残破的历史名园告别了。虽然时间短暂,却仍难免依依惜别之情。临行前,制片主任任大惠同志,当时是演员讲习班的负责人诚恳地问我意见。我也坦率地说:招收的这些位青年演员太好了,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很难得;因而责任也就更艰巨。培养人比建设大厦还要难,何况这些年青姑娘……如今,、拍摄任务完成了。《红楼梦》在全国播放,引自了热烈的反响。演员们都艰辛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演出任务,各人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有的人考上了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深造去了;有的又担任其它戏的重要角色,走上新的岗位……但是也有极个别的学员,因了不应该发生的事,不得不半途而废,离开剧组……回想三年前我的话,对于后者说,也不是杞人之忧,多少有点感慨与惋惜了。
临上火车前,我特地约了胡文彬兄和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同志和司机同志,在新侨饭店吃了顿便饭。因为我住在圆明园,他们都在城里。我在京期间,一直没有很好叙谈过。想在这里一边吃饭,一边好好谈谈。再有这里离火车站近,吃完饭正好上车。就是说一举数得。
大家谈论的中心,集中在服装设计上。我想《红楼梦》中的人物造型,服装是一个大问题。纱的、单的、夹的、棉的、皮的、家常的、出客的、喜庆的、办丧事穿的、有品位的、没有品位的、主子的、奴才的、绸的、缎的、镶边的、刺绣的、绎丝的……名目繁多,数不胜数。而《红楼梦》又是一部不标明故事朝代的书(写书时代虽然明确,而故事中却对此点十分隐晦),在服装描写上,也明显地看出其用心。写王爷服装“白管缨银翅王帽”,全是犁园妆束;写有品位的,则是“按品大妆”,一笔带过;只有写到姑娘们、丫头们这群女孩子的服妆。才十分细致,衣裙楚楚,代表了作者当时生活中的服装。
《红楼梦》电视剧在历史背景上,要求的明清之间,服装设计便按此要求制作。总的是突破戏剧框框,作出“活生生”的服装,要生活化、要美、要华丽,能够显示出《红楼梦》的风格。
这次谈话,十分热烈,不觉忘了时间。经司机同志提醒,才连忙想起去车站。而车票却因故丢在招待所,未带来……一付狼狈相,现在想想还可笑。多亏司机同志帮忙,才顺利赶上火车,回到上海。

2010-7-21 07:40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9楼
十三 上海找“宝玉”
圆明园演员训练班,在六月底告一段落。演员们所担任的角色都已分配好了:陈晓旭演黛玉、张莉演宝钗、邓捷演凤姐等等,已成定局。这作为训练班的第一阶段,也可以叫作第一学期吧。天气也很热了,便放了假,演员各国各家,等候通知。
这时我不在北京,我在上海。
而剧组呢?虽然林妹妹、宝姐姐、凤丫头等都有了。但那还是演不成“红楼梦”呀!宝哥哥还没有呢,让林妹妹怎么办?“老祖宗”还没有呢,让凤丫头怎么办?还有薛姨妈、刘姥姥……不少戏很重的人物,都还不知道在哪省哪市、何街何巷……不止此焉,导演力量也感到不够,如果双机同开,一位导演怎能有“分身术”?
7月间,好多家报纸登出了寻找“宝玉’的新闻,一时成了全国影视迷们极感兴趣的花边消息。毛遂自荐者大有人在,据说投书北京报名参加“宝玉”角逐——甚至可以说是“竞选”者有一两万人之多,剧组不得不成立了群众来信组,专门处理这些“宝玉候选人”的来信。连远在上海、僻处沪东斗室的我,也收到不少封不相识者的来信,还附了正面、侧面拍摄很漂亮的照片。青年人爱慕影视艺术和《红楼梦》之痴心,于其笑容中宛然可见——不过遗憾的很,哪里用得了这么些贾宝玉呢?——上万名“宝玉”,一二三……报数,那不要编成一个“红楼梦”师了吗?——真是大笑话。看来这个广泛徵求群众来信的办法,还解决不了问题,还要下功夫大海捞针去找、找、找……
但是找的人可就太艰苦了。负责找“宝玉”的顾凤莉等一路人马,由浙江温州、杭州等地方绕了一个圈子,来到上海,打电话给我,约定见了面。那些日子正是高温天气,每天三十七、八度以上,旅途劳累,热得真够呛!我还陪她在上海看了一个“小宝玉”——自然不行。
不过正在这时,北京传来惊人的消息,“宝玉”基本上已找到了——“红楼梦天下事大定矣”,这时大家稍微松了一口气。
顾凤莉同志是北京昆剧团的名演员,是上海戏校昆剧班毕业的,和现任上海昆剧团团长的华文聪同志是同学。二十五年前,王昆仑先生新编昆剧《晴雯》,就是她演晴雯。当年这台新昆剧,剧情缠绵,演员都是新毕业的学员,都是南昆“传”字辈老演员的得意弟子,风华正茂。顾凤莉演晴受哄动京沪时,只有二十岁。二十五年过去了,美人迟暮;而当年“晴雯”,却又为今日“红楼梦”焕发青春,这就是今日不同往昔值得珍贵之处。
十四 “红楼西席”
1984年7月末,我又回到北京。未在城内耽搁,当天即趋车去八大处北空招待所剧组驻地。直到9月初离开,在此共住了四十来天。
工作情况,大体可分两个阶段:开头两周仍是请专家来给学员讲课。当时各个学员所饰演的角色都已派定,各人心中有数,听起课来更专一,也就更容易提高了。记得课程都是周雷同志安排的,除让我讲了“礼仪”和“衣、食、住、行”等专题而外,还请了冯其庸、张华来、周汝昌、蒋和森等诸位先生。

2010-7-21 07:40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10楼
第二阶段是演员写角色自传和作所担任角色的化妆小品,类似舞台剧的正式上演之前的彩排。这是正式开拍之前的最后案头工作,也是每个人十分重要的最后准备阶段,似乎也可以比作训练阶段的最后“冲刺”吧。
演员写角色自传,每个人都是十分认真的,主要角色如此。次要角色也如此。比如饰演莺儿的刘玲玲同志,虽然所演角色戏并不多,但她却写了很长的角色自传。当然她的文化基础较好,但认真研究,却是更主要的。去年她在完成了演出任务之后,已考入戏剧学院深造去了。
因为我住在招待所内,和他(她)们朝夕相处,所以写角色自传时期,我房中川流不息,来问问题的特别多。原稿拿来让我修改,我便给这些小演员们改起稿件来,似乎真是以“老师”自居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教了半辈子书,最后当上了“红楼梦”中的教习,岂不更加“危险”,岂止“患”而已哉?不过,说来似乎超过了贾雨村、贾代儒,因为前者只教一人,后者却只教男学生。我教的比他们范围更广了,说句高级文言辞:“岂不懿欤!”我真想刻块“红楼西席”的闲章,但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刻手。读者中有哪位能与我结此“金石缘”呢?
所住招待所在“八大处”西北面。八大处”是北京西山有名的风景区。招待所在一个山洼洼里,四望群山环抱,风景很好。由住楼到大门这段路散散步是很好的。饰演探春的东方闻樱女士,是一个十分好学的青年。每天晚饭后,她总是约我在这条路上散步,顺便让我给她简略地讲中国通史。这种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边谈边走的讲课形式,在讲者与听者都是一种信然自得的境界。而学校教育却总是关在千篇一律的教室中讲授,讲者絮絮,听者昏昏,辜负了数不清的春秋佳日,实在似乎是人生最大的一种损失。
这条路上,有几棵大村,一是偃松,二是老槐。偃松长得很低,却很大很老,树龄大约最少在二百年以上了,不知是清代哪位王公贝勒园林、坟主的株物。因为西山这一代旧时园林、莹地是很多的,能种这样偃松的人家,自然非比寻常。清代最着名的是宣南慈仁寺的偃松,是当年王渔洋赏识过的。可惜小演员们只知道买花裙子、涂唇膏打扮青春年华,并不理会这一套。所谓“见乔木而思故国”的历史感,似乎也还是迂腐的老学究的感觉吧。世界又多绚丽,又感寂寞,应该如何想象曹雪芹和《红楼梦》呢?
正是八月天,山中也不凉爽。但北国气候的温差大,晚饭后,六、七点钟,便凉快多了,因而这散步时的感受是最深的。
2010-7-19 15:42 回复

2010-7-21 07:41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11楼
十五 化装小记
在“八大处”时期,因为开拍的日期越来越近,各方面准备工作都在积极进行。化装组先搬到这里开始工作了。请来了兰州《丝路花雨》舞剧的著名化装师杨树云同志。树云同志是研究唐代化装的专家,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唐装和唐诗中的描绘,都作过对照研究。和我一见面,就把他在兰州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拿给我看。记得是一篇讨论唐代仕女画眉的文章,资料翔实,分析细密,的确是专门之作。所以舞剧《丝路花雨》的化装获得巨大的成功,载誉世界,不是偶然的。一切都是来自学问中,自不同于一般就化装谈化装者。
他仔细地研究了各个演员的面型,和他(她)们饰演的角色。《红楼梦》主要是女孩子的戏,自然重点是要设计好这些女孩子——也就是“十二金钗”的装。
“十二金钗”究竟是什么打扮呢?谁也没有见过。所见过的,都是假的,不是画,就是戏。由改七芗的“十二金钗图”,到梅兰芳先生的“黛玉葬花”,都是古装仕女的发型。《红楼梦》中人物,究竟梳什么样的头,带什么样的花,管什么样的首饰才好,是颇费斟酌的。按照导创人员的假想,把电视剧《红楼梦》的时代,假定至明、清之间,这样大体给化装造型定下了个大范围。
但具体设计,还要下功夭仔细研究。同样一个人,有盛装、淡装、便装、晚装、晨装、病装等等。生活中的装饰多种多样,电视、电影是更真实地反映生活的,因而也要针对剧情,富于变化,设计多种多样的发型、头饰。况且是《红楼梦》这样的大戏,如在发型头饰上没有创造,那是十分遗憾的。
树云同志精心设计,但这么多女孩子,都要在发型、头饰上显示出不同的风韵,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高超的艺术创造,过硬的化装技艺,也要在这里显示功夫。我特别欣赏他为尤二姐梳的头,一抹秀发,斜复额上,善良、妩媚又稍带娇艳之态,欣然托出。我称之为“二姐媚妆”,为谱《如梦令》云:
一抹秀云眉上,妩媚更添娇样,记得嫁衣裳,笑语花枝深巷。惆怅!惆怅!飞入断肠罗网。
当时我还写了“妙玉禅妆”、“元春宫妆”、“可卿艳妆”、“李纨淡妆”等小令。我本来还要写“黛玉素妆”、“晴受病妆”、“宝钗华妆”、“凤姐盛妆”、“平儿泪妆”、“袭人佣妆”等等。但迄今尚未交卷。
发型有一个致命伤,就是现代姑娘都是短发,因而化妆不得不借助假发。对镜梳妆,真正秀发之美,不能表现,太可惜了。
十六 太平湖黛玉北上
1984年9月中旬,我在上海接到王扶林导演的电报:9月26日在黄山市宾馆等我。电报是他在四川采景途中拍的。于是我有了黄山之行。
这原是在北京八大处招待所中约好的。黛玉北上的戏在太平潮拍摄。为什么把景选在太平湖?这里有两条理由。一是黛玉北上是坐船走水路,按照书中所写,是由扬州登舟,沿大运河北上,可是如果照实选景,困难较大,因运河古道上,现代化的东西太多了。就以扬危b到淮阴这段说罢,水面上小火轮来去繁忙,两岸电杆木、工厂烟囱、现代楼房,随处皆有,拍电视无法躲避。太平湖没有这些干扰。二是太平湖山青水绿,有极美丽的风景,正好使黛玉这样的人,在这样美的诗境中缓缓北上,这样才能显示出“红楼梦”所要求的意境和气氛。
当然,要找类似的景,别的地方也有,可是不能无限制地去找。这原是编剧周岭同志路过时留下印象,后来采景特地去一看,便走下了——黄山脚下太平湖,便与《红楼梦》电视剧缔结了良缘。
所谓黄山脚下太平湖,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因为历史上根本没有她的名字。她——太平湖,芳龄迄今只有十八岁,比黛玉——陈晓旭还小两三岁呢。
在安徽太平县、径县境内,黄山、九华山之间,青戈江上游,两山间昔时有众多的溪水:麻川、婆溪、舒溪、秧溪、清溪……万千年来,涓涓不息,流到二十世纪七十年儿 当地人民在下游陈村地区修了一条长400米、高75米的重力拱坝,这样人为的陵谷变迁,太平湖就出现了。由乌石乡渡船至大坝,水程48公里,水面最宽处4公里。
意个大坝是1976年修成的,蓄洪之后,有s4亿立方。水深平均三、四十米。初名陈村水库,1979年划归太平县,因而改名为太平湖。黄山风景区在太平县境内,因为发展的需要,风景区与太平县相合,建制改为黄山市,是安徽省的省辖市。
由上海去,有三种走法,一是坐长途汽车直达,较为艰苦,要走十二、三个小时。二是坐火车去杭州,再坐长途汽车,也很吃力,我是第三种走法。由上海坐火车到南京,由南京再坐火车到屯溪。由屯溪下火车上汽车,两小时到黄山脚下;又坐汽车一小时多,到了黄山市、换了四次车,才到达目的地。但较为省力,而且一路有不少奇趣,留待下文再说吧。

2010-7-21 07:41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12楼
十七 黛玉的船
由南京转车,几经辗转,才至黄山市宾馆,与王扶林导演见面。国摄像等同志在黄山顶上拍戏,他在下面正筹办拍摄黛玉北上的准备工作。北上的坐船尚未加工好,机组未下山,在这两三天空档中,却加了一个小任务,就是为太平湖拍摄一部风光片。让我来执笔。写文字本子未曾动笔.先要看一看实景,第二天就约我游湖。
游太平湖回来,在码头边,我随王扶林导演,到码头附近,参观正在太平船厂中改装的黛玉坐船。
黛玉北上,《红楼梦》原书中写着:“登舟而去”。一条船还不够,原书又写:“雨村另有船只。”这样,就得两条船。
这是一大一小两条木船。大的全长有三丈多,小的长有两丈多。《红楼梦》时代,江河上行走的船,大体可分这么几类:粮船、货船、官船、渔船、画舫、舢舨等。长途载客的是“官船”。官船有大有j、,但一律都有舱房,乘客起居坐卧,十分方便。现在老式木船,载货的、捕鱼的还可找到;专为坐人的官船,现在没有了。黛玉北上的船,是用条老式木货船改装的。黛玉坐的那条大船,改装了前舱。前舱中陈设了家具、书桌、书架、椅子、绣墩等等。前舱有门通后舱,如果是真船,自然后舱也有眠床、箱笼。但这是拍电视,只拍前舱的镜头,不拍后舱,所以后舱没有改装。
船头像廊子一样,有一小卷棚。开头油漆时,朱栏碧窗,十分漂亮,但不合剧情要求,因为弄成画舫了。王扶林导演让美工同志给改过来,全部改刷车莽漆,并适当作旧一些,这样才象长途行旅的“官船”。
两旁船窗,十分宽敞,可以自由开合,十分方便。但是旧时女眷乘船,不宜让外面看到船里,因而挂竹帘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提出必须挂上帘子。而且从拍电视的艺术气氛、美学角度构思挂帘子,大有好处。古诗中“朱帘暮卷西山雨”、“水晶帘下看梳头”、“更无人处帘垂地”……东方美的艺术气氛,诗情画意,在帘子上大有讲究,现在黛玉在船上竹帘前的镜头,就十分有画意。可惜帘子不够精美,是太平县竹器工艺厂所作的。太平大量出产竹子,却不会作精美的竹帘——而且根本不作竹帘,这帘子还是勉强加工的。
如何表现是贾府的船呢?船头上挂一只官衔灯笼,便更加“官船官派”了。只是限于客观的工艺水平,没有能制造出更精美的官衔纱灯。不过这船也载黛玉北上了:波光帆影,渡头落日,离人愁绪……都在画面上出现了。
遗憾的是没有能把运河特徵的镜头——如《话说运河》中东昌府码头系缆绳的石桩补了进去。那桩上有岁月痕迹的“缆绳沟”,如果黛玉的船在那石桩上一系就好了。
黛玉的船现仍在太平湖,我为它题匾曰:“潇湘涵碧”。寄语旅游的同志,不妨去看看,去坐坐!
十八 国庆晚会
1984年国庆节是在黄山市过的。应黄山市委市府吕秋山书记、崔之浩市长之邀,剧组在黄山市大剧场,办了一场小小的国庆晚会。这场晚会是和黄山市文艺团体合办的,说是“小”,因为红剧组参加的人不多,但却十分热闹,颇有笑话可说。
2010-7-19 15:44 回复

2010-7-21 07:41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13楼
国庆前夕,黄山顶上拍摄工作结束,导演摄像等同志集中在黄山脚下宾馆中开会。住在黄山市的应邀参加晚会,要出节目。演员很少,怎么办?但是对地方上的盛情不能推辞,只能勉为其难。这样便由“林妹妹”陈晓旭主持节目,“雪雁姑娘”马明妹跳印度舞,当时剧务后来扮演柳湘莲的侯氏荣唱歌,当时场记、后来扮演多姑娘的田少春朗诵,开头由我致辞,也就是代表剧组说几句客气话。这样半场节目就算完成了。另半场,由黄山市的同志表演。
首先说马明妹的印度舞。马明妹演小雪雁,她本人是十岁的小学生,又在东方歌舞团儿童辅导班学舞蹈,学会几个舞蹈。那天表演她拿手的一则。天真的儿童,稍有舞台经验,听说让她参加国庆晚会出节目,十分高兴。两三天中,认真地准备起来。演员虽然不是名演员,而化妆师却是名人,就是甘肃《丝路花雨》的名化妆师杨树云。因他个子高,有西洋人风度,人称“大杨”。大杨把明妹化妆成印度姑娘,自是拿手好戏:大大的黑眼圈,带钩的黑角,眉心点上朱色点,鼻尖上粘上闪光的花钿;不但化妆脸,还要化妆手、臂、足。因为是赤足跳,只要翘起来,肤上便要和脸上的棕色相配合。还要带上手观、足揭、足铃等等,把个马明妹真打扮成一个漂亮而妆饰华丽的印度小姑娘了。小姑娘对镜子高兴地看着,还抚摸着颈下带着的黄灿灿的金色项链……边上知道情况的人不由地笑了。
为什么呢?原来化妆组带的头饰、手饰很少,而且役有什么符合舞台演员远看足以闪光夸张的东西。有人无意中看到浴室新装橡皮盆塞的黄色金属练条,便拿来借用,作为印度舞蹈的饰物了。后来说穿了大家大笑不止。而看舞蹈的人却十分赞赏这个“印度小姑娘”的优美舞姿,1500多热情观众,真把她当作是东方歌舞团的小演员了。
侯长荣同志原是戏剧演员,这次和黄山市一位姑娘合唱了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也博得了热情的掌声。
“林黛玉”主持节目,更是受到了黄山市广大观众热烈欢迎。那天晓旭同志穿的是蓝色牛仔裤,大红绸衬衫,和蔼大方。今天黄山市参加那次晚会的人,大概都还记忆犹新吧。
2010-7-19 15:44 回复

2010-7-21 07:41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14楼
二十 “神仙洞”虚惊
拍摄外景,天气是个重要的条件。天公合作,要晴便晴,要雨便雨,就十分顺利;反之,要晴偏雨,要雨偏晴,便要耽误时间,人也烦躁。有时却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不妨说一下太平湖上的一场虚惊,事后回忆是十分有趣的,读者看了也可以知道一点拍摄电视时的辛苦情况。
太平湖拍摄,全是水上作业。不论“黛玉北上”也好,贾雨村浪迹漫游也好,风光片也好,都要坐船,而且都是到几十里以外的拍摄点。如贾雨村牵马的镜头,那个地方离岸边码头约60里。旱路也通,却要兜个大圈子,路程更远,所以也走水路。而湖中行船,只能白天走,下午5点一过,·湖中便要下拦河鱼网,夜间要捕鱼了。湖中白鱼、草青、鲫鱼—…·有重几十斤者。那时甲鱼只卖一元一斤,真是“黄青紫蟹不论钱”的好地方。晚间湖中百数里的水面下,到处都是拦河鱼网。船一航行,便要把鱼网碰断,因而是不允许夜航的。一入夜,那湖中各个岛上的所有人家,便与外界隔绝,电话也没有,如同太古时代了。
湖上有个樵山,离码头二、三小时水程。山上有个山洞,俗名神仙洞,洞深千五百米,宽十五米,可容千人。洞中钟乳石奇形怪状,各具姿态,有“水田”、“旱田”、“观音台”、“莲花盘”、“仙人床”、“莲花厅”、“仙人钟”、“万年戏台”、“狮子吼天”、“卧狼”、“金盆滴漏”、“神仙坎”、“天花漫顶”等名称。洞中还有泉水,水脉很旺,成为洞中河流湖泊,可以划船。只是要爬一段山路,才能到达半山林莽中的洞口……这样神秘而美好的崖洞,当然引起大家的兴趣,甚至有人想拍摄它用以代替《红楼梦》的太虚幻境,结果决定拍摄为风光片的一组镜头。
去拍摄的那天,早上落着点小雨。我没有去,副导演孙桂珍同志也没去。不料这天午饭之后,天气骤变,雨越来越大,而且还夹着狂风。看着这样的天气,呆在招待所中的人,不由地为拍摄神仙洞的人担心起来,只希望他们早点回来。可是一直等到午夜还不见他们的踪影……按时间计算,他们拍摄到下午一两点钟即可结束,四点左右即可到码头了。如果住在那些山村中,也应该给招待所通个消息……想着想著,算定他们归程中,大概是翻了船,掉在湖里了。那深处足有70多米呀——可怎么办呢?孙导演不由掉下眼泪,连小雪雁也泪流满面了。
第二天,上午,雨过天晴。拍神仙洞的人,欢天喜地回来了,一个也不缺。但是,身上都滚满了山泥,因为风雨中的神仙洞口,太难爬了……
二十一 黛玉北上诸景
黛玉在船舱中拍了不少镜头。这些镜头因为要照明 打光,不能在湖中行进时拍;只能在船停下来,找有电源的地方拍,比较方便些。在太平湖船厂的造船码头边拍摄,顺理成章。因为每天归来,黛玉和贾雨村的两条座船,都系缆此间。
因为要拍摄“夜泊”的气氛,所以那天是下午开始的。由于决定先拍风光片中穿插的镜头:蜜月旅游的爱侣忽然发现了化好装的林妹妹——啊,原来是《红楼梦》剧组在拍电视——这样,双方握手寒喧起来。
后来等到黄昏时,光线暗了——用术语说叫“有了密度”,再拍林妹妹坐在船舱中的戏。这时,还放了些爆竹,以示庆祝。因为角直开机只是拍序集,这才是正式《红楼梦》的戏呢!
看起来几秒钟的戏,拍起来,却要根长时间:黛玉掉泪、黛玉泪眼看烛光、雪雁送药——摄像机掉来掉去,正面拍、侧面拍、背面拍、仰拍、俯拍、推过去、拉出来……性急的人,如果真正现场看着拍戏,肯定会感到十分不耐烦。
黛玉在船上的妆束,因为正在为其母穿孝,因而十分素雅,头上一律白头绳。但也不能真穿一身白色的布衣(《红楼梦》时代真的孝服全是白布的),那就很难拍电视了。适当的素雅,恰如其分表现一下而已。俞平伯老师曾来信说:“只闻潇湘俭妆上船……如此用笔,一洗俗套。以豪富骄人,岂得为潇湘耶!”
实际林黛玉是扬州盐政林如海的独养女儿。扬州盐政是清代最阔气的官,林黛玉的父亲按“官”说,那不知要比宝玉父亲贾政阔几十倍、几百倍了。
黛玉北上,不少镜头拍的都是诗情画意的波光帆影。如透过竹林看着两条船的帆篷,缓缓而过;在落日余晖中,远远地泊着两条船,如果读者熟悉《红楼梦》,马上会想到香菱和黛玉论诗时所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景。虽然这里是太平湖,不是“长河”,但艺术效果却是能引起这样的共鸣的。
在行船的外景中,当时拍了不少镜头。因为剪辑的取舍,有的被剪辑进去,便在荧屏的美妙画面上出现了。如那个骑牛的牧童、洗衣的村姑等等。有的则来剪辑进去,作为资料保存起来了。记得当时还拍过乡人扫墓的镜头,以便衬托黛玉思念亡母的心情,但这镜头观众看不见了。
2010-7-19 15:48 回复

2010-7-21 07:42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15楼
二十二 风雨故人
黄山太平湖拍摄任务结束之后,剧组回到上海,然 后转赴其它景点拍摄,先在上海小休二、三日。王扶林导演趁此空闲,在下榻的外滩东风饭店,约我和编剧周岭、服装设计史延芹二同志,开了两天座谈会,谈了不少服装设计问题。为了让这部祖国的历史文学巨著,更好地以电视艺术形像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十分热烈。平时友谊很好,而会上争论却针锋相对,在这小小的座谈会上,也正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而正因为大家都抱着一定要拍好《红楼梦》的共同愿望,所以能如此认真争论。对于史延芹同志在《红楼梦》电视服装设计上的成功,大家是抱着坚定的信心的。果然,延芹同志不负众望,现在国内外广大观众都可以从屏幕上看到绚丽的服装艺术构思了。
剧组转赴其它景点拍摄,我因为上海学院中有课,一时不能分身,未随他们前去。11月间,某日晚上,突接工导演电话,说他已到上海。我一时电话联系,各处都无空房,只能委屈他到我家来住一夜了。天正下着秋雨,出租车也难叫,我告诉他电车路线,我到电车站等他,撑着伞把他接到我那六点三平方米的“水流云在轩”中,在折叠床上睡了一夜。“最难风雨故人来”,“何当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次他是在秋夜秋雨中光临的,又是从成都坐飞机,飞到上海的……十分巧合,正符合这两句诗的意境了;时间虽然短暂,诗境和友情都是值得怀念的。
和他同时到沪的,还有副导演孙桂珍同志。黄山黛玉北上,她就是现场执导,是位爱说爱笑的爽朗女同志。第二天白天,她也光临我斗室中。一个多月不见,大家谈得十分热闹。当晚,我买了几斤螃蟹招待他们,家庭“红楼”螃蟹小宴,别有情趣,值得纪念。
匆匆的相聚,又匆匆地别离。两天之后,他们又离沪北去,回北京准备进棚拍摄贾母上房的戏去了。
转瞬已入严冬岁闹之际。一天,忽然接到编剧周雷兄的长途电话,说是王扶林导演等要来上海,让我协助准备住处,并安排车辆去飞机场接他们。当时饭店接待内宾价格尚未调整,又是旅游淡季,上海宾馆双人客房,还只是三十元一天。王扶林导演这次在上海住了三天,和当年导演越剧《红楼梦》的岑范导演见了面;又邀请了上海红学家徐恭时先生和英译本《红楼梦》插图的作者、名画家戴敦邦教授等小聚了一次,作为答谢;又去上海青浦大观园采景,实际是作为1985年“大战役”前的准备。
二十三 重到苏州
1985年的春节过去了,随着春天的到来,红剧组新的“战役”也开始。老农不误农时,拍摄《红楼梦》不能耽误花期。“大观园”的花团锦绣、五彩缤纷,如果没有自然界的春柳春花,那是不能想象的。而没有“大观园”的风光,也就没有《红楼梦》了。为此红剧组在1985年春,二下苏州,拍摄园林花事,自然也有在园林花间活动着的“红楼中人”。
3月下旬,剧组大队人马来到苏州,住在西门外煤 矿招待所。王导演已预先写信给我,约我到苏州见面。实际我未去苏州之前,已经得知剧组人员分批南下的通知。我已托友人王运天同志在沪抽空招待了他们。他们是乘13次特快车先到上海,再乘汽车直开苏州的。因为特快车苏州站不停,反正汽车等在上海北站,一下火车,便上汽车直放苏州,80公里,一两个小时就到了,送人送物,十分方便。剧组重到,我也同时赶到,回忆角直旧事,已匆匆一年了。
在苏州拍哪些情节呢?一句话,很难说全,必须先把拍电视的生产过程作一个介绍。一部文学作品,拍成电视剧,要经过哪些程序呢?第一,先把这部作品改编成适宜于电视剧顺序表现的电视剧文学本子。第二,导演根据文学剧本的故事情节再改编成“分镜头本子”。一段情节,要分成许多镜头才能拍全。第三,根据分镜头本子,镜头再一个一个地拍摄。
镜头是按集编号分的。《红楼梦》电视剧共拍了9600多个镜头,而每一个“镜头号”又可分成几个小部分。如“黛玉北上”这样一段情节,“黛玉在船舱落泪”是一个镜头,“船行进”又是一个镜头,“下船坐在轿中行走”又是一个镜头……这样只此情节,就要分成几个、几十个镜头;在分镜头本子上,就要编上号,一个个写明。而每个镜头又有远有近、有大有小,这又要分别写上“全景”、“小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局部特写”等等。
在拍摄进程中,不了解情况的热心朋友,常常关心地问我:“拍到第几集了?”其实这是外行话。因为拍电视不是象台上唱戏一样,按情节顺序表演下去。电视不是按着剧本集数、镜头号数依次拍摄的,而是按照实地拍摄条件,选择有关号数的镜头,综合拍摄的。依次的号头,也许隔开一年多才拍;相差几百号的镜头,也许在同一天、同一地点拍。
苏州是著名的园林城市,春天来此,就是要拍园林、拍花木。大观园中有关小桥流水、花香鸟语、落红成阵等等情景镜头,有不少都是在苏州拍的。这次在苏州,唯一遗憾的就是来得早了一些。加之日期有限,那年春天雨水又多,花期未掌握好,辜负了不少江南春色……
2010-7-19 15:50 回复

2010-7-21 07:42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16楼
二十四 香雪海落花流水
初到苏州,首先抓紧拍的是梅花花期。《红楼梦》中芦雪亭联诗中的白雪红梅,是理想的画面,在实际生活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拍电视限定日期要拍这种镜头、要拍真实的场景,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把大片梅花、把真实风光拍入画面,又是非常美丽的。这就要看如何利用、如何安排了。
木读“香雪海”的大片梅林,近些年已大不如前了。为什么?因为不少老梅树已被伐去,梅林土地改作苗圃,培育各种苗木了。对农民经济收入来说,出售种苗,比经营老梅树、出售梅子,经济效益更高。这对改善农村经济自然有好处,而对保存苏州著名的风景区却大有坏处。因为两三年之间,“香雪海”已变为“湖”、“池”甚至“小水塘”了。沧海桑田之感,不兔令人油然而生。
昔时“香雪海”的梅林,分白梅、红梅、绿等三种,红梅、胭脂梅很少。绿等偶见,未放时花蕾是绿色的。而这种梅花,在即将开放、花蕾含苞时,就被花农采摘,卖给药厂制药去了。比较常见的是白梅。剧组在一个小山村边,找到一片白梅林。旁边有小河流过,河上有一小石桥。临时再加工作了石栏、曲径等等,居然是“大观园”的一角了。繁花欲谢,浑浑沈饨又花枝招展的姑娘们馆笑于花树间,为花树系上小彩幡、统罗制的小车马……拍摄下来,被剪辑到“送花神”的情节中去。这就显示出大观园中花团锦绣的色彩、姑娘们天真烂漫的气氛……
旁边小河沟上小石桥,桥下水涓涓流过。把大量梅花瓣从上游丢到水中,从桥洞飘浮而过,摄像机在下流等着。拍呀,拍呀,行话叫作“空镜头”,也就是只有物,没有人的镜头。但这些镜头太重要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黛玉的身世、黛玉的情思、黛玉的泪眼……把这些流水落花的画面穿插进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情感就会更形像地感染了观众,您便忍不住要落泪了。
在编了简单竹篱的曲径上,黛玉荷着花锄,提着花囊,沿着曲径,步过小桥;缓缓而去,又缓缓而来……“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冷冷”。这样的画面,是一首诗,是一曲歌,那样悠闲、那样飘逸,淡淡的愁、深深的情。…·有谁能真正领会曹雪芹笔下所塑造的、凝聚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的美丽化身、盐政闰秀的感情深度呢?
苏州天平山下本读“香雪海”的小小山村,落花流水之间,留下了“林姑娘”的幽思。林姑娘真正的感情,不也似乎正是在这吴宫古地、山水草木之间孕育的吗?不要忘了林妹妹是苏州人,让她回到故乡孕育感情不更好吗?——现代科技伟大。“林妹妹”活了……
二十五 艺圃传情
苏州的园林,是举世闻名的。但在园林中拍电视,尤其是旅游旺季,那却是十分困难的。著名园子如拙政园、狮子林、留园、虎丘等处,每天游客都以万计。虎丘春天,人多时可到三四万人。在这些地方拍摄电视,不但费用可观,就是那拥挤的游客,拍摄时围观起来,秩序也很难维持。所以必须找到最理想的地方。
多亏了诗人、画家王西野兄,他对吴下名园了如指掌,与园林局关系又极为密切,经营修复,多所咨询筹划。他建议我们避开大国找小园,避开热园找冷园。这正与导演的意图吻合,因为计划来苏州园林拍戏时,就想到这点。不能用熟园子、熟镜头,否则观众一看荧屏画面,马上会指出这是拙政园某处,这是狮子林某处……如此那就没有《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了。因此必须找冷僻的、不大为人所知晓的小园子——这样首先找到了“艺圃”。
“艺圃”是苏州园林局新修复的一处别局风格的小园,在阎门里一条安静的深巷中。狭窄的石板深弄,是苏州陌巷的特色。过去只有行人、小轿,本世纪前期,自然也走黄包车。但现在的汽车却开不进去,拍戏时运送演员、道具、摄像机等物的汽车,只能停在弄堂口上,大家拿着工具走进去。
“艺圃”历史上的主人,是十分有名的——这里是明代吴门画派大名鼎鼎的画家文微明的故居。由于年代久远,经历明、清及近代,早已几经沧桑。虽然大体格局还在,但近若干年来,早已残破不堪了。苏州园林局为了保存吴下文物,特别拨了经费,加以修复。小园由三部份组成。一座以大水树为主的庭院,一流大水池,一座假山。水村轩窗全部开启,俯视池水,面对假山,以池水做油、山态爽朗取胜,独具风格,完全不同于吴下其他小园的幽连曲折。再者因为地处僻巷,新修之后,游客并不多,只有附近市民,每日来大水檄茶座吃茶,其他游者寥寥。红剧组便选择这里拍了一组镜头:“蜂腰桥小红遇贾芸”、“小红遗帕”、“坠儿与贾芸谈话”等等。
电视选景,景观要曲折、要有层次。艺圃水面虽小,而水位很高;假山不大,而山脚沿水处高低石径却爽朗有致,又有层次。镜头打出去,既非一览无余,又非过份曲折,不能看透。这里远处一个月亮门,然后沿山石路错落两三个弯,就到了一个小石桥前,也就是“蜂腰桥”了。贾芸过去,小红走来,正好眉目传情……但现场使用时,实景总要加加工,才能更显示意境。于是临时在桥边种了一株小柳树,柳条摇曳,就显出小红姑娘穿花拂柳而来的形像了——少了它,便不行!

2010-7-21 07:42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17楼
二十六 万景山庄
苏州的园林,不管大园小园,几乎全部是古老的文物,“新”也只是在残破的废墟上修复。这里有一个例外,就是虎丘的“万景山庄”,是近几个新建的。虎丘是金阊胜地,在虎丘山脚下建新园子,实际也还是虎丘的一部份。如果恢复了古老的虎丘水路——七里山塘,由阎门坐船到虎丘,那“万景山庄”正好在山塘水路到达虎丘的水码头处。地点是非常好的。
“万景山庄”实际是在虎丘山坡上建造的一座盆景园,里面摆了大大小小的数不清的盆景。但依山高下,也盖了几处房舍,回廊曲槛,楚楚有致。进大门迎面堆了一座片石假山,虽然在真山下面堆假山,被友人笑之为“饭店fi前摆粥摊”,而毕竟是园林名城的堆石工艺,气势是很不差的。只是新落成者,又是用现代建筑粘合剂所建。苍苦和薛荔类的绿化植物不易生长,所以显得寒伧些。
所有露天盆景,都陈列在一条曲折竹廊两侧,在这条竹廊中拍了黛玉、宝玉的一场拌嘴的戏。这是宝、黛爱情生活中一次非常显现二人性格的情节。情况是头天薛皤过生日,假传“老爷叫”,匆匆把宝玉从潇湘馆骗了出去,在外花天酒地一天。黛玉不放心,晚间去看望,不料在怡红院吃了晴雯的闭门羹;又听到宝钗在院中的笑语声,这样又气又妒……这天芒种祭花神,在园中黛玉不理宝玉,宝玉不知如何是好。先是说一句话,后是说两句话,黛玉仍旧不理。宝玉说“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如此这般两个人又说起话来,解释误会,转怒为喜,又说酸话气宝玉……这段戏感情变化,十分动人,但表演起来,难度也相当大。
电视剧拍摄时,分镜头并不是连续的,一个个拍,一个个表演。因而演员的感情也不是连续的,随时被打断,随时又要调动出来……有道是“假戏真作”。但断断续续表现感情,作到“真”,实非容易。这场戏的现场执导是孙桂珍同志,重复了好几遍,演员的感情表现总是不对。整整拍了一下午,才通过了。但现在看画面,仍感到这场戏还存在一定差距——想想播放时几秒钟、几分钟的画面,而拍摄时常常要用几百倍的时间,说不完的辛苦,观众谁能想到呢?
事情过去虽然已经两年多了,但是副导演孙桂珍同志在现场因为演员出不来戏,急得跺脚的认真情景,还—一如在眼前。昔人云:“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现代的科学技艺,把宝玉、黛玉的形像留在荧屏上了;而导演发急的认真情景,却未能一同留在荧屏上,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我在此文中偶然提及,不正象痴人说梦乎?此《红楼梦忆》之所以作也。
二十七 耦园落花
黛玉葬花一段戏中,有一个拾落花的的镜头:满地残红。拾起一朵,放在掌心看看。伤春感逝,诗情闺怨,多少莫名的惆怅,在此一刹那中,都表现出来了……黛玉表现的是性格、内心,在这种地方是最出戏的。
观众们知道这个小小的镜头,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又看得出拾起的那朵落红是什么花吗?
“落红一片,暗惜流年换”。说起这一镜头,也是两年前的事了,情景历历。那是在苏州城东一个小小的园林中,它的名字是“耦园”。
耦园在平江路东面,靠近旧时城墙的一条水巷中。清末曾任上海道的沈秉成,有一定文学艺术修养。宦囊充足之后,很会享受。回到苏州,在住宅东西,各修一小园。他夫人名严永华,也很有才艺,自称为“不栉书生”。夫妻十分相得,因名其园为“耦园”,有双关之意;并制联云:“耦园结佳偶,诗侣住诗城”。
百数年来,园已残破。近年修复了东园,亦称“耦园”,实在只是耦园之半。园不大,有小桥流水亭台之胜。其中最宜人处,是东面的一排楼房。楼房东西两面都有窗。西窗开在园内,东窗开处,着时面对城墙。苏州水城,沿城墙内外都有河道,有水关互通,有水门出入。这里正靠近新门,日夜船舶来往很多,晰呜橹声不断,所以主人为此楼起了一个很雅的名称,匾曰“听橹楼”。读书声、唱诗声、诵经声、摇橹声、落叶声、雨打芭蕉声、风撼老树声……都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常常称道的声音,不同于官吏喊堂声、帐房算盘声、泼妇骂街声……当然更不同于所谓歌星们的号叫声了。
闲话少说,再续“红楼”。听橹楼下假山边有两株高大的山茶花。江南露天山茶着花最早,红艳纷繁,极为可观。只是两三天后,便落红狼藉了。但由于色彩娇嫩,十分宜于在荧屏上显示,所以黛玉拾落花便选择在这里拍摄。她拾起来,托在掌心观赏的,便是一小朵嫩红的山茶花。
顺便说一下,小红站在角门上传话:“宫里娘娘端午节的礼品赏赐下来了”,也是在耦园的二门上拍的。遗憾的是:这个角门虽然很幽雅,而旁边却有一株盛开的白玉兰。严格来讲,这与剧情节令不合,如果是一株盛开的红石榴就好了。但说话容易,安排起镜头拍摄地点、时间和顺序来,就十分困难了。有时一个小问题,认真安排,就要花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限于种种条件,有时不得不就简了。整个戏中,类似这样的地方,说来是很多的。不然,谁个说电视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呢!

2010-7-21 07:42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18楼
二十八 寄畅园一日
在苏州拍摄的同时,无锡寄畅园中还准备了一堂拢翠庵的景。有一些美工同志住在无锡惠山公园招待所中加紧赶工,扶林导演约我抽空去看了一趟。
寄畅园更是名园,在惠山“天下第二泉”的旁边。《红楼梦》中芳官对宝玉说:“在家时能喝好几斤惠泉酒呢”。所说“惠泉”,指的就是这里。寄畅是明、清旧园,康熙、乾隆南巡时,都曾到过寄畅园。据传“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当年取法江南名园不断营建时,除取法西湖十景、四大名园如海宁隅园、杭州汪氏园外,也曾取法寄畅园的布局仿建。今天的寄畅园,仍是古木参天,厅榭爽朗,曲径幽深,韵味脱俗。
剧组在西南角的一个小院落中,布置了拢翠庵的禅房。这个小院落,有一条斜走廊横穿过去,镜头拍摄起来,有层次。小小一丛修竹,掩映窗根,十分幽静,显示出禅房的气氛。也正应了贾母“还是出家人收拾的干净”的赞赏,真是一尘不染。品茶拢翠庵的戏就要在这里表演,妙玉下棋的戏也要在这里表演。
拢翠庵的山门在哪里呢?却又移在寄畅园的进门的小山后面。那里一个亭子,利用其背后,改装成拢翠庵的山门,十分幽僻。一条小径,弯了出去,俨然又是在大观园中了。
剧组在苏州拍戏,住在西门外煤矿招待所。本来预备苏州任务完成之后,再住到无锡,拍摄妙玉的戏。但搬运一次,十分麻烦,而苏州、无锡距离只90多华里。经我建议,住处不变,放车去无锡拍摄,这样可以节约时间金钱,又比较便利。中饭、晚饭都买包子一类的点心解决,就这样定了。
那天起了个大早。大客车、面包车把大家装了去,到达现场,一切都很顺利。
先在拢翠庵门口拍妙玉迎接贾母等人以及送客的戏。姬培杰同志饰演妙王。这天是她的重场戏,身穿月白色水田衣,头管竹暨,又戴着淡色观音兜,真如一位妙龄女尼,仪态极佳。猛一看,又好像墨西哥影片《冷酷的心》中的那位修女。
拍完门口的戏,接着就拍品茶拢翠庵的戏。遗憾的是“点犀(乔/皿)”这样的特殊道具未曾特制,没有能出特写,未免有负曹公细写“假古董中的笔墨了。
在园林拍戏,园林照常接待游客。这天寄畅园游人很多,五点静园之后,我一个人在后面山石畔休息。忽然听到四周围都是鸟声,真是如闻天籁,顿时想起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说的“游人去而百鸟喧也”的意境。曾写信给俞平伯师,夫子也很感兴趣。这天开了夜工,直到午夜12时才同王导演等乘小车回到苏州招待所。按:拢翠庵白雪红梅景是在东北拍的。小小拢翠庵,其选景也相隔数千里之遥了。
二十九 杭州采景
1985年春,剧组到江南苏州、无锡拍摄外景,日期安排十分紧凑。但早了一些,又加这年春寒多雨,花期较迟,所以没有掌握好花期。正当花要盛开之时,剧组按日期完成任务,要北归了。
导演、摄像二位想利用空隙时间,在江南再选一些景。与我商量,我建议去杭州选景,并请老友、园林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帮助介绍一些江南名园。我回到上海,与从周兄商量,他建议除去看杭州园林如刘庄、汪庄等处而外,不妨再去看看海盐南北湖、绮园等处。
按照约会的日子,我坐早车赶到杭州,联系好双峰插云的浙江宾馆一号楼。这是七十年代初杭州有名的代号绝密工程,但自温都尔汗爆炸坠毁之后,那情况就完全两样。现在这里二楼和地下通道以及那当年被准备作为指挥中心的场所,都卖票任人参观了。每天集体参观者络绎不绝。我们住的是一楼,另外有门出入。承宾馆同志的热情接待,也让我们免费参观了一次。但我在此不想多费笔墨,详详细细地介绍这一地方,只提一小点吧:在那铺满一寸多厚羊毛地毯的办公室、卧室等等而外,还有那极为宽大的卫生间供人参观,而且还挂着一块牌子:“只供参观,不准使用。”——这块牌子,自然是十分必要的。但仔细一想,又不觉感到有些滑稽,似乎有一种历史的讽刺感。可惜北京故宫博物院没有把西太后当年装满水银的恭桶保存下来,不然也可以挂上“只供参观,不准使用”的牌子了。
导演王扶林、摄像李耀宗二位同志下午5时到,次日去看了植物园、花港观鱼、城隍山等处。电视外景,最好选游人较少的地方,这样既可避免熟景,人一看就知道某处;又可拍摄时避免群众围观。在城隍山——也就是所谓“立马吴山第一峰”的吴山后山,看那高大的宋樟和宽阔的一层层的上山道路,本来可以拍清虚观打酿的执事队伍,层次很好。只是现在吴山顶上的寺观都没有了,如果分开两处拍摄,这场戏道具大多,运送起来,十分费钱费力。所以,这一景点只好放弃了。
第3天,按照陈从周教授的介绍,专程去海盐看景。汽车沿着余杭的公路,经过著名的观潮圣地长安镇(旧时的海宁县城),然后来到海盐。实际这里是海盐的武原镇,现在是县政府所在地。著名的步想生创建的海盐衬衫厂就在这里。返回杭州途中,在长安镇观潮处停留了一会儿。一带石堤,放眼望去,海天无际。如在旧历八月十八,那海潮自然会以排山之势,拍上堤来。而此时,只是四月初,海上平静得很,一丝浪也没有。堤下只一片沙滩,远处才是海呢。
海盐归来,当晚确定拍摄日程:5月间北京、江南两处开机,争取速度,派小分队南来,在杭州、海盐两处拍摄花事及宝钗拍蝶。

2010-7-21 07:42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19楼
三十 绮园古藤
杭州选景结束,我先回上海,他们由杭州直飞北京。五一节过后,先遣美工人员自波同志由京来沪找我。记得我陪他还去找了从周教授,写了介绍信,由他先去杭州、海盐现场准备布景。
5月8日,海盐张元济先生图书馆举行奠基典礼。我随上海图书馆名誉馆长顾起潜先生、从周教授等二位,应邀一道去参加了。红剧组小分队约定好5月6日南下去杭。我算好日期,奠基典礼9号一结束,我去杭州正好见面。到了海盐的当天晚间,突然浙江已报记者同志见访。不是采访参加菊生先生图书馆奠基的事,却是采写红楼电视的事。后来他们写了一篇特写,好像是“星期专访”之类的,登在5月12日的浙江日报上,还是第二次到海盐靖国拍戏时,扶林导演先着见的。
张元济先生,字菊生,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我国近代文化、出版界的奠基人之一,原籍海盐。为了纪念商务印书馆建馆90周年,也为了纪念菊老本人,在他故乡修建一座图书馆。1985年5月8日奠基,今年已落成了。在我写此文时,已收到海盐县委、县政府的请柬。同样 5月 8日,要去海盐参加落成典礼。而“红楼电视”也已于5月2日在北京、香港正式播放。事业有成,神州春好,我感到是无限欣慰的。眼前的事暂且少说,还回到“红楼梦忆”上。在此说一下“绮园”。
在海盐第二天上午,大家游览绮园。20多天前,采景时我来过一次,这回已经是第二次了。这个园子一进来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虽然不是盛夏,却使人感到有无限夏木森森之感,一派浓绿映人。我开始不注意,直到陪着顾起潜先生在园后拍照时,才发现了这一奇异感觉的秘密。原来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古藤在作怪——我仔细一查看,这株古藤牵藤引蔓,几乎遍布全园,每株大树上都绕着它的枝叶,真正蔚为奇观了。如果在湖南张家界、云南西双版纳的深山亚热带森林中,看到这样的古藤,那是不足为奇的。妙在是这样的小园中,却长着这样的奇物,不能不叹为观止。按照绮园的园龄,不过是十九世纪末,距今百年之谱。而这株藤萝,其年龄却远不止此。苏州拙政园文征明手植藤,树龄近500年,却比它小得多;因而推算它的年龄,起码要在800年左右,是宋朝的遗物了。
感谢这株古藤,使园中清荫密布,让宝玉在这阴凉下闲走,表现了《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所写“树阴匝地”的意境。这样使得海盐的“绮园”也被剪辑进大观园中来了。自然,更重要的还是滴翠亭。
三十一 花与蝴蝶
绮园一角,集中了不少古碑。我正在同两位老先生观赏议论之际,忽然一位熟悉的女音在背后喊我——我自然知道是谁。回头一看,果然是红剧副导演孙桂珍同志,她同摄像李耀宗同志特地由杭州坐车赶到现场,研究机位来了。我知道剧组小分队已经到了杭州,她们告诉了我住处,并约我和她们同车回杭州。但我海盐的会还未结束,不能一起走。一天半之后,我乘长途汽车到了杭州。
这次剧组小分队住在一个汽车公司的招待所中,在武林门附近,是一个很杂乱的地方,好在只住两三天。
这次在杭州主要任务,是拍宝钗拍蝶,另外拍摄一些繁花的空镜头。什么叫“空镜头”咙?前面在“香雪海落花流水”一节中已简略说过。为了让读者了解得更具体些,不妨再多说几句。“空镜头”是拍摄电影、电视的术语。所谓“空”,不是镜头面前空无一物,放出来一片白。而是没有剧情故事,镜头面前只有景,或只有景和人,而人不表演故事……这些空镜头可以在剪辑时选择些插在情节中用。“武林四月花如海,湖水湖烟不胜情”。现在显现在《红楼梦》电视荧屏画面上的美丽的花朵,不少都是摄像耀宗同志这次远征杭州的收获。空镜头好拍,收入镜头作为资料好了;而一遇到实一点的东西,与人连在一起的活东西,有时就不好办了,如“宝钗拍蝶”的蝴蝶。
事见《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跃,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
作为文学艺术意到笔到,几分钟时间毫不费力地就写好了;如果画为图画,也比较容易;但作为电视艺术来表现,那可十分困难了。如何让两个蝴蝶在摄像机镜头前飞来飞去呢?观众不妨想想,哪个蝴蝶可以听人指挥……更不要说那世界上不大经见的“大如团扇”的“一双玉色蝴蝶”了。清代著名的“太常仙蝶”的故事,是脸炙人口的京华掌故。曹雪芹写这一情节时,在构思上是否受到某些影响呢?不知道,也许有可能……
可是,拍电视却费了劲了。美工小刘别出心裁,作了一只薄绢大蝴蝶,装了一根极细的钢丝,挑在细竹竿上面。稍一摇动,猛一看,也很神似。但是又如何同宝钗结合起来,让它飞呢?真难办……在西山公园芍药亭畔拍摄时,小刘躺在花丛泥中,细竹竿挑着蝴蝶伸在花丛上面,引逗宝钗来拍。远看花上蝴蝶飞舞,象是真的。但躺在泥中的小刘,尽管不辞辛苦,为艺术作出牺牲,却无法快速移动,因而蝴蝶也不能“将欲过河去了”,只能原地“踏步”。
2010-7-19 15:53 回复

2010-7-21 07:43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20楼
三十二 滴翠亭诗
薛宝钗看见蝴蝶在杭州。等到拍蝶不成,追蝴蝶到滴翠亭听到小红私语时,已到了海盐绮园了。
海盐绮园东面一个小亭子,原来没有窗子。美工部门的同志,给它装上窗子,就便于小红、坠儿、宝权作戏了。《红楼梦》中写的是滴翠亭,而绮园中的这个亭子原来无名,就给它临时挂块匾。匾上的三个字自然是“假古董”,是我写的。因为要演小红突然开窗、宝钗正在外面偷听的戏,防止镜头照到亭内的墙上,我又伪造一幅文征明的横披挂在墙上,都是临时急就。类似这样的假古董我造了不少呢,如追查红楼电视伪造古器物事,自然我也有一份。
滴翠亭按照曹雪芹所写,应该是在水中的。但是找不到水中合用的,拍摄任务紧急,便以这个小池、山石畔的亭子派了用处了。虽是勉强“凑合”,其幽趣倒也仿佛似已。选择此亭为滴翠亭,也是偶然有缘。我不替红楼电视找景,我不找从周兄介绍,也许不会在海盐小县拍这场宝钗的戏……种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留下了这雪泥鸿爪的印痕。“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人生种种机缘,值得回忆的东西太多了。苏东坡所说“鸿飞那复计东西”,那似乎太洒脱、太消极了。“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我们这些常人,生活中总是有一些温馨的回忆的。
我曾写过《红楼滴翠》两首律诗,前面并有一小序,发表在那年6月17日的《新民晚报》上。现引用在下面,以存一时雪鸿之际。
序云:
今年四月中旬,与红楼梦电视剧王扶林导演去杭州花港、海盐绮国选景。其时桃李争艳,花事正好。及五月中旬重来拍宝钗扑蝶时,已绿肥红瘦,春意阑珊,一派初夏风光美。爱惜流光,感而赋此。
诗云:
年年辛苦为红楼,岁岁韶华关白头。花事阑珊春民历,槐阴斑斓夏悠悠。亭名滴翠浑疑古,蝶恋残红岂梦周。奋芜倩谁摹得似,痴情儿女各千秋。
旧家亭子护雕栏,小小窗根整日闲。私语渐闻飞蝶外,机锋常在落花间。灵犀暗结香多帕,青鸟能传红豆笺。一样情怀难排遣,干卿底事惹尘缘。
这两首诗发表后,有两位老先生打电话来,笑我写艳体诗了。说来真是惭愧,我所感到,只是把有关种种都写到诗中而已。“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似乎也是偶然的机缘,岂敢放作多情。这场戏演的是宝权,实际也演的是小红、坠儿。小红是哈尔滨京剧团的刘继红同志所演。这场戏演得不错,很见功夫。”回忆起来,已是足足两年前的事了。
三十三 导演分身术
这次剧组小分队来杭州、海盐拍戏,同时还留一个小分队在北京工作,双机——就是两台摄像机同时进行拍摄。可是导演没有分身术,如何进行呢?也有办法,就是哪里需要到哪里,也可叫作保重点吧。
副导孙桂珍、摄像李耀宗二同志在杭州拍赏花、拍蝶空镜头时,王扶林导演则在北京香山摄影棚中拍鸳鸯的戏、王夫人的戏(大多是贾母上房中的景)。这堂景搭得富丽堂皇,十分成功(实际在第一集黛玉进府时就必现了)。黛玉坐轿走在宁荣街上,轿子进西角门,在垂花门前下轿等等,都是在正定新建的宁荣街和荣国府拍的;等到黛玉进屋同贾母见面,给贾母磕头行礼,以及用晚饭的排场等等,则完全是在摄影棚中所措的贾母上房中拍的了。遗憾的是,这堂导演王扶林兄几次来信提到的景(见面也常说这堂景),而我却始终未见过。北京开始搭这堂景时,我随剧组在黄山太平湖拍戏;冬天我未到北京,第二年春副导演马加奇同志一组在棚中拍贾母上房时,我又在杭9人海盐……这样错开把机会失去了。可是导演王扶林同志却两头都少不了他——他如何分身有法呢?
杭州拍空镜头,他可以不来;海盐滴翠亭是重头戏,他必须来,日于还需算得十分精确6杭州结束前二天,我先回上海;扶林导演头天的北京工作告一段落,那面小分队开拍北京牡丹、芍药繁花时,翌日他坐早班飞机飞上海。我请人到虹桥机场去等他,人一到,就接他到我家吃中饭。饭后,就同乘原车去海盐。这样如一切顺利,下午三、四点钟,就可以到达海盐。杭州的人也同日乘长途汽车到海盐,都只不过是一百五、六十华里的路程。就是说:杭州、上海、北京三地的人都是同时行动的,真可以说是分秒必争。这样,导演就分身有术了。
不过那天在顺利之中,又有小的不顺利。一是等在虹桥机场的汽车司机同志等人时在车中睡着了,害得扶林导演着了一会儿急,打电话来我家中询问。等到电话打完,又走出候机室。司机同志也醒了,两方面才互相发现。二是下午去海盐换了.一辆汽车,耽误了一会儿时间。三是经过松江时,公路修路,单方面放行,因而大小车辆堵车,足足等了个把小时才通过。这样虽然耽误了时间,但终究车快路近,到海盐招待所时,也只不过是吃晚饭时间。杭州的人早到了,演员都已安排好房间。化妆室也准备好了,第二天就拍滴翠亭宝钗的戏……两天的任务安排得紧凑极了。
2010-7-19 15:54 回复

2010-7-21 07:43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21楼
三十四 西子湖花絮
这次来到杭州西子湖畔和海盐绮园的“红楼”小分队演员,有演薛宝钗的张莉、演林黛玉的陈晓旭、演小红的刘继红以及“三春”:迎春金莉莉(按剧中扮演迎春者两人,金莉莉考上电影学院之后,迎春改由四川姑娘牟一扮演)、探春东方闻樱、惜春胡泽红,还有袭人袁枚、史湘云郭霄珍,以及这一阶段担任场记、在剧中饰演尤三姐的周月……真可以说是驾营燕燕,极一时之盛了。
除此之外,“万绿丛中一点红”,还有演宝玉的男演员欧阳奋强呢。在植物园月季花畦中拍一群姑娘和宝玉围着月季丛爆耍的镜头时,花团锦绣,天真烂漫,似乎真把大观园中的欢声笑语表现出来了。
还有在曲院风荷小亭中拍黛玉、宝玉看书的远镜头,也是十分入画的。记得这一镜头黛玉所拿的线装书,还是我特地到浙江人美出版社找奚天鹰同志一同到古籍组借来的。但谁知编辑《红楼电视简介》镜头上,却发现黛玉手里拿的是宋、金时期写作的《董西厢》。为此,上海《新民报》还有人写文指出,友人、戏剧家徐扶明先生也当面问我。这一疏漏,记不起是哪里拍的了。我写此文时,可能已改正过来了。
这次在杭,日期不长,但尚有数则小花絮可引人发笑:
所住招待所比较杂乱,天气已很热。演员们化好妆拍戏,劳累了一天,希望晚间多休息,好好睡一夜,而偏偏不能如意。有的房间,喧哗打闹,半夜一两点钟不睡觉。东北姑娘演小红的刘继红,平日一天到晚笑咪咪,腼腆极了,从不跟人红脸。而一天夜间,被吵的实在忍无可忍,突然站在走廊中大叫,要那些喧哗的人出来“切磋——切磋”。南方人听不懂东北话,什么叫“切磋、切磋”?一下子就被镇住了,于是鸦雀无声、关门睡觉了——别的姑娘不得不佩服,刘继红的确有一手——“切磋、切磋”也传开了。
杭州奎元馆的面是海内外久负盛名的,尤其是“虾爆鳝”过桥面,更是名不虚传。我向她们介绍,并说明“过桥”,就是临时起油锅炒虾、鳝浇到面上,如过炒双份浇头,便叫“双过桥”。她们便想试试,制片主任之一的郑彦昌同志以为吃碗面价不会太多,便自告奋勇要请客。不想同大家去了一看,一碗“虾爆鳝”,将近五元钱,这么些人,这个客如何请得起呢……后来见面,当作笑话一再埋怨我,不该介绍她们去吃奎元馆的面。
姑娘们由春节后南北奔波连继拍戏,十分辛苦了.为了让她们休息两三天,我预先又专为她们订了浙江宾馆一号楼的床位。那里不只房间好,风景好,而且有室内游泳池,她们可以稍微宽松数日了。
三十五 上海大观园
在海盐拍戏二日,居住三夜,地方上很是照顾,吃、住都很好。海盐靠海边,往北不远就是乍浦。孙中山先生“东方大港”的设想,原来就在这里。南面沿海公路经长安镇观潮胜地到杭州。但在历史上,海盐比起附近各县,是比较贫瘠的。当地有“金平湖、银嘉善、铁海盐”的说法。
海盐任务完成后,剧组大部份人员回杭州整休一、二日,即全体回北京棚中拍戏。而我和导演。摄像二位,则回上海。导演赶当天的飞机回北京,第二天还要在北京拍戏。日程安排这样紧,是一天也不耽误的。
早上乘车离开海盐,回到上海,先买了当天晚6时的机票。吃过中饭,因还有半天时间,抓空去了一趟青浦淀山湖畔的上海大观园,当时因元妃省亲的“大观楼”选景尚未落实,有人说上海大观园的大观楼年内就要竣工,因此想去看看。这样利用下午的时间,见缝插针,又去参观了上海大观园,这已是第三次到此采景了。可是遗憾的是,当时仍只有潇湘馆、怡红院二处接待游客,大观楼的工程要等两年之后才能完工。红楼电视可不能等这么久呀!
说起《红楼梦》,首先就要说到“大观园”;拍摄“红楼电视”,也首先要拍好“大观园”。没有大观园,也就没有《红楼梦》。《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不朽名著,自然是由于多种因素;而大观园的描绘成功,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这是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不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想去游览一下大观园。也不知有多少人,看《红楼梦》出了神,忘却了这是文学创作、是小说、是“真事隐”、“假语存”,而去找真的大观园的遗址,结果找来找去,都是似是而非,不懂“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道理。当然因此也可见大观园之艺术魁力多么强烈了。因之拍摄“红楼电视”,必须把“大观园”的风光,展现在荧屏上。试想只有宝玉、黛玉面对面谈情说爱的特写镜头,而没有大观园的亭台楼槛、龙柳扶疏,那还是《红楼梦》吗?报纸上有的文章,把“红楼电视”和近年播放的外国电视比较,这是忽略了《红楼梦》的特殊性的。
《京华何处大观园》,36年前有人写过这样吸引人的文章,但那时是找不到的。今天拍摄“红楼电视”时,这一问题已得到解决了。京华、上海各有一处大观园,‘红楼电视都把它展现在荧屏上了。不过这是后话,待我慢慢说来。
这天我则是在上海大观园采景之后,让车直接开到虹桥机场,送他们回北京。我留在上海家中,一个多月之后,才到了北京大观园。
2010-7-19 15:59 回复

2010-7-21 07:43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22楼
三十六 北京有了大观园
北京大观园现在已经是天下闻名了,而且是真的——“京华何处大观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有人问北京大观园在何处,回答是:北京宣武区白纸坊南菜园。
说“真”的,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园子;不是写在纸上的,画在画上的,摆在沙盘模型上的……那些,虽然引人人胜,但不能身临其境去游览。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那是小说中的园子——永远使人神魂颠倒:但那是小说的魁力、艺术的勉力,它永远是“假”的。按其所写,盖个“真”的大观园,但也永远不能代替这个“假”的。二者永远不能重合。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真”的虽不能代替“假”的,却可以拍入电视剧《红楼梦》中当真的。假戏真作嘛!
北京大观园是因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而修建的。图样就是前文所说的那个曾经于六十年代中在日本展出、后来又被撂在仓库中冷落了二十多年的沙盘模型,不过作了些修改。因为在那个模型中,有大面积水面;而在《红楼梦》原文中,却似乎没有写到过有湖,所以水面缩小了。其它怡红院、潇湘馆、秋爽斋……等位置是照旧的。
地点选在宣武区白纸坊南菜园。这里过去是宣武区苗圃,南北长、东西狭窄的一块长方形地皮,共十二点五公顷。周围一圈,也和《红楼梦》中所写“三里半”差不多。
这里如从京华历史上讲,也是宣南有名的地方,正在右安门右侧。右安门过去借名“南西门”,这一路在《红楼梦》时代,是通往丰台草桥游春、看花的要道,风景名胜说不完。《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贾芸“……又拿了五十两银子,出西门找到花儿匠方椿家里去买树”等等,所说“西门”,其历史背景就是“南西门”,也就是右安门,现在的大观园就在它旁边。不过当年有城墙,这里是外城西南一隅的死角,现在没有城墙,新盖的大观园,交通四通八达了。
为了拍电视,修建大观园,得到北京陈希同市长的大力支持。作为电视实景的建筑,不属于基建范围工程分三期进行。为了配合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第一期工程十分快速:1984年7月开工:到1985年6月底已全部竣工了。
竣工的项目是大门(包括前面围墙、停车场)、大假山、沁芳亭、滴翠亭、怡红院、潇湘馆、秋爽斋、稻香村等处。剧组于7月间进大观园拍摄,驻地就设在大观园斜对门的一家小旅馆里,走来走去拍戏十分方便。我在上海,接到王扶林导演的电报,于1985年7月中旬来到北京大观园。
三十七 大观园建筑小谈
一年多了,总想写一篇题为《南北两“大观”》的文章,从园林艺术、古建筑等学术角度,谈谈我对北京、上海两个大观园的感想。但一直未写出。时间忙乱是主要原因。去年深秋陪几位开会代表去上海大观园,巧遇宣武区正副区长二位同志,正在上海大观园主任陪同下参观。原来南北大观园已结为“姊妹园林”了,这真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北京大观园在工程进度上是非常快的,在布置上,是忠实于《红楼梦。原作的。如怡红院与潇湘馆的距离,稻香村的位置,沁芳桥、沁芳亭的位置等等,都深得原作的意境。在建筑风格上,北京大观园完全是皇家苑围的规模、京朝派的风格——,要特别注意到:大观园是皇家苑圃,供贵妃省亲凤舆驻辞之所,而不是荣国府贾家的花园呀!
北京大观园的大门,修得十分漂亮,象王府的门,象颐和园的门,超过了《红楼梦》中所写的华丽程度。原文“那门栏窗境,俱是细雕时新花样,并无朱粉涂饰”,现在则是朱漆大门了。值得赞赏的是大门黑地金字匾上“大观园”三字,是集唐人碑的正楷,在严而挺秀,配得上这个园子。如让时下俗手一涂,那就糟了!西番莲花样的石刻,限于现在工艺水平和时间,比较粗糙,那是可以原谅的。
进门大假山,不够高,也无大树,不能体现原文“一带翠蟑挡在面前”、“好山、好山”的气势,自是十分遗憾。但也无更好的法子。更有引人发笑的是“曲 径通幽处”的匾额,因原书中“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旬在上”一句,便刻了“曲径通幽处”五字。加一“处”字,便不含古代园林惯例,露怯了。书中清清楚楚只写四字,为什么加个“处”字呢?
沁芳亭十分精美,只可惜低了些。感觉上似乎不是“桥上有事”,而只是水边敞轩。
潇湘馆在沁芳桥边,这里设计很好,体现了原文的构思。院中布局也好。遗憾的是北京种竹不能很快成林,没有“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千百竿翠竹遮映”,如何能成为潇湘妃子的潇湘馆呢?但这限于自然条件,一时无法可想。要稍待岁月,北京是可以种竹成林的。附带说一句潇湘馆柱子、门窗油漆成浅绿,又画上竹叶,弄成文明戏布景的样子,太怯了。这哪里象皇家贵妃的省亲别墅,又哪里象黛玉吟咏的高雅“书房”呢?
恰红院比《红楼梦》中写的要阔气多了。是北京大观园最华丽的处所,以后文中多提到,在此先不多说。总结一句话:北京大观园好处是符合原书设想,交通便利,参观方便。困难是缺少活水,四周高楼烟囱太多,风景被破坏了。

2010-7-21 07:43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23楼
三十八 潇湘馆秋雨
我到达北京的当天下午,道具组的一位同志,手里拿了一双“木拖板”,进来问我“行不行”。我无思想准备,一时不知是什么意思。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是要拍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宝玉秋雨中夜探潇湘馆,看望黛玉的戏。这场戏宝玉要披蓑衣、戴斗笠、脚登木屐。这三样照书中所写,都是北静王送的,是特制之物,并非市上买的。这屐叫“棠木屐”。
穿木屐,在我国是晋朝人提倡的。《世说新语》中“登山屐”、“蜡屐”都是很有名的故事。曹雪芹把“棠木屐”写在宝玉身上,是十分高雅的。拍电视如何表现,就特别注意了。这本是特殊道具,要事先研究设计的。一时之间,随便弄一个,总不够理想。“红剧”因前总美工设计师不幸逝世,后来刘宝俊同志匆促担负重任,没有容他有较长的案头准备时间,是十分可惜的。
“棠木屐”解决了。斗笠,蓑衣也都有了,虽然不甚精美,但按日程拍戏,没有问题了。
《红楼梦》这回书,写黛玉制乐府诗《秋窗风雨夕》,整回书都是充满了秋情,充满了诗意的。季节是秋天,时间是晚上,正在黛玉与宝钗说了肺腑之话后,不胜飘零孤苦之感的时候。其气氛是;“浙浙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权不能来了……吟罢搁笔,方欲安寝,丫环报说:宝二爷来了…… ”这样的气氛,这样的心情,“最难风雨故人来”。在秋雨中孤寂凄凉况味里,知己来了……在电视中如何表现?
这场戏是在大观园潇湘馆拍的。拍夜间外景的戏,不能真在夜里拍,那样没有光线。只能在黄昏时,光线稍暗,有一定密度时拍,所以那天大部份镜头都是在晚七点来钟拍的。
北京大观园潇湘馆新种的竹子,只有三五根,实在可怜,如何办呢?作假的。真的竹子与假的竹子在一起,假的插在真的中间;竹叶是塑料片剪的,颜色差不多。在日光下,近处仔细分辨,可知真假;夜间,在镜头照着时,就真假难分。潇湘馆中,真是“凤尾森森”了。
雨滴竹梢的“雨”呢?拍戏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面积不大,好办,几条水龙带,一场人工雨便从天而降。竹叶下渐渐沥沥,望着廊子上雨中的灯笼,潇湘馆秋窗夜雨的境界显现出来了——听,门外是谁敲门,紫娟打着灯笼开门,啊,原来是宝二爷,镜头远远地拍摄下来了。一会工夫,摄像机又搬到潇湘馆门外——看,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宝王出来了,紫娟相送、关门……镜头一转:宝玉又走到沁芳桥,两个婆子撑伞,给黛玉送燕窝来了……
三十九 “大观园”中怡红院
剧组进入北京大观园拍戏是七月初,我去时已是七月中旬之后了。进入大观园,集中先拍潇湘馆的戏,我只赶上尾声,就是“秋雨夜探”的那场戏。接下来就要换到怡红院。
当时因为第一期工程,只完成了“潇湘”、“怡红”、“秋爽”、“稻香”四处,所以在这个大观园中,也只能拍这四处的戏。其它蘅芜院、拢翠庵、芦雪亭、暖香坞……等处的戏,就得另想办法了。前文说过,拢翠庵是在无锡寄畅园拍的;滴翠亭宝钗拍蝶,是在海盐绮园拍的,其它各处,也都是在外地拍的。在后文我将一一说到,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在此就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宝玉“大观园试方题对额”那场戏怎么拍的呢?那不明明是在北京大观园吗?这里回答又是又不是——说是也的确是。贾政、宝玉以及众清客进的正是北京大观园的正门;进门之后,过假山,曲径通幽,也还在北京——如果说不是呢?一转身,便到了上海青浦淀山湖畔大观园了。贾政领众人沿走廓穿过一条走廊,从一个宝瓶式磨砖小门中迎面走来,便是上海大观园——如此这般,刹那之间,忽在北京、忽在上海,这都是剪辑师傅正义同志的本事。上海大观园,留待后来再说,这里仍先说北京的。
剧组在北京大观园拍戏期间,园子照样出售门票,接待游人。只是在潇湘馆拍时,潇湘馆内谢绝参观。潇湘馆拍完,换到怡红院,那就“潇湘”开放,怡红院谢绝参观了。
怡红院在园的西面,门前对着一泓池水,水边都是假山石。滴翠亭建在这一水池的西南隅。不过在电视红剧中未入镜头,而在前年中央电视台气象报告中,却连续出现过,读者可能还记得。怡红院门口隔开沁芳桥,与潇湘馆遥遥相望,距离最近。
怡红院按照《红楼梦》第十七回所写和第二十六回贾芸眼中所见:“一溜回廊上吊着各色笼子,笼着仙禽异鸟,上面小小五间抱厦……题道是:怡红快绿。”
这“小小五间抱厦”,在今天真实的怡红院中,却还要大些。而且是前三、后五,“勾连搭连”在一起。院内两边都是抄手穿山游廊相接,朱红垂花门,小三间,也完全是华丽的宫苑气派。
这个恰红院与原书中比较,少什么呢?一少门前“绕着碧桃花,穿过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低垂……”;二少院中“一边种几本芭蕉,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花木无法突击生长,拍戏时十分遗憾,今后,则有待于培植了。

2010-7-21 07:44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24楼
四十 晴雯诸戏
晴雯的戏大都集中在怡红院拍的。先说晴雯补裘这场戏吧,这是在宝玉房中拍的。怡红院宝玉房中,按照原书所写,那是美仑美美,扑朔迷离,连贾政进去都迷失方向。而新盖的怡红院,只有房屋。室中的陈设和那些“雕空玲珑木板”等等,怎么办呢?这便都是美工总设计师刘宝俊、设计师风雷等同志的杰作了。宝玉卧房,暖阁、熏笼、锦帐、兽炉……不但—一具备,而且富丽堂皇——当然,不少都是假的.仿制的。
第五十一回晴雯冲寒夜起,吓唬麝月,冷风透骨,宝玉叫她“快进被来渥渥罢”。这是晴雯生病补裘的起因前奏,在宝玉床上拍摄。当时是大暑天,现场的人都吃冰棒消暑,而她却要作出寒冷的感觉,因而效果不够真切。再加书中说是“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而戏中的服装却感觉过新、过飘,缺少寒冬贴身小袄的真实感、生活感,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严冬的戏在盛暑拍,夏天的戏也在盛暑拍,自然后者更感真切。那便是晴雯撕扇,这是同一时期在怡红院前院拍的。院中设一卧榻,晴雯躺在上面乘凉,宝玉来了,误以为袭人,坐在旁边,结果是晴雯……这就一连串的戏发生了。
晴雯撕扇,拍摄时我在现场。遗憾的是,准备的扇子,不够精美,出现在荧屏上的大特写,又感到美中不足了。从高要求评价,便感到不胜遗憾。而在当时,一切都准备好了,也不便因一扇之微,所有工作都停下来。这也就是影视导演们常说的“遗憾的艺术”了。
撕扇时怡红院中的夏景表现也欠充份,如有几丛高大的芭蕉,该多么好呢?可惜新落成的房舍,花木均未成荫;潇湘馆竹子可以作假的,而大叶子芭蕉,纵然作了假的,在摄像机前,也难有宜人的真实感。只能委屈晴雯姑娘——自然,也可以说是张静林女士,在夏景气氛不够浓郁的恰红院中表演“千金一笑”了。
笑——能值千金;那哭呢?也值得观赏。“撕扇”的前因,是早上跌断扇子,在宝玉房中与袭人拌嘴时晴雯的哭;“撕扇”当场,麝月被宝玉抢过扇子,又给晴雯撕了。在红剧中晴雯那含酸的哭和开怀的笑,都得到充分的表演。
怡红院除去房中、前院不少戏外,后院也有不少场戏:刘姥姥从后院边门进来,踉踉跄跄,一路醉态……黛玉从后门进来,立在后面廊子上,听房中说话……这些“红楼”中极为传神的情节,都在后院拍摄下来,展现在荧屏上了。
后院建筑,游廓高下,曲折清幽,山石点缀。还有一角小池,白石栏杆,可借水不活,不清……前景历历,两年了,不知有无改变?
四十一 花鸭子和仙鹤
在怡红院门前,朱门金环,雕梁焕彩,双扉紧闭……摄像机已对好了,监视器也接好了,录像也都准备好了;几条水龙带,同时开始射水,一场人工雨从天而降……出现在监视器荧屏上的是:大雨中的怡红院门,雨注从鸳鸯瓦扰中哗哗流下;忽然,镜头一转,宝玉从沁芳桥方向跑过来,被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冒雨跑到门前,敲起门来。
这样的场景,熟悉《红楼梦》的人,自然知道是拍摄什么。
与此同时:恰红院中一群女孩子笑语喧天,正在把阴沟堵住,把水聚在院中,把花鸭子、鸳鸯等水禽,绑住翅膀,放在雨水中凫水;玩得正高兴,嘻嘻哈哈,哪里听得清楚门声……好不容易听见,袭人出来开门,玉宝抬腿一脚,“怡红院中第一人”当着众人,哎哟一声,被爷踢倒了——一个特写:袭人——也就是袁玫同志,安徽省黄梅剧团的青年演员——又惊、又羞、又痛的泪眼显现在荧屏上了。这场戏演得正是火候,颇见功夫。
自然,这同时发生的故事,显现在荧屏上也是同一时间,而在拍摄时却是好几天的事。记得,门外那场或摄制十分顺利;而门里院子中的戏,拍摄时却相当费劲。
因为恰红院中,当时只有砖铺的引路。未铺砖的地方,也无草皮,只是黄土,夏天十分乾燥。那天选择西南角廊子下阴凉处,用土垒一小堤,用水龙带往里面浇水,然后放花鸭子和鸳鸯等。但是下面干土,水份渗透很快,虽然浇了不少水,但仍然很浅;那花鸭子浮不起来,只是站在泥浆中。姑娘们在廊子上拍手又叫又笑,赶着这些花鸭子浮水,可它们还是不肯浮。水太浅,让它们如何浮得起来呢……急得美工、道具同志们满头大汗,忙前忙后,好不容易把这场戏才拍好……让花鸭子、鸳鸯等水禽作戏,比人要难摆弄多了。
花鸭子难弄,但也有好弄的,那就是仙鹤。《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写贾会见信红院中“那边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因而拍贾会来到恰红院时,必须有两只仙鹤。那天从北京动物园请了两只仙鹤来,代价是“聘金”八百元,参加演出半天。自然,这“薪金”比林妹妹、宝姐姐大多了。仙鹤是管接管送,用笼子装来的,自然还跟着动物园养鹤的师傅。开始担心它放出来不听指挥,吃惊乱跑。不想到底是有“仙意”的飞禽,放出来在院中悠闲散步,十分自然,顺利地完成了表演任务。

2010-7-21 07:44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25楼
四十二 准备大场面
剧组曾经几度进入北京大观园拍戏,而晴斐诸戏,是第一次在园中拍。当时虽然开机已将近一年多了,但拍好的镜头并不多,进度还比较慢。尤其是一些重头戏,场景不齐备1一些大场面戏,也因准备不充份,都还没有拍。《红楼梦》原著中,本来绚丽的大场面就非常多;改编为电视,虽不能全部表现,但也必须表痕7b其中极为重要的几场,不然又如何能表现《红楼梦》呢?
“红楼电视”要拍三场重戏、大戏,那就是“元妃省亲”、“秦可卿出殡”、“清虚观打醮”三场重头戏。仅次于此者,还有“元宵夜宴”、“探春远嫁”、“中秋夜宴”、“红香圃寿诞”等等。第一次进入北京 大观园拍摄时,这些大场面基本上一个都还没有拍呢。王扶林导演早在年前就写信来,约会我协助把这些戏拍好,我也愿尽自己的力量,贡献一得之愚。美工总设计刘宝俊同志虽然接手较晚,但日以继夜地研究,作这些大场面的准备工作。同时各处选景,确定拍摄大场面的地点。
在初进大观园拍摄的同时,关于大场面的整套图纸,刘宝俊和风雷二位同志都已—一绘制好了。王扶林导演打电报约我来京,首先是一同研究这套图纸。
一天,在恰红院“宝玉”的房中,开了研究图纸的工作会。剧组职能部门的人都参加了。图纸包括清虚观打醮场景、元妃省亲大观楼场景、中秋拜月、夜宴等场景……刘宝俊同志介绍了设计思想,各张图纸的意图,临时演员的人数,灯光来源、角度、照度、摄像机的位置,如何变化等等。大家反复研究,提了意见,确定了方案。……后来各个大场面的拍摄,都是按照这些套图纸进行的。
按照拍摄计划,初进大观园的摄制期限到这年8月底完成。9月初去四川,拍摄期限是两个月。大场面原定是清虚观、“大观楼”、中秋夜宴、贾敬灵堂等等。因为南、北大观园工程都把大观楼放在后期工程,所以拍摄“红楼电视”不能充份利用,“远水不解近渴”,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各处去找了。
总体图纸设计、艺术才华、历史学识,均于此中见功夫,是难能可贵的。但还远远不是到此为止,更重要是大量的道具制作。这不但要花很多的钱,而且要有材料,不少都是特殊的材料;还要有工艺水平,这在《红楼梦》时代、或退回半个世纪,也都不成问题。但今天该有多么难呢?一顶大轿,活络轿框子,如何装配?有弹性的轿杆哪里去找料?镶边的轿围子单的、夹的、棉的、呢的如何缝制?轿杆铜什件多么精美,哪里去找?一轿之微,以现有水平,就作不出。拍《红楼梦》,真要讲究,那就太难了。
四十三 “沁芳”拾趣
常想当前各旅游处所,有一个矛盾,就是在开放的日子里。处处都有人满之患。北京大观园第一期工程完了后,门前一清,即出售门票,接待游人了。虽然门票卖一元钱,比颐和国贵得多,慕“大观园”之名来者。却大有人在。多的时候,要卖到上万张门票。有人这完之后,感到失望,但接履而来者,仍络绎不绝……说句笑话:这不能不感谢曹雪芹了。要不是有《红楼梦》这部书,“大观园”三宇如何召来这许多游客呢?
但我这位“红楼”中人,因为胸前挂了一块剧组发的小牌子,自然不用买票,可以自由出入。开机时,自然要进去,到工作现场。但那是工作,一往无暇他顾。值得回忆的是:工作之外的时间里,在园中闲适怡情的感受。
我们住的小旅馆,就在大观园对门,隔着一条马路。我坐在房间的沙发上,可以安静地望见对面大观园的白墙、绿树。这里马路偏僻,时当盛夏,傍晚在房中静静地望着斜阳中的大观园围墙,听着绿树上的蝉声,颇得红尘幽趣。我的“纪事诗”中有一首道:
幽窗日日傍国居,鸳瓦粉墙画不如。我爱浮云绿树好,暮蝉声里梦回扣。
诗无深意,只是一时兴会之句,但也可见北京大观园安静时的情趣了。每天一大早的光阴最可贵。小旅馆的房间不带卫生设备,因而我每日早6时就去对门大观园“如厕”。——二字似乎不雅,但却是太史公在《项不本纪》中用过的词语,不妨借来一用——早上6时的大观园,那真是静到极点。我每天这时进来,办完“公事”之后,便在园中散步。除去二、三位打扫园子的中年女同志而外,没有任何人。这时园子似乎为我个人所有了。我安静地仔细观赏园中各处,感到这个园子布置的确不错。站在西南角滴翠亭望沁芳桥,或在激湘馆门前望情红院一带,都有亭台如画之感。如果若干年后,树木、竹林都长成了,那自然就更好了。
我一大早散完步,便在沁芳亭栏杆边坐下来领略一番。如芳桥、沁芳亭虽然低了些,但工程很细。一色汉白玉石栏,精工细凿。栏外池水映照,虽不旷渺,但也能显示水趣。新池子,还未能种荷花。而园中花儿匠,十分巧妙,把几大盆小红莲,连盆放在水中。这样看不见盆,花叶伸出水面,也如种在池中一样。我每天清晨,坐在沁芳亭畔欣赏。红花带露开放,楚楚宜人,真有“红楼”风韵。时正旧历七月初,我曾有小诗记之云:
沁芳亭子细安排,七月红莲并蒂开。巧日最怜微雨后,断虹影里出楼台。

2010-7-21 07:44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26楼
四十四 “后四十回”讨论会
怡红院第一阶段的戏拍完之后,摄像机移到稻香村拍摄,主要拍小红传话的戏,事见原书第二十七回。稻香村按照曹雪芹描写:应该是“
忽见青山斜阻”、“一带黄泥墙”、“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分畦列亩,佳疏菜花,一望无际”等等。但北京大观园的稻香村,
以上这些,都未体现,显得太单薄了。而且设计构思不明显,未到院门,先在角上一个亭子,绿柱茅草顶,便有些不伦不类,莫明其妙。如在
此建一井台,装上谁护,茅亭低些,用带树皮的圆木作柱子,可能会好些。
这个“亭子”在电视“试才题对额”时,也出现了。按书中所写,贾政在此还发了两句议论。景物不能烘托剧情,似乎为作戏而说话,影
响演员表演,太遗憾了。北京大观园第一期工程中,以稻香村建筑最不够理想。过两年,树木长起来,风光可能好些,但僻处一隅,恐怕总难
展现曹雪芹所描绘的意境。
剧组集中在稻香村拍戏时。我却因另外的任务,离开了两三天。一是连着开了两天会,研究后四十回的剧本im是接待了几位专家,参观了
拍戏的现场和大观园;三是去了一天正定,看了“荣国府”的工程,回来还参加了一次来今雨轩招待日本客人的“红楼宴”。
这里先说几句研究后四十口剧本会议情况。后四十回改编为电视剧本,是周岭同志执笔的。没有按照高鸡所续四十回改编;而是根据前八
十四种种暗示、“脂砚斋”批语、以及长期红学研究的成果,另起炉灶,作了种种设想改编的。其突出的意图,就是使“红楼”故事的结局,
成为一个彻底“好了”的悲剧。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危险的尝试,是要冒很大危险的。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俞平伯先生在《论续书底不可能》一文中就说过:“虽明知八十回是未完的书,高氏所续有些是错了的,但决不希望
取高鹊而代之。因为我如有‘与君代兴’的野心,就不兔自蹈前人底覆辙,我宁可刊行一部《红楼梦辨》,决不敢草一页《续红楼》”。从俞
先生的文章中,可知此事之难了。
但是续书是续书,改编电视是改编电视,二者自不能等同。周岭兄在改编的红楼电视中,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是大胆的,但又是有根据
的、严肃认真的。当然是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接受,那是另外的问题。报上讨论文章很多,是必然的。百家争鸣嘛!
这次会议由总监制戴临风同志、电视制作中心阮若琳主任主持,胡文彬、周雷、周岭和我都参加了讨论,对修改稿提了意见,争论也不少
。两天会对剧组后来工作起了重要的巩固作用。
四十八 都江堰
所谓“都江堰”,就是在水枯季节,于江水流出万山、直泄平原的出口处,于江心修一巨型分水坝。水坝前低而锐,后宽而高。山洪暴发
时,水头被坝一分为二。从现代科技的眼光来看,这工程是用力学分力原理以减少水势,从而把眼江水份为内江、外江两股;然后再引为沟渠
,以收灌溉之利。
当然,在两千年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修建这样大工程,是极为困难的;其修建手段,无疑也是较为原始的。但前人运用自己的智慧,观
察分析了自然,洞察了物理之关键,便总结出了符合科学原理的施工办法,因而取得了成功。
在祀奉李冰父子的二王庙的影壁上,有六个擘窠大字:“深淘滩,低作堰”。这就是李冰修筑都江堰的原则。又有两行石刻云:“过弯截
角,逢正抽心”。这也是治理都江水利的原则。
据范成大《吴船录》云。“四十里至永康军(指由郸县安德镇来),一路江水份流,入诸渠皆雷鸣雪卷,美田弥望。所谓峨山之下沃野者
正在此。崇德庙在军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现在的二王庙,就是范成大说的“崇德庙”。自然建筑物几经兴废,早已不
是宋代的了。
现在的庙门大匾,是四十三年前冯玉祥将军所题。庙中匾额不少,但大多是清代的。明清以来,成都府知府或二府同知有专管水利者,日
“署水利同知”,每年有专款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庙中现有清光绪丙午(1906)知成都府事兼署水利向知文焕的一块石刻。其词云:
深挖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阔,留雷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获(即旱字)
。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
从这块石刻的词句中,可以较为具体地了解到都江堰的旧时水利工程情况。
二王庙是道士庙,保存了历代奉把纪念李冰父子的传统。庙产一度为园林部门管理。近年落实宗教政策,庙中诸事又由道士负责。除了有
道士之外,还有几位青年女冠,在庙中修炼。
二王庙的当家道长,今年九十三岁了。身着毛料花呢道服,风度极好。在我们拍戏时,他老人家常常在一旁看热闹,似乎真是庙里“打醮
”一样。据范成大《吴船录》记载,当年的“崇德庙”,“柯祭甚盛,岁到羊五万。民买一羊将以祭,而偶产羔者亦不敢留,并驱以享。庙前
屠户数十、百家,永康郡计至专仰羊税。”由此可以想见宋代潮崇德庙盛况。今天的二郎庙,则已成为游览胜地,每天来此的中外游客极多。
加上剧组在此拍摄“贾府庙中打醮”,就更热闹了。
当然,《红》剧为何选中在这里拍摄“打醮”的大场面,则容我在下节慢慢表来。
2010-7-19 16:15 回复

2010-7-21 07:44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27楼
四十九 拍摄“打醮”
选取二王庙,是为拍摄“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回目中贾母带领荣、宁二府的人,清虚观还愿打酷的戏。这出戏场面很多,镜头要以百来计
算。其中最大的两个场景,一是在正院大殿拍贾母看戏,包括戏楼唱戏;二是在庙外小街上拍荣府打酸时的执事队伍及车轿马匹。
二王庙由正山门拾级而登,一直进入正殿前院。重檐两层楼的巍峨大殿,连石阶少说也有20米高。正殿对着是戏楼,左右两侧是廉殿,也
是楼房。《红楼梦》中凤姐的话道:
他们那里凉快,两边又有楼。咱们要去,我头几天先打发人去,把那些道士都赶出去,把楼上打扫了,挂起帘子来,一个闲人不许放进庙
去,才是好呢?
这在北京白云观。东岳庙都找不到的环境。却被剧组的选景人员在四川灌县二王庙找到了。在这里拍摄的戏中,摄像机录下了这样的场景
:贾母、宝、黛等人坐在正殿面对戏台看戏,凤姐等人则坐边楼侧身看戏。这场戏道具极为精美,院中摆满了灯笼、旗锣伞扇、执事 牌、金瓜
、锁斧、朝天授等“金八对”、“银八对”全份执事,大小食盒、猪羊三牲、香蜡供桌,房檐上挂满了神幡……完全是《红楼梦》所写的“一
片锦绣香烟”的气象。
凤姐的目的是看戏。这时对面戏台上一台花团锦绣的戏正在演唱《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北昆著名演员顾凤莉女士,二
十多年前主演王昆仑老先生新编昆剧《晴受》,饰晴要。如今虽已“人到中年”,而仍戏中串戏,粉墨登场,演出了《满床办的“拜堂”。她
的表演都被—一收入镜头,把曹公雪芹描绘的故事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予以形像化了。这场戏双机开拍,随时调动机位,一直拍到深夜二时才完
成。这一天,凤莉同志大过戏路 但又要负责找临时演员,又要自己申戏,也是十分辛苦的了。
全部“打酿”过程,按照原作,还有这样的戏:贾母等人下轿时,小道士剪烛花,没有能躲出去,一头撞到凤姐怀中,被风姐打了耳光。
拍摄时,小道士是临时找的一位小演员。凤姐的扮演者邓捷扬手打时,心软下不了手,打得不狠,戏开始没有拍成功,只好重来。结果反复拍
了几次才通过,那位小演员的脸也就被打红肿了。事后想起来,也真令人感到抱歉。可惜这个小演员的名字我未记住,不能在此明确写出向他
表示感谢了。
此外,张道士接待贾母及众姐妹,凤姐与张道士说笑,张道士请宝玉的玉给道友们看等这些细腻的戏中,还有不少特写镜头。这些镜头都
是在大殿旁边的一座鹤轩中拍的,而且也拍得相当不易。只是为免词费,我这里不再细说了。
五十 打醮队伍

2010-7-21 07:45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28楼
五十 打醮队伍
“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不多时,已到了清虚观门口”。《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所写的这些场面,这些过程,该如何表现
呢?
在二王庙的左面,有一条古老的小街。现在电视电影拍摄外景,要找一条没有电线杆、没有西式建筑的街道是相当难的了。这条古老的小
街连着二王庙的左山门,改装一下,正好显示这样的场面:荣国府、“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一位青年公子,骑着银鞍白马,彩辔朱缨,在那
八人轿前领着那些车轿人马,浩浩荡荡,一片锦绣香烟,遮天压地而来……”
但是这条小街虽然古老,而房屋却是西南风格的,地方色彩很浓,怎么办呢?感谢布景师、美工师的辛劳,他们昼夜赶工,半个多月的时
间,就把一条岷江畔的古老小街,改装成一处二百年前十足京华风格的关厢街道了。南货店、饭庄子、绸缎庄、金店、香蜡铺、点心铺……匾
额肆招,都是北京味儿的;飘着红布条的幌子,什么“南北细点,大小八件”,“诚意高香,通心大蜡”等等,应有尽有。
荣府打酷队伍过来了。净街大锣、回避肃静牌、金八对、银八对执事,抬着食盒、供桌、猪羊牲的队伍,骑白马的公子,八抬大轿亮轿、
绿呢、蓝呢四人官轿,翠幄骡车、蓝围子红呢骡车……浩浩荡荡,摆满了一条街。
这些大道具都是在北京加工,装车皮运到现场来的,花团锦绣,好不鲜明。这天邀请了四、五百位临时演员,庙门前摆了许多摊子:卖要
货的、卖香蜡的、卖花的、卖糖的……尽量表现《红楼梦》中所写的场面;“那街上的人见是贾府去烧香,都站在两边观看……就象看那过会
的一般”。再有,《红楼梦》中写的是端午时节,初夏风光,而拍摄时则是中秋之后。但由于川西气候温暖湿润,二王庙古木葱宠,所以逆光
拍摄,夏季的气候感觉仍甚强烈。
二王庙的匾额,临时换了“清虚观”三字,蓝地金字,远远在望。摄制下来,有很强的表现力,使人一看就知道荣国府打酸队伍“已到了
清虚观门口”了……
可是,这样一个大场面,在荧屏上却只出现几分钟。而为了表现这几分钟的戏,在拍摄前,单是排练的队伍如何走的整齐、严肃,就花了
好几天!抬轿、抬执事、抬供品的临时演员,都是从灌县一家工厂中邀请来的。拉车的马和宝玉骑的马,则是从一百多里以外的部队中借来的
。这次“打醒队伍”计有八抬大轿一顶、四人官轿四顶,骡车五辆,还有大量抬供品、举机事的人。不预先把队伍训练好,临时乱哄哄地,就
无法拍摄。我和北影名美工师马强同志充了临时“训练官”,一二—……地训练了两天,才基本完成了任务。
2010-7-19 16:16 回复

2010-7-21 07:45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29楼
五十六 罨画小桥看“厨娘”
在那唐代古韵照人、有今天日本奈良风味的小桥边,一带短墙,弯进去是个小院,又有三间房子。在这三间房子中,砌了假炉灶,装了假
风箱,案板、砧板,北京味的老式冰箱等厨房家具。院内笼中活鸡活鸭,盆中活鱼,木杠上挂着五花猪肉,整只火腿……这是干什么呀了原来
是准备司棋大闹大观园厨房的戏。出场人物,除司棋外,主要是柳家媳妇、秦显家的、柳五儿、芳官、小蝉儿等等,故事见“红楼”六十回、
六十一回。这是大观园中宝、黛、钗、袭人、紫鹃等人物外的另一阶层的人物;这里有另一种生活矛盾,另一种复杂关系。曹雪芹用传神妙笔
,把她们这些人物刻画得丝毫不比宝、黛等人逊色。因此,可以说,不把她们也展现给观众,那就不是社会的《红楼梦》,就对不起曹雪芹,
也对不起观众。
电视剧《红楼梦》视野开阔,要全面表现大观园小人物,所以闹厨房是一场重头戏。要选一个美的环境,安置这个大观园的厨房——一句
话,就是要把这场戏的厨房,和大观园的风景线连起来——看,隔着短墙,望见司棋带人穿花拂柳,气汹汹地从美丽的小桥上走过来了;看,
隔着短墙,望见查夜的管家大娘林之孝家的带领从人,打着灯笼从小桥上走过去,又走远了……是去怡红院呢?还是去潇湘馆?境境无穷,反
正是大观园里面,任凭观众去想象了。
厨房柳家的是唱主题歌的陈力女士扮演的。开始造型、化妆和服装都不够理想。经过一再修改,厨娘的形象出来了。在灶口上,火焰熊熊
,你看“她” 拿着炒勺,满象那么一回事呢!
川西古蜀州,小小的罨画池,美丽的亭子,美丽的小桥,却连接着《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厨房,这多么好玩呢!如果我不说破,恐怕观众
绝对想不到吧。
罨画池园林与崇庆文庙连着,明伦堂及庑殿等虽无匾额,但规模相当大,很可想见当年地方上文风之盛。可惜的是现在罨画池除一近人碑
刻“罨画池”三字之外,其它亭徽匾额、抱柱全无片墨。诚如《红楼梦》中“试才题匾额”一回中所说:“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美丽的罨画池亭榭,确实是缺少些传统的文化气氛了。
红剧本来想利用这里的明伦堂拍“元妃省亲”大观楼场景。规模大小完全可以,图色也画好了。只是建筑许久失修,太破了。要用,必须
大修。由于大修费用较大,时间也来不及,只好放弃了上述的打算。
但罨画池后门、形如小角门,又有假山,环境十分幽静。便用来拍了司棋私潘又安,被鸳鸯撞见的戏。痴男怨女,结局悲惨,是“红楼”
另外一桩公案。
五十九 上海大观园杂记
1985年冬,剧组一方面抓紧远赴东北拍雪景,一方面作好来年在南方拍摄的准备工作。
去东北拍雪景,连去两次,我没有去。但是在摄像李耀宗同志南来时,说起了在哈尔滨拍雪景的寒冷情况,我听了也感到不胜凛冽。他说
:每在户外拍摄二十来分钟,就要把摄像机提到屋中暖一暖,不然机器也要冻坏的。而当摄像机一提到房中,屋里热气马上就扑到零下二三十
度的摄像机的外壳上,结成一层厚厚的冰花——也就是霜——人的感觉自然可想而知了。
但是,就在这样凛冽的冰雪中,狱神庙一场戏中的凤姐一也就是邓捷同志一却穿着单薄的破棉衣,用芦席卷着,在雪地上被拖着走了那么
远,戏拍完了,人也完全冻僵了……
我当时在上海,惭愧没有去东北领略一下雪地冰天的滋味。在上海,却较为忙碌地参加了另外的准备事项,那就是多次到上海青浦淀山湖
畔大观园采景,为第二年春天剧组南下拍戏打前站。
若干年前,只是《红楼梦》中有个“大观园”;而今,则除了北京有个大观园外,上海淀山湖畔也有个大观园了。而且,上海大观园的建
筑年代,又比北京大观园早好几年。
早在1982年,中国红楼梦学会在上海港河径原上海师范学院开年会时,与会代表就去参观过淀山湖畔大观园。那时这个大观园开工也已二
、三年了。作为餐厅和招待客房的碧波楼一组建筑,已经完工。参观者在此休息喝茶,我被拖去写字。在一个很考究的花梨大画案上写了不少
,十分痛快。后来大家去游湖,我却在楼上新客房中睡了一个美美的中觉——完全象刘姥姥睡在恰红院一样。当时回来的知名同道不少。张毕
来、端木蔚良、吴晓铃诸先生都来了。周雷同志为大家照了不少有趣的照片。其时北京的大观园大家想都没有想到呢。
那时上海大观园里面的怡红院基本上盖好了,梨香院戏台、潇湘馆等也在施工。这里原是江南淀山湖畔渔村隙地,因势建园,把潇湘馆建
在原有的一片竹林边。这次参观后,我曾写了一组竹枝词,题名为《海上大观园杂诗》,发表在香港《文汇报》“文艺”版上,一晃已是五、
六年前的事了。现择引两首,以饷读者:
借得潇湘十万竿,当年风雪护茅椽;从今月下闻环佩,清供谁思玉版禅。
欲望沁芳隔陌仟,芭蕉展尽两心悬,何堪夜雨通情愫,跑煞晴雯与紫鹃。
这第二首第四句,是说明“怡红”、“潇湘”距离较远。

2010-7-21 07:45回复
新白迷

我是不好不坏674位粉丝
30楼
六十一 移花接木
老牛退位,虎儿迎来。丙寅春节过了,我特地刻了一块“虎虎有生气”的闲章,以迎接虎年的到来。正月初九,因苏州画家方书久先生画
虎展览在网师团开幕,我被邀参加。两天之后,苏州园林局派车把我送到上海青浦县委招待所,而红楼剧组的同志,前一天则已经全到了。
根据与上海大观园管理处定的合同,剧组南下较早,为的是抢时间。因为大观园管理处主任要求:园中怡红院、潇湘馆等已开放的地方,
在花期到来之前,剧组可以全天拍戏;在花期到来之后,便只能早晚使用;而在游人多的时候,则不能使用了。当时距离梅花盛开,不过十来
天时间。因此,剧组只好决定将需要拍摄的戏,全部集中在梅花开放前几天拍摄。
这里的怡红院、潇湘馆,不是按照《红楼梦》中所写什么“小小的五间抱厦”、“抄手游廊”等京式规模设计的,因而不完全是曹雪芹的
“,怡红院”、“潇湘馆”,况且“怡红”、“潇湘”诸戏在北京大观园已经拍了不少,所以荧屏红楼的“怡红”、“潇激湘”只能限制在北
京大观园。在上海大观园中,对于淀山湖畔的“怡红”、“潇湘”二处庭院,便要移花接木,改作别用了。
“红剧”需要的场景非常的多,有些房舍也要多次出现。即使有些出现次数较少,但也不能重复,且不能忽略要有“富贵气象”。如凤姐
和尤氏、秦可卿斗牌的房间(也似乎是秦可卿的客室),便是利用上海恰红院三间西厢房拍摄的。后来,宝玉带贾珍进来求邢夫人、王夫人允
许凤姐协理宁国府,凤姐应允,接了宁国府对牌等戏,也是在此拍摄的。另外鸳鸯抗婚中鸳鸯与袭人、平儿等谈话,又是此国潇湘馆外山石畔
小亭中拍摄的。
上海大观园的条件还有胜过北京大观园的,就是在所有建筑物中,房舍亭树,都摆着成堂的红木家具和古玩。拍摄时,只根据剧情及镜头
角度,调动一下就可以了。由于省去了制作道具布景的麻烦,方便不少,便加快了拍摄速度。
自然,这些红木家具一般摆摆还过得去。如以高标准要求,那还有相当距离,原因就是规格较为杂乱。本来,明代的红木家具最高雅,谓
之“明式”。康熙、乾隆之际的次之。上海大观园所摆,大多是近代的。而且有一种没有腿的螺钢多宝格式书架,虽然十分精巧,但那是日本
式的放在“榻榻迷”上的东西。现在摆在“怡红院”宝玉房中,本来就不伦不类。只是一般观众看了,觉得也算考究,就不去深究了。因此,
在上海大观园里拍摄“红楼”剧。导演者不得不移花接木、巧作安排了。
顺便说一句,“红剧”中“试才题对额”、贾政带宝玉逛大观园的戏,也不是专在一地拍摄的。有的镜头拍自北京,有的镜头拍自上海。
尤其那些闪现许多美丽的梅花、迎春的镜头,都是在上海大观园里拍下的。由于导演者的匠心和剪辑者的安排,现在电视荧屏上的“大观园”
,基本上是南北大观园的集锦!
六十二 “体仁沐德”红白喜事
上海大观园在电视”“红楼”驻国拍戏时,有好几处建筑虽已完工,但尚未开放,接待游客。这样,便给电视“红楼”提供了更为方便的
拍摄场景:那就是“体仁沐德”、“梨香院”诸处。这里先说一下“体仁沐德”。
在《红楼梦》原文中,“体仁沐德”是元妃省亲时衣、登舟游园的地方。但由于小说中着墨太少,一般不熟悉“红楼”故事的人,甚至不
知道这个所在。在上海大观园,这组建筑却很好。不但建筑考究,而且位置重要。它们右通信红院,面对大假山,左连沁芳桥,通向潇湘馆;
而且后面是水面,有白石码头,可以登舟,与对面大观园的主要建筑“省亲别墅”牌坊、大观楼、缀锦阁遥遥相望,其位置正好在园的中心。
因为时已竣工,尚未开放,所以拍电视使用,便不受游客影响,可以全天“作业”了。
“红剧”在此拍了不少场大戏:
首先派上名符其实的正式用场的,是让元妃省亲时游幸一番。拍摄那天,这处院落,正门洞开,大红地毯一直顺引路铺向门外。院中正屋
前檐挂着“体仁沐德”的红色灯匾,两廊各色宫灯,明烛辉煌。正室前面桶扇也都打开了,望到室中鹅黄幔帐,一派宫帏气象。鼓乐声中,一
队队太监、宫女前导,身穿明黄宫装的贵妃娘娘贾元春——扮演者南京姑娘成梅女士缓缓走来,一派雍容华贵的气派。只见她走到院中心,抬
头细看灯匾,嘴中轻轻说道:“太奢华靡费了!”
这些情节,在原书中写的很概括,而在电视中表现出来,却要花很大气力。元妃省亲的全过程可说者尚多,我们留待写到扬州瘦西湖时再
说,在此先暂时打住。
“体仁沐德”院落,可以说是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派了“元妃省亲”的用场后,接着就又派“白事”拍成的。
但是这场景搭起来相当复杂。院中要搭灵棚,要搭左、右鼓乐亭,院中要排大量的灯笼、戳灯,正厅中要有灵馒、灵枢、供桌、供器、祭
蟑、挽联……,不少都是木活、白布活、纸活。单是纸花,就要制作几千朵。因此,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场景设计及现场指挥是风雷同志。
这位家住江苏丹阳的美术师,在《红楼梦》场景设计中几度大显身手。这次搭灵堂,就很能显示他那超群的才干。
记得那天是决定下午5时开机。上午10时,扶林导演约我和摄像李耀宗同志一道乘车直放现场,看看场景搭的如何。到了现场一看,不少尚
未搭好,现场也显得乱糟糟的。下午5时能派上用场吗?大家一致眈心起来。谁知风雷同志拍拍胸膛:误不了事。果然,下午5时拍摄队伍赶到
现场,发现一切都准备就绪了。现在想起来,我真不知道风雷同志是怎样办到这一切的呢

2010-7-21 07:45回复
共有49篇贴子
12下一页尾页

0
发表回复
内 容: 本吧发贴,请先登录 |注册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登录 |注册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加入会员后本吧发贴免验证码。
Ctrl+Enter快捷发表